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總面積18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0916人,戶籍人口1418936人。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資源豐富,環境良好,工農業不斷發展,擁有眾多風景名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縣政府駐龍城鎮。郵編:235200 代碼:341322 區號:0557
行政區劃
蕭縣轄18個鎮、5個鄉:
鎮:龍城鎮、黃口鎮、楊樓鎮、閻集鎮、新莊鎮、劉套鎮、馬井鎮、大屯鎮、趙莊鎮、杜樓鎮、丁里鎮、王寨鎮、祖樓鎮、青龍集鎮、張莊寨鎮、永堌鎮、白土鎮、官橋鎮
鄉:圣泉鄉、酒店鄉、孫圩孜鄉、莊里鄉、石林鄉
歷史沿革
蕭縣歷史悠久。近從龍城鎮東南倒流河沿岸發掘了的花甲寺、金寨、大蔡莊、北泉、城陽等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說明在原始社會末期,這里已有很高文化和發達的經濟。尤其是莊里鄉金寨村南玉石塘出土的玉璧、玉刀、玉錐等,工藝十分精熟,至今光艷如新,為我國目前同期出土文物中的翹楚。夏、商、周三代,這里是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的交匯區,早在夏代這里就是蕭國古邑。春秋時期屬宋國,曾復建蕭國為宋附庸。宋偃王47年(前286年)宋亡,屬楚國,為蕭邑。
民國38年2月,蕭縣人民政府從任樓遷駐蕭城,改稱城關鎮。3月15日,撤銷蕭宿縣,基本恢復蕭縣舊域,屬河南省商丘專區。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改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蕭縣因江蘇、河南兩省東西夾峙,邊界變化大,成立濉溪市(后改為淮北市時)劃入部分地區,因此省內外疆域變遷很大。主要變化是:38年秋,撤銷蕭銅縣,將棠張、褚蘭區劃歸蕭縣、使全縣總面積達2834平方公里。1950年1月,政務院批準,將蕭縣東部的褚蘭、張、桃山3個區全部和北望、郝寨2個區部分計61個鄉,429個行政村,524個自然村,面積862.5平方公里劃入山東省徐州市銅山縣(1955年2月21日,蕭縣由江蘇省徐州專區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524個自然村也回屬蕭縣)。1955年1月,將朔里區蔣臺鄉的王場、張院、后土型3個自然村劃歸濉溪縣龍岱鄉。1960年4月,將蕭縣南部杜集、高岳2個公社劃歸濉溪市管轄。1961年1月13日,劃蕭縣相山地區入新設的濉溪市(1971年3月30日,改濉溪市為淮北市);2月,將杜集公社10個大隊62個生產隊劃入濉溪市。1965年10月18日,將蕭縣西南部石林公社李莊大隊以王引河為界將豆莊等5個自然村劃歸河南省永城縣;將永城縣西洪河以東的何砦、林樓、張樓等4個公社55個自然村劃歸蕭縣。
1981年4月21日,將蕭縣北山、豆莊、錢樓、坡里、朔里5個公社和毛莊公社的毛莊、郝臺、姚樓、路莊、沈莊、袁莊、祁村大隊;牛眠公社的牛眠、大莊、馮莊、王姚、歐集、二莊大隊,吳莊公社的房莊、李臺、劉行大隊及丁里公社的許堂大隊孟樓生產隊劃入淮北煤礦,實行以礦帶隊,形成今天的縣域。此外,1959年3月22日,國務院決定,撤銷蕭縣、碭山2個縣,設立蕭碭縣;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蕭碭縣,恢復蕭縣、碭山縣,并沒有影響今縣域。存在期間,相當于今2個縣的總面積,劃開后又恢復舊域。
資源環境
蕭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年日照時數為2220至2480小時,年均氣溫14.4℃,年均無霜期208.3天,年均降雨量811.2毫米。蕭縣植被保存完好,工業污染程度低,具有生產加工綠色食品的自然條件。耕地面積10萬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棉花、大豆、玉米、山芋及花生、芝麻等。全縣水果掛果面積50萬畝,主要有葡萄、蘋果、梨、黃白桃、巴斗杏、柿子、櫻桃、山楂等。張莊寨辣椒、孫圩子胡蘿卜、閆集黑皮冬瓜、馬井韭青韭黃、圣泉蕭國圣桃、黃河故道水晶梨、龍城石榴、新莊黃牛、黃口三元雜交豬、丁里華英鴨等名優農產品種養基地聞名全國。
