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河,位于重慶市彭水縣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6組500號,苗家人把善良、美麗、聰慧的女子稱為“嬌阿依”,阿依河因此得名。阿依河景區融山、水、林、泉、峽于一體,集雄、奇、險、秀、幽于一身。
阿依河景區分為3個觀光游覽區(峽谷觀光區、步游觀光區、竹筏觀光區)、2個休閑度假區(接待中心民族風情休閑度假區、牛角寨民族風情休閑度假區)、2個體驗區(漂流體驗區、戶外體驗區)、1個激情漂流區、1個特色商品服務區。對外開放的有8大游覽項目:峽谷聽音、竹筏放歌、碧潭戲水、浪遏飛舟、情定苗寨、青龍天梯、青龍洞和青龍谷等。
【自然景觀】
青龍谷
青龍谷位于彭水縣城西南18千米阿依河畔,峽谷高300米,長1600米,蜿蜒幽曲如巨大的青龍。谷口塑有兩條青龍,叫作“雙龍迎客”,一是巖壁浮雕,龍身擺舞,龍爪張揚;一是盤龍騰空座雕。谷岸兩山逶迤交織,谷澗溪河蜿蜒穿洞,是典型的峽江峽谷風光。谷內兩岸翠竹連綿,綠樹成蔭。峽谷內有一線天、黑洞等景觀。
篩子巖
篩子巖位于阿依河景區觀光電梯往竹板橋方向200米處,巖高20米,面積約30平方米,屬小型喀斯特地貌。因巖形像圓月,內有諸多小孔,山林間有股泉水沖刷到巖壁上,巖壁就像農村篩五谷雜糧的篩子一樣將山泉水過濾后分散發出而得名篩子巖。被篩過的泉水清澈透亮,從篩子底的各個孔里流出,飛馳而下,篩子底下有因上千年的水流沖擊作用形成的獨特的石筍石柱。
七里塘峽谷
七里塘峽谷全長3.5千米,峽谷兩岸由于水的侵蝕作用,形成層次分明的階梯巖層地質景觀,兩岸翠竹環繞,碧水清幽,有奇峰怪石及狀若擎天的古老石筍,河塘兩岸各類猴群嬉戲,溶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峽谷內有高臺舞獅、水簾洞、猴子撈月、苗妹等情郎、雙象飲水、絕壁蒼狼、一線天等景點。
青龍洞
青龍洞位于牛角寨下行3.3千米處,溶洞環線總長1590米,有上下兩個支洞,洞內溫度宜人,常年恒溫16攝氏度。青龍洞是石灰巖地區被地下水幾十萬年長期溶蝕而形成,洞內沉積物極其豐富,鐘乳石、石花、石筍、石幔、石旗、邊石壩等分布密集。沿途有漢白玉觀音像、九子龍門、龍池、龍女彩帳、龍王戲水、擎天玉柱、步步生蓮等景點與玻璃棧道、激光燈光融合的特色夢幻溶洞景觀。在溶洞盡頭有一幕兩百多米高的銀白瀑布,名洞天飛瀑,瀑布四壁呈圓錐形,指向高高的穹頂,聲如雷鳴,雄偉壯觀。
百寶洞
百寶洞位于竹板橋碼頭邊。洞內冬暖夏涼,溪水清涼甘甜,生活著許多的保護動物。傳說有神仙在洞里石化后便有人來拜祭許愿,自從有人拜祭,洞口就生長出一棵樹,每當一個愿望實現,樹上便生出一個枝丫,現在這棵大樹的枝丫已變得縱橫茂密。
鸚哥峽
鸚哥峽位于竹板橋前往牛角寨方向1.5千米處,全長500米,因流水的聲音像鸚鵡唱歌一般動聽而得名,特別是漲水后,河水更是叮咚作響,像鸚鵡歡叫,因苗家兒女把鸚鵡叫作鸚哥,便把峽谷命名為鸚哥峽。鸚哥峽兩岸翠竹環繞,山高谷深,絕壁連綿。
虹潛溏
虹潛溏位于竹板橋前往牛角寨方向約2千米處。虹潛塘全長1.5千米,水深魚多,因常有七彩虹橋出現,故名虹潛溏。
一線天
觀光區里面七里塘最狹窄的地方,當地人稱“一線天”。從這里看晴朗的天空就像織女織布的一根白線。相傳,彭水苗家人的祖先蚩尤在中原和黃帝決戰失敗以后,躲進阿依河,進入七里塘暗河,英雄落難,大地為之動容,山神裂開了嘴巴,讓正午的陽光照入谷底,為蚩尤大帝療傷。
【人文景觀】
情書長廊
