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馬鞍山市,中國安徽省下轄地級市,地處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鄰南京市浦口區、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北接滁州市全椒縣,西毗合肥市巢湖市,南鄰蕪湖市鳩江區、無為市,東南連蕪湖市灣沚區、宣城市宣州區;總面積4049平方千米。馬鞍山市下轄3個區、3個縣,市政府駐地雨山區太白大道2008號。馬鞍山市常住人口219.1萬人。
馬鞍山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城市、長江流域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處于長三角幾何中心,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雙圈城市”,因鋼設市、因鋼興市,以馬鋼而聞名,發展以鋼鐵產業為主導,以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綠色食品為標志,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汽車等為特色的新興產業集群。馬鞍山市是山水相間的生態之城,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歷代文人墨客流連于馬鞍山大地,留下眾多傳世佳作。
【行政區劃】
馬鞍山市轄3個市轄區、3個縣:
花山區 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23.4萬。郵政編碼243000。區人民政府駐馬鞍山市花山路。
雨山區 面積173平方千米,人口25.17萬。郵政編碼243071。區人民政府駐馬鞍山市湖西路。
博望區 面積351平方千米,人口16.2萬。郵政編碼243021。區人民政府駐博望鎮永新路與新314省道交叉口。
當涂縣 面積1346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243100。縣人民政府駐姑孰鎮。
含山縣 面積1346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243100。縣人民政府駐仙蹤鎮。
和縣 面積1346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243100。縣人民政府駐歷陽鎮。

【歷史沿革】
西周時,馬鞍山地域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后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博望區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涂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帶僑置當涂縣,江南始有當涂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于牛渚(今采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采石。
隋開皇九年(589年),僑置于皖南一帶的當涂縣徙治姑孰城(今當涂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涂縣城之始,并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涂、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占當涂,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 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裁府留縣,當涂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涂屬蕪湖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抗日戰爭時人民軍隊建立了皖江抗日根據地,努力發展自己,打擊敵人。
1949年1月29日,含山全境解放。1月30日,和縣縣城解放。4月20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西梁山國民黨守軍潰逃,馬鞍山江北地區全部解放。4月22日晚,馬鞍山江南地區國民黨駐軍大部逃離;4月24日,江淮軍區第五軍分區從和縣渡江到達馬鞍山礦區,進駐皖南電廠和馬鞍山分礦,當涂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涂縣。
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涂縣先后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涂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
2001年7月1日,撤銷向山區,將原向山區的慈湖鄉1個鄉劃歸金家莊區管轄,霍里鎮、濮塘鎮2個鎮劃歸花山區管轄,雨山鄉、佳山鄉和向山鎮劃歸雨山區管轄。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涂縣博望鎮、丹陽鎮、新市鎮3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鞍山市位于中國華東地區,安徽省東部,橫跨長江兩岸,東鄰南京市浦口區、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北接滁州市全椒縣,西毗合肥市巢湖市,南鄰蕪湖市鳩江區、無為市,東南連蕪湖市灣沚區、宣城市宣州區,全市總面積404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馬鞍山市位于長江下游湖積、沖積平原區下段,寧蕪斷陷盆地的中—南段,為條帶狀及星散狀低平丘陵—寬廣平整的堆積階地—坦蕩低洼的河湖平原的地貌組合。馬鞍山市總體地勢較平坦,略有北高南低之勢。區域內丘陵與平原呈不規則鋸齒狀作東北—西南向分布。山體主要由中生代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山勢平緩,一般在150—250米。大致劃分為三個區域:北部、東北部為丘陵區;中部為黃土質粘性土組成的階梯狀平臺(階地),即崗丘區;南部為長江各支流沖積平原、河湖平原區,地形平坦。馬鞍山市境內丘陵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東北部,向東、向北延伸至江蘇省境內。區內海拔最高458.8米,為位于東北部當涂縣博望鎮與江蘇省溧水縣交界處的橫山。西北部沿江地帶,分布著一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弧狀小丘,依次為慈姥山、馬鞍山、白壁山、望夫山、寶積山、翠螺山。
