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縣位于安徽省中東部,隸屬于馬鞍山市,介于合肥市、南京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的中間位置,距這4個城市均不超過100公里。全縣面積1047平方公里,人口45萬,現轄9個鎮、1個鄉。
行政區劃
含山縣轄8個鎮:仙蹤鎮、林頭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環峰鎮、清溪鎮、昭關鎮
歷史沿革
含山縣歷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設置含山縣。縣名的由來有兩說:一說是以縣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治》說“在含山縣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說是縣城周圍環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縣廢。武后長安四年(704年)復置,更名武壽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原名含山縣。明初裁革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屬無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含山縣,屬和州,至清季不變。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1月30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臼,含山縣、和縣合并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1959年4月和含縣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屬巢湖專區(后專區改為地區、行署)。2011年8月22日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自然地理
1、丘陵山地 縣境地形大體是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為長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錯雜,山勢大部分坡緩谷寬;山脈走向以南西北東向為主,山頂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蒼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龍山、大茅蘆尖、馬山、方山、黑山、蒼山、大犁頭尖、六宕山、太湖山、林頭山等。縣低山高丘面積381.7平方公里,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里,分別占縣總面積的36.96%和35.95%。2、平原、圩區 縣境平原圩區屬長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為沖積平原。圩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兩岸。牛屯河、得勝河兩岸也有小片沖積平原。平原地層主要由淤泥質亞粘土和泥炭層組成。圩區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7.09%。圩區內溝渠密布,土地肥沃,是縣內的主要產糧區。
1、地表水 縣年平均降水總量10.69億立方米,年徑流量246.8毫米,年徑流總量2.5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632.4立方米,畝均占有601立方米。2、地下水 縣境有泉水多處。主要有:昭關的馬跑泉、太湖山的飛錫泉、東關的卓刀泉、白石洞泉、褒山的女兒泉、白龜泉、謝集鄉的陳村湯泉、六宕山的三石板泉、清溪鎮的西王湯泉、張公鄉的泉水井等。少數地方將地下水充作部分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褒山華陽、巨興姚壟、半湖湯山、東關毛灘、張公泉水井等地枯水年曾利用地下水灌溉。
氣候特征
縣境地處北中低緯度地區,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特征為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寒夏熱,春秋溫和,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量適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顯著;日照多,無霜期長,光熱水等氣候資源頗為豐富。
四季劃分縣境民間以農歷1、2、3月為春季,4、5、6為夏季,7、8、9為秋季,10、11、12為冬季。以氣候統計分析,按陽歷12、1、2月份為冬季,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亦以1、4、7、10月份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從氣候角度考慮,以候平均氣溫高低作為四季劃分的標準:冬季候平均氣溫<10°,春季≥10°<22°,夏季≥22°,秋季<22°≥10°。縣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兩季各占兩個月,春季略少;冬夏兩季各占4個月,冬季略長于夏季。
自然資源
縣境動植物資源豐富,農作物品種較多,樹種300多種,魚50多種,藥材518種,其中經濟價值大的品種有:含山百日紅鴨、太湖山鹿茸、巨興紅打瓜籽、姚廟玫瑰花、三汊河螃蟹、義城圩菱角、都勝圩荸薺等,均名聞遐邇。
縣境礦種較多,主要為非金屬礦產,有石灰石、白云石、石膏、耐火粘土、螢石、重晶石、磷礦、硫鐵礦、建筑砂礦、磨刀石礦、磚瓦粘土礦等;其次為燃料礦產,有煙煤、無煙煤、泥炭;少數金屬礦產,有赤鐵礦、褐鐵礦、方鉛礦。其中可供開采的礦種10余種。少數礦種開采時間長,如磨刀石礦具有300多年開采歷史。石灰石礦和建筑砂礦儲量大、質量好、品種多,礦山布局較合理,是縣內礦產優勢資源。硬石膏礦品位高,少數礦種如鐵礦、方鉛礦、磷礦、硫鐵礦等。