阿依河情書文化長廊設立于景區入口,全長1.5千米,是中國第一條情書長廊。2013年開始建設,將全球收集來的108封模范情書展示在長廊內。2016年,情書文化長廊全面落成,在分享愛情故事的同時也展示彭水當地的民俗風情、古老的苗族愛情歷史。
青龍橋
青龍橋位于景區接待中心服務區內,通過檢票口步行5分鐘可以到達,是景區戶外項目,由長80米、寬0.8米的鋼絲木板橋和長30米、寬1.5米的玻璃棧道組成,高200米,站在青龍橋可俯視整個峽谷,可體驗走鋼絲的感覺,驚險刺激。
青龍天梯
青龍天梯位于青龍橋旁邊,總高度180米,運行高度148.8米,運行速度每秒2.5米,是景區內峽谷全戶外觀光電梯,高度位居亞洲第一。采用兩臺德國全進口三面觀光電梯并列分體運行,每臺每次最大額定載客量15人,耗時1分鐘。
彩虹梯
彩虹梯位于青龍天梯左方,運用“赤橙黃綠青藍紫”彩虹七色,讓每一步樓梯都擁有自己的色彩,共有169步。阿依河被譽為“愛情治愈圣地”,是愛情生長的地方,1代表一心一意,6代表5+1是我和你,9代表天長地久。
千步梯
千步梯是進入景區到阿依河谷的一條河邊步游通道,垂直高度220米,全長800米,蜿蜒曲折,有1033步石梯,所以得名千步梯。天梯是在山體上人工開鑿出來的。由當地人彭國亮于20世紀20年代發起筑建,20世紀90年代又經彭云開籌資修繕而成。
巴山廊亭
巴山廊亭位于千步梯下、阿依河谷河邊。廊道全長約300米,兩端各有一個20平方米的六角亭。廊亭依巖而建,以山石為基,以原木為柱,青瓦層疊,古樸典雅。在廊亭內可以俯瞰母子溪大峽谷,也可鳥瞰對面的山勢,每天清晨,廊亭一帶云霧繚繞,如夢如幻。
竹板橋
竹板橋位于景區入口2千米處,從千步梯步行游覽至竹板橋大約需要1小時,乘坐觀光電梯10分鐘。面積2000平方米,是阿依河景區漂流、竹筏游項目共同的起點。竹板橋名稱的由來是先秦時期當地村民用竹子做橋方便大家過河,人們為了紀念造橋師傅們,便將此地命名為竹板橋。現建有吊腳樓、仿古廊坊、起漂臺。
竹板橋造紙
竹板橋造紙為古法造紙。位于阿依河竹板橋碼頭的右岸臺地上的朗溪鄉田灣村竹板橋村落,有18戶人家,家家有作坊,采用古法,利用河谷竹子制造草紙,被稱為“藏在大山里的蔡倫部落”。古法造紙技藝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竹板橋碼頭下,河道右岸有清代遺留下來的造紙遺跡。
阿依河社區
阿依河社區位于紹慶街道,社區主體部分由阿依河風情小鎮、胡家灣苗寨、黃家嶺旅游新村、巖頭壩移民新村4部分組成,面積約1.5平方千米,村民圍繞景區開展接待服務,是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
何家蓋苗寨
何家蓋苗寨位于朗溪鄉田灣村四組,屬于山地民族村寨,直線距離阿依河竹板橋碼頭約2千米。村寨是全國傳統村落,有33戶148人,基本為苗族。森林覆蓋率70%,百年以上古木逾百株。建有觀景廣場和休閑廣場,有木質坡屋頂房屋110間。
瓦廠壩傳統村落
瓦廠壩傳統村落位于萬足鎮廖家村一、二組,由3個自然聚落組成,沿村級公路從半山腰至山腳分布,依山而建,呈V形。村落面積1.12平方千米,村落基本為木瓦房,今存傳統建筑50余棟,其中上百年的房屋有10余棟,楠木園民居已有260余年歷史。村落有43戶375人,主要為周、黃二姓,尤以周氏為多數,都屬于苗族。
牛角寨
