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川渝黔結合部,長江、赤水河交匯處,是長江出川的第一港。陸路距成都313公里,距瀘州城區50公里,距重慶150公里,均為二級以上水泥公路,即將建設的宜瀘渝高速公路在合江兩跨長江,建成后到重慶市區(外環高速)距離將縮短到57公里,1小時即可到達重慶市主城區。

合江縣始建于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距今2123年,是長江上游置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有少岷、符陽、荔鄉之稱。幅員面積2422平方公里,轄27個鄉鎮,284個行政村、37個社區,總人口87.6萬人,耕地面積56.8萬畝,縣城常住人口超過12萬,縣城區面積6.7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合江縣轄17個鎮、10個鄉:
鎮:合江鎮、福寶鎮、先市鎮、白沙鎮、榕山鎮、白鹿鎮、甘雨鎮、先灘鎮、自懷鎮、九支鎮、鳳鳴鎮、望龍鎮、佛蔭鎮、堯壩鎮、五通鎮、大橋鎮、車輞鎮
鄉:石龍鄉、密溪鄉、白米鄉、參寶鄉、焦灘鄉、二里鄉、實錄鄉、虎頭鄉、榕右鄉、南灘鄉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二年(前115年)設符縣,治今合江縣成南關,屬益州踺為郡。建置歷史2116年,因符關(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區南關)得名。
南朝蕭梁文帝五年(564年)撤消安樂戊,設置合江縣,治今合江鎮,屬江陽郡�!队罉反蟮�·瀘州志》:“合江縣…前(方位)在江(長江),右(西南方)枕安樂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縣。”
1950年1月,合江隸屬西南區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瀘縣專區。1952年1月,合江隸屬川南行政公署隆昌專區。1953年1月12日,合江隸屬四川省瀘州專區。1960年7月,合江隸屬四川省宜賓專區。1968年9月,合江隸屬四川宜賓地區。1983年6月,設省轄瀘州市,至今合江隸屬瀘州市。
地理環境
合江縣隸屬瀘州市,在赤水河與長江交匯三角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05°32'至106°28',北緯28°27'至29°01'。東北部與重慶永川、江津接壤,南連貴州赤水市、習水縣,西臨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瀘縣、西南角接敘永縣。
合江縣地處長江上游,屬四川盆地邊緣地帶,地勢南高北低�?h內山脈為婁山山脈支系,從黔北延伸至縣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為福寶鎮的轎子山,海拔1,751m。東南部和西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為平壩和丘陵地帶,為魚米之鄉。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面積2422平方公里,折算242200公頃,其中耕地64315.43公頃、園地9561.37公頃、林地110211.07公頃,水域12279.88公頃,城鄉居民廠礦用地1l513.43公頃、交通用地2841.65公頃、未利用地31466.68公頃。重視綜合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工業。城鎮、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氣候特征
合江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荔枝、青果、柚子并稱合江三絕,晚熟荔枝和青果產量占全川的90%以上,2007年榮獲“中國荔枝之鄉”稱號,同時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生豬調出百強縣”。全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漢文化、夜郎古道文化積淀豐富,已出土的漢畫像石棺占全國已出土的四分之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級風景區—佛寶森林公園、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堯壩古鎮、四川十大古鎮—佛寶古鎮;全縣森林覆蓋率46.5%,有原始森林60萬畝,是地球同緯度、低海拔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資源豐富
合江縣港口岸線資源豐富,長江流經縣境55公里,赤水河流經縣境60公里,境內長江航道全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中水期可通航2000—3000噸級船舶,港區利用岸線38段、設計吞吐能力逾640萬噸;合江臨港工業園是四川省省級工業園區,是西部化工城化工園區的重要組團,是川渝經濟合作瀘州臨港示范區,是重慶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和黔北物資通江達海的重要口岸。
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左右,全縣水能資源70780千瓦,可開發35180千瓦。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對保持水土、減輕洪澇總值149848萬元。

經濟概況
