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巫峽鎮寧江路。巫山小三峽由大寧河下游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與長江大三峽毗鄰。巫山小小三峽位于大寧河滴翠峽處的支流馬渡河上,是長灘峽、秦王峽、三撐峽的總稱,小小三峽是大寧河小三峽的姊妹峽,因比大寧河小三峽更小,故名“小小三峽”。
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全長65千米。有水峽景觀、峰巖景觀、洞穴景觀、動植物景觀、人文景觀、空間景觀。其中水體景觀包括水、泉、溪、潭、灘、簾瀑、卵石等多種類型,峰巖景觀包括峭壁、山峰、奇石、圖案、肌理、色彩等多種類型,洞穴景觀包括發育程度各異、大小各異、高度各異、風格各異的眾多喀斯特溶洞、地下河。
【自然景觀】
龍門峽
龍門峽是小三峽的第一峽,從大寧河口至東坪壩,全長8千米。絕壁高聳,兩山對峙,形若大門。由于山勢雄偉,有“不是夔門勝似夔門”之譽。峽內主要景點有古棧道遺跡、青獅守門、九龍柱、熊貓洞、琵琶洲等。
巴霧峽
巴霧峽是小三峽的第二峽,從東坪壩至雙龍鎮,全長15千米,主峽區從烏龜灘至太平灘,長10千米。峽內奇峰突起,怪石嶙峋,碧流靜淌,似人、似物、似獸的鐘乳石造型生動,是峽中天然雕塑,被譽為“奇哉,巴霧峽”。峽內主要景點有猴子撈月、馬歸山、回龍洞、仙女拋繡球、仙桃峰、觀音坐蓮臺、八戒拜觀音等景觀。
滴翠峽
滴翠峽是小三峽的第三峽,從雙龍至涂家壩,全長20千米。主峽區從滴翠峽口至飛云洞,長15千米,是小三峽中最長、最幽深、最秀麗的一個峽谷。峽內絕壁連綿,群峰競秀,竹木蔥蔥;凌空瀑布,一江碧流,鴛鴦戲水,群猴攀緣,饒有野趣。
三撐峽
三撐峽始于馬渡河入口,全長5千米,是小小三峽第一峽。兩岸懸崖峭壁,猶如斧劈;河道狹窄,天開一線。逆水行舟,水流湍急而無拉纖之路,只能一篙篙前撐,故又名“長撐峽”。原始植被無損,沿途翠色滿目,夾雜離奇鐘乳石,空中飄灑飛瀑雨霧。峽內有鹿回頭、壽星峰、石柱灣、相思泉、龍虎潭、八戒過河、母親石、月亮寨等景觀。
秦王峽
秦王峽從上渡口至雙河,全長4千米,峽谷山清水秀,幽深靜謐。水流平緩,清澈見底,是漂流游覽的最佳地段。秦王峽東岸有一大溶洞,據傳明崇禎年間,有秦姓山賊占洞為王,魚肉百姓,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擒獲,故名“擒(秦)王洞”。峽內有望鄉臺、虎頭巖、黃龍過江、鯉魚躍龍門、仙女迎賓、仙樂鐘、羅漢堂等景點。
長灘峽
長灘峽自雙河至平河,全長5千米,峽中有一段長2千米的河灘,寬10余米,筆直一線,水平如鏡,沙石潔白,兩岸山水掩映,故名長灘峽。峽內谷窄山高,絕壁對峙,氣勢雄險,水清見底,水中有品種繁多的魚類,沿岸多有色彩斑斕的卵石,或見古生物化石。峽內有滴水巖、聰明泉、手爬巖、穿洞子等景致。
【人文景觀】
懸棺
懸棺位于巴霧峽東岸黃褐色絕壁上的長方形洞穴中。洞內擱放著一具漆黑棺木,離河面四五百米高。千百年來,風吹雨蝕,依然保存完好。根據棺中主葬者和殉葬品銅帶鉤、銅手鐲等判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經考古工作人員研究發現,懸棺是戰國時代居住在這一帶的濮族人的葬棺。古人實行懸棺葬主要有三種解釋: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孫后代富貴;為保護先人的尸體不讓人獸侵犯;濮人子孫為了盡孝,在父母亡故后,“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