蕭縣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7.5億噸,現有17對礦井,年產能力120萬噸;探明石油儲量 7億噸,煤層氣儲量1000億立方米,石灰巖儲量30億噸;鐵礦石、瓷石、高嶺土等儲量可觀。蕭縣南北分屬淮、黃河水系,地下水量為2.6億立方米,水質優良,生產、生活用水充足。電力供應屬華東電網,設施完善,境內有11萬伏以上變電所2個,生產生活供電充足。
經濟發展
蕭縣工業發展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公元9年,出現鑄造銀、銅質錢幣的造錢工廠;北宋年間,開始出現陶瓷生產,神宗元豐年間,開始出現煤窯,蘇東坡曾作《石炭歌》贊之。改革開放以來,蕭縣工業在調整和機制創新中快速發展,現有48個縣屬工業企業,近幾年來,美國裴頓、四川天牧乳業、廣東錦豐、江蘇維維、山東新汶、清大集團、安徽古井、深圳康達爾、臺灣王品農產品公司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來蕭投資。全縣已形成了煤炭開采、農副產品加工、建材、造紙、釀酒、化工、紡織、機械制造等主導產業,有較強的協作配套能力。經省政府批準,在連霍、合徐兩條高速公路交匯處設立的工業園區,規劃面積為2平方公里,一期開發面積75公頃,是蕭縣對外開放的窗口、體制改革的實驗區,現已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是蕭縣工業發展的新亮點。
蕭縣盛產小麥,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全國科技入戶示范工程20個小麥示范縣之一。年種植優質小麥100萬畝,畝產375公斤,總產3.75億公斤;優質玉米50萬畝,畝產400公斤,總產2億公斤;優質棉花25萬畝,畝產皮棉70公斤,總產1750萬公斤;優質無公害瓜菜30萬畝。形成了馬井鎮萬畝韭黃、韭青基地,酒店鄉、黃口鎮萬畝西瓜基地,杜樓鎮小圩子1000畝香椿基地,龍城鎮帽山萬畝大棚菜基地,孫圩子鄉5萬畝胡蘿卜基地,大屯鎮蘆薈基地,楊樓鎮白蒜基地,沿國道兩側5萬畝鮮豌豆莢基地等各具特色的瓜菜基地30多個,總產6億公斤以上,優質花生、大豆、芝麻、山芋等50萬畝;以辣椒制種為主的蔬菜制種近萬畝,總產值1億元左右。蕭縣雜交辣椒種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0%左右,除在國內的廣東、廣西、海南、北京等20多個省市銷售外,還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及東南亞各國等。
蕭縣是聞名全國的水果大縣,目前,基本形成了沿官橋-白土-龍城-圣泉-劉套等鄉鎮的葡萄產業帶,以黃河故道為中心的蘋果、梨產業帶,以鄭腰莊為中心的萬畝蕭國圣桃基地,以東南山區為主的干雜果基地,同時有早熟梨、早熟蘋果、加工專用葡萄、桃、干雜果等新品種50多個。全縣現有水果面積50萬畝,其中梨20萬畝,蘋果10萬畝、葡萄8萬畝、桃7萬畝、干雜果5萬畝,其中結果面積34萬畝,水果總產量達6億公斤左右,到2007年,全縣水果面積將發展到70萬畝。蕭縣是全國綠化先進縣,林木覆蓋率達32.8%,特別是近年來,農民跟著市場走,栽植楊樹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60萬立方米,楊樹可采量22萬立方米,帶動了板材加工業的興起。
蕭縣是安徽省養殖大縣。目前,形成了波爾山羊、三元雜交豬、西門塔爾肉牛、黑白花生奶牛、櫻桃谷鴨等高效品種和特禽、長毛兔、鴕鳥、土元、蝎子等特種動物及珍稀動物養殖基地。全縣常年存欄牛17萬頭、羊100萬只、豬40萬頭、禽1000萬只,出欄牛8萬頭、羊120萬只、豬50萬頭、禽1500萬只。形成了莊里鄉、白土鎮波爾山羊、皖北白山羊規模養殖,黃口鎮三元雜交豬養殖,新莊鎮牛肉養殖,永堌鎮天牧集團奶牛養殖,楊樓、劉套、圣泉等鄉鎮肉蛋雞養殖,丁里鎮櫻桃谷鴨養殖,大屯鎮鵪鶉養殖等規模養殖小區,全縣養殖龍頭企業近50家,養殖專業協會達200多個,專業村80多個,規模養殖戶達5萬多戶,引進新品種150多個,開展了山羊、生豬、肉奶牛的雜改推廣,加強蓄禽疫病的監控與防治,確保了畜牧業的發展。
蕭縣水面積達11.5萬畝,共有大型水庫4座,可養水面3萬畝,已養水面2.4萬畝,開發精養魚塘5000畝,主要引進建鯉F6、F7,湘云鯽,彭澤鯽,團頭魴,美國叉尾鲴等品種,推廣種草養魚、顆粒飼料養魚、池塘魚鱉混養等技術,形成了以故黃河塌陷區為主的兩個養殖基地,年水產品產量達5000噸左右。