2008年合江縣經濟社會發展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續寫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篇章。全縣實現生產總值64億元,同比增長13.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2億元,增長2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1億元,增長21.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9萬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4510元,增加509元。
教育之鄉
合江縣自古就是教育之鄉,縣境內有知名學者王朝聞母校、省級示范性高級中學——合江中學;“四川省藝術教育示范學校”、“全國推新人培育基地”——馬街中學;馳騁瀘州市中考,瀘州市最大單設初中——合江縣城關中學等較聞名學校;合江縣職業教育較為發達,合江少岷職校被譽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學校占地2000多畝,共有9個校區,現有在校生3.6萬人。
風土人情
清明節系民間祭祖掃墓期。節前后十天,世居瀘地人多全家出動,攜鋤頭、撮箕、錢紙、袱紙、墳飄、火炮、酒食等到墓地,鏟盡墳上及四周野草,添蓋新土,上墳飄,秉燭、焚香、燒紙、叩拜,稱為"上墳"。上新墳者尤含悲切;掃老墳,則春游野餐。民國時期。大姓宗族則擇定吉期,合族至祖塋、祠堂祀。畢合族聚餐議事,稱"清明會"。族中有聲望者,還借清明會對族中不孝父母、虐待兒女、淫亂偷盜的晚輩,作出懲處,訓戒后人。學校也放假三至五日,讓學生回家掃墓,或組織短足族行登山游玩,稱"放百貨公司上"。解放后,放心祠堂,掃時迷信色彩減淡,僅鏟除青草,培添新土、插上墳飄,且多限于山區、農村。機關單位及學校師生多往烈士墓地掃墓,敬獻花圈,植樹種花,講革命故事,舉行加入共青團、少先隊的宣誓儀式。1979年后,舊俗漸蘇,民間老式上墳和辦清明會又復興起。
歷史文化
合江,古稱符陽縣,自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建縣,至今已有2113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輝煌的業績,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大自然鬼斧神工,也給我們創造了不少的名勝,它們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絢麗鄉彩的合江古文化 合江,物華天寶,古文化璀璨奪目,為數眾多的歷史文物,星羅棋布于全縣城鄉,遺存在城區內的明代城干垣近2000米,張家溝、河街、水洞街的城垣舊貌依然;與縣城隔江相望的清代白塔,于竹樹叢中拔地而起,直指藍天,為合江古縣城的象征。白沙鎮唐代合江縣城遺址,九支鎮宋代安溪縣城遺址,榕右鄉榕山城遺扯,合江鎮安樂山城遺址,城郊隋代劉珍修道“成仙”的云臺寺,縣西建于穴元之際的川南古剎法王寺,城南的明代石刻流杯池,清代摩崖石刻霞洞和城內的清代街區、古民居,為合江增添了古意。位于縣城西北30公里的南宋神臂城,宋元激戰34年,五易其手。寫下宋元戰爭史悲壯的一頁,至今還殘存六百余米的城垣及耳城、一字城、炮臺、城門,成為研究宋元戰爭的重要史料。縣城西南的鎖口鄉,可稱清代碑刻的寶庫,有眾多的示禁碑、橋碑、路碑、水利碑,其中的“太平軍過縣始未崖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南自懷鄉五鳳山上的黑巖寺,是明代石刻、木雕、壁畫藝術的集中展示,其工藝精美絕倫,實屬罕見,堪稱川南瑰寶。
舉目可見的合江崖墓 合江,位于赤水河與長江文匯處,地處四川盆地與貴州高原的結合地帶。境內江河縱橫,灌溉方便,土地肥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從一些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看,在漢代已普遍種植水稻,谷物豐盛,是古代農業文明的搖籃之一。這里歷來為通往黔北的交通要沖,是鹽、鐵、竹木物資的集散地。這里,兩漢時期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農業發達,交通方便,漢代中原地區的思想文化必須影響這一地區,其中以“忠孝仁信節義”之類的家族觀念表現尤為突出,生時孝養,死后厚葬自然不可免。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耗費資財的崖墓,自然應運而生。此外,還有一種思想觀念,就是神仙方術。張道陵在四川建立五斗米道,道家學說文為流傳。神仙方術既重視現世。也重視陰間,求仙藥、修仙或為在生延壽,或為死后升仙。所奉之神,經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為首,而諸神仙皆居山上石室而“穴處”。因此,鑿山為室以會神仙成為社會風氣。崖墓鑿山為室,正是這種思想觀念的反映。
獨具特色的合江漢棺 四川漢畫像石棺,聞名中外。合江是四川漢畫像石棺的集中地之一。目前已經發現和出土21具之多,在四川居榜首,也是全國之冠。合江漢畫像石棺,主要分布于合江鎮、實錄鄉、白米鄉、榕右張、密溪鄉等地的崖墓中,用本地產青白石料,整石雕琢而成,再運入墓中。石棺均為長匣形,由棺蓋和棺身組成。一般長220至250厘米,高70至90厘米,寬60至80厘米。合江漢畫像石棺上所刻畫像,既有人間現實場景,又有天上神仙境地,內容十分豐富。
造型精美的合江陶俑 漢代崖墓隨葬品中,陶俑較多。合江出土收藏100余件,造型精美,很有價值,主要有各式傳教俑、文吏俑、武士俑、舞樂百戲俑、畜禽俑及各類陶器。
豐富的巖畫、畫像磚及陶器 合江境內漢代遺存極為豐富,除崖墓、畫像石棺、陶俑外,還有豐富的巖畫、畫像磚及陶器等。合江雖屬四川盆周的山鄉僻壤,同樣的閃耀著中華文明古國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