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東區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陽市區東部,地處黃淮海平原,地勢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適宜各類農作物和動植物的生長繁育。西部與潁州區相鄰,南部與潁上縣接壤,北部潁泉區毗鄰,東部與利辛縣相連。下設3個辦事處,8個鎮,1個鄉。總面積684.9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7年末)。
區政府駐北京東路。郵編:236058 代碼:341203 區號:0558
行政區劃
潁東區轄3個街道、8個鎮、1個鄉:
街道:河東街道、新華街道、向陽街道
鎮:口孜鎮、插花鎮、袁寨鎮、棗莊鎮、老廟鎮、正午鎮、楊樓孜鎮、新烏江鎮
鄉:冉廟鄉
歷史沿革
夏代,潁東區地域屬豫州所轄。商代,潁東區地域屬梅伯國。西周初,潁東區的現轄區域隸屬胡子國。東周敬王25年,即魯定公15年(公元前495年) ,潁東區之地歸楚。秦置汝陰縣在今阜陽市區泉河北(即今潁泉區泉潁街道辦事處古城村),屬陳郡(治所在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 ,潁東區歸汝陰縣管轄。 西漢時,置汝陰都尉于今潁泉區泉潁街道辦事處古城村,置慎縣于今潁上縣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屬豫州刺史部(治所在譙)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的上蔡縣)。三國時期,潁河流域屬魏。西晉置汝陰郡,轄8縣,屬豫州。東晉十六國時,戰事紛爭,國家分裂,群雄割據,建置混亂。南北朝時期,汝陰之地初屬南朝宋。隋文帝開皇3年(公元583年),干汝陰故地置潁州。五代十國時期,本地域先后分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皆稱潁州,沿襲唐朝設置。明朝建立,潁州轄太和、潁上兩縣,屬南京(又稱直隸省)風陽府管轄。潁東今口孜鎮、楊樓鄉、老廟鎮、烏江鄉屬潁上縣,其余鄉鎮隸屬潁州管轄。清順治2年(公元1645年) ,清軍攻占潁州,潁州轄太和和潁上兩縣,屬江南省風陽府管轄。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廢州府存縣,阜陽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阜陽專員公署屬安徽省人民政府,轄阜陽、亳州、風臺、渦陽、蒙城、潁上、阜南、臨泉、太和、界首10縣,現潁東區轄域,一直歸阜陽縣管轄。當時潁東設有茨河區(轄辛橋、洪山和潁河以東等周圍鄉村)、洄溜集區(轄袁寨集等周圍鄉村)、正午區(轄棗莊集等周圍鄉村)、口孜區(轄楊樓孜等周圍鄉村)、插花區(轄冉廟及趙店和高集等周圍鄉村)和胡集區(轄烏江和老廟集等周圍鄉村)等七八個區。1958年,阜陽縣在現潁東區范圍內設置城關、插花(轄冉廟、正午、趙店等周圍鄉村)、老廟(轄棗莊集、王胡同等周圍鄉村)、口孜(轄楊樓孜等周圍鄉村)、袁寨(轄洄溜集等周圍鄉村)5個人民公社。1961年至1962年,阜陽縣劃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區,公社以下仍劃分生產大隊和小隊。1965年,建置利辛縣和阜城鎮,今潁東區轄域,分別歸阜陽縣和阜城鎮管轄。1969年,阜陽縣進行了撤區并成大公社。1975年12月在阜城鎮的基礎上建置阜陽市(縣級市) ,1979年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阜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并再次劃小公社,社上建區。除原老廟區變成棗莊區,區政府駐在棗莊集外,其余和1962年相同。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建置,改建為鄉(鎮)政府、村委會和村民小組。1991年,阜陽縣實行了撤區并鄉。1992年,撤銷阜陽縣和阜陽市,重新組建阜陽市(縣級市) 。1996年,撤銷阜陽地區,設立地級阜陽市。同時撤銷縣級阜陽市,設立潁東、潁州、潁泉三個區。
資源優勢
