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縣是云南省文山州下轄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在文山州東北部,地處滇、桂、黔三�。▍^)交界處。東接富寧縣,南鄰西疇縣、麻栗坡縣,西靠丘北縣、硯山縣,北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貴州省興義市。全縣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廣南縣常住人口為771948人。
【行政區劃】
廣南縣轄7個鎮、11個鄉:
鎮:蓮城鎮、壩美鎮、八寶鎮、南屏鎮、珠街鎮、那灑鎮、珠琳鎮
鄉:黑支果鄉、曙光鄉、篆角鄉、五珠鄉、者兔鄉、者太鄉、底圩鄉、舊莫鄉、董堡鄉、楊柳井鄉、板蚌鄉
廣南縣地圖
【建置沿革】
廣南縣境,先秦時期,居住著句町部族。 秦朝,以“僚”、“濮”為主的9個部族組成了句町國,立句町候毋波為王。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句町縣,屬牂牁郡;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仍屬牂牁郡。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后,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廣南隸屬興古郡。 晉時,屬寧州之興古郡。 南北朝時期,在云南設寧州,領6縣,句町縣為下屬縣。 唐朝初期,隸盤州(州治在今貴州普安);開元二十九(公元741年),廣南時為儂氏據地,隸僚子部,屬南西道安都護府。 五代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南漢國成立,今廣南屬南漢國。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王朝以邕州為據點所轄特磨道,治所在廣南,轄今廣南縣、富寧縣、硯山縣、越南河江省東北地帶。 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設廣南西路宣撫司;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為廣南西路宣慰司,轄福州(今廣南縣西南部),越南河江省東北地帶。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廣南西路宣撫司為廣南府,治所在廣南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建排柵為城,設西、南二門。 清代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筑磚城,設東南西北城門樓和小南門;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廣南府附設寶寧縣,縣治與府同城,寶寧縣轄今廣南縣,硯山縣維摩、阿基、干河鄉;丘北縣天星、平寨鄉;富寧縣田蓬、木央、郎恒、睦倫、里達鄉。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寶寧縣改為廣南縣,富州改為富縣,改制后的兩縣隸蒙自道(治在蒙自);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改隸第二(后改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所在文山。 1949年2月17日成立廣南縣人民民主政府后直到1958年3月,廣南縣隸文山專區,治在文山;1958年4月1日,成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州治在文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南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在文山州東北部,地處滇、桂、黔三�。▍^)交界處。東與富寧縣接壤,南與西疇縣、麻栗坡縣毗鄰,西鄰丘北縣、硯山縣,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與貴州省興義市相望�?h境東西相距105公里,南北相距103公里。全縣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廣南縣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南北走向,山嶺互相切割,形成山區、半山區、丘陵、平壩、峰林交錯的地貌�?h境平均海拔1280米,最高海拔為珠街鎮大麥地山2035米,最低海拔為板蚌鄉安躍村420米。山區、半山區占國土總面積的94.7%,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100個,壩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5.3%。
氣候特征 廣南縣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日照1875.7小時,年平均氣溫16.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區305天,年均降雨量1056.5毫米,5月至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河流水系 廣南縣境內16條大小河流屬珠江水系和紅河水系。珠江流域主要干流有西洋江、馱娘江、清水江,紅河流域干流為南利河。