船棺
船棺位于大寧河巴霧峽、滴翠峽懸崖之上,離河面100多米高的地方。7米多長的木船即“小三峽船棺”。據考證,“船棺葬”是巴族的獨特風俗。
古棧道遺跡
古棧道遺跡位于龍門峽西岸絕壁上,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小石孔。小石孔15.2厘米見方,孔深0.67米,孔距1.66米,枯水季離河面的高度為15米,全長約400千米,是中國保存最完好、最長的古棧道遺跡。在古代曾廣泛用于交通、運輸、軍事等方面。
羅家寨
羅家寨位于滴翠峽東岸天泉飛雨下方,距河面50米高處有一石墻,附巖危立,殘垣斷壁,獨路上下,地形險峻。據傳為羅氏財主給子孫修建的讀書場所,故名羅家寨。20世紀80年代初,修復道路和圍墻,游船停靠,游人步行十余分鐘便可進寨。
大昌古鎮
大昌古鎮距離巫山縣城60千米水路。始建于晉代,有1700多年歷史。古鎮有兩條主要街道,南北街長150多米,東西街長240多米,占地面積不足10公頃,是長江三峽庫區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完整的古城墻及3個保存較好的古城門,東為朝陽門,西為永豐門,南為通濟門,有37幢明清古民居建筑,青磚黛瓦,木質門面,雙筒屋檐,飛檐翹角,雕梁畫棟。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對古鎮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斷出大昌古鎮可能是巴國的都城。2002年2月21日始,啟動大昌古鎮整體搬遷復建工程,2007年完工并向游人開放。
雙龍小鎮
雙龍小鎮位于巴霧峽出口,雙龍鎮政府所在地,有供銷社、旅館、農貿市場、熟食推點等各種服務行業。相傳,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和羅汝才部組成聯軍,在此處回旋馳騁半年之久,襲擊明軍湖廣將領張應元、潘云鳳的老巢,拖垮明軍,直指大昌,揮師入川。
龍門大橋
龍門大橋位于小三峽龍門峽峽口,在三峽水庫最終蓄水后,老龍門大橋主拱圈有三分之二以上部位被淹沒,橋下凈空不能滿足通航要求,因此拆舊橋建新橋。新龍門大橋與巫山長江公路大橋形成姊妹橋,遙相呼應。巫山新龍門大橋位于巫山縣城旁,舊龍門大橋下游90米處的龍門峽峽口。大橋主跨采用240米鋼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橋一跨跨過,路線全長855.911米。其主要工程量為鋼材2900噸和混凝土1.39立方米。全橋共兩拱肋,每肋13節段,11道橫撐,采用纜索無支架吊裝成拱。
【其他景觀】
峽江紅葉
巫山的氣溫給紅葉創造最佳生長和形成時機。三峽庫區蓄水達到170.9米,江、山、紅葉三位一體,高峽平湖與漫山紅葉交相輝映。巫山紅葉集中連片有6700公頃,其中以小三峽的巴霧峽最為集中。秋季漫山紅葉,層林盡染,游客既可乘車上山,隨公路盤旋觀賞紅葉景觀,亦可坐船仰望兩岸紅葉,還可以徒步林中小道近距離觀賞紅葉。
小三峽獼猴
長江水位上漲后,猴群的遷徙活動范圍擴大,生態環境日趨優化,小三峽獼猴的數量已超過3000只。巴霧峽、滴翠峽是觀賞小三峽獼猴的最佳區域。對小三峽景區的獼猴采取定期定點投食、栽種合適的果樹、聘請專人分片看守等保護措施,確保其采食來源有保證,活動范圍更廣闊,嬉戲玩耍更快樂,再現“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景象。
