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總面積1633平方公里。總人口91萬人(2006年)。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淺丘為主,地勢東高南低。儀隴河、消水河在縣境東南部匯入流江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85毫米,年均氣溫16℃。河川流徑豐富。礦藏有石油,天然氣,澎潤土等。達成鐵路和204貫穿縣境南部。名勝有大蓬山、望龍湖森林公園等。
行政區劃
營山縣轄19個鎮、34個鄉:
鎮:朗池鎮、駱市鎮、小橋鎮、雙流鎮、回龍鎮、東升鎮、黃渡鎮、老林鎮、靈鷲鎮、消水鎮、新店鎮、綠水鎮、三興鎮、木椏鎮、星火鎮、蓼葉鎮、西橋鎮、綠井鎮、城南鎮
鄉:雙林鄉、明德鄉、合興鄉、柏林鄉、三元鄉、孔雀鄉、悅中鄉、六合鄉、福源鄉、清水鄉、木頂鄉、大廟鄉、茶盤鄉、涌泉鄉、安化鄉、高碼鄉、青山鄉、增產鄉、四喜鄉、柏坪鄉、清源鄉、通天鄉、普嶺鄉、七澗鄉、太蓬鄉、安固鄉、法堂鄉、雙溪鄉、玲瓏鄉、帶河鄉、涼風鄉、龍伏鄉、豐產鄉、濟川鄉
歷史沿革
營山縣歷史悠久,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歸巴西郡宕渠縣。南北朝時535-547年間,境內的安固、三元黃渡曾建過安固縣、綏安縣、宕渠縣。隋為咸安縣,唐武德四年(621)于今縣城所在地改置朗池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縣城周圍山丘如營壘”而更名為營山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境內各縣合并后統稱營山,隸屬四川行中書省順慶路蓬州。清嘉慶七年(1802)歸四川省川北道順慶府轄。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由川北行署南充專區管轄,1952年屬四川省南充專區管轄,1968年為南充地區管轄縣,1993年起為南充市轄縣。
2006年,營山縣將6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調整為53個鄉鎮。撤銷豐竇、鐵頂、陡坑、沿碼、琵琶、聯升、文殊、金堂、鹽井9個鄉和北城、南城2個街道辦事處,被撤銷的鄉鎮、街道辦事處并入到朗池、城南、小橋、靈鷲、駱市、消水、星火、綠水、雙流、東升10個鎮,其余43個鄉鎮的建制保留,其所屬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不變。
歷史文化
營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城遺址,有三處可考。十景雖殘,而白塔巍立。隋唐時與峨嵋齊名的太蓬山上石刻與摩巖造像,歷歷在目。更有宋代窯藏、恐龍化石、李特讀書堂、青羊宮、西月臺、嘉祜巖、智公墓、孔雀洞、龍興寺等文物勝跡。書畫代有名人,工藝不乏巧匠。從宋至清,57人中進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譽。在當代,楊伯愷等共產黨人領導的農民運動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川陜革命根據地之一;5900多名營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熱血兒女為國捐軀。
自然地理
營山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間。東南與渠縣接壤,西南與蓬安縣相鄰,北與儀隴縣依為唇齒,東北與平昌縣錯如犬牙。山、丘、壩兼而有之,地勢北高南低,略向東南傾斜,以低山、丘陵為主。
營山多層次的地形,適宜的氣候,為動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地上再生資源豐富,可供開發利用的有960多種。大宗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和高粱、豌豆、胡豆、大麥、黃豆等。大米、豌豆以其質量見長,70年代曾遠銷東南亞。經濟作物中,紅麻、苧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頗負盛名。黑瓜子和紅麻曾分別于70年代和80年代出口。木本植物中,蠶桑、白蠟、柑桔、油桐聞名于省內外。
營山又以生豬、山羊、雞鴨著稱,成為全國、全省的生產基礎縣。豬鬃、豬皮、豬羊腸衣、山羊板皮是大宗的傳統出口原料。野生動物有水獺、貉、獾、狐、果子貍、老鷹、白鷺、貓頭鷹; 地下礦藏有鹽、石油、天燃氣、膨潤土等。

經濟概況
營山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極為豐富,可供開發利用的再生資源達960多種。盛產糧油、畜禽、柑桔、麻類、繭絲綢等,其中豬鬃、豬羊腸衣、山羊板皮等為傳統出口物資,現已形成10大類25個優質商品基地,被列為全國山羊基地縣和瘦肉型豬基地縣。
改革開放以來,營山老區正逐步奔小康,這里工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已形成以資源為依托,以開發建基地,以基地促發展的新格局;工業已形成紡織、食品、機械、化工、建材等五大行業并相發展的格局,五十鈴汽車貨廂已銷往全國九個省市,不少產品已走向國際市場。營山重點建設步伐加快,達成鐵路已通到境內;縣城日產10萬噸以上引水復線工程,已竣工投產;5000門程控電話和光纜通訊工程已開通。小城鎮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素有“蜀北名山”之稱的太蓬山,宛若蓬萊仙境。
交通概況
營山縣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南充市最東邊,是南充的東大門,起著重要的交通聯絡作用。五條公路連接蓬安縣,渠縣,儀隴縣,廣安市,達州市。
