金口河區位于樂山、雅安、眉山、涼山四地市州交匯處,是攀西地區通往成都、重慶等地的交通咽喉。幅員面積598平方公里,人口5.39萬。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白云石、磷礦、硅石儲量極為豐富;全區水電裝機總量13萬千瓦,年發電量達8億度;成昆鐵路.樂西公路、峨金公路、金烏公路在境內形成交通網絡;森林面積24萬畝;黃蓮、川牛膝、杜仲等優質藥材馳名中外;1998、1999連續兩招商引資突破億元大關,目前全區鐵合金年產量已達2.5萬噸,黃磷7000噸,三聚磷酸鈉2萬噸,磷酸2萬噸,工業硅2萬噸。
區人民政府駐羅回,郵編:614700。代碼:511113。區號:0833。
行政區劃
金口河區轄2個鎮(永和、金河)、2個鄉(吉星、永勝)、2個民族鄉(和平彝族、共安彝族)。
歷史沿革
漢代隸南安縣,后周為平羌縣地,隋屬峨眉縣。唐初為羅目縣,繼又改隸峨眉縣,后再歸羅目縣屬嘉州。清初仍屬峨眉縣名歸化鄉,1914年建立峨邊縣第二區。1978年置金口河工農示范區,1979年改稱金口河工農區,1985年更名金口河區。
1997年,金口河區面積598平方千米,人口5.5萬,轄2個鎮、4個鄉:永和鎮、金河鎮、和平彝族鄉、共安彝族鄉、吉星鄉、永勝鄉。區政府駐永和鎮,距樂山市134千米。
自然地理
金口河區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5%,系典型的大山區。
大瓦山位于金口河區,在自然地理上位于橫斷山東側,距成都258公里,車程3個半小時,是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觀。海拔3222米的大瓦山,四周被絕壁圍繞,形成山頂平坦四周凌空的平頂高原。遠遠望去大瓦山更像一座空中樓閣或者是航行于茫茫林海的巨輪。他四周絕壁高差達到1000米,山頂平臺面積達到1.6平方公里,源于山頂的兩條小河從東南面的懸崖上飛瀉而下,形成落差達1000米的瀑布。大瓦山由二疊紀火山噴發的玄武巖構成,在地質結構上與峨眉山,瓦屋山相同,因而被稱為“蜀中三絕”。但大瓦山與峨眉山、瓦屋山相比在地貌景觀上更為奇特。
金口河境內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較多,但由于境內山峰林立、溝谷深險,山上山下氣候懸殊較大。
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白云石、磷礦、硅石儲量極為豐富;全區水電裝機總量13萬千瓦,年發電量達8億度;森林面積24萬畝;黃蓮、川牛膝、杜仲等優質藥材馳名中外;1998、1999連續兩招商引資突破億元大關,目前全區鐵合金年產量已達2.5萬噸,黃磷7000噸,三聚磷酸鈉2萬噸,磷酸2萬噸,工業硅2萬噸。
經濟概況
樂山市金口河區靠發揮自身優勢,發展農業、水電、冶煉、化工等支柱產業,拉動了第三產業,有效地實現了城鄉經濟良性互動。今年1至10月,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8%,工業總產值增長19.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9元。
近兩年來,金口河區分層次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中心城區主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近郊主要是加快建設峨金公路和金烏公路,加強公路沿線的農業綜合開發和旅游業;遠郊發展糧食、牧業,高山發展經濟林木和中藥材。目前,該區產業布局漸趨合理,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格局正在形成。近郊的個體私營經濟開發區、農副產品加工區和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兩年全區共引進項目189個,總投資達9億多元。近郊的金河鎮、永和鎮、和平彝族鄉分別形成水電、冶煉和化工三大工業群,電力裝機13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8億度,形成年產工業硅3萬噸,各類鐵合金9萬噸的生產能力;遠郊共安、永勝、吉星則走出了專業大戶、專業村和基地鄉鎮的特色路,農業開發逐步向規模經營發展,建成具有城郊特色的花椒、茶葉、水果、洋芋、高山中藥材、蔬菜六大產業帶12萬畝。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比實施前增長134%,工業總產值增長164.7%,財政收入增長42.5%,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0.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35%。城鎮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015元,年均增長18.4%,第三產業增長43.9%。
