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風景區位于石臺縣與祁門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峰、牯牛降)之一,距石臺縣城22公里,主峰海拔1727.6米,總面積為6700公頃。
牯牛降既是我國著名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山岳型旅游風景區。這里青山綠水相依,生態環境極為優美,自然風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而且,這里人杰地靈,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有明末復社領袖、文學家、愛國詩人吳應箕的遺跡、古雪山民釣石,以及折射著中國大半個世紀歷史風云的標語墻等等。
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區:主峰景區、靈山景區、雙龍谷景區、龍門景區、觀音堂景區。其中前四個皆位于石臺縣境內,觀音堂景區位于祁門縣境內。牯牛降以雄、奇、險著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稱“西黃山”,山岳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從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牯牛降亞熱帶濕潤氣候特征明顯,森林內氣溫適中,陽光柔和,負離子含量高達2500/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進入景區,使人特別神清氣爽。
【主要景點】
牯牛峰
牯牛降主峰的牯牛大崗,位于石臺縣大演鄉新農村嚴家組轄內,黃海海拔1727.6米,相對高差達1694米,為安徽省南部第三大高峰。尚未開發開放。有“綠色的自然博物館”、“未開拓的黃山”之稱。自主峰之上,面向東南,具體景點的分布情況,由遠及近大抵是:巨大的睡佛以山為榻,面向西南,斜仰于眾峰之上;接著是構成牯牛降大景觀的一組景點:犁充、犁箭、犁尾、牛頭,游人腳下的牛脊背——牯牛降主峰。在這頭巨牛的腹脊之間,由西南向東北依次鳳凰松,鸚鵡石,“飛來石”,迎賓神龜,大頭黿,太白金星等等。東南側正面的大峽谷中,巨大的“排刀鋒”拔地而起,主峰北側從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景觀是:高山草甸,黃山松純種樹,原始森林,闊葉針葉混交林,以及各種珍禽異獸,
石臺奇峰
又稱靈山景區。實際尚未開發開放。其由西庫、中庫、東庫、高山田園風光、銀杏林、觀孝寺、七井泉等景點所組成。所謂 “庫”,在當地村民的語言習慣中,實指“坳”或“山谷”,之所以動用了一個“庫”字,主要顯示了這三個大山谷的神秘性。關于奇峰村的來歷,在當地及周邊的一個相當大的地區內有一個神話傳說:在外婆家做客的外孫因誤食龍蛋幻化成龍。雖然成龍,但孝心不改,堅持要幫助外婆“砍柴”,燒菜做飯。很顯然,這個龍外孫“砍”柴不會用刀子的,而是用尾巴“絞”。這一絞,柴火——滿山滿垅的樹是成片成片的連根絞起來了,但山也被絞塌了半邊。這就是一山聳峙的牯牛降的山腰為何出現了這么大一塊大平原的來歷。半邊山峰不“翼”而飛,不能不叫人感到驚奇,一傳十,十傳百,“奇峰”村就這樣被叫開了。奇峰還有一個別名,叫“靈山”。因舊時山上曾有“觀孝寺”有求必應,很靈驗,故而得名“靈山”。觀孝寺建于何年,尚未考據清楚,問及當地居民,也只能籠統地回答是:“先有觀孝寺,后有池州府”。按照這種說法推斷,“觀孝寺”至少建于宋代以前。靈山寺的建筑面積約有200多平方米,遺址尚存,部分磚石仍在。
石臺雙河口
又稱雙龍谷景區,已于2012年國慶期間試開放。進入雙龍谷景區的道路,沿著石板步道,依次走過長澗口、椅子圈、雙河口等地,雙龍谷不僅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歷史也非常厚重,這里曾經是晚明抗清英雄吳應箕的復營,亦即抗擊清軍南下的大后方,秀美的山水景觀,濃厚的文化底蘊。雙龍谷景區保留了自然真實面貌的山野,沒有一絲人為的跡象。