近年來,蕭縣立足實際,以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大力培育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農業龍頭企業,基本形成了8大類加工基地:1、以榮昌板材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張莊寨板材加工基地,年產值近億元。2、以園藝總場、黃河故道園藝場、櫻桃酒廠、古井集團等為主的水果加工基地,其中縣園藝總廠的葡萄汁年加工能力達5000噸。3、以棉花加工企業及黃口紗廠為龍頭的棉花加工企業。4、以縣罐頭廠、冷凍廠、裴頓公司為龍頭的瓜果菜及蓄禽產品加工、冷藏、保鮮基地。5、以皖王集團、錦豐集團、祥超面粉廠、金鴿面粉廠為龍頭的優質小麥加工、深加工基地。其中皖王集團日加工小麥700噸,年生產各類面粉14.7萬噸;錦豐集團年加工小麥24萬噸,生產方便面17億袋。6、以康達爾、步強飼料廠為龍頭的飼料加工基地。7、以天牧乳業集團為龍頭的奶牛養殖及奶制品加工等基地。
交通區位
蕭縣緊靠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徐州市,縣城距徐州市15公里、京杭運河30公里、徐州觀音機場50公里、連云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門”之稱。新建的鄭徐鐵路客運專線在蕭縣新建蕭縣北站,并在徐州高鐵站與京滬高鐵相連。新規劃的 徐州-蕭縣-淮北-宿州 城際鐵路 也將從新建的蕭縣北站引出。 蕭縣東臨老京滬鐵路,隴海、符夾鐵路縱橫穿過,G30(連霍)、G3(京臺)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310、311兩條國道和三條省道及星羅棋布的縣鄉道路形成的交通網絡與周邊地區緊緊相連,承東啟西,南引蕭縣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穩定,郵電通訊發達,醫療衛生、環保、廣播電視和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旅游、物流、金融、商貿、房地產等行業全面發展,服務規模不斷擴大。2003年,蕭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示范縣。
城市建設
目前,蕭縣城市面積18平方公里,經濟開發區建成面積達6平方公里,新區建設已經全面啟動。龍鳳大道、行政大道、順河路等9條城市道路建成通車。蕭縣城市框架逐漸形成“一帶兩軸四組團”的空間格局。“一帶”:由龍山、鳳山、虎山組成的城市帶狀的生態廊道。“兩軸”:沿交通路城市東向發展軸、沿中山路城市南北向延伸軸。“四組團”:老城區、城東新區、城西新區、山北新區。 蕭縣將積極實施環鳳山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步伐,按照縣委縣政府“東進、西擴、北跨”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到“十二五”末,縣城建成區達到30平方公里,人口達30萬,建設山水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城市。
歷史人文
蕭縣春秋時期為蕭國地,秦置蕭縣。自古有“文獻之邦”之美譽,風騷人物薈萃,春秋三賢(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皆孔門高足;今為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縣擅長丹青者2萬余人,其中不乏朱德群、王肇民、蕭龍士、卓然、吳燃、朱沛然等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各種風格的書畫作品猶如繁星璀璨,縣城書畫藝術一條街集書畫創作、裝裱、展覽、交易、鑒賞于一體,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國內外書畫愛好者紛至沓來,投資近億元的書畫藝術博覽城已完成規劃設計。突出的人文優勢同時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蕭縣飲食文化聞名大江南北,“蕭縣羊肉湯”、“皇藏峪蘑菇雞”、“圣泉寺燒全羊”“地鍋雞”等各種風味小吃成了黃淮地區城鄉人們的美味佳肴。
2010年,安徽省蕭縣的“漁鼓道情”,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項目類別,序號10。
旅游資源