牛角寨是阿依河景區漂流段的換乘站,位于阿依河景區中段,從接待中心步行至牛角寨需3小時,因巖壁上鬼斧神工的牛角圖案而得名“牛角寨”。牛角寨占地3300平方米,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臨崖苗寨,是彭水經彈子岍、汪家山再沿郎溪河進入貴州的要津,早在明代就有人在此設店接待過往客商、力夫。20世紀50至70年代為彭水縣林業局伐木站所在地。經復建拓展后,寨跨郎溪河兩岸,寨子由吊腳樓、風情酒店、風雨橋、愛情長廊和猴子嬉戲場等景點組成,是集休閑、娛樂、觀光、住宿于一體的特色山寨。山寨深藏谷底,臨水而居,十分幽靜,常有獼猴進寨玩耍。
接待中心風情小鎮
接待中心風情小鎮位于景區入口,經過接待中心風情小鎮可到達游客接待中心。小鎮占地14萬平方米,以苗族、土家族建筑為主,是漢唐風格的苗族、土家族民居仿古建筑群。商業街有店鋪56間,已引進各類商家入駐,主要經營特色餐飲、旅游紀念品、特色土特產、休閑服裝等。
三江口電站
三江口電站位于牛角寨前往景區出口1.5千米處,是景區內的一座小型電站,1970年修建,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經景區改造,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500千瓦,主要供牛角寨生活保障用電所需。從電站側面觀看,水流像一掛瀑布,傾瀉而出,水流湍急,蔚為壯觀。
【民間習俗】
苗家風情
阿依河景區為苗族聚居區,苗族人口約占60%,主要是蚩尤九黎部落的后裔,屬于湘西分支,主要由花苗組成。住吊腳樓、坐火鋪,穿苗服、習苗禮、唱苗歌、跳苗舞;擅長苗繡、銀飾制作,盛裝被譽為穿戴在身上的歷史和藝術品。特別擅長唱歌跳舞,出嫁有“哭嫁歌”,喪葬有“孝歌”,以《嬌阿依》為代表的情歌、山歌更是別具一格。喜愛吃酸辣食品,燉臘肉、磨豆腐、打糍粑為待客所必備。有三月三“跳桿”、四月初八踏青等習俗,演變成為踩花山和蚩尤祭祀大典。
苗族服飾
由苗族服裝和苗族飾品組成。苗族男女老少服裝各不相同,主要分為常服、禮服和盛裝。彭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采礦煉丹,人們用丹砂染布做衣,被學者稱為紅苗的發祥地,又因在衣服上用不同的色塊、圖案、花紋和銀片進行裝飾,被納入湘西分支花苗系列。男裝主要有對襟短衫、左衽長衫式樣,大腳短褲,盛裝加花邊;青年包白布天帕或圈圍帽,老年包青布頭帕;腿纏裹腳(綁腿),腳穿布鞋。小孩戴綴有銀佛像的帽子。女裝上衣主要有開襟和右衽短衫,開襟細帶,右衽釘布扣。常服一般不繡花,只在衣領、腳邊、衽邊上做簡單裝飾,用分別代表混沌、涿鹿、黃河、長江、洞庭湖的黑色、紅色、黃色、藍色、綠色布條拼接袖口,禮服則在上述部位繡花草,在前后衣襟上縫制代表吉祥如意的圖案,盛裝則要在各個部位刺繡,縫制花草、楓葉、蝴蝶、牛頭、伏羲等代表族源圖騰、祖先崇拜的圖案,有的還要點綴不同圖案的銀片和色塊,光彩奪目。女性下裝一般為百褶裙和筒褲。百褶裙,盛裝又分內裙和外裙,外裙由不同色塊和花紋的布塊拼接成條狀,有的用不同的色塊拼接縫制而成。裙子上的褶數代表這個苗族支系的遷徙歷史,色塊則代表經歷的山川、河湖、城市、村寨等。女性筒褲也要繡腳邊,腳穿色彩艷麗的繡花鞋。苗族女性尤其喜愛銀飾,日常頭插銀簪,手戴銀戒指、銀手鐲;出嫁或參加盛大節會則要頭戴銀帽,項掛銀頸圈、銀項圈、銀鎖等,銀光閃閃,叮當作響。銀飾上的不同圖案與服裝一樣,記錄了苗族的古老歷史,因而稱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
踏青盤歌