【社會事業】
教育 廣南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425所,教學點60個,其中: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高1所、完中4所、初中25所、小學244所、特殊教育1所、幼兒園149所。有教職工8807人(其中:財政供養7661人)。在校學生155451人(其中:中職1856人、普通高中11130人,初中33811人,小學87011人,特殊教育167人,幼兒在園<班>21476人)。學前1年毛入園率90.99%,學前3年毛入園率59.47%;適齡兒童入學率99.6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8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72.1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59.43%。
文化 廣南縣共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243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柯仲平紀念館各1個。“三館一站”免費開放44萬人次, 圖書館達國家縣級二級圖書館建設水平,藏書量87409冊。
衛生 廣南縣有醫療衛生機構51家、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157張,其中醫院床位數1136張、衛生院床位數1021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504人(執業醫師300人、執業助理醫師1204人)、村衛生所174所、衛生員621人。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5%,農村水改受益率92.78%。
【風景名勝】
峰巖洞
峰巖洞位于廣南縣南屏鎮的大山深處,因洞內有巖蜂居住而得名。洞高137.75米,寬126.9米,深83.40米,分為上洞、中洞、下洞。上洞較暗,主要用于修建人畜飲水;居民多聚居在中洞。2001年,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八寶風景區
八寶風景區位于廣南縣東南部,總面積60.7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八寶河、三臘瀑布、戈峰瀑布、田房磊灘、石丫口大灘、珍珠灘、牙方溶洞等。
儂氏土司衙署
儂氏土司衙署位于縣城北街,由書院、議事廳、大堂、五鳳樓、儂氏宗祠、白馬廟等組成,是中國壯族土司世襲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
雁塔
雁塔原稱文筆塔,位于縣城南壩灑村東側,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為11層六角空心密檐式塔剎筆形,臺基呈正六邊形,條石砌筑,高1.8米,每方面闊4.8米。塔體青磚砌筑,高35米,通高36.8米。199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壩美景區
壩美景區包括一河、兩洞、三村,是一個集民族風情、勞作習俗、奇山異水、溶洞奇景、田園風光為一體的休閑旅游度假區。
【人文歷史】
語言 廣南行政區劃今屬于云南省,但地理位置卻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宋代及其之前廣南在行政隸屬及人員來往上與今廣西的關系較密切。據《廣南府志》記載,“廣南在唐隸安南,在宋隸邕州(今南寧)”,至元代設廣南宣撫司,方劃歸云南省管轄。因此,廣南方言在具有云南方言片基本特征的同時,因受廣西官話方言的和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又使之具有一定的獨特地域方言特色。
文物古跡 縣域內有舊、新石器遺址和文化遺址數10處,有保護較完好的廟、閣、祠、塔、牌坊等不可移動文物186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州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 縣城區建有民族博物館、柯仲平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免費開放陣地�?h民族博物館2013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1094件,有珍貴文物99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國家二級文物11件,國家三級文物85件);柯仲平紀念館于1994年建成,紀念館陳列著大量翔實的反映柯仲平生平事跡的圖片、文字、實物資料和他的著作,其中圖片178幀,實物402件和《柯仲平詩文集》等12種18個版本的著作,共21冊。
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縣共78個項目被國家、省、州、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12項、州級26項、縣級37項),214人列為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24人、州級41人、縣級148人),認定有7家非遺工坊(其中:省級1家、州級3家、縣級3家)。
