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縣,建縣于1909年,原屬四川敘州府,永寧縣。1949年古藺縣解放,隸于川南行政公署,1960年,隨瀘州專區并入宜賓專區,行政區劃多次變更。1985 年,古藺劃歸省轄瀘州市領屬。古藺縣位于四川省南部邊緣,赤水河沿邊界由南往東向北流入長江,全縣地域成半島形伸入黔北,西面與敘永縣毗鄰,東南北三面與貴州省畢節、金沙、仁懷、習水、赤水交界。全縣幅員面積 3182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總人口84萬人,居住有漢、苗、彝、回等12個民族,是四川省雜散居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縣之一。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7萬人。
行政區劃
古藺縣轄12個鎮、14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
鎮:古藺鎮、龍山鎮、永樂鎮、太平鎮、二郎鎮、大村鎮、石寶鎮、丹桂鎮、水口鎮、觀文鎮、雙沙鎮、德躍鎮
鄉:護家鄉、魚化鄉、石屏鄉、東興鄉、土城鄉、金星鄉、白泥鄉、椒園鄉、馬蹄鄉、桂花鄉、黃荊鄉、馬嘶苗族鄉、箭竹苗族鄉、大寨苗族鄉
歷史沿革
(一)藺境為唐代羈縻藺州地。藺州盛產藺草(燈心草),唐宋之世地無珍重,每歲土人以草織花席,故名。(二)“古藺”與“永寧”同義。民國余達父《且蘭考》:“按藺即寧之轉。”
漢代以前為西南夷城,屬夜郎國地。唐元和元年(806年)于納州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置羈縻藺州。約于同一時期,彝族扯勒部落二十七世不結布歹,在柏雅妥洪襲君長(首領,彝稱)職,屬劍南道瀘州。宋代,東北部為合江縣地,南部為羅氏鬼國地(今貴州大方縣域)。元屬永寧宣撫司。明洪武四年(1377年)置永樂衛,二十三年置白撒(今白沙)千戶所,衛所隸貴州都司,天啟三年(1630年)置敘用善后廳后改為敘用軍糧廳。
(1731年)置古藺巡檢司于古藺州隸敘永廳,置赤水分縣于赤水河,隸永寧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遷永寧縣于古藺場。古藺巡檢司遷至西河口(今丹桂鎮 所),廢古藺巡檢司。宣統元年(1909年)改永寧縣為古藺縣(以古為藺州地得名,一說以境內藺草叢生得名)隸永寧直隸州,此為古藺建縣之始。民國19年隸四川省政府,21年裁赤水分縣隸四川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0日,古藺解放,隸川南行政區瀘州專員公署。1960年改隸瀘州專區,1985年劃歸瀘州市轄至今。
自然地理
古藺位于四川最南緣,處于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帶烏蒙山系大婁山西段北側,全縣呈半島狀伸入黔北。境內海拔300—1843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七山一水兩分地”,是典型的盆周山區縣。
古藺縣縣境內地形起伏較大,山巒聳立,溝壑縱橫,最高海拔1843米,最低海拔300米,相對高差1543米,平均海拔772米,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境內地層古老,構造復雜,灰巖出露廣泛,有大小山體486座。
古藺縣水利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可觀。赤水河流經古藺長120公里,落差320米,可供開發利用水能資源達76.5萬千瓦,沿河可建磨子塘,五馬河、中華咀、兩河口、九溪口等五個大中型水電站。此外,境內古藺河、鹽井河、白沙河、馬蹄河、菜板河等支流水能資源藏量達1.86千瓦。
氣候特征
地層發育豐富.古藺氣候四季分明,規律性強,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立體氣候顯著,地域差異大。年平均氣溫17.8℃~13.1℃無霜期23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748.4mm~1112.7mm,冬春少雨,盛夏亢揚。
古藺資源
古藺礦產資源豐富,有無煙煤、硫鐵礦、鐵礦、銅、大理石、高嶺土等,尤以無煙煤儲藏量大。古(藺)敘(永)煤礦開發的重點在古藺礦段。該礦區是四川省目前唯一尚未規模開發的低硫、特低磷、中高熱量的大型優質無煙煤礦區,已探明的無煙煤儲量達34億噸,占全省已探明煤炭儲量的29;煤層氣1001億立方米,占全省的28;硫鐵礦儲量32億噸,占全省的41%。另外,優質石灰石分布面占幅員面積60%,石膏儲藏量估計為4.89萬噸,大理石等分布較廣。