石臺龍門
又稱龍門峽景區。是整個牯牛降最早開發的景區。主要景點有:嚴家古村、龍門潭、四疊飛瀑、鴛鴦潭和情人谷等。“嚴家村”居住著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后裔,典型的徽州民居古建筑保存完好。村中有老磨房、古祠堂和寫著紅軍北上抗日直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時期標語的“標語墻”,自然人文景觀俱佳;“情人谷”環境優美,是情侶眷屬的好去處;“四疊飛瀑”象一匹碩大的四疊白練直掛崖壁,如雪似玉,曲折回環,似從天來;“龍門潭”潭水青碧,峽谷幽深,怪石遍布,古木如蓋,有百丈巖、滾石灘、棲賢洞、隱月池、南國小長城等景點。
祁門觀音堂
主要景點有仙女潭、黃龍潭、大演坑、小演坑、仙人聚會等,主要山峰有大歷山、駱駝峰、雪花尖、小歷山,風景集“雄、險、奇、幽“于一身。森林覆蓋率高達98%,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5000個每立方厘米以上,故又有“天然氧吧”之稱,景區內新建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瀏覽站棧道等旅游基礎設施。觀音堂景區得到妥善的開發,建起了完善的旅游設施,觀音堂風景區歷史文化悠久,是“戲曲鼻祖”、“戲曲活化石”儺戲和目連戲的發祥地,也是徽劇、黃梅戲的盛行地之一。牯牛降觀音堂風景區的地質文化,也是其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無論就科學考察、科普教育、旅游觀光,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里同時也是新安醫學的發源地,是御醫的始發地,據歷史考證,在祁門縣境內,明、清兩代,共有19位御醫,猶以新安醫學奠基人汪機為代表,因而祁門縣被譽為中國御醫第一縣。他們的行業規范、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所形成的御醫文化,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龍門潭
兩山對峙,可望而不可及,其形如門,相傳是牯牛降里的龍王出入之所,所以稱“龍門”。龍門高88米,寬20多米,兩山夾峙的峽谷就叫龍門峽,縱深100多米。腳下流淌的水便是龍門潭,河谷中巨石翻滾蜿蜒千米,又被稱為滾石灘,游客穿行巨石之間,可以走近細看形態各異的石頭和奔流于巨石叢中的清泉。其中有三塊隔河相望的巨石,當地人叫“三隱笑談石”。古代有不少讀書人看不慣人間冷暖和江湖的險惡,不愿隨波逐流,于是寄情山水。其中就有三位隱士經常分坐在這三塊巨石之上,“笑談古今事”,這石頭也就因此得名。
四疊飛瀑
四疊瀑布的水來自主峰和奇峰,水流終年不斷。
根據池州市和石臺縣環境監測站的檢測,牯牛降風景區13個測點負氧離子濃度在26900—220000個/ cm3,景區平均值為71438個/ cm3,其中鴛鴦潭景點瞬間最大濃度達到31.01萬個/ cm3,是負氧離子最高等級標準值的147倍,景區負氧離子等級6級,空氣質量一級。
九龍池
位于祁門縣安凌鎮倪村以南,有祈雨臺、學堂基、中華石、坐禪大佛、臥獅、試劍石、三疊瀑布、龍女瑤池、曾國藩校軍坦等景點。
情人谷
情人谷中有情人床、殉情崖,之所以叫情人谷,是因為此處曾演繹過一幕愛情悲劇。很久以前,嚴家村里住的大都是嚴、唐兩姓,嚴家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而唐家一直以務農為生,嚴家定出一條族規,禁止和唐家通婚。偏有嚴家的姑娘和唐家的普通小伙因兩情相悅而私定終身,不顧嚴家人的多番阻攔,躲進了情人谷,想在深谷里長相廝守。嚴家派人追進了山谷,要捉他們到祠堂嚴懲。小伙子為心愛的人的幸福著想,從崖頂跳了下來。不料,姑娘也是一個重情之人,愛人已去,不愿獨留,也從小伙子跳崖之處縱身躍下,以身殉情。不過如今居住在這里的嚴、唐兩家早已結好。
水碓房和農具屋
