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市船山區是2003年新設立的縣級行政區,轄5鄉、7鎮、13個街道辦事處,幅員面積618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萬人。2004年,船山區GDP達52.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067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3元,在近五年首次實現兩位數遞增。

船山屬地遂寧城市區同治,是遂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船山屬文化之鄉,最著名的文化名人當數清代被譽為“蜀中詩人之冠”的張問陶,別號“船山”。當年,船山文峰閣上曾留有他“江山如畫東西岸,煙雨浮圖遠近山”的對聯,這也是船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呂洞賓仙跡(即遂寧縣志記載的“云靈仙跡”)、船山龍舞(被文化部命名為特色文化之鄉)等,均是民間文化瑰寶,它承載著船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和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蘊。
行政區劃
船山區轄13個街道、7個鎮、5個鄉:南津路街道、凱旋路街道、高升街街道、鎮江寺街道、育才路街道、介福路街道、嘉禾街道、廣德寺街道、富源路街道、龍坪街道、靈泉寺街道、慈音街道、九蓮街道、南強鎮、仁里鎮、復橋鎮、永興鎮、河沙鎮、新橋鎮、桂花鎮、西寧鄉、老池鄉、保升鄉、唐家鄉、北固鄉。其中,九蓮街道由遂寧開發區管委會代管。
歷史沿革
東漢末年,廣漢郡之德陽縣移置于今船山區境。縣治所設在今遂寧市城區(另說縣治所設在今船山區龍鳳場,下同)。今船山區境內置縣由此開始。 蜀漢建興二年(224),分廣漢郡四縣置東廣漢郡。德陽縣隸屬東廣漢郡,縣治所如前。今船山區屬東廣漢郡德陽縣。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月置遂寧縣,隸屬川北區行署遂寧分區。今船山區境屬遂寧分區遂寧縣。
1958年10月,并遂寧專區入綿陽專區,遂寧縣改隸屬四川省綿陽專區。1968年9月,改綿陽專區名綿陽地區,遂寧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分設綿陽、廣元、遂寧三個省轄市。5月,改遂寧縣置遂寧市市中區。今船山區境屬遂寧市市中區。
地理環境
船山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東鄰南充,西連成都,南接重慶,北靠綿陽,是遂寧的北大門,是川渝交匯的交通樞紐。地貌以淺丘、平壩為主,土肥水美,光熱條件好,土質沙壤,富含有機質,酸堿度7.5PH。
涪江流經區境內。涪江發源于松潘縣雪寶頂,經遂寧市、重慶市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長670公里,流域面積36400平方公里。
船山區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2度,平均降雨量992mm,宜于多種作物生產,水果,蘑芋產量居全區之冠。
自然資源
環境優美和諧,自然資源豐富。涪江貫穿全境,流長76公里,地貌以淺丘、平壩為主,土肥水美,光熱條件好,有“小成都”之稱。盛夏金秋,區內果鮮瓜甜,稻香魚肥,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遂寧菊花心白芷名揚海內外,常年種植近萬畝,年產量占全國商品白芷的75%,“中國白芷之鄉”由此而來。
經濟概況
2006年1—5月,船山區以項目帶動經濟發展,全區經濟呈現出生產、銷售增加,增長速度加快,新開工項目增多,市場銷售暢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國民經濟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的態勢,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推進。
1—5月,全區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小春糧油產量穩中略增,大春農作物長勢良好。全區小春糧食總產達3.14萬噸,同比增長1.14%。全區大春農業生產資料準備充足,雨水充足,全區實現了滿栽滿插,目前大春農作物長勢良好,如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大春作物有望獲得豐收。養殖業持速發展,產品產量穩定增長,該區畜牧業養殖在龍頭企業高金食品、美寧食品、頤康食品、齊全飼料等公司的帶動下,草食性牲畜和家禽養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5月,出欄生豬19.67萬頭,同比增長0.6%;出欄牛0.53萬頭,同比增長29.13%;出欄羊3.37萬只,增長33.68%;出售和自宰家禽111.47萬只,同比增長27.7%。1—5月,全區新增加3戶,達到23戶;區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0.96億元,同比增長119.4%;工業增加值實現0.67億元,同比增長89.9%;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77億元,同比增長101.98;全部工業利潤總額實現422萬元,同比增長60.76%。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7.78%,比去年同期提高1.01個百分點。
