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縣,云南省保山市轄縣,位于云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h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會昆明市654公里�?偯娣e2009平方公里,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6℃。境內地形屬怒山尾翼山地峽谷區,地勢大致北高南低,河流屬怒江水系。施甸縣轄5個鎮,8個鄉,縣政府駐甸陽鎮。 施甸縣常住人口為293022人。
施甸縣于西漢時期始建縣,境內有滇西抗日江防遺跡群,惠通橋等旅游景點。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行政區劃】
施甸縣轄5個鎮、8個鄉:
鎮:甸陽鎮、太平鎮、由旺鎮、仁和鎮、姚關鎮
鄉:水長鄉、老麥鄉、何元鄉、萬興鄉、酒房鄉、舊城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

施甸縣地圖
【建置沿革】
在縣境南部姚關鄉蒜園村的小漢莊北側萬仞崗發現完整的智人頭骨化石,稱姚關人,據有關專家鑒定考證,距今約8000年左右。全縣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發現多處舊石器、新石器遺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獸骨化石,表明距今約3500~4000年左右,古人類活動頻繁,各族先民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在姚關境內先后出土春秋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青銅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內的人民從事原始農業、牧業和狩獵的場景。 夏、商、周至春秋,屬哀牢部族居地。西漢時期,屬益州刺史所屬哀牢國(今德宏、保山、臨滄地區)。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不韋縣,今施甸(另說今隆陽區),屬益州郡。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設益州西部都尉,轄不韋、倦唐、比蘇、葉榆、邪龍、云南6縣。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縣、永昌郡共轄不韋等8縣。 蜀漢時期,永昌郡領嶲唐、不韋、博南、哀牢、比蘇5縣。 西晉元康四年(294年),郡治南移不韋。元康末年(299年),再南移永壽(今耿馬)。 東晉至南朝,云南和貴州合稱寧州,縣境隸寧州永昌郡。北朝(齊)時,名不建縣,隸永昌郡。 隋代,云南設南寧州總管府,隸濮部。唐代南詔時,屬永昌節度轄地,南詔滅亡后,隸大長和國,仍屬永昌節度。五代十國時,屬大理政權的永昌府轄地。 宋代大理國時,屬永昌府轄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中書省,縣境設石甸長官司,隸屬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云南布政使司,沿襲元制,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設施甸長官司,改隸永昌府。二十年(1387年),設老窯寨百戶。二十一年(1388年),設施甸巡檢司。二十三年(1390年),屬金齒軍民司。永樂五年(1407年),設木瓜榔百戶。嘉靖元年(1522年),屬永昌府。萬歷十三年(1585年),筑鎮姚城,設鎮姚守御千戶所。 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南明永歷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橋,實行改土歸流。順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歷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東河西),時州署從大石橋遷入施甸。始稱“八鄉地”。順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并入保山縣。康熙五年(1666年),裁鎮姚守御千戶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廳,隸永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巡政廳和巡檢司,置施甸分治縣,設縣佐公署,隸保山縣時,施甸稱為鄉地,設區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縣,屬保山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月5日,保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境和平解放,施甸設4、5、6區,轄鄉、鎮、保。同年10月,改設區轄行政村。 1952年,改設區轄鄉。 1953年5月,增設第3區(今太平、等子)和第7區(今酒房、舊城),共5個區,轄2鎮94鄉。 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轄43個管理區,1959年,設施甸片區,轄38個大隊。 1961年,設5個區,轄22個二級公社,176個大隊。 196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123次會議批準,設立施甸縣,轄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5個區,區下轄50個二級公社,43個三級公社。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縣委員會、施甸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隸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隸保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屬保山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施甸縣地處滇西南邊陲,怒江東岸,東至昌寧縣枯柯河,西以怒江為界與龍陵縣相望,南至勐波羅河與永德縣相連,北與隆陽區毗鄰。