經濟發展
2010年,全年生產總值(GDP)6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全年財政收入63299萬元,比上年增長17.2%,全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2834元,比上年增長13.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87元,增長17.4%,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32元,增長3.9%,其中食品支出下降1.5%,交通和通訊支出下降17%,居住支出增長80.0%。
基礎設施
完善配套 交通方面,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公路有“三橫一縱一高”,合寧路在北,巢寧路居中,合蕪路在南,塔古路縱貫全縣,合巢蕪高速公路橫穿全縣4個鄉鎮;淮南鐵路穿越縣境;裕溪河、牛屯河、滁河、得勝河、清溪河五條河流常年通航,直達長江。城鎮建設方面,1996年在全省率先高起點、高標準地完成了全縣所有集鎮的建設規劃,全面實施了村鎮規劃工程,城鄉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電信方面,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農話發展居巢湖第一,全省第二。供電方面,作為全省4個農網改造試點縣之一,2001年4月份率先在全市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任務。 供水方面,14個鄉鎮均建有自來水廠,全縣蓄水工程總蓄水量1.2億立方米。
文化遺址
境內的凌家灘古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300多年,為中華玉文化的發祥地。凌家灘遺址的成功發掘,將中國城市歷史向前推進1000多年。
含山風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為“春節”。男女老幼穿著一新,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們喜氣洋洋,見面互致問候。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輩叩拜長輩。春節間,親戚鄰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攜帶一定禮品,被拜者備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飲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兩餐的)。早餐喝茶,吃早點、面條或元宵之類。中晚餐菜肴豐盛。亦有春節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國后,人民政府提倡過革命化春節,廢除陋習,保留良俗,倡導新風。機關團體紛紛給烈軍屬拜年、慰問孤寡老人、舉行春節團拜和春節聯歡會等活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縣人稱“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團圓。是日晚,縣境各地遍鬧花燈,有龍燈、花挑和踩高蹺等形式(此俗民國及建國初期盛行,近年無)。元宵節后,群眾娛樂、走親訪友等活動漸少,民諺曰“吃了月半飯(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干”。
建國前,縣內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講究門當戶對。其程序分為訂婚、朝節、送日子、迎娶、拜堂、鬧房等步驟”。
人死后即辦喪事。其程序是:擦洗死者身體,換穿壽衣(俗稱“老衣”),壽衣古制為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褲子。家貧者,以假領假腰配足其數以代之。換穿鞋子(俗稱老鞋),為紅布軟底鞋。胸口蓋壓犁鏡。臉上蒙一張草紙,稱為“蒙面紙”。口中放一枚銅錢,稱“含口錢”。尸體停放一段時間后方可入棺,是為“冷尸”。入棺時,先于棺底均勻放置拳頭大小的石灰包,其數目以死者的年齡為準。尸體置其上,隨后將棺材置于兩條板凳上,并按一定規矩停放于堂屋。其下方點燃香油燈長明,稱“七燈”。燈前方供亡人牌,插以白紙條,稱“招魂幡”。牌前點香燭,香燭前置一碗飯,飯上豎立一熟雞蛋,直插一雙筷子,稱為“倒頭飯”。孝子(死者的兒子)要日夜守靈致哀,親友亦輪流“坐夜”陪伴。在此期間,親友前來吊唁時,孝子應在門口跪接,出葬前,要讓親友與死者見最后一面,接著將棺蓋封牢,出葬日選擇農歷單日。出葬時,孝子登門跪請八大漢,以“龍杠”、“龍繩”和“出喪杠”等喪具抬棺上山,親友帶孝哭送。棺至墳地,舊俗以稻草掩蓋之,三年后擇地入土。50年代后,便直接下葬。出葬第三日,女眷至墓地祭祀,稱為“復山”。七日,以蘆葦等物扎一小梯靠于院墻引亡靈回家探視。若死者為年長者(六十歲以上),下葬后,其家庭要大擺酒席宴請前來吊唁的親友,稱為“辦白喜事”。
婦女懷孕期間,娘家要準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則于臨產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曬干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開水泡食。
服裝 民國時期,農民以自織的土布(俗稱“家織布”)為衣料,顏色多為紅、綠、青三色。夏天著褲頭,肩披一條約五尺長的粗布巾。冬季上著棉衣,式樣男為對襟,女多為大掩襟;下著扎腳棉褲,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傳,俗語說:“新老大,舊老二,補補衲衲是老三”。鄉紳富豪夏穿洋布長衫,女穿旗袍、羅裙;冬著皮襖(質地為羊皮或狐皮),外罩馬褂。春秋多以中山裝、長衫和套褲為主。
