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市安居區是國務院于2003年12月18日批準撤銷遂寧市市中區設立的縣級行政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遂寧市西南。東接重慶市,南鄰內江市,西靠資陽市,北接大英縣,處于成渝經濟走廊的腹心地帶。安居距成都、重慶等地均為1小時車程。全區轄21個鄉鎮,幅員面積1258.2平方公里,人口80.6萬人,總耕地68.7萬畝。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1億元,財政總收入592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2188元。區內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等31個。
區人民政府駐安居鎮,郵編:629000。代碼:510904。區號:0825。
行政區劃
安居區轄14個鎮、7個鄉:安居鎮、東禪鎮、分水鎮、石洞鎮、攔江鎮、保石鎮、白馬鎮、中興鎮、橫山鎮、會龍鎮、三家鎮、玉豐鎮、西眉鎮、磨溪鎮、聚賢鄉、蓮花鄉、觀音鄉、步云鄉、常理鄉、大安鄉、馬家鄉。
歷史沿革
南充寶佑忤,以取安居樂業為吉祥,故以安居命名至今。今安居區境內建立縣級政權已1400余年。 北周建德四年(575),增置安居郡和柔剛縣,隸屬普州(治所安岳縣岳陽鎮),郡治柔剛縣(治所今安居區安居鎮)。今安居區境屬普州安居郡柔剛縣、遂州石山郡方義縣。
新中國成立后,遂寧縣政區下置10個區。安居鎮仍設區建制,改稱安居壩區。1994年縣政區下置鄉(鎮),安居鎮壩區改稱安居鎮。
2003年國務院調整遂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遂寧市市中區,以原市中區的行政區域設立遂寧市船山區和安居區。安居區轄原市中區的聚賢、常理、大安、馬家、蓮花、觀音、步云7個鄉和安居、橫山、會龍、東禪、分水、石洞、三家、玉豐、西眉、磨溪、攔江、保石、白馬、中興14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安居鎮。
自然地理
安居區位于四川中部,遂寧市西南,距遂寧市城區27公里。東接重慶市,南臨內江市,西靠資陽市,北接中國死海大英縣,處于成渝經濟走廊的腹心地帶。安居地貌以淺丘平壩為主。
安居區地處川中丘陵腹地,地質構造簡單,褶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屬中生代侏羅紀巖層,經流水侵蝕、切割、堆積形成侵蝕丘陵地貌,海拔高度在300—600M之間。全境巖層下部以石灰巖為主,上部以紫紅色沙土、泥巖為主,似為“紅土地”。
瓊江河貫穿全境。瓊江河發源于樂至縣境內,流經遂寧市和安岳縣,于潼南縣光輝鎮入境、小渡鎮出境,在銅梁縣安居鎮匯入涪江河。
安居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的特點,無霜期長,熱量充足,雨量充沛,濕度大,云霧多。
全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玉米、小麥等多種糧食作物,棉花、油料、甘庶、海椒、麻竹筍、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柑桔、蘋果、梨、桃等多種水果生產。全區森林綠化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5.6%。
經濟概況
2004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53萬元。農民純收入2428元。
建成優質糧棉油基地39萬畝, 被國家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2個、部優農產品1個。農業產業化取得新進展,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以優質糧棉油、蔬菜、水果、中藥材、蠶桑、生豬等為主的新區農業支柱產業初步形成。全區農業總產值26.5億元,糧食總產量達40.5萬噸,出欄生豬103.7萬頭。培訓農民工6.3萬人,輸出勞務16.9萬人,勞務收入11億元,被列為全省“勞務開發基地區(縣)”。
全年簽訂意向性協議216個,履約項目共171個,到位資金2.4億元。華寧化工、開元運業等一批外來企業已落戶安居。民營經濟快速增長,新發展個體工商戶882戶、民營企業19家,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10.3億元。工業發展后勁增強,全年完成技改投資1330萬元,新上工業項目49個。工業總產值9.4億元,增長17.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增長90.2%,實現利潤增長100.8%。三產業發展迅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4億元,增長14.3%。
基礎設施
安居地貌以淺丘平壩為主,氣候屬亞熱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瓊江河貫穿全境,全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玉米、小麥等多種糧食作物,棉花、油料、甘庶、海椒、麻竹筍、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柑桔、蘋果、梨、桃等多種水果生產。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豬、蠶桑、水果生產基地,沙田柚被評為國優水果。是農業產業化試點示范區、遂寧市的城市副中心。全區天然氣儲量居全省第二位。磨溪氣田是四川現在探明的三大氣田之一。全區森林綠化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5.6%。臥佛院--跑馬灘、麻子灘等風景名勝區享譽省內外。國道318線穿境而過,建設中的遂渝快速鐵路、遂渝高速公路,規劃中的遂內高速公路、遂內快速鐵路在區內交匯,全區鄉鎮等級公路通車率達100%,村道公路通車率達95%,全區村村通光纖電視信號。全區有高完中5所,中小學校383所,在校學生2.1萬人。全區衛生院21所。