這是一個迷你型的中國原始農耕社會的農事展覽館。這兒有紡棉紗用的紡車,耕田用的犁、耙、耖,灌溉用的水車(分手車和腳車)。脫稻谷用的斛桶,加工農產品的水碓和石磨,還有去除谷中雜物的手搖風車。門上還有一副對聯“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它是元世祖勿必烈提出的治國方略。
嚴氏宗祠
嚴氏宗祠位于嚴家村,建于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祠堂里有塊匾,叫“富春堂”。嚴家村人是東漢時著名隱士嚴光的后裔。嚴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年少時聰穎。享有盛名,曾與光武帝劉秀一同游學。劉秀即位后,嚴子陵為避嫌,隱居在浙江桐廬的富春山,垂釣于富春江(后來成為中國四大釣臺之一的“嚴子陵釣臺”)。光武帝得悉后,多次派人尋訪,請他入朝為官,都被他拒絕了。最后光武帝親自登門拜訪,并帶回皇宮同眠一榻。但嚴子陵始終拒不做官。所以嚴氏后裔把嚴氏宗祠稱作“富春堂”,以示對先祖的懷念。祠堂里掛著許多嚴氏家族歷代名人畫像及其生平簡介。
風水林
風水林位于嚴家村口的一片蒼天古樹。因為是風水林,很久以來,嚴家村人是不允許隨意砍伐這里的樹木,否則會受到族規的嚴懲,因此風水林保存完好。這里的樹種很多,主要是樟樹和銀杏樹。
剡溪河
剡溪河是秋浦河的一支支流,它是明末復社領袖文學家、民族英雄,歷史劇《桃花扇》主角之一,名叫吳應箕的人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石臺縣大演鄉高田人。他不愿做官,繼東林黨之后組建復社,繼續和南明王朝魏忠賢、阮大鋮等奸黨作斗爭。清兵入關后,回鄉招募人員組成義勇軍在牯牛降地區堅持反清復明的斗爭,后來被清軍捕獲,殺害于貴池石灰沖。他的英勇事跡仍在此處久傳不衰。
仙女潭
仙女潭,人們俗名之為仙女洗澡盆,位于觀音堂不遠處的另一幽谷中,傳說天上的七仙女常在此沐浴。爬過丈余高的石壁,豁然可見一個呈橢圓形的大石潭。潭的上方峭壁嶙峋,崢嶸奇特的山石呈穹隆狀半罩于潭水之上,石縫間一股清泉飛瀉而下;另一巨石從山腰逶迤而下,上部突起在懸崖之外。
紅軍標語墻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軍在這里設過兵工廠,如今離村口不遠的金竹洞內還能找到鍛打兵器的鐵渣、鐵片。抗日戰爭爆發后,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駐扎過,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先后有數十人參加了各種抗日組織,掩護、幫助抗日部隊。共十來戶人家、人口不足百人的小村,竟有7人解放后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烈士。村民陳滿平家的老屋墻上留有紅軍時期的標語墻,上面寫著“打倒國民匪黨消滅保甲制度”,落款是“紅軍政宣”;“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你們度過年關困難的救星”,落款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宣”。尚健在的曾是當地農民團團長嚴金生烈士的兒子嚴守仲當時親眼目睹標語的制作過程,原來這兩條標語不是用墨汁寫的,而是用從河里撿來的黑色石頭放在地上錘碎、搗細,然后 木桶中攪和,再用箬殼葉扎成的簡易毛筆寫成的。
此外這里人家的春聯書寫的多是緬懷先烈等內容,如“英雄門第三春景、軍屬人家一品紅”、“農民會址現完好、紅軍足跡遍山區”、“世界和平人人喜、全家和睦萬事興”,這些春聯從解放后以來一直是一代一代往下留傳。嚴家古村屬于牯牛降旅游景點一組成部分,“英雄村”的發現為其秀麗古樸的自然風光又增添了一份紅色遺韻。
【風景特點】