區直屬30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已有20個順利開工,完成投資1.9490億元,占全部項目計劃總投資的48.58%。據統計:1—5月,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實現3.65億元,增長91.7%。從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7億元,增長485.5%,更新改造投資完成0.7億元,增長34.3%。
1—5月,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32億元,同比增長15.2%。全區餐飲業零售額實現2.45億元,增長20.7%。城鄉居民收支同步增長。據統計:1—3月,農民現金收入同比增長25.38%;農民現金支出同比增長8.6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2264元,同比增加329元,增長17.0%;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為1678元,同比增長14.2%。全區在崗職工工資收入達1.4819億元,同比增長35.2%;人均工資收入3611元,同比增長28.55%。財政收入進一步增長。1—5月,船山區區直財政總收入為4537萬元,同比增長17.84%,占預算的48.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963萬元,同比增長13.6℅,占預算的52.1%。
工業發展
工業化水平較高,商貿服務業發達。初步形成食品、紡織、電力、機電、建材等工業支柱產業,現代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據統計, 2004年全區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大大高于一、三產業,特別是規模工業增勢強勁,增速達23%。商貿服務業繁榮活躍,為川中商品物資集散地。依托區位和交通優勢,大力構建物流貿易圈,輻射川渝10余縣市。同時,著力開發桂花特色民營工業園區,永興、南強、老池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示范區,形成梯度開發、整體推進、最后融入城市的發展新格局。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條件好,產業化經營蓬勃發展。確定了“立足遂寧,面向成渝,壯大畜禽支柱產業,擴大蔬菜骨干產業,發展林果特色產業,優化糧油基礎產業,突破勞務增收產業,以建設涪江生態農業經濟走廊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服務城市型的現代都市農業”的宏偉目標。以城市為依托,充分發揮都市農業集經濟、生態、文化、觀光、教育等多功能的特點,積極調整農業結構與產業布局,都市農業取得成效。 2004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8.1億,比上年增長3.2%。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6家,各類種養殖專業大戶650戶。麒山農業、旗山新村、桃花山、老池農業園等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特色城郊休閑旅游圈初步形成。
城區建設
城鎮化水平高,社會文明和諧。圍繞建設文化強區目標,充分挖掘船山文化內涵,突出文化資源特色,創造了一批以船山休閑文化廣場等為代表的體現船山特色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工程。圍繞建設文明城市,以提高市民素質、提升船山形象為目標,狠抓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加強社區建設,強化社區管理。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批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現代文明的新型小區相繼出現,講求環境、講求生活質量的高品位住宅小區正改變著船山房地產業形象,船山人美好家園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船山區抓住新建區的契機,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實現跨越,建設西部強區”的宏偉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城鄉整體跨越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立足城市搞建設,統籌城鄉抓發展,全面推進“三化”,即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著力提高經濟總量和經濟運行質量,強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建設富裕文明現代化的新船山。
交通概述
船山區地處成渝經濟圈,是遂寧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南高速公路、國道318線穿境而過, 連接成南高速公路的遂渝高速公路正加緊建設. 連接渝懷鐵路、達成鐵路的遂渝快速鐵路,連接成南高速公路的遂渝高速公路正加緊建設, 綿遂鐵路、遂內(江)鐵路已提上議事日程。船山區正逐步成為四川的第二大交通樞紐,成為四川通往東西南北的快速通道。
