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千米, 為云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國境線長80.563公里�?h城勐朗壩,海拔1054米。下轄5個鎮、15個鄉。瀾滄縣常住人口441455人。
瀾滄縣主要旅游景點有哀牢山、千年萬畝古茶園、糯福鄉基督教堂等景點。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2019年1月9日,憑借拉祜族擺舞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2021年8月,入選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
【行政區劃】
瀾滄縣轄5個鎮、15個鄉:
鎮:勐朗鎮、上允鎮、糯扎渡鎮、惠民鎮、東回鎮
鄉:發展河哈尼族鄉、謙六彝族鄉、糯福鄉、東河鄉、大山鄉、南嶺鄉、雪林佤族鄉、木戛鄉、酒井哈尼族鄉、拉巴鄉、竹塘鄉、富邦鄉、安康佤族鄉、文東佤族鄉、富東鄉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圖
【建置沿革】
瀾滄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 一世紀中期以前,今瀾滄地為古代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永昌郡由漢朝派郡守與“詔達光”(哀牢王)共同治理;76年,“詔達光”(哀牢王)與漢朝郡守發生矛盾、起兵反漢,漢朝軍隊與“勐達光”軍隊多次激戰,部分傣族先民為躲避戰亂、遷至“勐達光”南境與各種蠻族部落雜錯而居;今瀾滄地得到進一步開發。 299年,晉朝所轄永昌郡不韋縣(今隆陽、施甸、昌寧等地)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永昌郡治由不韋縣遷至永壽縣(今鎮康、永德、耿馬、滄源等地),同時在永壽縣南部增設南涪縣(今西盟、瀾滄、孟連、勐海、景洪等地); 今瀾滄地屬永昌郡南涪縣。 420年,東晉滅亡,之后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云南高原;今瀾滄地的傣族先民以“勐”(盆地)為單位、各自形成獨立小邦。 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 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瀾滄地屬永昌節度。 937年,原“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設永昌節度; 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調整八府、四郡、四鎮;今瀾滄地先屬永昌節度、后屬永昌府。 1254年,大蒙古國滅大理國后,忙于攻打南宋,無暇顧及大理國偏遠地區;今瀾滄地的傣族首領據地自治。 1289年,元朝(原大蒙古國)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在孟定路東南設木連路;今瀾滄地屬木連路。 1329年,元朝分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原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所轄的木連路、銀沙羅甸設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瀾滄地屬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1348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傣族聯盟國家“勐卯龍”(漢譯“麓川國”)吞并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瀾滄地屬“勐卯龍”(麓川國)。 1355年,“勐卯龍”(麓川國)歸附元朝、其控制區域設平緬宣慰司;今瀾滄地屬平緬宣慰司、仍由“勐卯龍”君長節制。 1384年,“勐卯龍”歸附明朝,其控制區域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瀾滄地屬麓川平緬宣慰司、仍由“勐卯龍”君長節制。 1406年,明朝分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孟璉長官司(轄今薩爾溫江以東的撣邦地及瀾滄江以西的瀾滄、孟連、西盟等地);今瀾滄縣境屬孟璉長官司。 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龍”(麓川國); 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并孟璉長官司;今瀾滄縣境又屬“勐卯龍”(麓川國)。 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勐卯龍”(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孟璉長官司復置;今瀾滄縣境屬孟璉長官司。 1521年以后,孟璉長官司廢置,“孟璉與孟養、孟密諸部仇殺數十年,司廢”; 1585年,孟璉土官歸附明朝、復設孟璉長官司; 1606年,孟璉土官歸附東吁王朝;今瀾滄縣境隨孟璉土官一起夾在明朝與東吁王朝之間。 1662年,孟璉土官歸附清朝、其控制區域置孟連長官司;今瀾滄縣境屬孟連長官司。 1709年,孟連長官司升級為孟連宣撫司;今瀾滄縣境屬孟連宣撫司。 1764年,孟連宣撫司由永昌府劃予順寧府;今瀾滄縣境仍屬孟連宣撫司。 1799年以后,孟連宣撫司北境、勐勐巡檢司南境的倮黑人逐漸脫離傣族土司掌控,武裝奪取傣族土司的領地; 1888年,清朝出兵平定倮黑人后,將孟連宣撫司北境八土目轄地和勐勐巡檢司析出設直隸鎮邊撫夷廳、由內地派出直隸同知管轄; 1891年,耿馬宣撫司所屬的勐董、勐角土目與耿馬土司發生仇殺事件后,勐董、勐角由耿馬宣撫司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 1892年,倮黑五佛主暴動,清朝鎮壓過程中招降“三佛主”李通明,承認他為西盟土目,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 1894年,孟連宣撫司由順寧府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所屬上允土把總、下允土千總析出由直隸鎮邊撫夷廳直轄;今瀾滄縣境屬直隸鎮邊撫夷廳。 1904年,勐勐巡檢司土巡檢被廢黜。 1905年,勐勐巡檢司所屬的勐勐壩區、四排山區劃予緬寧廳,直隸鎮邊撫夷廳保留上改心山區。 1913年,民國政府裁直隸鎮邊撫夷廳、改設鎮邊縣。 1915年,鎮邊縣改為瀾滄縣。 1928年,瀾滄縣上改心縣佐(上改心山區)與緬寧縣四排山縣佐(勐勐壩區、四排山區)由原隸屬地劃出設雙江縣。 “老”即革命老區,1931年即建立地下黨組織。 1937年,瀾滄縣所屬勐角、勐董、大蠻海、巖帥等土官地析出設滄源設治局。 1949年2月,中國共產黨南邊區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占領瀾滄縣,成立瀾滄專員公署,下設瀾滄縣、上允縣、東朗縣、孟連縣、溯濤(寧江)縣等臨時人民政府; 12月,瀾滄區專員公署撤銷,瀾滄縣、上允縣、東朗縣、孟連縣合并為瀾滄縣,成立人民政府。 1953年4月,瀾滄縣分設準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 7月,原寧江縣所轄新營盤區、雅口區劃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 1954年5月,瀾滄縣所轄孟連區、南卡區合設準縣級孟連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區。 1955年1月,瀾滄縣撤銷,所轄西盟山區并入準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 1956年10月,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所轄西盟山區劃出、設立西盟縣。 1959年12月,準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地理環境】
