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南角,是攀枝市的北大門,幅員面積2152.695平方千米,境內東西最大跨距52.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3.2千米,成昆電器化鐵路、214省道及在建的西攀高速縱貫南北,縣內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全縣轄12個鄉(鎮),縣政府所在地攀蓮鎮南距攀枝花市78公里、北距西昌市157公里。在這片資源獨特、富饒美麗、欣旺發達的土地上,生活著漢、彝、傈僳、回、白等25個民族的21萬人民。
行政區劃
米易縣轄7個鎮、1個鄉、4個民族鄉:
鎮:攀蓮鎮、丙谷鎮、得石鎮、埡口鎮、普威鎮、撒蓮鎮、白馬鎮
鄉:草場鄉、白坡彝族鄉、麻隴彝族鄉、新山傈僳族鄉、灣丘彝族鄉
歷史沿革
1952年5月西康省西昌專員公署正式行文“迷易縣更名為米易縣”。其名沿襲迄今。
《竹書紀年》、《五帝本紀》、《邛巍野錄》諸史書記載:“黃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諸侯”。史前早期經濟、文化發達的黃河流域的昌意部落南下,和西南雅礱江等河流沿岸各族部落雜居,耳濡目染中原文化。《西南夷傳》:“邛都最大,皆椎結,耕田,有邑聚”。
1950年3月25日,米易地區解放。行政區劃是:米易安寧河東岸是會理縣的西北區;米易安寧河西岸是德昌縣的迷易區。1951年5月從會理縣劃出平谷、河高、蓮溪、昔寧等鄉,從德昌縣劃出迷易區、麻隴區和龍窩區的南壩等地,于1951年10月正式組建成迷易縣。1952年3月縣府等單位遷攀蓮街;同年5月西康省西昌專員公署正式行文“迷易縣更名為米易縣”。1978年由西昌地區劃歸攀枝花市轄。

自然地理
米易是以中山山地為主的山區縣。最高海拔3447米,最低海拔980米,平均海拔1836.2米(相對高差2467米)。全縣山林草坡面積占94.21%,耕地面積占5.11%,水面積占0.68%。
全縣具有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年均氣溫19.7 ℃,雨量充足,年降雨量1100毫米。
境內光照充足,光照時數2217.3-2413.5小時,熱量豐富,無霜期301.8-313.7天,冬暖春溫高,夏秋季節涼,冬春逆溫顯著,是天然的“大地溫室”,是全國少有的熱作區。
礦產資源富集。以釩鈦磁鐵礦、花崗石為主,礦產資源極負盛名。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貴重金屬和各種非金屬達50余種,具有儲量大,品位高,產地集中,易開發的優勢。其中:釩鈦磁鐵礦儲量達20.4億噸,花崗石儲量達1.2億立方米以上,鉑金屬儲量達18噸。
水能資源豐富。米易縣水能資源豐富,全縣水電理論蘊藏量48萬千瓦,可開發量21萬千瓦,現有水電裝機近4萬千瓦,正在建設裝機容量為3.2萬千瓦的灣灘水電站已有一臺機組發電,隨著安寧河流域水電梯級開發項目的實施,06年小三峽電站和城南電站竣工,到2010年全縣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3.2萬千瓦。
經濟概況
近年來,米易縣始終以招商引資統攬經濟工作全局,把項目推進作為重中之中,從制度、政策、服務、效率、運作機制、周邊環境、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致力于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做到以情招商、以誠待商、以德護商,積極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
農業獨具特色。獨特的光熱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孕育著特色農業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潛力,米易四季花果飄香,農產品具有早、稀、特、優的特點,以早春蔬菜、冬春早枇杷、優質烤煙、芒果為主的特色農業享譽省內外。1994年米易縣被列為國家級“南菜北運”基地和攀西農業開發區,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農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現已形成年生產早春蔬菜12萬噸,以芒果、早春枇杷為主的特色水果2.1萬噸,優質烤煙11萬擔的規模。
依托資源優勢,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米易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釩鈦磁鐵礦加工、磷化工、建筑建材、農產品加工、能源五個行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形成了川投電治黃磷廠、興辰釩鈦鐵合金有限公司、安寧鐵鈦公司、立宇公司、元通選礦廠、蓮華水泥廠、鑫磊石材公司、灣灘電站等一批骨干企業。隨著攀鋼集團白馬球團工程項目240萬噸球團、白馬鐵礦234萬噸鐵精礦、中禾公司60萬噸球團、德勝集團60萬噸球團、新宇公司80萬噸球團、興辰公司500噸鉬鐵、安寧鐵鈦公司4萬噸鈦白粉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預計到“十一五”末,將實現年產鐵精礦600萬噸、鈦精礦75萬噸、氧化球團440萬噸、鈦白粉6萬噸、釩鐵3000噸、鉬鐵500噸,工業總產值將達80億元。