縣城位于縣境中部,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公里,總面積200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施甸縣壩區面積18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26%;山區面積151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5.51%;半山區面積30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23%。施甸壩面積為89.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46%。 施甸縣境內地形屬怒山尾翼山地峽谷區,地勢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環繞,兩山夾一壩。高山,丘陵縱橫交錯,海拔高差較大。東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頭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山脈主體為南北走向,靠怒江東岸的山脈分兩股:一股從北向南延伸,由大箐山、彌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頭、五里凹山等組成;另一股從南部的亮頭向北延伸,由木蓮花山、大亮山、大尖山、象山等組成。
氣候 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1.8℃;活動積溫5786℃。極端最高氣溫32℃(1968年6月30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2℃(1985年1月16日)。 施甸縣全年無霜期273天,初霜日12月3日,終霜日3月4日。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53.9天。雨量多集中在5—10月,降雨量777.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8.1%。年平均相對溫度76%。年日照時數2274.1小時。處于西風帶氣候,風向多為南風和西風,風力一般1.2米/秒(1級),1975年5月4日最大風速23米/秒(9級),局部山地達25米/秒(10級)。自然災害主要是洪災。其次是風災、冰雹和霜凍。
水文 全縣河流69條。總長586.6公里,徑流總量7.38億立方米,年產水21.8億立方米�,F能控制利用的占2.6%。屬怒江水系。主要有怒江、勐波羅河、施甸河、姚關河、太平河。 怒江,環繞縣境西部深谷,流經境內約126公里,年過境水量為526.06億立方米,未開發利用。 勐波羅河,上游是枯柯河,從老壩窩入境與永德鎮康河匯合組成。境內流程12.2公里,經舊城峽谷至三江口注入怒江。 施甸河,古名銀川河。發源于施甸壩南端的鷹窩山,由南向北縱貫施甸壩,至由旺天生橋轉向西南到魚脊梁山麓魚壩,注入怒江,境內流程54.5公里,是施甸壩的主要排灌河道。 姚關河,發源于擺榔鄉雞茨凹的老黑龍一帶,全長29.3公里,從北向南流至河尾關風橋轉向東經帕旭,匯入灣甸河,年徑流量1.13億立方米。 太平河,發源于莽林村筆架山,自南向北流10公里出縣境經保山市核桃鄉杞木林村后注入怒江。
【社會事業】
教育 施甸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33所,其中:普通中學17所,小學102所,職業中學1所,幼兒園112所(含學前班),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校共辦1490個班,其中:普通中學318個班,小學(含教學點)799個班,幼兒園(含學前班)364個班,特殊教育學校9個班。有教職工3316人,其中:普通中學1178人,小學(含教學點)1495人,職業中學104人,幼兒園(含學前班)511人,特殊教育學校28人。教師素質普遍提高,有專任教師3162人,其中:本科學歷及以上2520人,比上年增長125人;專科學歷613人,減少91人;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26人,減少3人;高中以上學歷3人。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50480人,其中:普通中學14196人,小學24319人,職業中學1901人,幼兒園(含學前班)9956人,特殊教育108人。畢業生12832人,其中:普通中學4869人,小學3663人,職業中學487人,幼兒園(含學前班)3796人,特殊教育17人。小學入學率99.84%,小學畢業升學率89.3%,初中入學率120.8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6.27%,中考545分以上23人(含照顧分),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09%,高考上線率99.37%。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投入經費5159萬元,享受免雜費、教科書費的學生達到34306人,小學輟學率0%,初中輟學率0%。
文化 施甸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51547冊,圖書流通21000冊次、圖書流通36100人次;文物保護機構1個,文物保護機構人數5人,文物藏品249件,參觀100人次;文化館1個,人員17人,辦展覽4次,組織文藝活動80次;送戲下鄉78場,觀眾9萬人次;放映工程電影1644場次;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共建圖書閱覽室4200平方米,圖書總價值437萬元。年末有13個廣播站,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1座,發射機6部,村村通用戶17898戶,戶戶通用戶20934戶,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施甸縣有衛生醫療機構186個(含村級衛生室138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3個,其他醫院5個,門診部28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098張,每萬人擁有床位數61張。衛生技術人員2083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0人,村級衛生技術人員418名。全縣廣泛開展“禁毒防艾”工作,加強衛生防疫,使人民健康狀況不斷得到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0.4%(自2021年來,衛生廁所標準提升為無害化廁所),村鎮飲水衛生合格率72.0%。
【文物古跡】