當陽大峽谷
當陽大峽谷南起平河風情小鎮,北倚神農架大九湖,是連接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與大九湖濕地公園、神農架、三峽大壩“渝鄂金三角”旅游的重要通道。當陽大峽谷集峽谷、溪流、瀑布、溶洞、草場、田園風光于一體,峽谷幽深神秘,兩岸山峰奇異,分布著轎子石佛像崖、當陽關、旗幟山等景觀。
揚幡水瀑布
揚幡水瀑布位于當陽大峽谷中,高三四百丈,寬十五丈,分上、中、下三瀑布。左岸半山腰有一平臺,小地名叫“鑼鼓坪”,從這里看瀑布像一白色的綢帶,因風作勢,婀娜多姿,形如一面幡旗在空中飄舞。
過半山腰瀑布
過半山腰瀑布位于當陽大峽谷中,離半山腰人行道鉆釬子17米高處的巖石突起,瀑布陡然向上翻卷,濺珠吐玉,飄飄灑灑,垂落入半山人行道鉆釬子內水潭。水潭處有一平臺,平臺上石凳錯落,可容納數十人,可坐在石凳上細觀瀑布。
中瀑
中瀑位于當陽大峽谷中,山巖呈罩形,瀑布沿巖壁飄瀉而下,瀑布內有一人行道,人行道內有一偏巖洞,居洞觀瀑,只見中瀑水霧蒙蒙,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似一珠光閃閃的寬大水簾。隔著瀑觀對岸青山,似“霧中觀花”,是景非景,似物非物,恰似一幅風景水墨畫。
亞洲銀杏樹王
亞洲銀杏樹王位于平河鄉高坪村譚家屋場,為千年樹王,經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專家認定為“亞洲銀杏樹王”。樹高40米、根徑2.8米、胸徑2.5米,樹狀如玉筆,氣如蟠龍,蒼翠濃郁,遮陰面積達700平方米,年產白果1000多千克。
轎子石
轎子石位于當陽鄉紅巖村,為一四方石,底平頂尖,形如娶新媳婦的花轎,故名“轎子石”。
大梯
大梯位于當陽鄉紅巖村。有一座大石山巍峨矗立,高100米、直徑40米,阻斷當陽通往廟堂的通道。人們為越過這座大山,利用凸石包沿巖壁架起幾道0.67米寬的木梯,名“大梯”。最初,木梯用竹篾綁著,沒有扶手,稍不注意就可能跌下山巖。1978年,巫山縣政府撥專款沿巖壁修建一條長100米、寬2米的石梯大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梯子”。
蔥坪濕地公園
蔥坪濕地公園位于當陽鄉高坪村邊緣,與湖北神農架林區相連,是人跡罕至的原生亞高山濕潤草甸,海拔2100米,方圓10平方千米,是重慶市保存最為完好的高山濕地草場,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里坡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蔥坪濕地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亞高山草甸、泥炭蘚沼澤、睡菜沼澤、苔草沼澤、香蒲沼澤、紫茅沼澤以及河塘水渠等濕地類型,盆地泥炭層最大厚度達3.5米。濕地內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分布有珙桐、光葉珙桐、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華榛等珍稀植物及金絲猴、黑熊、斑羚、金雕、鬣羚等珍稀動物。
忍子坪
