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8公里,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北緯30°25′至30°49′。東北與崇州市為界,南接邛崍市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寶興縣、汶川縣接壤。。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大邑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
大邑縣轄17個鎮、3個鄉:
鎮:晉原鎮、王泗鎮、出江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三岔鎮、上安鎮、蘇家鎮、新場鎮、安仁鎮、悅來鎮、青霞鎮、沙渠鎮、蔡場鎮、花水灣鎮
鄉:霧山鄉、金星鄉、鶴鳴鄉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 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后,隸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1983年5月, 溫江地區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新津縣并入大邑縣。原新津縣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準手續。建縣后,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

大邑全景圖
地質環境
大邑縣在我國的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板塊的西部地區。位于成都平原與龍門山的交接處,屬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東緣的一部份,彭灌大斷裂呈東北~西南走向沿天車坡—西嶺鎮—唐王壩一線貫穿縣境中部。此線以西山區為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份,以東為白堊紀第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前者為后者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沖所形成。
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向斜,石梯溝沖斷復向斜以及唐王壩向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向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沖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巖石類有:花崗巖、輝橄巖、橄欖巖、紫紅色砂巖、頁巖、耐酸鹽巖、礫巖等多種巖類。全縣整體處于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復雜。
氣候環境
大邑縣位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游。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ºc(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ºc,7月平均氣溫26.1ºc,極端最低氣溫-4.8ºc,極端最高氣溫35.1ºc。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ºc-15cº和11.4cº。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

大邑縣南街
經濟發展
2005年,經濟運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初步核算,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82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0497萬元,增長8.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5418萬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6471萬元,增長9.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8%、52.1%、32.1%,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25.0:36.4:38.6。
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民營經濟增加值241407萬元,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725萬元,增長38.4%;第二產業增加值90558萬元,增長17.0%;第三產業增加值101124萬元,增長9.6%。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為50.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縣從業人員 283765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9694人。截至2005年底,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664個,幫助指導2387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縣國有企業實有下崗職工139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現代工業
2005年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31188萬元,比上年增長1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34.0%,居各行業之首。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88萬元,增長24.0%。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產銷銜接狀況較好,全年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6%。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3600萬元,增長21.9%;實現利稅總額20100萬元,增長6.1%。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有7家,利稅總額上千萬的企業有3家。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109.3%,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7.7%,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27.3%,資產負債率為55.5%,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2168元/人。
工業集中區發展步伐加快。工業集中發展區投產企業個數為39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個;工業集中發展區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96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6465萬元,增長20.8%。工業集中發展區集中度達52.0%。工業集中發展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4623萬元,入庫稅金6021萬元,增長42.7%。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高新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縣完成工業投資115036萬元,比上年增長57.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3.9%,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技改投資65763萬元,增長7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8411萬元。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75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整個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5%。

斜江
現代農業
2005年全縣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初步統計,實現農業總產值203324萬元,增長14.2%。其中種植業產值77994萬元,畜牧業產值113626萬元。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51435畝,比上年調減47439畝,油料播種面積110350畝,比上年增加1608畝。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調整,種植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4.4%下降為38.4%,牧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0.0%上升為55.9%。糧食播種面積與各類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上年的65.4:34.6改變為62.3:37.7。糧食總產量205720噸,下降12.8%;油料總產量13864噸,下降5.3%;食用菌總產量42873噸,增長2.7%;藥材產量429噸;肉類總產量88603噸,增長34.3%;蠶繭產量390噸;水產品產量5800噸,增長10.3%。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食用菌、榨菜產業化優勢突出,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0919畝,榨菜種植面積達30000畝。近10萬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值85000萬元。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0414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達2221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3%。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683臺,農用載重汽車336輛。
第三產業
2005年全縣交通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年末全縣公路里程達16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3公里;全縣100%的村通汽車。全年新改建公路124.8公里。年末全縣擁有營運汽車2169輛,其中載貨汽車1662輛,載客汽車507輛。全年公路貨運周轉量30140萬噸公里,增長10.4%,公路客運周轉量22483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970萬元,比上年增長2.8 %。全縣電話用戶101582戶,增長15.5%,其中城鎮住宅電話用戶32235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47300戶,小靈通用戶達15810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1.8萬戶,互聯網上網用戶數4150戶。
旅游業較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45.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9%;國內旅游收入37700萬元,增長17.1%;平均每人次旅游消費支出153.7元,增加1.5元。全年接待海外游客4538人次,增長7.4%;實現旅游外匯收入73.15萬美元,增長7.8%。旅游接待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星級飯店個數1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10間。旅行社1家。
社會事業
2005年衛生事業進一步推進。全年改造鄉鎮衛生院6個,投資總額390萬元,比上年增長17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參保率達80%。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提前一年達到國家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農村藥品集中配送網絡和農村藥品監督供應網絡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年末有衛生機構44 個,醫院、衛生院40個,衛生技術人員1278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100人,其中醫生 616人。各類衛生機構總床位1393張,其中醫院床位720張。全年醫院門診人次737692 人次。居民無償獻血2341人次。
基礎設施
大邑基礎設施已跨入中國西部地區先進行列,水、電、氣、路和通信配套,適宜企業發展和居家生活的現代化山水旅游城市初具規模。全縣水、電、氣供應充足,富余量大,價格優惠。在供電上,大邑除與省電網聯網外,還是產電大縣,自備電源充足。在交通上,縣城距成都市區48公里,已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里;川西旅游環線、大雙旅游快速通道、出阝新旅游復線等高等級公路縱橫全境;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水泥路,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城市建設
2005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區面貌整體提升。新城區晉原鎮采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新引進了銀都房產、天邑花園、東方圣地等8個房地產項目,到位資金1.65億元,盤活存量土地500余畝。工業集中區完善了一期水、電、氣、路、通信、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了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城區綜合管理力度加大。市政設施完好率達95%,城市綠化率達32%,綠地覆蓋率達34%,人均公共綠地8.6平方米。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9.78公里,鋪裝道路面積142.9萬平方米.并有著名古鎮安仁鎮。