氣候特征
馬鞍山市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降水量與常年相近略偏少、氣溫正常,日照偏少。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市區年降水量1060.7毫米,比常年偏少5%左右。年降水日數129天,較常年偏多7天(市區),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數為3天(市區),與常年相近。年內日最大降水量為107毫米(市區),出現于7月13日。全年日照時數1838.3小時(市區),比常年略偏少。年平均風速為每秒3.3米。年蒸發量為1502.8毫米。市區年平均氣溫為16.1℃,較常年偏低0.2℃;年內四季溫度變幅不一,夏季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他季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年極端最高氣溫38.1℃,出現于7月29日(市區);年極端最低氣溫-5.9℃,出現于1月23日(市區)。
水文水系
馬鞍山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長江、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六汾河、姑溪河、青山河、黃池河、運糧河、丹陽新河、博望河等,以及其他小河、支流與人工溝渠,均屬長江水系;湖泊有石臼湖、丹陽湖、雙潭湖、雨山湖等;水庫有大興塘水庫、東方紅水庫、葛浦塘水庫、遲村水庫、甘壩水庫、風坳水庫、石窯頭水庫等,水域總面積約360平方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市高等院校6所;中小學及其他各類學校594所;其中,幼兒園304所,小學175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普通中學105所。省一類幼兒園10所,省示范高中11所,省特色初中1所,省特色小學2所,國家重點職業學校5所。中小學及其他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9.9萬人、教職工2.53萬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6.04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09.2%。實施“安心托幼”行動,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實施“老有所學”行動,基本實現老年教育辦學網絡“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開展中職學校分類達標示范建設,建成省級達標示范學校5所,新增全省B類達標學校1所。
文化事業
全市年末擁有公共圖書館7家,藏書289.15萬冊,比上年增長11.9%;文化館6家;綜合檔案館7家,總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增長11.3%;檔案資料315.14萬卷(冊),增長10.6%。廣播人口覆蓋率、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100%。
國家一級圖書館:馬鞍山市圖書館、當涂縣圖書館、花山區圖書館、和縣圖書館、含山縣圖書館
醫療衛生
全市衛生機構11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04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8個,標準化村衛生室425所,病床1.5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80萬人。

【交通運輸】
馬鞍山市區距南京高鐵僅17分鐘,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鄭蒲港是安徽省江北地區唯一的萬噸級深水良港,定位為安徽江海聯運樞紐中心。
公路
寧蕪高速公路(G4211)和205國道縱穿馬鞍山,到南京走高速公路僅需半個小時車程。馬鞍山汽車站位于火車站南側的紅旗北路96號,馬鞍山新汽車站即馬鞍山綜合客運中心樞紐站也隨著寧安高鐵馬鞍山東站的建設而建成馬鞍山標志性的交通項目。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于2013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
鐵路
寧銅鐵路、寧安城際鐵路(建設中)上的列車均停靠馬鞍山站。寧安城際鐵路自京滬高速鐵路是國家鐵路骨干網“八縱八橫”的組成部分。全長257千米,設計速度為每小時200千米,并預留了每小時250千米的條件。馬鞍山市民乘坐城際列車,15分鐘左右可到達南京,1.5小時可到達上海和杭州,4小時左右能到達北京。
民航
馬鞍山市區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0千米。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馬鞍山城市候機廳位于東方明珠1956當代文化商業街2號樓。為南京祿口機場周邊16座城市候機樓中單體運營面積最大、服務功能最完善的候機樓。
水運
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國家一類口岸,大陸首批對臺直航港口之一,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距長江入海口僅320千米,通航條件好。
鄭蒲港,又稱馬鞍山鄭蒲深水港,地處馬鞍山市和縣境內,鄭蒲深水港是長江水道上直插內陸的深水港,位于長江下游北岸,毗鄰馬鞍山、蕪湖、合肥三市之間,位于國務院批準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區域。