水陸交通
國道318線穿境而過,建設中的遂渝快速鐵路、遂渝高速公路,規劃中的遂內高速公路、遂內快速鐵路在區內交匯,全區鄉鎮等級公路通車率達100%,村道公路通車率達95%。
318國道是從上海通向友誼橋國道,全長5476公里,途經上海、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等地。
遂渝鐵路是中國西部首條高速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全長114公里,總投資49.25億元。遂渝鐵路西起既有的達成鐵路遂寧站,途經四川省遂寧市和重慶市潼南縣、合川市、北碚區等地,東至襄渝鐵路的北碚站,接入重慶鐵路樞紐。
遂渝鐵路是成都到重慶之間成渝高速鐵路的組成,全部建成通車后,重慶至成都只有234公里,全程運行不到2小時。目前遂渝鐵路按200公里時速進行設計,并預留了復線。成都至遂寧間原為達成鐵路一段,為適應以后的高速運行,將按高速鐵路標準進行改建。2005年5月,遂渝鐵路進行提速綜合試驗,并達到最高時速225公里。遂渝鐵路2003年2月開工建設,至2005年4月23日全路段鋪軌完成,計劃于2005年底試運行。
遂渝高速公路(四川段)的36.64公里,起點是遂寧市市郊的羅家灣,途經上寧、西寧、保升、復橋、西眉、磨溪六個鄉鎮,止于遂寧市與重慶潼南縣交界處的雙龍廟。這條路的寬度是24.5米,設計車速為80公里/小時。
名勝古跡
毗廬寺:坐落在安居區白馬鎮華藏山下,距白馬鎮5公里,始建于宋代,明朝擴建,寺廟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12平方米。寺廟內曾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高僧——清心大師,法號住朝,外號“癲師爺”(濟公和尚原型)。此地香火旺盛。每年三月的“香會節”,日均人流量達3萬人次以上。濟公掃“秦”、濟公懲治嘲弄貪官污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美好傳說,給人以無窮遐想與回味。
遂寧烈士陵園:興建于1988年8月,1995年7月竣工,占地50畝。陵園內建有: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伍先華烈士銅像一座、烈士紀念館、烈士事跡展覽廳、英名墻、烈士墓、迎霞長廊、追遠亭、詠雪亭、松風閣、紀念碑等烈士紀念建筑物,總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總投資1768.8萬元。
自然景觀
麻子灘水庫:位于安居區白馬鎮,瓊江流域白安河上游。因灘上有無數的孔隙似人臉上的麻子而得名。距離白馬鎮5公里,水庫為國家中型農田灌溉水庫,庫區縱長約28公里,水域涉及白馬、中興、步云、攔江等鄉鎮,水庫面積12000畝。庫內有四面環水獨島10多處,庫區兩岸山青水秀,森林茂密,鳥語花香,果樹成林。
跑馬灘臥佛院風景區:位于安居區東禪鎮和安岳縣八廟鄉交界處,景區由安居區跑馬灘水庫及安岳縣八廟鄉臥佛溝中的臥佛院佛教文化摩崖石刻群、臥佛溝藏經洞組成。
平寧國有林:距麻子灘水庫4公里的白馬鎮禪林寺村,有一條綿延約15華里的溝壑名叫白馬王子溝,兩側山坡聳立,順溝生長著一片呈帶狀的原始森林——平寧國有林,林內樹木蔥蘢,高大挺拔,溝內地表植被完好,小河順溝而下,溪水潺潺,怪石嶙峋,形態各異。 雨季時節,林子內生長著各種菌類,多達10種以上,人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一個天然氧吧,猛吸一口,清新中帶有菌類芳香的空氣沁人心脾,“牛背石”美麗的愛情故事,黑龍凼神奇的巨龜傳說流傳人間。當地人戲稱此地為“小九寨”。
風土人情
龍燈舞為民間傳統舞蹈,又稱“龍舞”、“龍燈”、“耍龍”等。據說始于漢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龍燈。龍形品種多樣,有“彩龍”、“火龍”等。彩龍龍頭五彩繽紛,龍身以各色軟段制成,約9制10余節,造型精美。舞時常配以魚蝦蚌殼等彩燈同行。舞龍者不分男女,皆著對襟彩服,系紅腰帶,手持一節把竿,隨逗寶人曲身翻舞,綿延不停。有打擊樂器相伴。
火龍多用彩龍頭,龍身著彩繪龍鱗的粗麻布,每節內有竹籠,內置燃燭或捻子,舞時點亮。火龍較彩龍長、大,一般10余節,把竿也較長,龍把竿長約2米。因多在元宵夜舉行燒龍儀式,故名“火龍”。火龍一般有雙龍雙寶。元宵燒龍,象征新年慶祝活動圓滿,借以祈求“清吉平安”。舞火龍者頭戴草帽、穿小褲衩、赤腳光背、持龍游舞,四周燃燈者手持鞭炮、拌以鐵花、炭圓,向火龍噴射。只見火花飛濺,火龍翻滾,火光沖天,五彩繽紛。待至龍體被焰火燃燒正旺時,舞龍者舉起龍架跑至江水,意為送龍歸海。
打圍鼓有稱“玩友”。工余飯后或紅白喜事,邀約或邀請“玩友”四五人圍坐一起清唱。不用舞臺、化妝和服裝,一般在玩壩或茶館舉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執板鼓、堂鼓、川鼓、馬鑼、川胡、鈸之類樂器,自吹自打自唱。
打板鼓者是鼓師,其他樂器以鼓師手勢、鼓簽、鼓點指揮行事。打圍鼓花錢不多,費事不大,因而深入民間,廣泛流傳,滿足了川劇愛好者愛唱、愛聽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