蕭縣旅游資源豐富,特色獨具。全縣古跡遍布,千年古剎天門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堌水庫、漢墓群、宋朝的古窯群遺跡、閔之騫鞭打蘆花處、三讓徐州的賢人陶謙墓、南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蘇軾發現煤炭處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較多,交相輝映:皇藏峪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審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0年被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授予“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稱號,是皖北正在崛起的旅游熱點。景區內有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好完好的落葉闊葉林帶,動植物種類繁多,總面積20平方公里,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稱。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有漢高祖劉邦稱帝前為躲避秦追兵藏身皇藏洞,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蘇軾祈雪處、閔子祠等,山中瑞云寺為安徽省佛教重點寺院: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遺址蔡凹、“蕭宿銅靈”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精品點之一。
風景名勝
鞭打蘆花車牛返石碑遺址:說起“孝哉閔子騫鞭打蘆花車牛返村”這個村名的由來,還與閔子有著密切的關系呢。閔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后遷居宋都相邑(今淮北市相山)東(今閔賢集),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閔子秉性敦厚,剛直不阿,以德名于世。相傳閔子少時喪母,父續娶姚氏,生二子,名閔革、閔蒙,繼母偏愛己生。某年暮冬,其父驅車外出,命三子隨從,閔子騫趕車。行至蕭縣城西南一個村莊,天氣驟冷,朔風怒號,大雪紛飛,閔子騫顫抖不已,鞭墜于地。父怒,以鞭擊之,衣破蘆花飛揚,其父驚奇不解,又撕開其弟閔革、閔蒙衣服,盡是絲絮,這才恍然大悟,始知后母虐待子騫。遂勒車返回故里,決意休去后妻。為使家庭不致破裂,閔子騫跪而求之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其父聽閔子騫言之有理,方罷休妻之事。后母聞之,深受感動,愧疚不己,自此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終成為慈母。為此,孔子感而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與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閔子騫真是個孝子啊!他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讓別人對他的父母兄弟都沒有不好的閑話。明朝尚書李化龍也敬仰閔子之德而作詩頌曰:“閔子祠堂官道西,蘆花滿地草萋萋。階前幾棵長松樹,不是慈烏不敢棲”。后來,人們為紀念閔子騫的孝行,將鞭打蘆花處的村莊命名為“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當地鄉紳還在鞭打蘆花回車處立了一塊石碑,由李恒章撰文、王兆敏書丹、蔣相帆刻石、杜長耀豎碑。碑文為:“孝哉閔子!人無間言,必在汶上,忠操靡堅。哀之今人,忠孝蕩然。求則得之,效法前賢。”此碑損壞后,后人又在原址上重立一碑,上刻“鞭打蘆花處”,至今保存尚好。以后,人們將其故事納入二十四孝,并編成戲劇廣為演唱,遂使閔子之孝名揚天下。元大德年間,鄉人又在該村增建“四賢祠”,分別祭祀閔損、顓孫子張、顏子柳和孟子以作尊賢崇儒,彰顯孝道,自此,該村又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的良好基地。
