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農副產品,主要有毛竹、木材、茶葉、水產品等幾大類,其中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等名茶蜚名中外。黃山地區大量的中草藥和動植物也彌足珍貴。
礦產資源有金礦、鉬礦、黃山玉、黃臘石、煤礦、花崗石、石灰石、陶土等。
經濟發展
黃山區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緊抓項目和開放,區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十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農民人均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年均遞增9.3%、5%、20.7%和48.7%,2008年分別達到了82.78億、16770元、45.37億和28.68億。
初步核算,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46.76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3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6.22億元,增長22.8%;第三產業增加值24.51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4.6%、58.3%、37.1%,分別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7.3個百分點、4.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8766元(折合4278美元),比上年增加3552元。
全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9:34.7:52.4,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7.1%,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0%,比上年大幅提高3.2個百分點,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
年末全區從業人員90846人,比上年減少1001人。其中第一產業34161人,減少1301人,第二產業19947人,減少759人,第三產業36738人,增加1059人。年末在崗職工8278人,減少41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9403人,增加570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10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基礎建設
黃山區電力供應充裕,保障性好。區內建有110千伏安變電站2座,35千伏安變電站4座。經兩期農電網改造和一期城網改造,電網構架增強,用電安全、可靠。
黃山區境內公路路網通暢,與周邊大中城市有國道、省道相通。到2007年國家高速G3(京臺高速)建成,黃山區到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將不超過4小時車程。黃山區至 福州、武漢、長沙、南昌、濟南、溫州、等國內主要城市當日可達。
產業發展
黃山區融入浙江經濟帶和長三角經濟圈,著眼于建成“全國最美、山區最富、生態最佳的地方之一”,實施“一路三區五大戰略”。即:抓好以合銅黃高速公路為主干的“一路”建設,做大太平湖旅游度假區、經濟園區、政務新區的“三區”板塊,實施擴大開放、項目帶動、旅游興區、工業富區、生態立區“五大戰略”,實現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傾力打造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區。主要目標是:到2007年,全區經濟總量年均遞增超過15%以上;到2010年,人均主要指標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到2020年,比2010年翻二番,人均主要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將黃山區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休閑度假勝地。
旅游業已成為黃山區最大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突出工業支撐地位,發展環保型工業,醫藥加工、機械銅材、小水電建設、水資源利用、農產品開發等新型工業體系日益形成。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亞洲最長的客運索道黃山太平索道和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獨塔單索面斜拉橋黃山太平湖大橋,國家高速G3(京臺高速)2007年建成通車,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金融、商貿、通信、水電、接待等基礎設施完備。突出城鎮改造開發,城區建成區面積近10平方公里,城市新區正在緊張建設,以黃山南大門湯口、東大門譚家橋、北大門耿城、城關鎮甘棠為代表的新型集鎮競相崛起。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區)”等稱號。
近年來,成為全省、全市旅游業的戰略重點,正常年份(2008年)全區接待游客突破450萬人次大關,旅游直接收入突破8億元,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占了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全區現有賓館酒店280余家,星級賓館16家,標準床位3萬張,旅游社26家,國際社一家。對外開放勢頭強勁。經營性領域全部放開,世界竹藤組織、澳大利亞SPG集團等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內財團紛紛前來投資,外來經濟和民營經濟占全區國民經濟的70%以上。
歷史文化
黃山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設立太平縣,建制沿襲千余年。悠悠歷史留下了新石器遺址、恐龍蛋化石、李太白詩篇等眾多人文蹤跡,哺育了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著名“閨秀派”作家蘇雪林等名人杰士。近代是皖南革命斗爭的中心之一,抗戰時期周恩來還曾在此為開明紳士留詩:綏靖地方,保衛皖南;為全聯導,為群眾倡。1979年鄧小平同志登臨黃山,發出了“黃山是發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偉大號召,親手掀開了黃山開發開放的歷史篇章;2001年江澤民同志視察黃山,寫下了“遙望天都倚客松,蓮花始信兩飛峰;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云濤萬里紅”的壯麗詩篇,親手揚起了黃山世紀騰飛的時代風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