成南高速公路起于成都十里店,與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及三環路相連,向東經成都、德陽、遂寧、南充4個市11個區縣,止于南充民建,與建設中的南(充)廣(安)及達(州)渝高速相連。其全線均采用全封閉、全立交高速公路設計,其中成都境內為雙向六車道,其余為雙向四車道。
318國道是從上海通向友誼橋國道,全長5476公里,途經上海、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等地。
遂渝高速公路(四川段)的36.64公里,起點是遂寧市市郊的羅家灣,途經上寧、西寧、保升、復橋、西眉、磨溪六個鄉鎮,止于遂寧市與重慶潼南縣交界處的雙龍廟。這條路的寬度是24.5米,設計車速為80公里/小時。
遂渝鐵路是中國西部首條高速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全長114公里,總投資49.25億元。遂渝鐵路西起既有的達成鐵路遂寧站,途經四川省遂寧市和重慶市潼南縣、合川市、北碚區等地,東至襄渝鐵路的北碚站,接入重慶鐵路樞紐。
旅游資源
船山屬川中丘陵腹地,旅游文化優勢。船山佛教文化源長,脈冠古今。有被稱為皇家禪林的廣德寺和觀音故里的靈泉寺,有被稱為“國之瑰寶”的宋瓷文物,有與遂寧發展息息相依的船山文化、佛教文化總領西南。
廣德寺:占地15729平方米,建筑面積8350平方米,寺園森林330余畝。廟寺規建于臥龍山山首,主要建筑有哼哈殿、圣旨坊、天王殿、大雄寶殿、佛頂閣等。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筑,但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宋代建筑布局風格。
靈泉寺:“觀音菩薩三姊妹,同鍋吃飯各修行;大姐修在靈泉寺,二姐修在廣德寺;惟有三姐修得遠,修在南海普陀山。”一首流傳千年的民謠,顯現了觀音故里遂寧人心中的驕傲。始建于隋開皇初期,距今已1400余年的蜀中名剎靈泉寺,相傳為觀音菩薩出家地,以山幽、林茂、泉甘、寺古而聞名遐邇,成為西南地區的佛教圣地。
風土人情
車車燈又稱“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節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飾么妹,1人飾小花臉,1人飾車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個手執燈籠的“報子”(打場人)。燈班均由鄉村表演技藝較高的老藝人領頭,串聯一些愛玩燈的人,臨時組成“車車燈”隊,春節期間四處玩燈,春節一過即行解散。
“車車燈”的表演,先由小花臉手執花折扇跑場,逗出坐“彩車”、戴墨鏡,手舞彩巾的么妹(多為男扮),然后即興編唱各種與節慶、農事、民俗有關諧趣之詞,以幽默逗樂為主。么妹在車船內手把車沿,隨唱詞作出前后仰俯搖擺動作,面露嬌羞忸怩狀。車夫或艄翁按曲調節拍作推車劃船狀。
小花臉領唱后,其他人幫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鑼鼓聲中走“轉元寶”、“挽螞蟻”、“篩蓮花”等傳統套路變換隊形。其表演技巧概括為“么妹要穩,花臉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數腔兩部分。唱詞多屬上下結構,句句押韻,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襯字、嵌詞,唱腔為微式調,曲調重復演唱。伴奏樂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鑼、鼓、四面板等。民間相傳農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出家日。
每逢這三個時節,遂寧民間以靈泉寺、廣德寺為晉香圣地,舉行朝山晉香盛會。自明、清以來,香會節佛事活動甚為隆重,有云、貴、陜、甘、兩湖等省和川內百余州縣的善男信女,自發組織“朝山晉香”,結隊朝拜觀音菩薩。朝山隊伍一隊接一隊,打著彩旗,抬著圣駕,抬著九品大蠟,端著盛有鹽、茶、香、花、果、寶、珠、燈、水、衣的香盤,腰系書有“朝山晉香”四字的黃色圍裙,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吹簫尋笛,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朝山隊伍長達千余米。先在城內游行后,乘船過河至靈泉寺朝拜,再到廣德寺朝拜,然后到城隍廟燃燒圣駕、靈宮后結束。六月香會,善男信女虔誠渴望六月十九日午夜燒“子夜香”,祈求吉祥時辰常在。九月香會,時逢秋收之后,香客們為感謝觀音菩薩保佑,帶上新收獲的五谷雜糧、棉花、花生、果品等農副產品,堆滿香盤,敬香還愿酬謝。
遂寧每年三次香會節期間,還要舉辦“勸業會”、“比武擂臺賽”等活動,促進經濟、商貿和文體活動。
特色美食
“宮保雞丁”是一款歷史悠久的四川名菜,于清代光緒年間由四川總督丁寶楨府中首創。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后任四川總督。他一直很喜歡食用辣子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適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
“豆瓣鯽魚”是四川最著名的菜肴之一。四川鄲縣豆瓣醬是全國著名的土特產。它具味辣、粒酥、醇香、油潤、鮮紅等特點,是川菜烹調中常用的調味佳品“豆瓣鯽魚”就是以郫縣豆瓣醬烹制而得名,近百年來一直盛名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