千佛禪寺: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千佛禪寺”寺廟遺址內石碑眾多,字跡秀麗清晰,寺內有乾隆御筆圣旨石碑,康熙圣旨碑,以及民國年間雕刻千佛禪寺石牌坊,雖經歷盡滄桑可依然清晰可見。蕭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5年安徽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皇藏峪:位于縣城東南30公里。此地也是收復外蒙古的著名將領徐樹錚的故里。此處群峰突起,谷幽林密,溪澗長流,不僅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也較為豐富。這里恬溫帶闊葉落葉林殘存地區,森林面積3100多畝,146種樹木,58種鳥類,基本上反映了淮北地區暖溫帶生物群落面貌。被省列為重點自然保護區。皇藏峪原名黃桑峪。據舊志記載,早年因峪內長滿黃桑而得名。
孔廟:又稱圣廟、文廟、學宮,俗稱黌學。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清順治《蕭縣志》對其建筑布局作了如下描述:“中為先師廟,東西兩廂。前為廟門,門外東為名宦、西為鄉賢二神祠。前為泮池,跨以石橋,又前為欞星門,門之前為屏墻,欞星門西為儒學大門,由大門直北,東向為儀門。先師廟后為明倫堂,堂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東北為啟圣祠,堂西北敬一箴亭。”古時為祭祀孔子的地方,科舉時代是縣內的最高學府。因風雨剝蝕,戰火焚毀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今僅存孔廟大成殿。1980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淮海戰役總前委蔡洼會議舊址: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始于1948年11月、12月中旬,殲滅國民黨黃維兵團后,淮海戰役總前委全體成員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在蔡凹楊臺子李春華家后院召開會議,研究渡江作戰部署和部隊整改方案。會議休息時,五位首長在院內合影留念。在此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軍指揮部已遷入該村,到49年元月,淮海戰役結束,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共在蔡凹工作28天。現該村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及總前委會議舊址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室內用具〈老式床、桌椅、條幾等〉保存完好。
圣泉寺:位于蕭縣城西北1.5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余間,寺依山勢,殿庭門廊,頗為壯觀。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圣泉,雖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為礦泉水中的上品,來此取水游樂者絡繹不絕。
花甲寺古遺址:位于蕭縣城東南17公里花甲寺村南。倒流河把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9米,文化層厚約5米。該遺址先后出土有古生產工具石斧、石鑿、骨針、陶紡輪、陶瓶、刮削器、砸擊器和漁獵工具、網墜等。從出土器物的形狀,紋飾等分析認定,該遺址屬新石器晚期遺址,196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寺:位于白土鎮境內,環境幽雅,周圍千年以上的古樹數不勝數,有些古木樹齡高達兩千六百年以上。這里的古樹以青檀居多,樹木千姿百態、造型怪異,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要數懷中抱子和樹抱石了。懷中抱子是一顆樹心已經朽為空洞,僅靠皮干支撐卻依然枝葉茂盛的古樹,在樹洞里又長出一顆小樹,就像一個大人懷抱一個孩子一樣;樹抱石是古樹根順巖石向下攀延,經千百年生長后,一塊或幾塊石頭被樹緊緊纏繞在一起,已不可分離,再加上雨水沖洗造成水土流失,使樹根和石頭都裸露在地面上形成的獨特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