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綦江區,隸屬重慶市。東鄰南川區,西連江津區,南接貴州省習水縣、桐梓縣,北靠巴南區,總面積2748.27平方千米。綦江區戶籍人口90.67萬人。綦江區轄7個街道、24個鎮。綦江區人民政府駐古南街道中山路1號。
“綦江”之名來源于“古綦市”,江以綦名“綦江”,區以江名為“綦江區”。唐,分置隆陽縣。夏,改為綦江縣。1952年,綦江縣劃歸重慶市。2011年,撤銷萬盛區、綦江縣,成立重慶市綦江區。是重慶直轄市主城衛星城、區域性中心城市及渝黔合作戰略支點、重慶市食品加工基地、重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要承接地和渝南黔北物資節點地區。
【行政區劃】
綦江區轄7個街道、24個鎮:
街道:古南街道、文龍街道、三江街道、萬盛街道、東林街道、新盛街道、通惠街道
鎮:萬東鎮、南桐鎮、青年鎮、關壩鎮、叢林鎮、石林鎮、金橋鎮、黑山鎮、石角鎮、東溪鎮、趕水鎮、打通鎮、石壕鎮、永新鎮、三角鎮、隆盛鎮、郭扶鎮、篆塘鎮、丁山鎮、安穩鎮、扶歡鎮、永城鎮、中峰鎮、橫山鎮

【歷史沿革】
綦江歷史悠久。永城鎮發現的石斧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至4000年前),綦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夏、商、周,綦江境地屬巴子國。
秦、漢、晉至南朝為巴郡江州縣地。西魏、北周時,屬七門郡江陽縣地。
隋朝,為渝州江津縣地。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縣地置南州,并置隆陽等縣。州治、隆陽縣治均在今古南街道內。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陽縣為南川縣。貞觀十六年(642年),置溱州,并置榮懿、扶歡等縣歸其管轄。
北宋初,南州、溱州皆羈縻州,南川、三溪兩縣皆不存在。慶歷八年(1048年),南州、漆州劃歸渝州管轄。皇祐五年(1053年),廢南州為南川縣,歸渝州管轄。熙寧七年(1074年),熊本平木斗之亂,于銅佛壩(今趕水火車站北岸)置南平軍,南川縣劃歸其管轄。元豐元年(1078年),復置南川縣。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銷南平軍,在趕水銅佛壩置南平綦江長官司,隸播州安撫司。南川縣仍置,隸重慶路總管府。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明玉珍據蜀稱帝,在重慶建立大夏國。夏天統元年(1363年),改南平綦江長官司為綦江縣。
明洪武四年(1371年),滅大夏國,綦江縣改隸四川布政使司重慶府。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南川縣,并入綦江縣。
明、清朝,綦江縣仍置,均屬四川省重慶府。
民國初年,綦江縣先后隸屬重慶蜀軍政府、重慶鎮撫府和川東道(后改為東川道)。民國八年(1919年),防區制形成,綦江縣先后為川軍、黔軍、川東邊防軍、川黔邊防軍統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綦江縣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的防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后,綦江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綦江縣,綦江縣屬川東行政區璧山專區。
1951年,璧山專區改為江津專區,綦江縣屬江津專區。
1952年9月,綦江縣劃歸重慶市管轄。
1953年,撤銷行政區,恢復四川省建置后,綦江縣仍屬江津專區。
1955年1月,將貴州省桐梓縣第十區的17個鄉,四川省南川縣第十區的1個鎮6個鄉,綦江縣的青年鄉、建設鄉、金靈鄉(包括南桐、東林等煤礦區),建立重慶市南桐礦區,屬重慶市管轄。
1958年11月,綦江縣劃歸重慶市管轄。
1993年2月,重慶市南桐礦區改名為重慶市萬盛區。
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綦江縣、萬盛區歸其管轄。
2011年10月,撤銷萬盛區、綦江縣,成立重慶市綦江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綦江區,東鄰南川區,西連江津區,南接貴州省習水縣、桐梓縣,北靠巴南區。東西寬65千米,南北長82千米,總面積2748.2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綦江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于華鎣山帚狀山脈向南傾沒部分和大婁山山脈向北延伸部分之間。區境內水系發達,雨量充沛,流水作用強烈,加之在古地貌發育經過夷平又再度不均衡拾升、下蝕情況下,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
綦江區境內地貌特點是,南西高、北東低,邊緣高、腹地低,以山地為主,遭河流切割,溝深谷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體,少完整山脈,地勢高差大。區境內最高海拔1973米(黑山鎮獅子槽東側山峰),最低海拔188米(永新鎮升平木瓜溪口),平均海拔254.8米。根據地貌形態特征,全區主要為山地、丘陵兩種地貌類型。
氣候
綦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副熱帶東亞季風特點,氣候表現為:冬暖、春早、夏熱、秋陰,云多日照少,雨充沛,災害性天氣較多,光、溫、水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水文
