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縣位于涼山州南部東側,東臨金沙江與云南省巧家縣隔江相望。(北緯 102°76′—— 東經 27°07′之間) 總面積1667平方公里。

寧南縣行政區劃圖
行政區劃
寧南縣轄6個鎮、19個鄉:
鎮:披砂鎮、松新鎮、竹壽鎮、華彈鎮、白鶴灘鎮、葫蘆口鎮
鄉:景星鄉、俱樂鄉、新村鄉、幸福鄉、海子鄉、六鐵鄉、新建鄉、稻谷鄉、新華鄉、石梨鄉、松林鄉、杉樹鄉、梁子鄉、大同鄉、西瑤鄉、紅星鄉、騎騾溝鄉、倮格鄉、跑馬鄉
歷史沿革
寧南自漢武帝時(約公元前111年前后)起屬會理(古會無縣)轄區,歷代建置隨之變動。1929年設寧南縣。以地當寧遠府之南而得名�,F在的景星鄉、大同鄉、騎騾溝鄉、六城鎮等地原屬云南省巧家縣,1952年土地改革時劃歸寧南。
地理環境
寧南縣地處橫斷山區邊緣,縣境由北至東為大涼及西南為南山東坡�?h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為西部的貝母山峰,海拔3919米;最低處在金沙江畔的依補河口,海拔585米,相對高差3334米。寧南多地,寧南縣城所在地是縣內最大的山間盆地,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縣內主要河流是金沙江與黑水河。縣內各地氣候隨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變化,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和顯著的光熱資源優勢。在海拔1200米左右地區,年平均氣溫19.3℃,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年日7.7小時,自然災害是:地震、泥石流、干旱、冰雹、凍害、風災。
自然資源
現已查明的礦藏為鉛、鋅、銅、硫、鐵、煤、磷及石棉、重晶石、大理石等20余種,其中,鐵礦儲藏量1.3億噸,鉛礦儲藏量40多萬金屬噸,銅礦儲藏量5萬金屬噸以上,石灰石遍布全縣25個鄉鎮。另外,主要有1個黃竹林至大埡口的大型磷礦床和3個地熱水資源。
現有林業用地9.6萬多公頃,其中,有林地3.9萬多公頃,疏林地894公頃,灌木林地2.5萬多公頃,未成林造林地1.2萬多公頃,苗圃地2公頃,無林地1894公頃。森林覆蓋率23.7%,森林蓄積量達199萬多m3;林分蓄積量196.9萬多m3,其中,用材林蓄積1.1萬多m3,防護林蓄積84萬多m3,疏林地蓄積1.45萬m3,散生木蓄積0.9萬多m3,四旁植樹蓄積0.2萬m3。全縣現有2種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樹種,8種保護植物,現有野生動物110種以上。
金沙江流經我縣5個鄉鎮,流長46.6公里,縣內的“白鶴灘”具備建設特大型水電站(裝機1200萬千瓦)的基本條件�,F有各類水利工程1423處,其中,中型水庫2座,蓄水量2498萬m3;小型水庫13座,蓄水量380萬m3;其他小型、微型水利設施2.03萬處,蓄水量242萬m3;提灌站14座,裝機748千瓦;已建成引水渠道961條、1751公里;其他水利工程38處。全縣的水利設施年蓄、引、提水量達9500m3以上。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中,寧南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不懈地帶領全縣各族群眾“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持續進行農業產業化建設,使全縣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00年,全縣GDP(現價)達6.26億元,比1了兩9各縣列);全縣GDP人均3735元(1999年在四川省人均GDP排序中列第80位)。蔗糖、繭絲、烤煙的產業化建設初具規模,已成為寧南縣級經濟的三大支柱。
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88億元(現價,下同),增長12.3%,比2002年增長71%;財政總收入11967萬元,增長17.5%,比2002年增長31.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960萬元,增長17.7%,比2002年增長14.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增長23%,比2002年增長1.2倍;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農業發展
金沙江和黑水河谷地是寧南農業較為集中的地段。全縣現有耕地18.7萬多畝,其中有田4.6萬多畝,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重點縣。縣內現有水庫15處,總容量3035萬立方米;灌溉渠道引水能力超過5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2.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1萬多畝。金沙江干熱河谷植樹造林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縣森林面積恢復到57.97萬畝,森林覆蓋率上升到23.7%,林草覆蓋率83.7%,是國家長防工程建設重點縣、國家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由于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光熱資源豐富,寧南適宜多種氣候帶的多種動植物繁衍生長。主要農產品為糧食、甘蔗、蠶繭、烤煙、生豬。2000年,全縣糧食產量達6.7萬噸,全縣農民人均產糧400多公斤;甘蔗產量達27.5萬噸,占全省總產量15%以上,是國家“九五”糖料基地縣、全國100個糖料產量最高縣市之一;蠶繭產量達4569噸,全縣蠶繭總產、人均蠶繭產量等五項指標名列全省首位,是四川省蠶桑生產基地縣;烤煙產量達6148噸;生豬出欄12.6萬頭,是全國半農半牧區生產示范縣;全縣農民每年現金收入可達1.2億元以上,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元。