四月初八是苗家的踏青節,傳說也是蚩尤的生日。這一天青年男女出門“踏青”,去山頭唱“盤歌”。“盤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表達心意、展示才藝的一種古老的對歌方式,今已成為阿依河民俗旅游體驗活動。每年的三四月間,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阿依河春游踏青的人們在景區內竹板橋一帶舉行盛大的盤歌活動。
采筍習俗
阿依河兩岸竹子繁多,有六七種不同的竹子,以慈竹為主,面積超過133公頃。竹子全部生長在陡峭的山崖上、土地貧瘠的巖縫里,青翠碧綠,生機盎然。以前,當地的村民上山采筍要祭拜山神,采筍間歇要對唱山歌。采筍歌極有特色,有男女對唱或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等形式,唱詞多是即興創作,常常抒發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甜蜜歡愛之情。
喝油茶
阿依河的居民嗜好喝油茶。制作油茶時將臘豬油放到鍋里熬至油香四溢時加入茶葉拌炒,再加入少量水和食鹽,加蓋微火慢熬,至茶葉軟爛再以木瓢不斷揉杵茶葉,將其制成膏狀。如即食,摻水再煮熬少時即可食用。不即食,可將茶膏裝瓶待用。煮油茶時常添加陰米、雞蛋。油茶有提神的作用,俗稱“干勁湯”。阿依河山里苗人以油茶待客,屬于待客的尊貴禮儀。
端午節
苗家人稱“端午節”為“過端陽”,阿依河周圍以前都是以水為生的漁民,十分注重對屈原的祭奠。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掛菖蒲、艾蒿,名曰“蒲劍艾虎”;有吃粽子、采艾、喝雄黃酒的習俗。有的年間還要組織劃龍船,進行龍船競賽,熱鬧非凡。
傳統刺繡
生活在山里的土家、苗家女人都會傳統刺繡,青年女郎往往把繡有“天長地久”“同心”“鴛鴦戲水”等文字或圖案的鞋墊、繡帕送給自己的心上人。改革開放以后,在文化部門的倡導下,通過培訓、展覽、交流學習和對外加工等形式,刺繡工藝得到傳承和創新。傳統刺繡代表人物李紹玉是苗家刺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傳統編結
以竹、藤、棕、草等為原料,手工編結背篼、提籃、座椅、花傘、斗篷、蓑衣、床墊、扇子、草磴等工藝品,是苗族的特色產品,在阿依河一帶均有傳承和發揚。景區出口超市有一個苗家傳統編結產品的展示區域。
【特產美食】
特產
阿依河景區特產有阿依河洞藏酒、大腳菌、農家臘肉、晶絲苕粉。
美食
阿依河花椒雞:選用當地農家散養土仔雞為主料,搭配花椒、青紅小米椒等輔料烹制而成。味道麻辣咸香,回味悠長。
大腳菌燉雞:大腳菌農家土雞燉湯,味道鮮美,油而不膩。
風蘿卜燉苗家老臘肉:苗家特色菜,選用風干的蘿卜干和苗家秘制的臘肉燉制而成,保持色、香、味俱佳的特點,味道醇香,脆爽可口。
鲊海椒回鍋肉:土家特色菜品,主料為鲊海椒、三線肉、蒜苗,炒制而成,是下飯菜品。
雞豆花:雞豆花是彭水苗家特有一道佳肴,流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其原料為雞胸脯肉和蛋清,形、色均如豆花而得名。雞豆花色澤晶瑩,清香鮮嫩,入口即化,保留母雞肉、蛋品的營養,具有開胃養胃的作用。
彭水米粉:原產于郁山古鎮,當地稱為“烙米粉”“綠豆粉”。用米面加綠豆面兌水調制成羹,然后微火將鍋燒燙,抹以少量食油,將米羹成線狀倒入鍋中,烙制成為條狀的另一種風格的米粉。可添加不同食材做成心肺米粉、臊子米粉、酸菜米粉、肥腸米粉、牛肉米粉、排骨米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