潁東區地處淮北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900MM,自然資源豐富。首先是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農田水利網縱橫交錯,機械化水平較高。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大棚蔬菜、果品等,是黃淮海外資開發區,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皖西北蔬菜供應基地之一。種植、養殖業發達。口孜的萬畝大蒜,袁寨的千畝銀杏,新華、插花等地的大棚蔬菜,楊樓的馬鈴薯均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畜禽品種繁多,名、優、特、新產品不少,是國家重要的瘦肉型豬、牛皮、山羊板皮和兔毛生產基地。魚、鱉、嚇等水產養殖發展較快,鯉魚、鰱魚、革子胡鯰、中華鱉、中華絨螯蟹、羅蝦等遠近聞名。其次是水資源充沛。由于潁河、茨淮新河穿經而過,其支流密布全境,農田水網交錯,地下貯水豐富,僅潛層地下水含量就達7351萬立方米,且水質良好。林果資源獨具優勢。主要用材林有楊樹、桐樹、柳樹等,桑樹及銀杏種植初具規模,盛產水蜜桃、杏、李、棗、柿、櫻桃等水果,屬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區。煤炭儲存量豐富,經勘探煤炭儲量達上百億噸,年開采量達800萬噸的口孜煤礦正在建設中。
經濟發展
2006年規模工業產值2.84億元,2007年5.16億元,2008年突破10億元大關,完成10.16億元,實現比上年翻一番的目標。2008年規模工業產值比“十五”末增長了6.5倍,在阜城三區首次位居第一。
2009年潁東區城區道路建設方面,將建設六條城市主次干道:向陽南路延伸(從潁河東路至和諧路,建設規模130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橋、路燈、給水;和諧路(阜裕大橋至京九鐵路,建設規模1300米),建設內容為道路、排水、橋、路燈、給水;致富南路(幸福路至阜口路,建設規模1900米),建設內容為快車道;東平路(潁河東路至和諧路,建設規模1100米);緯五路(經濟開發區東興路至中興路,建設規模1800米);東興路道路建設工程(阜蚌路至阜展路,建設規模3759米)。三條路建設內容為道路及配套設施。
小街巷建設方面,2007年潁東將建設福利路、河西路和鐘鼎路。其中,福利路起訖點為幸福路至南段水泥路,建設規模400米;河西路起訖點為幸福路至北京東路,建設規模600米;鐘鼎路起訖點為潁河東路至北京路,建設規模為1300米。以上幾條小街巷的建設內容主要是道路建設及排水。
園林綠化工程方面,將對北京路立交橋游園、濟河游園進行綠化,其中包括濟河游園燈飾亮化工程。此外,潁東污水處理廠將進行廠區建設,并將實施一期污水管網建設。
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潁東區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潁東城市功能,使潁東更加美化靚化,更為宜于人居。
交通狀況
潁東區地處阜陽市東大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京九鐵路貫穿其中,年客流量500萬人次、日最大客流量9萬人次的阜陽火車站就在潁東區內,5臺9線,有無站臺柱風雨棚,在全國地市級車站中首屈一指。漯阜、青阜、阜淮鐵路在此與京九鐵路交匯,形成“米”字型框架,并與京滬、京廣、隴海三線接軌,形成八線引入,五路交匯的鐵路網。 公路網絡四通八達,105國道在區內延伸,東連京滬高速、西接京珠高速的界阜蚌高速公路經潁東城區接入阜陽市,正在建設的阜陽-六安高速公路在我區境內占地1918畝,長約20.644Km,并設有大型出入口,合淮阜高速公路也已在2008年6月正式通車;區內有三條干線公路,往東北、東南呈放射狀分布,即S305省道阜蚌公路,縣道阜展路(阜陽-展溝)、阜謝路(在區內阜陽-八里段),另有幾條大致南北縱向縣道,基本呈網狀,其中省道長31.6Km,屬二級公路,縣道140.15Km,其中瀝青路面118.1Km,主要鄉道17條長約86.856Km,村道85條,長305Km;阜陽客運東站、潁東客運站分布于城區。