抗日江防遺跡群 滇西抗戰勝利后,在施甸境內怒江東岸沿江渡口、要道及險要位置,留下了碉堡、掩體、陣地、戰壕等大量遺跡,主要有大山頭炮兵陣地、孩婆山戰場遺跡等17個單位,具體分布在太平、何元、姚關、酒房4個鄉鎮,各單體文物和環境保存好,是滇西抗戰主要軍事防御設施。 經云南省人民政府〔2012〕4號文件批準,公布為第7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關人”遺址 “姚關人”遺址位于姚關盆地北側小漢莊村后萬仞崗巖廈臺地。包括萬仞崗上、下兩個巖廈,遺物分布面積500余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1987年9月下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從上個巖廈下出土“姚關人”頭骨化石一具,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化石標本100余件,石、骨、角器100余件,火塘兩個。動物化石品種有鳥類、獼猴、虎、熊、牛、鹿、麂、麝、豪豬、羊等,石器中有單平面礫石手錘和琢孔環形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火塘內炭屑、燒骨、紅燒土密集,灰燼層與石灰華膠結為堅硬板塊,化石的石化程度及石器特征與蒲縹塘子溝遺址基本一致,年代距今亦當在8000年左右。
鄧子龍平叛遺址 明萬歷十年(1582),云南滇西隴川宣撫司記室岳鳳弒主叛國,投靠緬甸洞吾王朝瑞體,里應外合,犯我邊境。明神宗皇帝任命鄧子龍為永昌參將,攜兵三千,日夜兼程趕到永昌(今保山)。鄧子龍以施甸為主戰場,在姚關、灣甸、三尖山等地抗敵,三戰大捷。 清平洞位于施甸縣姚關鎮烏龜山南麓,距縣城20公里處。姚關是首戰之地,萬歷十三年(1585年)春鄧子龍駐姚關開鑿清平洞,寓滇西戰亂平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之意,名為“清平”。1983年1月,清平洞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施甸長官司署衙 施甸長官司署衙,位于縣城北側3公里處的峻嶺之中,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分上下兩院。上院原為署衙生活區,后改為佛寺,有山門、過廳和大雄寶殿等建筑;下院原為行政機關,有過廳、廂樓和正堂等建筑。 據《明史·云南土司》記載,正式建蓋此府署的時間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清光緒五年至十三年(1879~1887年),施甸地方官員及紳耆民眾再度重建長官司衙門和寺廟殿宇。
【風景名勝】
滇緬公路惠通橋
惠通橋位于施甸縣與龍陵縣分界的怒江上,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臘勐社區,吊橋全長205米,跨徑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 惠通橋,始建于明朝末年,初為鐵鏈索橋,位于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滇緬公路的咽喉。民國二十五年,新加坡華僑梁金山捐資,將舊橋改建為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吊橋全長205米,跨徑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至1977年新建鋼骨水泥大橋落成通車,吊橋開始廢棄不用。
野鴨湖
野鴨湖位于施甸西南姚關鎮境內,距縣城16公里,屬天然濕地。因濕地常年棲息著野鴨,當地人便稱之為野鴨湖。濕地水清見底,寬闊的水域里生息著蘆葦、茭瓜和海子魚、螺螄、白鷺等水生物。湖中有座小島名叫魚洞山。
【歷史文化】
布朗族是施甸古老的土著民族,古哀牢國土著民族“百濮”后裔,中國特少數民族之一。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語言無文字,文化藝術主要靠父母或長輩口傳身授,長輩在各種節日活動中向青少年傳授天文、地理、歷法、節氣、種植以及文學藝術方面的知識。
布朗族跳會 布朗族跳會農歷二月初七,來自木老元鄉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溝腳5個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的打歌廣場,參加該村布朗群眾自發舉辦的“布朗族跳會”活動。布朗族跳會是布朗族群眾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動。
羊皮會 羊皮會是太平鎮民間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傳統節日盛會,俗稱二月十一,盛會的當天進行文藝表演活動。 參加表演的成員均為太平鎮所轄的部分村寨,即太平街,克里平、董家灣、等7個自然村寨的民間藝人,羊皮會期間表演耍龍,舞獅、踩高翹等形式多樣的節目。
【地方特產】
太平元紅 太平元紅選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山楂果,削皮去籽,采用特殊工藝除澀,用優質冬蜂蜜裝罐密封,浸漬數日后制成,其滋味特別,有健胃消食、潤腸益肺、提神醒腦、防暑降溫之功效。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鈣,具有豐富的營養及藥用價值。
碧毫茶葉 萬興碧毫來自打水崗坪子茶廠。碧毫茶外形緊卷,色澤綠潤,銀毫顯露,滋味鮮純,湯色翠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亮。在光緒年間就曾作為貢品送往朝庭,1994年5月,被云南省農業廳鑒定為“云南名茶”,1996年6月被第四屆滇西民族藝術節作為指定商品。1997年5月,榮獲馬來西亞國際金獎。
姚關火腿 姚關火腿選用新鮮豬肉后退,用米酒、草果、鹽巴等調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復重壓10天后曬干而成。
【特色飲食】
河圖大燒 大燒,又稱“烤豬”,素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以河圖鄉人所烤負盛名。其制作尉:將適齡壯豬宰殺除毛清腔后縫上破口,通體涂上以芝麻油、蜂蜜、醬油及多種香料調制的混合調料,再將其整個地架在栗炭火上邊翻邊烤,邊烤邊涂調料,直到熟透為止。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腌辣”,以大豆(黃豆或黑豆)蒸煮發酵后加入姜絲、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漬而成。
【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5月,入選第五屆云南省文明城市候選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