古藺縣植物資源有烤煙、中藥材、茶葉和多種經濟林木。古藺是省內重要的烤煙生產基地,境內藥用植物達247種,且有相當面積的綠茶和中藥材基地。同時,古藺的馬頭羊、川南黃牛、生豬等擁有較廣闊的市場,具有進一步開發的價值。
經濟概況
2009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5.8億億,同比增長17%,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同比增長28.8%;第三產業同比增長10.1%。人均GDP達7811元,同比增長23.7%。全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8.5億元,同比增長20.4%。
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26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378613萬元,財政收入10.2億元,財政支出15億元。
全社會各項存款余額43.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存款余額21.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9.1億元。全縣職工年均工資9559元。
2009年,全縣工業經濟在酒煤兩大產業的拉動下快速增長,經濟效益與生產同步回升,產銷率逐漸提高,國有企業率先走出低谷,股份制企業也平穩發展,重工業穩步增長,輕工業回升強勁,大中型企業企穩,工業經濟競爭力增強,郎酒“50工程”穩步推進,太平鎮仙潭酒廠的醬香潭酒5000噸醬香基地啟用,企業規模擴大。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加28.8%,拉動GDP增長12.8個百分點,對經濟的貢獻率達7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增加值31.2億元,同比增長45.2%,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縣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8億元,同比增長42.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7元,增長17.9%;農民人均純收入3412元,比上年增加361元。
風土人情
苗族磨盤秋千的傳說:很久以前,苗寨姑娘乜娘聰明美麗,她畫的花草,蝴蝶飛來撲;她繡的花,芬芳撲鼻,連蝴蝶也飛來撲。有天乜娘坐在門口繡花鞋,突然,一只巖鷹把鞋銜走了。就這一天,英勇善射的巴貴達惹正在山上打獵,將巖鷹射落,巖鷹叨著的鞋深深打動了小伙子,而且深深愛上了繡鞋的這位姑娘。為了尋找這位姑娘,巴貴達惹一人坐的秋千改成了八人同坐的磨盤秋千。消息傳出,趕秋節哪天,遠近苗家里老少都向秋場涌來。這天乜娘也來看這八人同坐的磨盤秋千,經過對歌、盤歌,巴貴達惹終于找到了乜娘,兩人情投意合,結成良緣,從這后,每當瓜熟果香,趕秋佳節到來,苗胞們就扎起秋千,歡度節日,擇配佳偶。
椎牛葬俗的傳說:古時候,苗族領袖蚩尤戰敗,被軒轅黃帝殺死后,由大將夸佛率領苗人向南轉移。苗人且戰且走,戰斗中夸佛又中箭犧牲,人們忍痛把蚩尤和夸佛埋葬。埋葬時人們吹起號角,敲起戰鼓,以驅趕虎豹豺狼,讓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誰知夸佛的戰馬聽到鼓角震天,以為又要出征,掙斷了韁繩跑來,見主人已死,便長嘶數聲,流著眼淚臥在地上,不飲不食,幾天后便死去。從此后苗族有人死之后,家人便椎牛代馬殉葬,既表示托牛將主人的靈魂引到祖先哪里去團聚,又表示送頭牛給死者在陰間使用。
苗族禁忌
1、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2、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有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山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3、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后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4、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期。