【旅游資源】
自古以來,馬鞍山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畿輔,荊州至建康的門戶,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市郊古鎮采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中國歷代戰爭的天然博物館之稱。歷史上以少勝多,以文勝武,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南宋文臣虞允文以一萬八千人大破完顏亮金兵六十萬,即發生于此。如果說戰爭體現了歷史的滄桑,那么,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的吟詠,就是歲月的馬鞍山市太白樓貯存的瑰寶。詩仙李白,留戀這里的山水之美,人情之醇,在這里寫下了船頌千古的五十多首詩篇。民間更有李白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美麗傳說。馬鞍山鐘靈毓秀,從六朝開始,但是的許多貴族就把這里當作終老之地。被列為八十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東吳名將朱然墓,是諸多六朝貴族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墓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及繪畫作品,填補了從漢代至三國時期的美術史的空白。馬鞍山境內的青山,是南齊大詩人、宣城太守謝朓十分鐘愛的地方,他曾筑室山南而居,謂之“山水都”,后人稱青山為“謝家青山”。詩仙李白愛讀謝朓山水詩,“一生低首謝宣城”,遂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愿。青山亦有幸終成詩仙長眠之所,為后人所共仰。歷史的積淀,為這里留下了眾多人文寶藏。昭明太子閣遺址、黃山塔、當代草圣“林散之藝術館”、廣濟寺、小九華等100多處人文景觀,都閃爍著獨特的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馬鞍山的山水因為蘊涵了深厚的人文而富有生氣。而人文的產生,正是來自于山水的滋養。馬鞍山西傍長江,中含一湖,眾多玲瓏剔透的青山點綴在城市四周。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對此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譽。山、水、城融為一體,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風韻的山水園林城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采石風景區,擁有令人神往的佳山勝水。市區東郊的濮塘風景區為休閑度假的勝地。被譽為城市明珠的雨山湖風景區,占地1000多母,樹影湖光,使人有城市山林之感。馬鞍山作為全國十大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工業旅游資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工業景觀一日游,成為馬鞍山旅游業的一條特色,名牌旅游線路,被批準為首批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為紀念詩仙,
弘揚民族文化,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中國馬鞍山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主要旅游節慶活動之一。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將發展旅游業作為調整全市產業結構和促進城市功能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幾年來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現代化城市旅游功能、旅游行業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500多年前的馬鞍山,被謝朓譽為山水都,在那200多年后,山水都又成為詩仙李白的終老之鄉,公元2000年,聯合國又給了這兒一個“迪拜改善人居環境范例良好獎”的桂冠。
【風景名勝】
◆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
馬鞍山市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簡稱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或采石磯景區 ,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總面積3.92平方千米。
采石磯古稱牛渚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并稱“長江三磯”。因集“雄、奇、秀、險”于一身,被譽為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的美稱。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以唐代詩人李白詩意為靈魂,以“翠螺出大江”的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濱江濕地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采石磯觀光區、長江濕地旅游區、望夫山文化旅游區、采石古鎮休閑體驗區等四大功能區。景區內有“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國保單位“太白樓”、狀元福地“三元洞”和林散之“江上草堂”等特色景點。
2020年12月29日,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馬鞍山市第1家,安徽省第12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雞籠山風景區
