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隸屬于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太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椿櫻之鄉”之美譽。而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引人矚目,多次榮獲“田徑之鄉”、“ “書畫之鄉”等光榮稱號。
行政區劃
太和縣轄24個鎮、7個鄉:
鎮: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墻鎮、倪邱鎮、李興鎮 、大新鎮、肖口鎮 、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 、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宮集鎮 、墳臺鎮、洪山鎮 、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
鄉:胡總鄉、趙集鄉、郭廟鄉、馬集鄉、二郎鄉、阮橋鄉、雙廟鄉
歷史沿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郪丘,又名邢丘。廩丘。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歸秦�!妒酚�·魏世家》:“(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秦拔我郪丘。”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由陳遷都鉅陽(今太和縣宮集鎮)。
秦統一后,置郪丘縣(今太和縣倪邱鎮),屬陳郡。漢置細陽縣、新郪縣、樂昌侯國、宋公國,并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隋改陳留為潁陽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并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墻)。宋開寶六年(973年)于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清雍正二年,改屬亳州。十三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經濟發展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東部、東北部及北部盛產紅芋,紅芋淀粉資源非常豐富,是享譽南北的“三粉(粉面、粉絲、粉皮)基地”。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并舉,門類齊全。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藥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藥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藥商業與新興的醫藥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藥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交通狀況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里,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里,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絡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太和一中
基礎設施
全市擁有程控電話局 個,電話裝機容量達 萬門。移動電話機站 個 萬戶,并開通使用數字移動電話,裝機容量 萬門,程控電話可與國內所有縣市直通和世界166個國家、地區直接通話。國際特快郵件傳遞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縣擁有22萬伏變電站 座,11萬伏變電站 座,變壓器裝機容量 萬千伏安,輸變電能力配套可滿足全縣開發建設用電需求。
太和縣社會安定,政策穩定,法制日益健全,可為客商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生產資料、信息、技術和勞務市場逐步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健全,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市內有三星級的鏡湖賓館等中高檔賓館10多家。
社會事業
全縣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數萬人,現有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 40余所,小學 200多所,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和學生素質等在省內外享有聲譽,每年為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點中學——太和一中、太和中學為清華、北大等國家級重點院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
太和縣社會安定,政策穩定,法制日益健全,可為客商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生產資料、信息、技術和勞務市場逐步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健全,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市內有阜陽市全市唯一的一家四星酒店——華源國際大酒店和三星級的鏡湖賓館等中高檔賓館10多家。其中華源國際大酒店是“華藥會”(國內醫藥界規模影響最大的盛會之一)每年的指定接待酒店!

太和溫泉度假村
太和景點
太和公園:位于人民中路,公園風景秀麗,有亭臺樓閣和娛樂設施。太和文廟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掛“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有高大的牌坊。院內有廟宇設施。
太和溫泉度假村:位于太和縣城北郊,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吸引著眾我省內外游客。
細陽廣場:位于太和縣團結路細陽路和長征路交叉口,是新興的休閑運動之處。
櫻桃園:位于鏡湖西路,每至櫻花盛開和櫻桃成熟季節,前來觀光的絡繹不絕。
太和中學:與公園相鄰,花木繁多,狀元湖的湖水清澈,湖邊弱風扶柳,石質桌椅散發出古典色彩,更有穿首游廊漫步其間,感受個中趣味。從狀元橋上可以看到狀元湖游魚嬉戲,很可樂的感覺。狀元亭小坐,疲乏即可消失。更有古跡——著名的山陜會館,也就是現在的花戲樓。太和中學是太和最出名的游覽景點。
太和一中:位于縣中心路--人民路上、太和公園正對面、縣委斜對面。校園布局合理、景色特別,自然與人文并重,師資力量雄厚,硬件齊全、老師實力很強--縣里的兩名特級教師均在一中。同時還是省重點中學。在教學方面突出,長期在省市的各種教學比賽中,在全市遙遙領先。因此,也是太和的著名的人文景點。
太和萬壽山:原址位于古鎮原墻鎮糧倉附近,是古代官員的墳墓,被挖掘時里面有大量奇珍異寶。后來,太和三角元政府大興土木,在三角元東堆出了一座“山”,這也有種沽名釣譽的味道。不過站在山頂可欣賞美麗的平原綠野,一望無際。山前有一湖泊,可以在里邊游泳健身。這里適合忙里偷閑的人們散心踏青。
鏡湖公園:建于2009年9月,是太和最大的人工公園,是太和公園的3-4倍。位于健康東路南側,風景怡人,環境優雅,娛樂設施齊全,還有娛樂廣場等。
太和特產
太和特產香椿、櫻桃、薄荷、黃花菜被稱為“太和四寶”太和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明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
太和貢椿芳香肥嫩,質脆味美,品種多樣,有黑油椿、紅油椿、春油椿等。太和椿芽尤以黑油椿品質最佳,谷雨前來摘,腌制后長年不腐,常食可抗腫瘤。早在唐朝,每年谷雨前后,驛者就馱著上等鮮椿芽馬不停蹄趕往長安;明萬歷二年《太和縣志》載;“每屆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嘗鮮(指椿芽)”;清道光年間,椿芽已遠銷到東南亞各國。太和貢椿多次被選送參加全國農產品展覽。
太和縣是中國櫻桃的主要產地,唐宋時期已有名氣,著名品種有:大鷹嘴、杏黃桃、黃金桃、金畿桃、銀紅桃等。其特點為成熟早,果核內無仁、含糖量高。櫻桃干色澤鮮紅,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味道甘美。
太和盛產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和“清涼世界,左右行情”之美譽。薄荷油、薄荷腦可用于化工、醫藥、食品行業,遠銷東南亞各國。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