位置 瀾滄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地處東經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緯22度01分~23度16分之間。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云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縣境與景谷、思茅、勐海、孟連、西盟、滄源、雙江7縣(市)相鄰,西部和西南部有兩段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公里。
地形 瀾滄縣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南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五山六水縱橫交錯,主要山脈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發谷5座,山峰綿延縱橫,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鄉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鄉勐礦)。山區、半山區占98.8%。較大的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河谷壩子有上允壩、勐朗壩、勐濱壩、下允壩、回革壩、細允壩等,其中上允壩面積達6.36萬畝。
氣候 瀾滄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主要屬南亞熱帶夏濕冬干山地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瀾滄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區為北熱帶,700~1400米之間的大部分壩子河谷低丘地帶為南亞熱帶,這兩個氣候帶的面積約占瀾滄縣總面積的44%,氣溫高,熱量足�?h城勐朗鎮年均氣溫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時。
【風景名勝】
千年萬畝古茶園
瀾滄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位于云南省瀾滄縣城東南的惠民鄉景邁、芒景兩個村委會境內,距縣城70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99°59′14″一100°33′55″,北緯22°08′14″一22°13′32″之間。古茶林山脈主要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古茶樹分布范圍包括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地,總面積2.8萬畝,截至到2013年實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積1萬余畝,年可產鮮葉200萬公斤,制干茶500噸。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
糯福鄉基督教堂
糯福鄉基督教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美國基督教浸信會緬甸景棟教會派牧師到孟連東乃等地傳教。民國五年(1916年),派撒臘比布到瀾滄傳教。民國九年(1920年),美國牧師主持糯福教務,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為瀾滄、雙江、滄源、耿馬等地的基督教會總部。為便于傳教,永偉業用拉丁字母為拉祜族創造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總面積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與當地民族建筑形式。198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歇場景區
大歇場景區位于瀾滄縣糯扎渡鎮雅口村,景區依托鄉村博物館、絕版木刻等資源,積極發展休閑體驗、鄉村旅游產業,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停留。2022年,大歇場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成為瀾滄縣一張生動的文旅名片。
左都古寨景區
左都古寨地處中緬邊境,左都古寨的佤族民居建筑特色突出,佤族傳統文化保存和傳承較為完整,是佤族部落生活“活化石”。走進左都古寨,竹渠、石板路、雞窩式茅草屋與身著佤族服飾的村民描繪出一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秘境佤鄉圖”。 2022年底,左都古寨正式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正在實現村落變景區、民房變民宿、用品變商品、手藝變技能、農民變演員的美麗蝶變。
【文化習俗】
民族文化 瀾滄縣內拉祜族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神話、詩歌、傳說、舞蹈等,口頭流傳的詩歌以創世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20世紀50年代曾拍攝過反映拉祜族生產生活、婚戀習俗和英勇斗爭的電影《蘆笙戀歌》,其主題曲《婚誓》在全國廣為傳唱�!栋邏]揀谷子》、《獵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后獲全國優秀節目獎,縣民族歌舞團曾被評為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集體。每年農歷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節日“阿朋阿龍尼”(葫蘆節)。
非遺文化 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和《拉祜族蘆笙舞》的保護傳承基地之一,是《快樂拉祜》唱響的地方。寨子內完整保留著拉祜族傳統的干欄式民居,完整保留著拉祜族傳統竹編技藝、傳統手工編織技藝,隨處可見村民們手工紡線、手工織布、手工縫制衣物、挎包和各種竹編制品。
【地方特產】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有木耳、筍絲、菠蘿蜜、薏仁、多依片、魔芋片等土特產。 大山鄉有特產木耳、竹筍干、竹制品等。 雪林鄉特產有核桃,水酒等。 糯扎渡鎮特產有姬松茸,甜麻竹。 惠民哈尼族鄉特產有茶葉,為普洱茶產地之一。 林下三七,是中藥材回歸山林、提質增效的重要突破點,對未來發展林下中藥材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1年2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5月27日,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 2022年3月25日,入選云南省“縣域跨越發展先進縣”名單。5月,入選第五屆云南省文明城市候選名單。 2023年4月,入選“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