雞籠山風景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因山巒連綿,上冠巨石,狀似蓮花得名,為“和州奇勝”。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記》,稱雞籠山為“第四十二福地”。山上有三清殿、三和壇、南天門、一線天、熔巖洞、百歲缺諸景點。
雞籠山,舊名亭山,一作歷山,又名鳳臺山。位于和縣西北25千米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1978年后,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將山麓至山頂道路,用石條重鋪,并加鋼管欄桿。鳳林禪寺,亦修葺一新,內塑佛像七尊。現存有民國13年(1924年)《鳳林禪寺碑記》碑刻一塊,每年接待來山香客游人甚多。已被批準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一級森林公園。
◆李白文化園
李白文化園,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開放時間為全年:周一至周日08:30-17:00。
李白文化園,唐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時為當涂(今安徽省當涂縣)縣令的李陽冰將他葬于城南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與時任當涂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于與龍山相對的青山,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大青山
大青山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境內,李白墓旁邊,因李白多次此停留游覽而出名,青山文物古跡豐富,北麓有著名的晉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窯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時曾用此窯燒制的琉璃瓦。南齊著名詩人謝眺曾在山南筑室而居并修一池(謝公池),池水甘甜,終年不枯。在其舊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寶殿等眾多寺廟,每年香火很旺。
青山古跡豐富,西麓有國保單位李白墓,省保單位青山六朝墓群,北麓有省保單位琉璃瓦窯址、園藝晉墓群,東麓有市保單位窯墩遺址,縣保單位鄭家新石器遺址,以及顧家墳遺址、王大下遺址、船頭村遺址、大廟遺址、金牛遺址、船村遺址、公場遺址等眾多古人類生活聚落址。鄭家新石器遺址為新石器崧澤文化早期文化遺存,早在6000年前,古先民們便在當涂青山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自漢唐以來,青山就是屯兵之所。東晉王敦、桓溫、桓玄一度屯據姑孰,遙控建康。青山是金陵至宣城的必經之地,北宋詩人郭祥正詩:“重岡復嶺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國門”的詩句便揭示了青山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天下名山僧占多”,青山也不例外。觀音庵、白云寺、青山寺、百靈廟、云霧禪林寺、青云庵等寺廟。位于包子山山腰的保和庵(謝公祠)更有“華東第一”石佛的歷史人文景觀。
◆褒禪山
褒禪山,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歷史悠久,景致宜人,4億5千萬年前,褒禪山所在原為一片汪洋,隨著地殼運動,大海抬升為陸地,陸地又沉陷為大海。如此循環反復,終于在最后一次燕山造山運動中升出海面。褒禪山,古稱華山,位于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其東有靈芝山,山上樹木參天,古以盛產靈芝得名;中有起云峰,高聳入云,“天欲雨,山則云遮霧障”,西有碗兒嶺,相傳一羅漢出生于此,飲食后投碗于嶺上,仍見坐臥痕跡。登褒禪山極目遠眺,四周青峰環繞,山野之趣,賞玩之樂,探幽之險,登臨之興,令人流連忘返。
◆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
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境內,為砂巖、石灰巖、峰林地貌,有大小山峰20座,山峰主要有鐘山、鼓山、木魚山、歪山等,主峰太湖山海拔450米。
據《含山縣志》記載,太湖山舊時四周為湖,山依湖而得名。
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分太湖寺、司徒兩大景區,是一處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重的風景區。
◆濮塘自然風景區
馬鞍山濮塘自然風景區,位于安徽馬鞍山市東部的濮塘山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
馬鞍山濮塘自然風景區峰巒重疊,溝谷縱橫,景觀集中,山上林木蔥籠,蔽天蓋地;山間小道密布,蜿蜒曲折。景區有大小山峰49座,峽谷53條,水庫8座,塘壩290口;山中有森林18000畝,竹林5000畝,茶園350畝,各種植物300余種。整個林地喬灌參差,藤蘿懸掛,古樹參天,竹林似海。其中有生長800多年,仍年年掛枝的古老銀杏樹;有蓋地200平方米,冠如巨傘的常綠大冬青;有濃郁芬芳、絢麗多彩的古桂花、古茶花、古紫薇、古園柏、古櫸樹等。濮塘自然風景區,現分為黃莊、 劍湖和陵軒3個景區。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馬鞍山市名來源于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有的說是因為有地形像馬鞍一樣的山而得地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朝《太平府志·輿地志》: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歷史遺跡
馬鞍山市境內長江文化源遠流長,距今約30萬年前,和縣猿人在此繁衍生息,被公認為南方直立人的代表;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800至53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曙光”。