2009全年實現縣域生產總值435951萬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436萬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18045萬元,增長18.5%;第三產業增加值139470萬元,增長11.1%。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9:51.2:29.9調整為18:50:32,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8%、68.36%和26.56%。人均生產總值達19843元,同比增長11.8%。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完善。米易縣城坐落在安寧河畔,近年來市政建設步伐加快,舊城改造力度加大,城北新區建設全面推進,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交通十分便利:成昆鐵路和214省道沿安寧河縱貫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縣城南距攀枝花市80公里,北距西昌市150公里。縱貫米易的西攀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米易占據三個出口。通訊便捷:擁有2.1萬多門國際、國內直撥電話,無線市話小靈通、全球通移動電話、寬帶互聯網已開通使用。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特別是西攀高速公路的建成,白馬釩鈦磁鐵礦開發建設的興起,米易基礎設施將更為配套完善,城市規模將迅速擴大,縣域經濟將得到更大發展,米易將成為攀西地區重要的生態旅游城市和商品集散地。
教育科技
教育事業 2009年建設校舍總面積45706平方米,已完工投入使用的面積33706平方米。全縣共有中小學校92所,專任教師2036人。中小學生31059人,其中小學20938人。2009年基礎教育情況分別為:入學率: 小學99.97%;中學99.75%;殘疾兒童98.44%;輟學率:小學0.09%;初中0.47%;畢業率:小學100 %;初中99.76%;完成率:小學99.97%;初中99.67%。共組織掃盲教學班21個, 掃除自發遷居農民青壯年文盲384人,我縣自發遷居農民的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9%,全縣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9.94%。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為91.6%,其中進入職業學校的比例為56.7%。完成50學時農業技術培訓在12000人次以上。完成農民工轉移培訓1700人。特殊兒童入學率達98.44%,比上年提高3.44個百分點。高考:首次突破百人大關,達112人,較2008年增加51人,增長率83%,藝體生上本科線19人,上本科線總人數達131人,高考錄取率達到78%。中考:上國重線人數達到138人,較2008年增加29人,
科學技術 組織科普講座150余場次,培訓23700余人次,發放實用技術資料、科普宣傳資料72000余份,全縣約11萬人次受到了科普知識宣傳和培訓,科普教育面達51%。組織申報鑒定市級科技成果五項,榮獲攀枝花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五項。2009年全縣新申請專利13項,全縣專利擁有量累計達45件。
文化衛生
文化事業 2009 年有影劇院1個,藝術館、文化館(站)13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總藏量204580冊,比2008年增加152580冊。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全面完成了600余個文物點田野調查,其中列入文物保護目錄的有清真寺、何家壩遺址及五。七干校三處文物。縣圖書館全部完成搬遷并向群眾開放。啟動、創建、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 稱號。
廣播電視事業 共建設完成了28個無線數字微波基站,自立電桿11根,自架低壓電源線路2.7KM,架設光纜共73.7KM,我縣廣播電視市縣節目的信號覆蓋率達到了90%,入戶率上升到了55%。廣播覆蓋率91.3%,電視人口覆蓋率93.6%。