以潁東區面積為基數的公路網 密度為78Km/百平方公里,以人口為基數的公路網密度為9.5Km/萬人。 區內河運也較發達,茨淮新河橫臥東西,潁河縱貫南北,并與泉河相互交匯,穿境入淮,通江達海。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潁東區將大力加強農村公路的“通達”、“通暢”工程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創造基本條件。2010年“十一五”計劃實施完成后,該區晴雨通車里程將達879.2Km,干道度密度為128.4公里/100Km2,100%行政村實現晴雨通車。縣道將達三級以上標準,鄉道達四級以上標準,形成等級結構配置合理,橋涵和交通附屬設施完善的農村公路網。
潁東特產
口孜“爽口牌”大蒜:曾被阜陽市政府評為全市二十大名牌農產品之一,生產基地輻射到周邊鄉鎮,每年種植面積均在兩萬畝以上。蒜頭個大、口感好,蒜薹莖粗、薹長、色鮮、質嫩、耐貯、味正、無病蟲害,均屬無公害產品。產品遠銷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部分產品出口韓國等。大蒜規模生產已成為口孜一大資源優勢,蒜頭、蒜薹及其加工品蒜粉、蒜片、蒜油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按無公害蔬菜:生產要求以楊樓為中心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每年都在萬畝以上,暫定名為“楊花牌”,特點是:個大、皮薄、光滑、口感好、產量高。主要銷往南京、上海、武漢等地。春季馬鈴薯一般畝產5000斤,產值2000元。
正午三元雜交豬:自2002年起,正午鎮共引進大約克和長白公母豬4組(每組25母2公),建立4個二元母豬繁育場,到目前已繁育二元母豬1500多頭,已推廣農戶307戶,共飼喂二元雜交母豬928頭,已產母豬達20%,已孕母豬達60%。該鎮農民對發展三元雜交豬熱情高漲,由過去的分散零星養殖逐步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當前僅存欄生豬50頭至100頭的規模戶就有27戶,4個二元母豬繁育場存欄生豬最少的是150頭,最多的達1000頭。
新華波爾山羊:新華辦事處自1999年推廣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技術以來先后由農民個體興辦了“三友波爾山羊繁育中心”和“嚴峰波爾山羊胚胎移植基地”,并建立了“新華辦綿羊湖家畜改良點”,開展波爾山羊鮮精輸配技術推廣,已經形成波雜羊生產基地。
口孜釣臺雞蛋:口孜鎮釣臺村自1997年開始,由村支部書記李顯山同志帶領村領導班子以集體的形式飼養蛋雞,并帶動全村村民通過飼養蛋雞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已發展了50多家飼養專業戶,存欄蛋雞近20萬只,年產雞蛋150萬公斤。并成立了協會,形成了雞蛋基地,口孜釣臺雞蛋也因個大、色鮮、營養豐富而遠銷省內外。
特色小吃
樊記牛肉拉面:是阜陽市潁東區的風味小吃,拉面館位于阜陽火車站以西800米的北京路綜合大市場內,拉面工藝為祖傳秘方,拉面選料講究,做工精細,技術新穎,引人入勝。8扣可拉成長1.5米3000多根的龍須面,膾之人口,湯料用傳統工藝燒制,輔20余種材料,牛肉鮮嫩可口,回味無窮,每天慕名而來的美食者絡驛不絕。
阜陽插花牛肉湯:源于阜陽市潁東區插花鎮,以高姓熬制的較為有名。其原湯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眾多調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純正,回味悠長;由于其風味獨特,在當地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僅阜陽市內就有數十家正在經營。目前,插花牛肉湯正在注冊登記,準備進行專營。
枕頭饃:阜陽特產,又稱阜陽大饃。個頭很大,每個長約1市尺、寬約半市尺,重2——3斤,堪稱饃中之王。因形狀象枕頭,故形象的稱為“枕頭饃”。其做法獨特,工序考究,饃焦金黃,厚約半寸,香酥爽口;饃瓣潔白,層層相包,濕潤柔筋,干而不燥,耐嚼而又松軟,存數日久不霉不硬。不少外地游客爭相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