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是一處距今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總面積達220萬平方米。凌家灘遺址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認為,凌家灘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為研究五千年中華文明提供了實物例證。
和縣猿人遺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陶店鄉汪家山北坡龍潭洞,海拔23米,是中國江淮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洞穴遺址。和縣猿人遺址自1974年—1980年,先后經和縣文化局、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省文物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的調查和發掘,獲得了一個猿人頭蓋骨,部分下頜骨和零星牙齒。1980和1981年兩次發掘,發現豐富的直立人化石,對研究直立人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和縣猿人總的形態與北京猿人較為相似,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征,均屬晚期直立人。和縣猿人遺址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88年1月13日,和縣猿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煙墩山遺址:是5300年前人類居住遺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2003年局部搶救性發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原始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處灶臺及灰坑,是長江中下游上古時期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煙墩山遺址在馬鞍山市尚屬首次發現,它一舉將馬鞍山市的歷史提前到了五千年前,對研究該地區的早期文化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含弓戲是安徽省地方稀有劇種之一,流行于含山、和縣、巢縣、無為、當涂、蕪湖等地。因發源于含山,源為由盲藝人操弓拉二胡賣唱的灘簧,胡稱“含弓”。
當涂民歌:是流行于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涂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涂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涂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于民歌范疇。清代當涂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涂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規模,歷經歷朝歷代,傳承至今。廟會每年農歷三月初開始,歷時三天,期間,人們自發從四面八方趕來,高峰期達5萬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納了小商品、農副產品貿易,同時出現了民間文藝活動,如玩龍燈、舞獅子、跑旱地、唱大戲等。2006年,“霸王祠三月三廟會”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和合:是民間傳說中象征男女相愛的神,取和諧美好之意。“跳和合”就是表現這一傳說和形象的雙人舞蹈,流傳在馬鞍山采石地區。“跳和合”既有吉祥的寓意,又有一定的娛樂性。一般是在春節,燈會、廟會或者大喜大慶的日子里和獅子舞、龍燈及其他節目同場表演。2008年,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賽龍舟:當涂的賽龍舟由來已久,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最早當涂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大禹的生日。賽龍舟是當涂的一項傳統賽事,扎根于百姓,深受人民的喜愛。當涂有首民歌《劃龍船》,生動地描述了龍舟競渡的盛況。在運漕民間每年農歷五月都有劃龍舟的傳統習俗,有著幾百年的歷史。

馬鞍山雨山湖
【地方特產】
采石磯茶干
采石磯茶干其色澤暗紅、細嚼韌性強、對折不裂縫,撕開有裂紋等特點。采石磯茶干除含豐富的植物蛋白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鈣、鎂、硒、鍶等微量元素。目前品種有雞絲茶干,火腿茶干,香腸茶干,麻辣茶干,海鮮茶干,牛肉茶干。采石茶干以豆干為主料,配以雞汁、八角、桂皮、甘草、茴香、桂花、白糖、味精、山梨酸鉀等佐料,先將黃豆漿液過濾,再用傳統方法壓緊和現代工藝精制而成,具有豆制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風味。
橫望山米酒
橫望山米酒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至晉、唐時期。據史料記載,現今的,橫望山米酒起源于清咸豐年間。橫望山米酒,古法釀造,精細考究。2013年,橫望山米酒釀造技藝被馬鞍山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博望風魚
風魚,又叫風干魚,是博望地區的民間特色菜肴。創始于何時,準確年代已無從查考。有一種說法,清朝晚期,一位外地人在博望石臼湖一帶經營水產生意,由于鳊魚比較多,那個時代又無法冷藏,為了長期保存,他就想出把魚風干的方法。2008年被認定為國家綠色食品。
太湖山鹿茸
太湖山鹿茸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太湖山的特產,產地太湖山養鹿場。鹿茸是名貴的藥材,具有補動脈、助腎陽、生精髓、強筋骨的功能。分梅花鹿茸和馬鹿茸。梅花鹿茸又叫黃毛茸、花茸,多數有1至2個分枝;馬鹿茸,又名青毛茸,較粗大,分枝較多。鹿茸是貴重中藥材,性味甘、咸、溫,無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