綦江區境內河流屬長江河流域,河流共有225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14條,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6條,流域面積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0條。河流總長度1713.54千米,河網密度0.1178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39.7億立方米。
【交通運輸】
南萬高速、蘭州—海口高速公路、渝筑高速、353國道、川黔鐵路、渝貴鐵路、210國道、渝黔高速公路縱橫南北,與三南鐵路、渝湘303省道、綦萬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綦江河水上運輸直達長江口岸。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綦江區駐有:重慶外語外事學院、重慶移通學院、重慶電訊職業學院、重慶德國埃森大學、重慶健康工程職業學院、重慶電影職業學院。
綦江區小學60所,普通中學25所,中等專業學校2所,職業中學2所,大學2所。小學招生7011人,在校42887人,畢業7652人,教師3337人;普通中學招生12565人,在校38146人,畢業12765人,教師3553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968人,在校2044人,畢業408人,教師95人;職業中學招生2318人,在校5818人,畢業1640人,教師296人;大學招生11155人,在校生17637人,教師936人;幼兒園85所,幼兒園教師1896人,在園幼兒19867人,幼兒園招生398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1.5%。小學六年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100%;初中階段入學率99.99%,鞏固率100%,畢業率100%;高中階段入學率97.65%;三殘兒童入學率97.12%;脫盲兒童入學率100%;義務、中職教育生均辦學條件標準達標率95.5%。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圖書館:綦江區圖書館。國家二級文化館:重慶市綦江區文化館。
綦江區擁有文化事業機構25個,其中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地方文化促進中心)1個,博物館(文物管理所)1個,圖書館2個。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1946場,其中文藝演出709場。電影放映42551場,電影放映觀眾31.4萬人次。開播公共頻道電視節目121套,專業頻道電視節目11套,高清數字電視節目79套,有線電視聯網用戶在冊12.8萬戶,其中開通數字電視用戶在冊5.43萬戶,村村通喇叭1424只。
醫療衛生
綦江區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1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1個,結核病防治所1個,血液透析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村衛生室310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881張。其中,醫院、衛生院6530張。衛生機構實有在職人員6201人,執業醫師、助理醫師1660人,注冊護士2512人。
【風景名勝】
古劍山風景區
古劍山俗稱“雞公嘴”,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重慶市首批十大旅游度假區,重慶十佳休閑避暑目的地,重慶十大最美森林氧吧,重慶“巴渝十二景”之一。
古劍山位于重慶市綦江區西北部,由貴州境內大婁山蜿蜒而來,森林總面積10萬余畝,海拔750米--1300多米,距綦江城區10公里。氣候宜人,負氧離子含量居全市之首,全年平均氣溫18.5℃,是離重慶主城最近、最優質的天然氧吧。其中丹霞地貌、奇峰怪石、萬頃林海以及古剎梵語而聞名于世,素有“川東小峨眉”之稱。
古劍山自然風光奇絕,人文景觀豐富,傳說故事動人。有名山佛地“凈音寺”,西南道教名觀“白云觀”,原生態藝術(版畫)村等人文景點;有自行車、跑馬和滑草等多種運動項目生態公園;有長田山自駕車營地等運動設施;有綦江會館等高品質養生度假接待設施。是集運動、健身、度假、休閑、養生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度假區。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由翠屏山、老瀛山、古劍山三個園區組成,總面積99.98平方千米。以典型的木化石群、恐龍足跡化石群和丹霞地貌景觀為主體,是全國科普基地、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是集科考、科普研學旅游和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通惠河國家濕地公園
重慶綦江通惠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454公頃,濕地面積247.44公頃,濕地率為54.5%。濕地類型多樣,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河流濕地、洪泛濕地和人工庫塘濕地等,分布有高等維管植物855種,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包括南方紅豆杉、水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13種,包括金蕎麥、福建柏、鵝掌楸、楠木、皺邊石杉等。有脊椎動物28目69科155屬210種,包括雀鷹、游隼、紅隼、紅腹錦雞、畫眉等11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
石壕紅軍烈士墓
石壕紅軍烈士墓和紀念碑,位于綦江縣石壕鎮石泉村交通路的苗兒山麓。 烈士墓座西向東,占地面積5533平方米,由紅軍長征詩牌、烈士墓地、烈士塑像、烈士紀念塔、烈士事跡陳列室、題詞碑林、紅軍宣傳標語碑林這七大部分組成。整體分布面積為6000平方米。