牯牛降以峰為體,花崗巖奇峰林立。牯牛石結構奇特,造型美觀。“飛來石”巨大園溜,立在另一巨石之上,中間僅一點支撐。“天狗望月”石有圓圓的頭、長長的嘴,支著前腿扭頭向天,還有兩塊平整的巨石相疊而成的底座。其它如烏龜拜壽、石蛙跳天門、二仙弈棋、王母梳妝、中華石、渡仙船等等,素有“江南名園冠”美譽的上海豫園正門臨口的三穗堂前,屹立著一塊花崗巖巨石,正面鐫刻著“海上名園”4個金色大字,這是1999年5月18日,江澤民同志為豫園建園440周年的親筆題詞。巨石的背面還有一行小字:“此石取自黃山祁門牯牛降”。這塊石頭天然生成,長2.3米,高1.8米,厚0.8米,重約8噸,呈“山”字形,兩面較平,四邊呈自然起伏。
松
牯牛降峰峰有青松,無松不奇異,牯牛松漫山遍野,郁郁蔥蔥,樹冠如華蓋,干枝似虬龍,或怪獸張牙舞爪,或仙女廣袖輕舒,有的游龍走蛇,有的鳳凰展翅,千姿百態,各顯神奇。雖沒有黃山上的松樹名氣大,卻比其更多一份天然情趣。那“連理松”本是兩株,日久天長長成一體,“在地愿為連理枝”,美好的愿望在這里得到印證;“探海松”長在危崖之上,主桿挺直,枝椏都曲曲折折探出崖外老遠;在一塊突出的巖石上,一松兀立如同雄鷹,那神情恰似一幅國畫鷹石圖;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一株長在大石墩上的千年古松,高不到1米,卻有九枝十八丫,枝丫都長達數米,伸出老遠,枝干長滿著金黃色的蒼苔,遠遠望去,活象一條金甲巨龍盤于石上,有人名其為“蟠龍松”,甚至認為此為天下第一奇松。嘆曰:牯牛降的黃山松姿態奇特,單株絲毫不遜色于黃山上的名松,而浩瀚的牯牛松林海,卻是黃山所沒有的。
峰
牯牛降以峰為體,花崗巖奇峰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牯牛石結構奇特,造型美觀,鬼斧神工,實在是大自然的杰作。或獨立成景,或與青松相伴,均如詩如畫,讓人百看不厭。有的呈石林聳峙,石筍羅列;有的纖巧秀麗,如雕如刻。有的重疊如羅漢,有的中空如天橋。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石蛙跳天門、二仙弈棋、王母梳妝、中華石、渡仙船等等,無不因勢象形,惟妙惟肖。
霧
牯牛降天氣一日數變,有“山中一日游,十里不同天”之說。晴時蒼崖吐煙,霧靄升騰,云霧繚繞,綿延不絕,變幻萬狀,瑰麗神奇,一會兒似玉帶,纏繞于峰巒山巔;一會兒似白絮,鋪瀉在峽谷緩坡。有時云帶萬里,蔚為壯觀。伸出霧層高高的山尖,如同蓬萊瀛島,人間仙境。若是山風激蕩,則云涌霧奔,如大海怒濤,洶涌澎湃,變化萬端;有時陽光普照,為云層鑲上道道金邊,金碧輝煌,瓊樓玉宇,景象奇絕。
水
牯牛降雨量充沛,溪流縱橫,溪水常流不斷,潺潺流水,從山頂淙淙而下,遇有石壁斷崖,飛瀉直下形成一道道水瀑,大的如銀河落九天,空谷轟鳴,水汽升騰;小的似白練輕垂,涓涓細流,如泣如訴。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飛瀑相連,蔚為壯觀。溪流碧綠清澈,時深時淺,時緩時急,在山間林里穿行,每遇石凼平地,則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清潭,晶瑩剔透,異彩紛呈,如同一塊塊翡翠,每至雨季,潭瀑相應,山色朦朧,如一幅幅墨染的山水圖畫。
佛光
由于牯牛降獨特的地理及氣候條件,極易形成佛光,牯牛佛光清晰規整,顯現次數多,時間長。每當雨過天晴,云霧匯聚之時,陽光穿云透霧,灑向山谷,云海上常會懸起一輪五彩光環,光芒四射,艷如花盤,繽紛柔和,仿佛一臺緩緩滾動的佛輦,若隱若現,妙趣橫生。通過陽光的作用,若游人奔跑跳躍,光環中的佛影也隨著舉手投足,配合默契,實為奇觀。
【生態價值】
由于牯牛降山區成陸歷史悠久,地形變化復雜,所以還能發現大量曾經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至200萬以前的第三紀和第四紀早期的古老動植物種類。如:第三紀以前的孑遺樹種杉木、紅豆杉、三尖杉等,銀杏則是著名的“活化石”。牯牛降蘊藏著大量的生物種類。據不完全統計,這里有各類植物230科、726屬、1348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13種、動物29種,另外,這里爬行類也很豐富,其中蛇類就有26種以上,故稱為“蛇的王國”。
正是因為這里自然條件復雜,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完好,使牯牛降成為“華東地區動植物基因庫”,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館”。