交通概況
樂西公路、峨金公路、金烏公路在境內形成交通網絡。樂西公路:1939年,從重慶通往印度的主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已通車,但原來和川滇之間的公路均要繞道貴州,而修筑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西祥公路(西昌至云南祥云)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同時也適應了川康邊區開發的需要。1939年冬全線開工,1941年底正式通車。1940年在樂山成立了樂西公路工程處,公路全長525公里。
旅游資源
大峽谷地質公園位于大渡河下游的四川樂山市金口河地區最近新發現一處峽谷地質公園候選地。該峽谷全長14km,最大切割深度大于2600m,切割出前震旦系峨邊群至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巨厚完美的地質剖面,尤如巨厚的天書,記錄了十多億年來地質演化的歷史。峽谷內壁立千仞,巖石千姿百態,如夢如幻。峽谷上則陡現高原,氣勢恢弘。大峽谷附近分布有大瓦山陸相火山巖地質地貌景觀、壽屏山冰川遺跡景觀、龍塘山巖溶洞穴景觀、陽新灰巖古生物化石遺跡景觀等眾多有較高品位的地質遺跡。
風土人情
彝族服飾,作為彝族形象的重要標志,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并具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特征。
小涼山彝族男子服飾風格古樸。男孩一般在額頂留一塊三寸見方的頭發,成年男子則蓄發。他們還用三四米長的黑布纏頭,過去有的還將頭帕前端卷成拇指粗細的長椎形,稱為“子貼”,漢族稱之為“英雄結”。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時把胡須拔光;左耳戴一串黃色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顯得英姿勃勃。他們一般上身 穿黑色窄袖、鑲有花邊的右衽短布褂,下穿寬大長褲。過去不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羊毛織的披氈,稱為“查爾瓦”,有黑、白兩色,以黑色為佳。它形似斗篷,長至膝蓋之下,下端飾有長穗流蘇,白天披在身上擋風御寒,夜晚則當被褥。
小涼山彝族女子服飾,既典雅大方,又可傳達多種信息。幼年未婚的姑娘均梳單辮,頭帕用黑布方巾縫制成撮箕狀,倒扣頭上,系根紅色頭繩。舉行成年換裙儀式(15—17歲)或結婚后,改梳雙辮,頭帕改為方巾黑面雙層鑲邊繡花帕,并把兩截童裙換成三截成年彩裙。婦女生育后,改戴夾層荷葉形八角黑布帽,其狀似一口鑼鍋,俗稱“鑼鍋帽”。雙耳一般都戴有銀質耳環、耳墜,領口飾以一塊銀排花。上衣有對襟大袖衣、大襟右衽小袖衣和對襟領褂三種,既寬又短,僅及腹部。下穿百褶長裙,裙的下面鑲有多層色布,裙長及地,修長優美,走起路來更是左右搖曳,婀娜多姿。
彝族的服飾花紋和圖案更是絢麗多彩。有以天象為圖的日、月、星圖;有以大自然為圖的山、河圖;有以動物為圖的雞冠、雞腸、牛眼、羊角、豬牙、獐牙圖;也有以植物為圖的花、葉圖等,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在金口河的大渡河沿岸的白水灘附近,有座特別的橋,當地的人們都叫它“情人溜索”。由于在對岸海拔3000多米的無名山的半山腰住著3戶彝族人家老老少少共17人,他們每10多天就要過河從外面運一次糧食之類的東西回家,于是用一根拇指大小的普通鋼絲,固定在峽谷兩端的巖石上,這條橫跨大渡河的最特別的“橋”就是他們與外界唯一的聯系。3戶人家各自都備有過河的輔助工具:一個普通的滑輪,一節麻繩、兩根山上砍來的黃荊棍。過河時,兩個人坐在一根短棍上,套上繩子,從河面開始溜索。滔滔大渡河水在他們腳下咆哮著,讓人心驚肉跳。由于有的地段需要用力拉繩才能過去,所以往往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分為一組,以便男青年幫助女青年過去。在這里有男女青年們如此親密的接觸,許多愛情花朵也就在一來一往中悄然綻放!
土產特產
蠟蟲:體小,雄蟲有翅或無翅,雌蟲無翅,長卵形或稍扁,一般寄生于女貞或白蠟樹上。雄蟲分泌白蠟,包圍軀體,大的直徑達11毫米,高達9毫米。白蠟為醫藥、紡織及制作模型等工業的重要原料。
牛夕:是一味常用中藥材,生用散淤血、消痛腫、治淋病、尿血、閉經、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肋骨,在全國中藥材市場上銷量很大。
花椒:原植物系落葉灌木,野生與栽培均有。國內大部地區多用花椒的果皮,其色紅、個大者習稱“大紅袍”,質量最佳。其種子名椒目,亦供藥用。另外,同科同屬植物竹葉花椒、野花椒、簕樘的果皮亦作花椒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