烈士墓是為紀念1935年一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團長征途徑綦江時英勇犧牲的5名紅軍戰士而修建的。1979至1980年,在石壕場附近的苗兒山麓修建了簡易的紅軍烈士墓,將五位烈士的遺骨遷葬于此。1992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慶直轄市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3月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批準為重慶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吹打(金橋吹打)
吹打(金橋吹打),重慶市萬盛區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金橋吹打,產生于宋元時期,已有700多年歷史。形成喜慶類、生產生活類、喪事類、民間傳說等類別,花燈、大曲牌、朝牌、宮堂等曲牌,音正節穩、音質純潔、不含混拖拉,音域寬、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穿透力強。
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吹打(金橋吹打)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嗩吶藝術(永城吹打)
嗩吶藝術(永城吹打),流傳于重慶市綦江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城吹打,以業余演奏為主,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根據民間曲調編排演奏曲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技藝高,力度厚,音量大,粗獷潑辣,氣勢豪邁,頗具民間音樂的時代感。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永城吹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Ⅱ-37。

【地方特產】
綦江木瓜
綦江木瓜,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綦江木瓜皮薄、肉厚、質嫩、氣香、味甘酸、品質優良,屬于食藥兩用木瓜。
趕水草蔸蘿卜
趕水草蔸蘿卜,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趕水草蔸蘿卜,具有個大、形圓、皮薄、汁多、味美、化渣等特點,經檢測其鈣、磷、鐵和核黃素含量均超過柑橘、梨等水果,含水量高達94%,涼拌、煮、燉、炒、泡等皆宜。
綦江辣椒
綦江辣椒,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綦江區,立體氣候明顯,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辣椒的理想產地。綦江辣椒個大、皮厚、色澤鮮艷,辣味濃香,是加工、做菜、調味的上好原料。2013年,綦江辣椒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橫山大米
橫山大米,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橫山大米,早在康熙年間,就被納為貢米進貢朝廷。色澤油潤、無心腹白、晶瑩剔透、滋潤可口、清香撲鼻、品質佳美。
綦江金水梨
綦江金水梨,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橫山藍莓
橫山藍莓,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東溪花生
東溪花生,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東溪米黃瓜
東溪米黃瓜,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安穩羊肉
安穩羊肉,重慶市綦江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榮譽稱號】
2015年,綦江區入選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2月,綦江區入選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2017年11月,綦江區入選2017年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2020年4月,綦江區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
2020年6月,綦江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1月,綦江區入選重慶市第七屆雙擁模范城(縣)。
2021年2月,綦江區入選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1年10月,綦江區入選第二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
2021年11月,綦江區入選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2年12月,綦江區入選第五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2023年5月,綦江區入選首批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
2023年10月,入選2023年重慶市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