在牯牛降的密密森林中,還隱藏著一個喧囂而繁盛的動物世界,其中與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梅花鹿、蘇門羚(土四不象)、黑麂、云豹、短尾猴、獼猴、小靈貓、水獺、白鷴、白勁長尾雉、鴛鴦、貓頭鷹等。各種森林鳥類、蛙類資源也很豐富。這里還是一個蛇的王國,首次考察就發現38種,國內罕見。
安徽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據悉,牯牛降國家級祁門自然保護區自1982年6月成立,35年來從未發生大的林事案件,完好保持了原有面積和生態,森林覆蓋了達到97.96%,據不完全統計,已知保護區內植物有1623種,脊椎動物有320,被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
保護區地處華東地區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地帶,水資源豐富,地層古老、氣候宜人、人為破壞少。保存了結構復雜、功能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境內地帶性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中國東部地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重要的典型區域之一,被稱為中國東部地區動植物物種“天然基因庫”、綠色“自然博物館”。牯牛降因物種豐富、特有種多而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列為“中國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屬于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區”。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在黃山新汽車站乘屯溪至祁門的班車,發車時間為6:30-17:30,每15 分鐘發一班,票價16元/ 人;抵達祁門縣城后,轉乘三輪車去西站(牯牛降上車點),乘直達牯牛降景區的班車,或找當地司機包車前往。
合肥到石臺牯牛降自駕路線:合肥出發—合寧高速(3.2公里)—合銅黃高速(143公里)—下安慶出口,蕪大高速(57.9公里)—殷家匯高速路口下,走318國道左轉,駛入殷匯鎮 —在1路口向右轉,朝221省道行進—稍向左轉,繼續沿221省道前行(駛向石臺方向)—石臺縣城,在人民路向右轉—在221省道向左轉,繼續前行,上025縣道,向左轉,行駛6.7公里——到達石臺牯牛降。
繞行路線: 國慶期間,高速免費通行,最新到達景區繞行線路避免走彎路。安慶方向至牯牛降景區:可提前由S42黃祁高速閃里收費站下高速,改由S326省道,經S221省道前往。
合肥至牯牛降
1、汽車:合肥到石臺共8班汽車,票價90元左右,合肥旅游汽車站和合肥汽車客運南站都有前往石臺的汽車。
2、火車:從合肥乘坐合福高鐵、普通火車到達銅陵站后,再換乘當地交通工具可到石臺。
3、自駕:合肥—合寧高速—合安高速/安慶/武漢—合界高速—安慶/懷寧— 蕪湖/大渡口—蕪大高速—石臺/牯牛降風景區/殷家匯/牛頭山—318國道—221省道 —人民路—曙光路—石臺。
南京至牯牛降
南京可以直接乘火車到池州站下車,出火車站不遠就到汽車站坐班車到牯牛降景區。
南京—寧馬高速——沿江高速(池州方向)——殷匯出口下高速,沿S221省道行駛約40公里至石臺縣城,再由石臺縣城到大演鄉新農村便直接到達石臺牯牛降風景區。
上海至牯牛降
GPS導航請在目的地輸入"石臺牯牛降風景區",注意區分石臺還是祁門。石臺牯牛降位于池州市石臺縣大演鄉境內。
上海—滬杭高速—杭州繞城高速(臨安昌化方向)—杭徽高速(黃山方向)—黃浮高速--—祁門牯牛降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