5、其他: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苗族節日
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苗年、春節、踩山節、四月八、吃新節、跳花等。
1、踩山節:別稱:花山節、花桿地;時間: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意義:祈求賜福、保佑苗家人平安昌盛。節日期間,苗族同胞們身著盛裝到村寨邊寬闊的草坪上,舞獅燈、打秋千、吹竹葉、奏簫筒,人們還在山上豎起一根染成紅藍配12節的“花桿”以示向天祈子,青年男女們在這歌舞狂歡中尋找終身伴侶,祈求上蒼賜福。踩山節持續三天,這三天中苗寨舞步翩翩歌聲繚繞十分熱鬧。
2、偷親:在苗族流傳著一種“偷親”的婚俗。當青年男女雙方經過多次“坐妹”(談情說愛)、對歌,相互了解之后,便互送禮品定情,準備成婚。假若女方父母反對這門親事,他們就采取“偷親”的辦法。 “偷親”的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東西拿到離家約半里路的地方藏起來,然后在家待男方的到來。夜色降臨,男方和較好的朋友如往常一樣到女方家“坐妹”。深夜,男方告辭,女方裝著依依難舍的樣子送哥出門,就到藏東西的地方取出東西一同到男家去了。次日,女方父母才知道女兒被男方“偷走”了。第三天,新郎委派一位年高望重的老大爺帶著三樣禮物──雞、鴨、蛋,去女方家向其父母報情,賠禮道歉。如女方父母收下禮物,說明他們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再商量舉行婚禮的事;若拒絕,婚禮也就不再舉行,到政府登記就行了。這種“偷親”的婚俗,在苗族人民中流行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苗族青年爭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一種方式,一直沿襲至今。
3、吃牛節:“吃牛節”是苗家最隆重的祭祀古俗,從追溯它的根源可以明白,這個節日與其說是“祭神”,倒不如說是在向“神”挑戰,檢閱人們征服“神”的力量。
4、趕苗場:流行于敘永縣、古藺縣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于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后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后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5、贈帶節:流行于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特色小吃
麻辣雞:四川省古藺縣的一種特色食品。享譽整個四川,現在已經走出川內,在其它省市站住了腳根。
棒棒雞:相對麻辣雞而言,是泡在水里的。很香,很好吃。
三香包子:精面粉加面肥、溫水揉勻,發酵后加堿揉勻待用。小豆淘洗干凈煮爛揉壓成茸泥加糖、油炒成洗沙餡,豬肉剁成肉末加鹽、味精、胡椒粉、蔥花、香油拌勻成肉餡。壓扁包入肉餡、豆沙餡、白糖,上籠蒸熟即可。
黃粑: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味甜糍和。其獨到之處在于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黃粑的香味正是來自良姜葉內所含的芳香油。
豬兒粑:是聞名全川的小吃,其選料考究,制作精細,質量優良,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軟而不粘牙的獨特風格,成為四川名小吃之一。豬兒粑分咸餡、甜餡兩 種。 咸餡以鮮豬肉、冬筍、香蔥、味精、精鹽等為原料;甜餡以白糖、化邊油、桔紅、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為原料。包餡的原料,則用八成上熟糯米、二成飯米磨漿吊干后的粉子。剛蒸熟的豬兒粑潔白而有光澤,仿佛是煮熟的小豬,故而得名。
米粑粑:糯米或者大米泡漲后,再用石磨推出成細面,并采用自然發酵的方式發酵,最后用蒸籠蒸熟食用.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胡海椒(胡辣椒):將曬干的紅辣椒擦干凈,剪成小節(也可以不剪),用鍋干炒至脆,冷卻后舂成辣椒面(不宜太碎),可用來拌醬油,做蘸水,一種焦香味自會立時撲面而來。在農村燒有煤火的,通常是把辣椒放在灶上炕,直至炕脆了,用手捏碎,然后拌辣椒水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