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北與江蘇省交界�?偯娣e2533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5.7平方千米。總人口85萬人(2007年)。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藏,蒙古,朝鮮,維吾爾,和彝族等。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部。南部山丘起伏,北部江湖漣漪。
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郵編:242000 代碼:341802 區號:0563
行政區劃
宣州區轄8個街道、14個鎮、4個鄉:
街道:西林街道、澄江街道、鰲峰街道、濟川街道、敬亭山街道、飛彩街道、雙橋街道、金壩街道
鎮:水陽鎮、貍橋鎮、沈村鎮、古泉鎮、洪林鎮、寒亭鎮、文昌鎮、孫埠鎮、向陽鎮、楊柳鎮、水東鎮、新田鎮、周王鎮、溪口鎮
鄉:朱橋鄉、養賢鄉、五星鄉、黃渡鄉
歷史沿革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隋初更名為宣城。伺候,雖王朝更迭,名稱再未更易。宣州先后為西漢丹陽郡,西晉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寧國路以及明清寧國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并提,號稱“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縣,設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2002年元月,實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3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并為19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340個村減少到182個。2002年,轄7個街道、19個鄉鎮。2004年,古溪鎮更名為溪口鎮。2004年底,宣州區轄7個街道、14個鎮、5個鄉。2009年,金壩鄉更名為金壩街道。2009年底,宣州區轄8個街道、14個鎮、4個鄉。
自然資源
土地總面積262075.01公傾,其中耕地96455.5公頌。屬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的結合地帶,以丘陵為主,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為亞熱帶型氣候,宜農、宜商、宜工,工業用地儲量充裕。
區內主要河流10條、湖泊2個、水庫59座、山區塘壩17300個。自然水域總面積35982公頌,年可利用水量30472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298萬立方米,地下水174萬立方米,水質較好。
全區林業用地9萬公頃,活立水蓄積247萬立方米。以“三竹三果”為主的特色林業基地;以新田為中心的800公頃宣木瓜基地;以水東為中心的0.8萬公頃棗樹基地;以古泉為中心的940公頃早熟梨基地;1.4萬公頃的竹類;50余種、0.2萬公頃的綠化大苗基地均已建成。同時,全區用材林造林面積每年以1350公頃的速度選增。
全區生豬飼養量40.2萬頭,家禽飼養量1786萬羽,肉類總產量3.54萬噸,是華東最大的三黃雞繁育基地。
全區水產養殖面積達1.6萬公頌,漁業總產值達5億元,是華東最大的河蟹繁育基地。河蟹養殖面積1.25萬公頌,其中稻田養殖面積0.6公頌,幼蟹培育1530公頌,低壩高 生產養殖1300公頌, 養殖公頌,年產河蟹6000余噸,大規格幼蟹2.3億只。
宣州區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已發現礦產31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30種。主要有煤、銅、鉬、硫、石灰巖、珍珠巖、沸石、膨潤土等。銅礦產地2處,并伴生有鉬和硫鐵礦,累計查明銅金含量185975噸,鉬金含量11590噸,硫鐵礦2477萬噸;石灰巖潛在資源量49億噸,普遍可作水泥原料,部分可作輕鈣原料;珍珠巖、沸石和膨潤土三礦種共生產地一處,查明資源量分別為334萬噸、883.7萬噸和401萬噸。
經濟發展
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796公頌,總產量48.05萬噸;油料面積31222公頌,總產量6.75萬噸;棉花面積5842公頌,總產量0.81萬噸;蔬菜瓜果面積11590公頌,總產量22.2萬噸;茶園面積1830公頌,總產量1.8萬噸。曾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優質棉、世行貸款造林、皖南優勢煙國家級生產基地。在2003年安徽省確立的十大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中,該區有優質水稻、優質專用棉、“雙低”油菜、禽肉、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入選。