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東部,是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的故鄉,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的徐(州)、淮(北)兩市結合部,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1984年建區,轄3鎮、2個街道辦事處、92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區域面積240平方公里,人口33萬。
行政區劃
杜集區轄2個街道、3個鎮:
街道:礦山集街道、高岳街道
鎮:朔里鎮、石臺鎮、段圓鎮
歷史沿革
2000年,杜集區轄5個鎮。2004年,杜集區鄉鎮由5個調整為4個。2004年底,杜集區轄4個街道(東黎、礦山集、朔里、袁莊)、4個鎮(高岳、朔里、石臺、段園)。總面積240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
自然地理
杜集區處在中緯度地區,屬典型的暖溫帶濕潤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度,年均降雨量862.9mm,年平均無霜期202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1%,日照時數2315.8小時,自然條件優越。
杜集區資源豐富,有煤、鐵、高嶺土、耐火粘土、白云巖、大理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20余種。煤炭資源尤為突出,以焦煤、肥煤、氣煤為主,現年產量1200萬噸,為華東乃至全國的經濟提供了強大動力。
杜集區農產品豐富,盛產糧、油、瓜果、蔬菜、蛋、禽、水產品等,是馳名中外的“葡萄之鄉”,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優質干果林基地。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的杜集區人民立足此地,以改革開放促發展,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發展外向型經濟,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初步形成了以現代農業、商貿為基礎,以煤炭、紡織、機械、釀酒、冶金、化工、建材、輕工、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為支柱的城郊經濟新格局。隨著城市轉型和市區東擴,杜集區開辟了南洋工業園、官莊工業園,建設特色工業小區,著力打造“新杜集、新市區”的理念,為中外客商前來投資創業提供優良載體。
杜集區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外部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強烈的發展氛圍和靈活的引資機制,熱情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攜手并肩,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上共同描繪最新最美的藍圖!
農業經濟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堅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重上規模、強科技、提質量、重加工、活流通、增效益,積極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已注冊農產品商標5個,建立無公害果蔬生產基地5萬畝.積極實施"畜牧富民"工程,重點發展鴨、牛、羊養殖。全區建成規模養殖場24個,養殖專業村10個,發展養殖專業戶1000多戶,形成了以龍頭企業帶動、大戶和骨干企業支撐、主業發展、多業并舉的群眾性養殖新格局。養殖業比重大幅提高,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48%。積極打造信用杜集,創建信用村,在農村廣泛開展信用聯保,積極爭取小額貸款,年投放小額貸款近億元,石臺鎮縱莊村被市人行、市信用聯社評為全市第一個信用村.
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高。被評為全國、全省造林綠化先進單位,農田林網庇護率達94.6%,農田機械化作業水平90%以上,農田有效灌溉率90%以上。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土地治理、發展節水灌溉、河道溝渠治理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
交通通訊
杜集區北靠歐亞大陸橋,東臨京滬大動脈,西接京九大通道,連(云港)霍(爾果斯)、合(肥)徐(州)兩條高速公路在這里對接,徐阜鐵路和311國道在這里交匯,徐州觀音機場近在咫尺,鐵路、公路和航空組成立體交通網,交通十分便捷。電力充沛,電訊通暢,區位十分優越。環境管理名列全省第一,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
城市建設
抓住淮北市城市東擴和建設"百萬人口"城市的機遇,立足區情,轉變觀念,以高起點的規劃,高強度的投入,高質量的建設,大力發展城鎮建設,加快城市化進程。編制制訂規劃75項,積極建設改造農村集貿市場,全區已建成規模、整潔的農貿市場12個。結合村莊搬遷,推進移民建鎮,規劃建設了東渡苑、東方紅、方安、康園、陽光、龍軒雅舍等居住小區。積極實施通達工程,加快路網建設,交通狀況極大改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城市品味不斷提高。隨著城市重點工程的建設、竣工,杜集區的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