衛生事業 年末,全縣衛生醫院、衛生院15個,床位516張;衛生技術人員526人,其中,醫生229人。嬰兒死亡率為19.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25.3%,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87%,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全縣共有171943位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5.53%以上。糖丸、三聯、麻苗、百破二聯的加強免疫接種率96%以上。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為82.98%,兒童系統管理率為85.82%,農村非住院分娩消毒接生率為90.51%。全縣共確診甲流感病例18例,全部治愈出院。

旅游資源
四川省米易縣龍潭溶洞旅游區位于米易縣域北部的白馬鎮境內,地處龍舟山脈和安寧河流域在米易境內的交匯區,與涼山州會理縣毗鄰,距西昌市131公里,距攀枝花市106公里,距米易縣城26公里。
龍潭溶洞旅游區于1998年被評為四川省省級風景區名勝區,2002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區,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區。該旅游區區位條件十分優越,位于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大環線上、“攀西陽光度假旅游區”的中間站;108國道、成昆鐵路、安寧河南北穿越旅游區,攀西高速公路在旅游區所在的白馬鎮有一處出入口,進出旅游區交通方便快捷。
龍潭溶洞旅游區屬山河并列的高山峽谷地形,是裂谷裂變褶皺南北延申的中部,方圓面積10平方公里,最高處龍舟山頂海拔2800米,最低安寧河谷海拔1200米,氣候為熱帶和亞熱帶交替的立體型氣候,年均氣溫15-18℃。旅游區內旅游資源類型豐富,自然環境清幽、山巒疊翠、綠樹成蔭、溪流幽谷,植被覆蓋面高達85%,洞、山、水、動植物等品種多樣,罕見巖溶景觀,紛呈的瀑布群,迷人的裂谷山顛風光等構成獨有的景觀神韻,以山體為骨架,以流水為脈絡,以草木為容顏,以特有的藍天、陽光、飛瀑幽峽、奇特溶洞為神采,以獨具的民族宗教史跡、生態農業和濃厚的鄉村情調為特色,自然與人文兼備。旅游區包括龍潭溶洞民俗觀光游覽區,宗教、歷史遺址—掛榜清真寺區,彎丘“五.七干校”,觀音溫泉浴療等四大景區,分布在景區龍肘山脈中(海拔--1200米至1500米間)與地下伏流伴生且正發育中的喀斯特巖溶是風景區最具特色的主景觀,幾乎匯聚了喀斯特巖溶洞穴特征,洞內鐘乳石、石柱、石筍、石幔、葡萄石等基本都在發育中,在現已開發1760米長的主景觀龍潭洞中形成不斷變化的喀斯特洞穴景觀,獨特的空間構成、時隱時現變幻的水景和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的鐘乳石等景觀交替呈現,景隨水移,水景交融,其中龍宮、天宮和六道洞內飛瀑流泉是“三絕”;風景區除景觀多樣性十分豐富多彩外,負氧離子高更是超越其它國內任何游覽洞,游客在觀賞洞內美景的同時,又享受負氧離子禮遇,很利于健康長壽。緊臨龍潭溶洞群的23道形態各異龍潭瀑布群輔以珍稀植物—桫欏等百余種植物是風景區一條獨特的風景線;天然林是風景區的綠色生態線;與龍潭瀑布群一水相接的龍肘山頂上萬畝杜鵑,綠草如茵,更有生動神秘的傳說;旅游區北面的四川省“五.七”干校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干校舊址,黃草櫻桃果業觀光區、廟子溝椪柑基地果業觀光區體驗全新的鄉村氛圍;南面的觀音溫泉富含各種康浴成份,緊臨214省道,為往旅客洗卻一路塵埃,消除勞頓。旅游區內各景區間緊緊涵接,互相滲透,景觀相互包容、層次鮮明,對游覽和觀景十分有利。
風土人情
在新山僳傈族鄉的“約德節”那天,傈僳同胞們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在林蔭道上,在綠草坪中,唱起婉約動人煽情的歌,跳起歡快的舞步,約會意中人,約見親朋,進行特有的原始宗教崇拜儀式,為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舉杯,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族中兄弟姐妹和睦團結、幸福安康。
仫梭族的插竿掛骨葬是生活在米易的古仫梭族人的獨特的埋葬法,即仫梭族人死后不用棺,窮的用布、富的用綾裹了焚燒,焚燒后把頭顱及手足骨架插竿掛在巖上,視為隆重安葬。在插竿的上方,有陰刻圓圈,象征月亮的,代表女性;下方有陰刻圓圈,象征太陽的、代表男性。
尸骨、插竿、陰刻圓圈三位一體,構成母系家族制度的完整的葬式。
甕棺葬,是明清時期生活在米易的古擺夷族把死者焚燒后,揀骨置于甕中而葬,甕棺一般用高0.73米,口徑0.3米,敞口、斜腹、平底的陶罐(甕)。陶罐(甕)表面有泥條鑲成的堆紋裝飾,有的還刻有“福”、“富貴雙全”等字樣。在甕的內層蓋上放有一精制的小陶罐作冥器,陶甕的質地為紅泥,泥條盤筑法,慢輪修制,火候較高,施陶鈾為微青色,不到底,肅穆而典雅。
甕棺葬是少數民族的一種特殊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