工業發展
寧南的現代工業建設始于20世紀60年代,現已成為四川省食品工業縣。全縣主要工業企業及生產能力:三個糖廠日處理甘蔗2500噸,可年產白砂糖3萬噸以上,年產可食用酒精和醫用酒精3000噸以上;三個絲廠繅絲能力為自動繅5600緒,可年產20/22優質白廠絲400噸;一個煙葉復烤廠可年產復烤煙葉6000噸;一個纖維板廠可年產纖維板2萬立方米;兩座水泥廠可年產水泥10萬噸;電石廠可年產電石6000噸;電力公司年發電量可達1.5億千瓦時;桐油公司可年產優質桐油500噸以上。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6億多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白砂糖總產29658噸、酒精總產3067噸、生絲總產317噸、復烤煙葉總產3451噸、纖維板總產2.65萬立方米、水泥總產6.5萬噸、發電量1.26億千瓦小時、混配合飼料總產1.1萬噸、桐油300噸,試生產電石4000噸、鋁塑復合管60萬米、炭黑200噸。
企業概況
三個糖廠日處理甘蔗2500噸,可年產白砂糖3萬噸以上,年產可食用酒精和醫用酒精3000噸以上;三個絲廠繅絲能力為自動繅5600緒,可年產20/22優質白廠絲400噸;一個煙葉復烤廠可年產復烤煙葉6000噸;一個纖維板廠可年產纖維板2.5萬立方米;兩座水泥廠可年產水泥10萬噸;電石廠可年產電石6000噸;電力公司年發電量可達1.5億千瓦時;桐油公司可年產優質桐油500噸以上。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6億多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白砂糖總產29658噸、酒精總產3076噸、生絲總產317噸、復烤煙葉總產3451噸、纖維板總產2.65萬立方米、水泥總產6.5萬噸、發電量1.26億千瓦小時,混配合飼料總產1.1萬噸,試生產電石4000噸、鋁塑復合管60萬米、炭黑200噸。
知名品牌簡介
�、沤鹕辰菢I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金沙牌白砂糖為部優產品、四川省名牌工產品。
⑵銀鴻絲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梅花牌20/22白廠絲為優質出口生絲,遠銷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菍幠闲Q繭為優質出口繭,遠銷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⑷寧南烤煙為優質煙葉,主要供應上海煙草集團等企業。
基礎設施
1999年,全縣有小水電站58處,裝機86臺、2.9萬千瓦;擁有高壓線680公里、低壓線1347公里、變壓器23705千伏安;全縣農村115個村通電,占總數的92.7%;全縣農戶用電率達85%,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縣內金沙江畔的白鶴灘國家級特大型水電站正在勘測設計中。
全縣現有公路2158公里,其中:省級公路71公里,鄉村公路2087公里。有大橋4座、中橋20座。鄉鎮全部通公路,已通公路村121個,占總數的97.6%�?h城裝有800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數字移動電話設備,使用C3本地網通過光纜通話,具備可視電話通信能力和移動通信能力。21個鄉鎮通程控電話,大部份鄉鎮可使用移動電話。已通電話村12個,占總數的9.6%。到2000年底,全縣已安裝程控電話6500多門,擁有移動電話3000多部。
文化建設
1999年,全縣6所中學在校中學生5002人,162所小學在校小學生18345人,1所幼兒園在園幼兒3000多人,全縣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7.8%, 是四川省基本普及初級義務教育縣、農村青壯年脫盲達標縣。四川廣播電視大學寧南工作站現有大中專在校生242人。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全縣有44個衛生機構,有衛生技術人員409人,是四川省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全縣科技工作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42%,是四川省和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1999年,全縣有衛生電視地面收轉站37座,已實現村村通電視;縣城建有有線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播出質量良好。建有電影院、文化館、新華書店。
全縣無吸毒、無種毒、無扒竊、無車匪路霸,社會治安秩序良好,是涼山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

旅游資源