S204省道穿過營山,使得營山東可達達州,西可至成都。
達成鐵路東西貫穿營山,達成鐵路是滬漢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達成鐵路使營山直接與全國大城市接軌,對營山經濟起著促進作用。
南大梁高速是滬蓉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大梁高速是G42滬蓉高速四川境內的北線,向西經過南充可達成都,昆明等大城市,從南充經G72蘭海高速可到達重慶,貴陽,海口,蘭州等大城市,甚至可以到達越南,巴基斯坦,俄羅斯等國。東經達州出四川可以直達全國各地,南大梁高速的修建,推進了營山的經濟建設,使營山與國際大都市的聯系更為精密緊密。
正在計劃的渝川陜高速公路將通過營山,如果這條高速公路修剪,將使得營山直接連接重慶,西安,更加與大城市接軌了。
風土人情
四川營山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據說在這營山,從宋朝到清朝,考中進士的就有57人。可見營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人們用“科第仕宦,甲與蜀都”來贊譽營山。
清初,清政府為解決明末戰亂,四川地廣人稀,從湖北強征移民,大批羅氏被遷移到營山,從那時起,營山羅姓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羅氏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早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有一個部落,就是我們羅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羅山縣,以織網捕魚為生,商朝的時候,羅氏部落歸順于周武王,共同滅掉了商朝,滅掉商朝以后,周武王封羅氏部落為羅子國,羅子國后來又被楚國滅掉,滅掉以后,羅氏人就流落到我們國家現在的枝江、汨羅江一帶,散居的這些人就是羅氏的起源。
羅氏自從湖北遷到四川營山以后,歷經幾代人的勤奮努力,逐步發展成為營山的世家大族,剛開始主要以耕農為主。其后,由于受到營山古城文化的影響,營山羅氏后人的文化結構也有了本質的變化。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在我們營山一共有12支羅,其中大廟鄉有一支羅,叫羅天祥,東升有一支羅還有濟川也有一支羅,古今以來,姓羅的是一個大族,歷史上有兩個考取了狀元,有一個叫羅能,還有兩名考取了進士。有一個叫羅昌的進士,到京城考狀元的時候有一個笑話,去的時候,主考官,就問他你那個地方的風水如何,當時,羅昌一時想不起來,就把周圍的四座山,連起來完成了一個風景,考官很滿意,當時叫什么山呢,云桂山下谷花開,白鶴飛過四山來,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馬一匹跳鴻崖,就把四個山的風景結合起來,成了四句詩,當時主考官很滿意,當年取得了第二名進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詩,就能考取進士,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羅氏家族的確涌現出了許多享譽中華的人物,《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早已家喻戶曉,著名軍事家羅瑞卿也是營山羅姓后人。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當時,我們的祖先不愿意來,不愿意來,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捆了過后,我們現在都有這個習慣,平時,耍呀、休閑,都喜歡把手放在后面,我們每一個手棒棒,這個地方都有一個印跡,表示是捆來的。
羅氏家族在天文學、文學、經濟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在營山羅姓的發展中,他們把楚漢文化帶入四川,對當地經濟文化結構的改變,起到了積極作用。
營山地方志編委會主任汪嗣榮:在營山有許多蜀文化的遺跡,營山曾經出現過許多文化名人和神奇的傳說故事,有許多移民曾經來到營山,這些人的到來也豐富了營山經濟文化的內涵。
歷經風雨春秋,營山羅姓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從耕農世家走進城里做起了文化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四五十年代的戰亂中離開營山,遠走他鄉,但是,在最近幾年,又有許多羅姓子孫回到營山,祭拜祖先。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自古以來,我們羅氏家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族,在宋朝的時候編的一個百家姓,羅氏就列七十二位,羅氏宗族分布最多的,全國是這幾個省湖南、湖北、山東、安徽、福建、臺灣和我們四川、廣東,特別是我們營山羅姓,還有在臺灣的高雄,臺北都還有,有的還在跟我們內地通信,因為,天下羅姓是一家。
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早已成為歷史,今天也有不少營山羅姓人回湖北老家探親,不管走出多遠,家是不能忘記的。
羅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二十位。羅姓名人輩出:唐代文學家羅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現代軍事家羅瑞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