中國傳統村落 廣南縣的中國壯族傳統古村落有者媽村、蚌古村、里奪村、馬碧村、米哈村、那壩村、上者偏村、湯拿村、西牙村、下者偏村、革里村。
【習俗】
踩花山 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節日——踩花山。 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山腳下,吹蘆笙,彈響篾,踢腳架,耍大刀,斗牛,斗畫眉……特別是倒爬桿更是引人注目:一個咪朵腰扎彩帶,頭箍布帕,背貼花桿,伸出兩只手,舉過頭頂,反扳住花桿,兩只腳輕輕向上一舉,就頭朝下,腳朝上,一縱一躍,向花桿頂端爬去,一個爬了另一個接上。頓時,叫好聲此起彼伏。這就是苗家特有的踩花山。
八寶壯族河燈節 八寶壯族河燈節,又稱“孟蘭大會”,每年都在七月十三、十四、十五和十六這幾天舉行,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晚上才結束。河燈節頭三天,教徒都要在八寶觀音廟里吟誦經文,超度亡靈以后,才放河燈。 放河燈是廣南八寶壯族千百年來的習俗。
斗牛節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至三月初九都是壯族的重要節日,斗牛也是節日里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廣南縣舊莫鄉夕板、板榔一帶的壯族村民每年農歷七月十六、十七、十八這3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斗�;顒�,其間,有的還跳草人舞、春牛舞、手巾舞和紙馬舞,有的則對山歌、唱壯戲、敲鑼打鼓、舞獅耍龍。謂之斗牛節,壯語稱“彎咚擋”。斗牛節的緣起說法各異。但當地群眾認為,斗牛為了慶祝五谷豐登,人丁安寧。
【藝術】
廣南壯錦 壯錦是壯族民間的傳統手工藝術品,生產年代久遠,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壯錦分為織錦和繡錦兩種�?楀\經線一般為原色,緯線按構思配強不同色彩,圖案豐富,絢麗斑斕,構思寓意深刻,設計獨具匠心,結實耐用。織品有被面、床罩、窗簾、掛包、錦屏、壁掛、臺布、圍巾、頭巾、背帶、圍裙、坐墊等,產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繡錦是在織錦的基礎上錦上添花。繡錦又分為平繡、剪貼繡、挑繡、泡繡、纏絲扣繡、疊繡等,工藝精湛,美麗如畫。繡錦傳統圖案有水、云、花、草、鳥、獸、蟲、魚、蛙各種形態,栩栩如生。較復雜的繡錦圖案有雙鳳朝陽、魚躍龍門、鴛鴦戲水、寶鴨穿蓮、子鹿穿山、水波六耳結等。壯錦的圖案、紋飾,工藝精美,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色彩迷人。
廣南刺繡 廣南刺繡歷史悠久,遍及壯鄉苗嶺,瑤山彝寨,街頭巷尾,處處都是刺繡的天地。壯族青年婦女的頭飾、圍腰心、圍腰頭、高綁布鞋要繡上圖案裝飾,兒童戴的貓頭帽、花風帽、燕尾帽、月牙帽繡有花邊絲綢,帽前鑲有十八羅漢銀器像,帽的左右兩邊掛有兩串銀器以示吉祥,壯族婦女的外衣繡有三角形、四方形花紋圖案,廣南壯族人民使用的生活用品,如被套、枕巾、桌布、窗簾、手帕以及婦女背小孩的背帶、兒童披風和靈芝鞋等都要繡上花鳥小草點綴,體現出美的情致。 刺繡由繡花針及絲線(又叫花線)來完成,泡花則要用空心針和十字線戳透面料修剪面料而成,刺繡是在繡花上下功夫,泡花則是在剪飾上花精力。壯族刺繡最有特色的要數泡花背帶、兒童披風和靈芝鞋,僅背帶芯的圖案就千姿百態,有鯉魚戲水、鳳朝牡丹、龍鳳呈祥、荷花金魚、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一塊普通的背小孩的布,經過加工繡制成為一件很好的民族工藝品,背帶芯一般用紅、白、綠平板絨作底,再戳上優美的泡花圖案,四周用對比色或同類色的平絨、燈芯絨壓邊,再鑲嵌上“狗牙”立體圖案,作背口裝飾,或點綴上一些亮光片,配上兩條長的背帶手,精致、美麗、結實、適用的特點就得到了完美體現。
【飲食】
黑粽子褡褳粑 粽子用上等糯米、粽心放豬肉條包制煮成,一般有稻草灰染制和拌黑豆兩種,入口香而不膩;搭鏈粑則把糯米泡透后碾成米漿,壓水到軟度適中,用芭蕉葉包制,亦有糖、肉粉兩種,放甑子里蒸熟,淡淡清香,口感極美。
廣南土司盛宴——“三滴水” 是廣南飲食文化的大集成,是地方的、民族的飲食文化精品。“三滴水”宴席,在舊時期,只有土司、達官貴人在祭祀先人或年節時才舉辦的高檔次宴席。所謂“三滴水”,即一滴菜點(以開胃果品或稀有水果為主),二滴糕點(以香、軟、甜、糯的廣南傳統糯食小吃為主),三滴正點(包括八盤四盬、山珍海味計40多道)。“三滴水”的享用有一套嚴格的程序,菜品也要按照傳統格式備辦,如某次上菜,要有幾盤幾碟,幾盬幾缽,葷素搭配等都有講究。在傳統的宴席上面,主人還會請壯族洞經禮樂隊演奏,或是在酒席間進行文人雅士的詩文字畫切磋,以為宴席助興。由于規格較高,宴席場面較大,“三滴水”也被譽稱為“壯族第一席”。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21年1月,入選“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 2021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廳擬評為“云南省教育工作合格縣”。 2022年5月9日,入選“第五屆云南省文明城市”候選公示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