寧南是一座美麗的山城,素有“南國風光小天府”、“金沙江畔綠色明珠”的美譽。境內最大的自然風光是放眼一片綠,田園兼桑園,形成了高二半山以下的溝溝坎坎栽成線、田邊地角圍一圈、荒山斜坡連成片、保水保土自當先、經濟發展大支柱的桑園風光。其它自然風光也不少,最著名的稻谷牧場風光,占地46000畝,其中森林8000畝,草地46000畝,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人們避暑、觀景、跑馬的好去處,人居此處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烈士陵園風光,位于縣城東,依山而建,占地面積為65畝,經過近40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公園、陵園一體化。園內綠水青山環繞亭臺樓閣,奇花異草爭奇斗艷,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登上園頂,整座縣城盡收眼底。華彈防風林風光,為帶狀木麻黃純林,長10公里,寬10至20行,與江形成銀色帶,好似一條漂亮的裙邊。當人一進入防風林,雙腳即被干凈松軟的河沙淹沒,使人有一種想就地而坐或臥,盡情享受江邊獨特風景的想法。老觀音寺,位于距寧南縣城七公里處的翠峰山莊,省道西巧線旁。因寺內存放著的一塊天然形成,酷似觀音像的“靈石”而得名。老觀音寺并不老,它始建于1993年,但卻在寧南、普格乃至云南省巧家縣等周邊縣份享有盛譽。
文物古跡
寧南縣華彈鎮為歷史上一古老集鎮。華彈渡口為一古渡口,扼川、滇之要塞。1863年4月,翼王石達開率太平軍主力經米糧壩(今巧家縣)由此渡口過金沙江再度入川北上。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的率領下由會東經華彈北上。
華彈集鎮舊名洼烏街(洼烏系少數民族語譯音,意為繁榮、熱鬧之地)。1914年名華福場,1945年又改名華彈。昔日古鎮,街長不足一華里,竟有“六宮四廟”人稱十大廟,即文廟、武廟、川主廟、張飛廟、云貴宮、南岳宮、天后宮、禹王宮、萬壽宮、南華宮,此外還有六省廟、攻文廟等一些小廟。有著“佛教圣地”之美稱。每座廟宇氣勢恢宏,建筑藝術精湛,大概是匠之手或前面都種有黃桷樹(榕樹),在氣候炎熱干燥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出現這種廟廟相望,樹樹相連的建筑群,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觀。從各大廟院古榕樹樹齡推斷和南華宮的現存碑文記載,這些廟宇大概建于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而首建者為禹王宮。但不幸的是,六十年代泥塑、木雕蕩然無存,八十年代廟宇基本拆光,而今是六宮余南華,四廟盡無蹤,唯有一株株五六人才能圍抱的其形如巨傘的黃桷樹作為歷史唉。望作為旅復歷當年輝煌。
民風民俗
寧南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其次有彝族3萬多人,其他民族有布依族、回族、藏族、 滿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據考古表明,彝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在寧南棲息,是寧南的“土著”民族。而布依族則是清嘉慶元年(1796年) 由貴州省畢節地區遷入.因此,以彝族為主的地方民族風情是寧南的一大特色。凡是涼山彝族治自州的彝族所擁有的民族風俗習慣,寧南的彝族都有。比如火把節、彝族年等傳統節日,是寧南彝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兩個佳節。尤其是每年6月24 日的火把節最富有特色,在三天的節日里,各家殺雞宰羊,打掃衛生。 隨后,男女老少身著以紅、黑、黃三色為主調、雜以其他顏色的節日盛裝,聚集到寨里一寬闊場所,舉行斗牛、賽馬、摔跤、斗羊、跳舞、選美、唱“朵洛好”等活動。飯后,各家各戶手持火把,從家中邊唱邊舞轉游至田間地頭、莊稼地中,且邊舞邊唱,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驅災避邪。界時,一簇簇的火把和篝火堆映紅了夜空,恰似“滿天星斗落人間”。
彝族婚禮獨具特色�;槿⒅�,迎親的小伙子們需接受女方姑娘們潑涼水、抹鍋灰的“禮遇”,迎娶途中和到達男方家后,有“背新娘”、“給禮錢”等傳統禮節。夜幕降臨,主客雙方進行搶油炒飯、吟唱“堂嚷”(別鬧歌)和“阿莫尼惹”(哭嫁歌)、說“克智爾比”(格言諺語)等娛樂活動,通宵達旦。
寧南的布依族同胞在過年、三月三、六月六等傳統節日期間和服飾、婚嫁、喪葬等方面具有。[t傳統節日 過年、三月三、六月六。過年時間與漢族相同,但在過年敬禮時,要在神牌前鋪上厚厚的新鮮松針葉,年飯坐在松針葉上吃。菜肴是肉、豆腐、長菜(不切斷的蔬菜)混合煮成。子夜,用雞血煮粥敬神,敬畢后各分吃一碗。大年初一各家都要打糍粑敬神。正月十五以前村里人喜歡會集在一起對歌、跳舞。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父母都要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中過節、祭家廟。
名優特產
蕎餅: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具有甜、咸、麻、怪等味,色澤油黃,清香爽口。
豆腐干:利用本地黃豆和優質水源,以傳統工藝精心烤制而成,色金黃、味清香、內柔嫩,是佐餐和饋贈之佳品。曾多次有外地人來寧南學習技術,但該產品與當地水源、氣候等有直接關系,至今外地還沒有仿制成功的先例。
曬醋:采用本地麥麩加各類佐料曬制而成,由于寧南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含有大量礦物質的優質水源,曬制而成的麩醋,酸味適宜,清爽可口,堪與鎮江“保寧醋”媲美。
米花糖:用料考究,采選本地優質的大米、媲麻等原料,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具有酥脆可口,味美香甜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奇石:寧南地處金沙江中段,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的金沙江奇石十分獨特。近年來,隨著全國玩石、賞石的隊伍不斷擴大,寧南的金沙江奇石已走向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