該區農產品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宣州是國家級生態示范試點區、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綜合示范區。境內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30多種,森林面積百萬余畝,耕地面積83萬畝,水面54萬畝,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水東蜜棗、敬亭綠雪茶、宣木瓜、南湖銀魚、水陽河蟹青蝦、向陽三黃雞、華陽香菇久負盛名,“古雪劍芽”高山綠茶、青草湖黃酒等20個優質農產品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是華東最大的河蟹、三黃雞繁育基地,全國四大反季節香菇基地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宣州已形成以機械、輕紡、醫藥化工、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以特種水產養殖、家禽繁育、林特產品開發為特色的塊狀農業經濟,以九洲、宣州、建材三大億元市場為龍頭的市場體系,商業網點遍布城鄉,市場繁榮有序,是華東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
省級開發區—宣州工業園區于2002年7月設立,位于市區東郊,距市中心7公里,北臨318國道高速公路,距宣城東出口處1公里,西依104省道、水陽江,總面積6.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交通便捷,水質優良,水源充足,實現了“五通一平”(供電、道路、自來水、排污、通訊、土地平整)。服務體系健全,投資者服務中心為客商全程代理服務,自建國以來,境內外客商紛至沓來入園投資興業。
宣州工業園新區是省級經濟開發區—宣州工業園區的新區。位于宣城市區北郊,坐落在敬亭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邊,距敬亭山風景區2公里,市區4公里。規劃面積27.5平方公里,建設用地18平方公里,起步區5平方公里。宣州工業園新區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距南京、合肥、杭州等城市僅有兩小時車程。322省道穿境而過,322省道與104省道的連接公路正在開通,建設中的寧銅高速在新區設有出入口通道,距皖贛鐵路巷口橋貨運站1公里,并有鐵路宣州專用線;新區水運方便,擁有水陽江碼頭,3000噸貨船常年通航,離蕪申(太)運河32公里。
基礎設施
宣州是皖東南交通樞紐,皖贛鐵路縱穿南北,宣杭鐵路橫貫東西;境內公路四通八達,G318、S312、S104、距G205僅40公里,合—蕪—杭高速穿境而過,距G205僅40公里,高等級公路與周邊縣市相連。目前,寧(南京)—宣—杭、寧—宣—黃、宣—銅(陵)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中;水路航運經水陽江直通長江,接蕪太運河,距蕪湖貨運碼頭68公里,一年有6個月的通航時間,正在規劃建設中的蕪申運河一旦開通,可實現全年通航;距上海、杭州、黃山、合肥、南京等航空港約2—3小時的車程。
已建成程控電話網、數字傳輸網、移動通信網和數據通信、分組交換、計算機互聯、多媒體通信等五大通信網,數字微波實現了與186個國家和地區的長途電話直接。
境內有1座500kv、1座220kv、4座右銘110kv、14座35kv變電站,29個供電所,供電可靠率98%。近期還有2座220kv、2座110kv、1座35kv的變電站投入運營。同時轄區內一設計總裝機容量180萬kw,一期工程2×30萬kw的火力發電廠在建。
城區現供水能力7萬噸/日,供水面積覆蓋整個市區,目前,10萬噸/日的水廠正在建設中,鎮鄉均有自來水供應。
宣州區屬“西氣東送”工程受益區域,目前正在實施天然氣利用工程,供氣規模8670萬平方米/年。
森林覆蓋率在34%左右,生物多樣性豐富,空氣質量較好,主要污染參數年均值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限值,主要河流水質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水質狀況良好,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優。
旅游資源
宣州自然人文景觀眾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世界上最大的揚子鱷繁殖研究基地和觀賞中心“中國鱷魚湖”;有著名的“江南詩山”敬亭山,奇峰秀美的高峰山和云霧繚繞的柏枧山,煙波浩淼的南漪湖和玉帶纏繞的水陽江等山水風光;有史前文化遺跡“陳山舊石器遣址”、古宣紙的發源地之一“周王胡家澇古宣紙遺址”,衛東小河口的唐宋古窯址群等科考旅游資源;有江南名剎溪口龍泉寺、京山堂、華東第二的水東圣母堂及貍橋云山寺等宗教文化景觀;有龍泉洞、白云洞、神仙洞等巖溶景觀;有謝眺樓、三國時期的龍溪塔、唐代景德寺塔、宋代廣教寺雙塔、明代龍首塔等樓臺塔坊景觀;有水東老街、洪林貢村、小胡村等宋元明清古村落景觀。謝眺、李白、白居易、梅堯臣、梅文鼎、石濤、惲代英、蕭楚女、陳毅、粟裕、張鼎丞等均在宣州生活和工作過,并留下了珍貴的生活場景及文化遺存,唐代大詩人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為詩山增輝添色,更成為宣州揚名天下的千古絕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