西嶺雪山
風景名勝
西嶺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95公里),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區內大雪塘海拔5353米,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在陽光照射下,潔白晶瑩,銀光燦爛,秀美狀觀。唐代大詩人杜甫盛贊此景,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得名。 景區內富饒的原始森林覆蓋率達90%,植物種類多達3000余種,其中有珍稀樹種銀杏、香果樹、珙桐燈,原始桂樹達1000余株,十分罕見。其間常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獼猴豹、金雞等珍稀動物出沒。
花水灣溫泉:位于西嶺雪山東麓,海拔近千米,青山碧水,冬暖夏涼,是旅游度假勝地。花水灣溫泉距離成都市區80KM,距道教發源地鶴鳴山16KM,距大邑劉文彩莊園40KM,距詩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西嶺雪山滑雪場20KM。
劉氏莊園博物館:屬社會歷史類的遺址性博物館,原名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1958年10月建館,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于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
鶴鳴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它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及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羅洪先《廣輿圖》詞句“鶴鳴山巖穴中有古鶴,鳴則仙人去。”和《詩經》詩句“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而得此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
建川博物館:聚落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聚落占地500畝,坐落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劉氏莊園所在地安仁古鎮。聚落內將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20余個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的民間博物館。
高堂寺風景名勝區:位于成都市大邑縣以西,景區距大邑縣城7公里,距成都52公里。區內山巒綿延,古柏參天,溝渠縱橫,田疇阡陌,是集自然風光、田園景觀和福教文化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以山水、田園自然風光為基礎,以千年古寺高堂寺為主體,輔以眾多優美的傳說和歷史遺跡,形成了集自然風光、宗教、人文、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獨特的景區,為成都平原的第五大佛教禪院。并以此為特色,贏得了眾多宗教朝圣者和旅游觀光者的青睞。
大邑縣新場鎮: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的山丘壩交匯處,至成都約58公里。新場鎮興起于明朝嘉慶年間,清康熙年間,陸續有外省客商云集,由于地處山丘與平原交界處,地理位置有利,水陸便通,新場鎮在明清時期外省會館、商賈云集,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繁榮集鎮。如今,會館雖已不在,但古街上昔日大戶商賈古色古香的建筑仍大量保存完好,境內文物古跡如佛子巖、川王宮、虎跳出河第一溪等仍然保存完好。
趙云墓:位于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墻,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筑,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云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藥師巖摩崖石刻:位于四川大邑縣城西25公里的飛鳳山(也稱鳳凰山),距成都市約75公里,巖上有十五窟,三十五龕,大小摩崖造像一千馀尊。藥師巖石窟以主龕造像藥師佛而得名,上世紀80年代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長150米的藥師巖有三殿一洞,大小摩崖造像1032尊。據考證,藥師巖石窟始建于晚唐開成二年,距今一千多年,比建于公元八九二年的大足石窟還早六十多年,是難得的唐代造像精品。但這一藝術的瑰寶大多鮮有人知。
白巖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金星鄉, 距成都市60多公里。白巖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萬歷年間,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金剛道場。這里群山環抱,山上古木參天,兩峰環抱白巖寺的山體為懸崖峭壁,整個壁體巖石呈玉白色,當地人稱“白巖山”。
煙霞湖:位于大邑縣東北邊緣,距大邑縣城有11公里,距成都市有56公里。煙霞湖景區平均海拔755.6米,平均氣溫在16℃左右。湖面面積400畝,蓄水量500多萬立方米。湖區內建于明成化年間的觀音寺,現已修復一新并批準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中國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其題寫了“觀音寺”門匾。 景區集山、水、寺廟、湖、河、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因湖區常見云霧遮繞,故名煙霞湖,每至夏日之晨,秋季傍晚,湖面生起云霧,在陽光的照耀下,霞彩繽紛,五光十色,令人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