主食 民國時,貧家隨季節而改變飲食。春季農忙時,多食野菜飯、粥;午收后,以水磨麥子“連麩搗”(即麩與面混合物,又稱“驢嘆氣”)食用。農歷七、八、九月多食秈米;農歷十月份,以瓜菜、山芋為主食,俗語說:“鐮刀上墻、家中斷糧”。農歷十一、十二月大多日食兩餐,為菜飯或菜粥,俗稱“糠菜半年糧”,少數富裕人家常年主食大米。建國后,縣人普遍以秈米為主食,并佐以其他食品。午季時,以面粉制成饅頭、粑粑、面湯、面條等食用;夏收后,以秈米和粳米混合磨制成米粉粑粑食用;秋收后,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陰干后成陰米子食用;春節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制成糖稀分別配以“陰米子”、芝麻、黃豆、花生等制成各種糖果食用。
住房 民國及建國初期,縣境普遍居住土墻草房,沒有窗子,廚房,不設煙囪。鄉紳和城鎮居民多居磚墻小瓦房,其中運漕鎮街道建筑多為兩層木樓房。60年代至70年代初漸興土木結構的瓦房,但土墻草房仍占主體,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城鄉建房以磚墻瓦房和樓房為主。其造型美觀,寬敞明亮,平房較常見的是五間,中間敞三間,兩邊各隔一間,名曰“明三暗五”,樓房一般為二層。每層三至六間不等。
民國時,縣人外出絕大多數是步行,少數富紳坐青布小轎或軟轎子。運輸貨物以肩挑為主,少數利用小木船、送腳毛驢等運輸工具。建國初期,基本上沿習舊俗,60年代后,乘坐汽車、火車、輪船等(此三者建國前雖已在境內出現,但數量很少,乘坐者亦少)日益增多。運輸時以板車為主。同時,拖拉機、汽車等運輸已出現。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自行車逐漸在城鄉普及。汽車客運中,國營客車普及;私營三輪車、面包車也發展起來,并與國營客車一起成為人們的主要代步工具。淮南鐵路沿線居民則多乘坐客運火車,沿線有關單位多利用貨運火車大規模運貨。裕溪河、得勝河、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機動水泥船載客運貨。
手工藝品
一、銅閘焰火 俗稱“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咸豐年間(1851—1861),銅閘鎮陳姓花爆店開始研制焰火。用硝、銻、鎂等礦物質為原料,燃燒時,發出紅、黃、藍、紫等各種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紙、線、鐵絲等,將需做的花色品種,分扎成多層次、數架檔,根據需要燃燒時間的先后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藥、引信,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時,只要將第一個引信點燃,焰火便在火藥推動下,騰空而起。隨著各層引信逐個點燃,焰火各種形態便五彩繽紛展現在觀眾眼前。如“天女散花”、“三羊觸角”、“花貓撲彩蝶”、“炮打西洋城”、“滿天星”等。還能制作顯現標語口號,使焰火持續閃亮兩至三分鐘,如“年年有余”、“五谷豐登”、“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等。極受人們稱贊。
二、刻歡歡門 又稱五福、掛錢。縣內習俗,春節家家戶戶門楣貼歡門,以示慶賀。相傳明、清年間,縣境西南今林頭鎮東戴、胡樓一帶,就有傳統刻紙工藝品——歡門。刻者運用刻刀,在紅紙上刻成各種吉祥圖案和吉利詞語,給春節造成歡樂氣氛。圖案有“龍鳳呈祥”、“雙龍爭珠”、“丹鳳朝陽”等。詞語有“福祿壽財喜”、“招財進寶”、“四季平安”等。內容不斷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鄉嚴莊、鮑莊兩村刻歡門歷史也較長。每到冬閑,家家刻紙,成為副業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薩 又名捏巧,古稱“氣漢”。制法:在糖稀中摻和色料,吹制成各種精致物品,售給兒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瓏,色澤鮮艷,晶瑩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兒童喜愛。
四、素絨畫 是吸收國畫技藝,以禽鳥羽作原料,以針作筆,涂絨代墨,加工精制而成。所制動物,形態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給人以立體感。
五、扎彩 縣內民間扎彩,歷史悠久,有扎燈、扎靈兩大類。其中,扎燈較普遍。運漕、銅閘、林頭、清溪、巨興等鄉鎮,都有扎彩辦燈會習俗,慶豐收,歡度節日。
六、剪紙 縣內銅閘,褒山一帶,民間剪紙工藝較普遍。用一張薄紙,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種花卉、鳥獸、魚蝦,以及戲裝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裝飾藝術品,美化生活,深為勞動人民喜愛。平時常看到家庭擺設、饋贈禮品和喜慶節日門窗上配有剪貼,可謂“妙剪生花”。近年來,年青人追求“西洋化”,傳統剪紙工藝很少有人研習。
七、蒼山磨刀石 蒼山磨刀石是縣特產,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蒼山開鑿糙石,制作磨具。其技藝不外傳。直至建國后1966年蒼山磨刀石廠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銷量30多萬件,500多噸。磨刀石有粗石、細石之分。粗石色黃硬度高,脆性強,適用于造紙、印刷等企業磨礪切紙刀具;細石色青,有光澤,硬度稍低,韌性強,適用于剪刀廠、屠宰場、食品廠等刀具磨礪。輕重工業一些機器部件,也用細石水磨。刀具經磨礪或水磨后,刀刃锃亮、細平、不易生銹。其優點遠勝于人工磨料砂輪。規格有小條、長條、雙料、青方糙等十多個品種。大塊磨石重25—50公斤,適于水磨機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塊磨石重1.5至3.5公斤,適于各種家用刀具。產品遠銷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