忍子坪位于當陽鄉境內。相傳唐代綠林女英雄紀蘭英武藝高強,勇猛過人,紀蘭英與袁國公在今當陽鄉境內交戰,當時紀蘭英身懷薛姣、薛葵十月快要生產,她用戰旗纏捆著下腹部,忍著疼痛在此大敗敵軍后產下一對雙胞胎,故名“忍子坪”。
【特產美食】
特產
巫山脆李:又名巫山大李子,種植始于唐宋年間,有上千年歷史,主要特征是果形端莊、質地脆嫩、汁多味香。巫山全縣脆李種植面積3480公頃,總產量4.25萬噸,居全市第一。2014年5月,重慶巫山脆李被授予“中華名果”稱號,其產地巫山縣被授予“中國脆李之鄉”稱號。
巫山紐荷爾:原產美國,系由加利福尼亞州Duarte的華盛頓臍橙演變而成,1978年引進中國。外觀美,成熟期早,品質優良,是三峽庫區主栽品種之一。巫山縣出產的紐荷爾果面光滑,果粒飽滿多汁,可食率73%—75%,果汁率48%—49%,可溶性固形物12%—13%。
巫山天麻:產自巫山海拔1200米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性味甘、平,有平肝息風的功能,是地道藥材,常用于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癥。
雪棗:巫山大昌古鎮特色糕點,形狀似棗,長八九厘米,直徑二三厘米,表面白粉,如霜似雪,故名雪棗。雪棗質地酥脆細嫩,入口即化,老幼皆宜。
老鷹茶:是樟科的木本植物,《四川野生經濟植物志》中稱其為老鷹茶樹。屬常綠喬木,葉互生,葉質甚厚,色澤深綠,深山野生。采其嫩葉曬干后,當茶泡飲,當地人稱之為老鷹茶,也叫作老陰茶。老鷹茶富含芳香油,含多酚類化合物,有淡淡的清香,滋味厚實,先澀后甘,夏天可消暑解渴。
云霧茶:生長在云霧繚繞的群山之中。采用清明前后的優質芽葉,運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精制而成。茶湯色綠而清澈,香氣濃郁,味鮮甘醇。
連翹茶:連翹屬于常用中藥材,是西藥維C銀翹片、中藥銀翹散的主藥,有消熱解暑、生津止渴、健胃開食的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連翹葉茶、治心肺積熱。連翹茶選用野生連翹葉,采用現代化專利技術制作而成,可調節免疫功能。
三峽石:大寧河和長江盛產的一種石頭。石源自長江上游沖積到大寧河的石頭以及大寧河本地的古老的前震旦系變質巖、沉積巖和前寒武紀侵入花崗巖。三峽石已發現的奇石種類多達200種以上,在形態、色彩、紋理、神韻等方面頗有特色。
美食
巫山烤魚:發源于巫山的特色美食,有麻辣烤魚、泡椒烤魚、醬香烤魚、豉汁味烤魚、蔥香烤魚、香辣烤魚等十多種口味。巫山烤魚把烤、腌、燉3種烹飪手法結合起來,除民間配方外,使用很多傳統川菜和川味火鍋的用料特點,“先烤后燉”,口味獨特,營養豐富。
白果羊肉:起源于大昌鎮白果村,由一農戶經營多年,選取高海拔地區以青草喂養的土山羊,當天宰殺后采用祖傳秘制配方加工而成。
翡翠涼粉:是巫山縣特色傳統名小吃之一,用野生腐婢的鮮葉采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腐婢,又名豆腐柴、臭黃荊、斑鳩葉,是一種開滿黃色小花的灌木,植株的大小和葉子的形狀跟茶葉有點相似,主要生長在巫山海拔700米以下的溪溝邊或山上。大概是因為這植物叫臭黃荊,所以涼粉叫“臭葉子涼粉”,有游客認為名字難聽,便根據它碧綠如翡翠的顏色取名為“巫山翡翠涼粉”。翡翠涼粉不用太多調料,一般為自制的稀廣椒加新花椒、蒜汁、精鹽、蔥花,拌上涼粉,鮮辣開胃。
麥子粑:原為民間小吃,采用巫山本地純小麥加工發酵,以優質桐籽葉包裹蒸熟而成。麥子粑有油桐葉和小麥的清香,口感香甜松軟,老少皆宜,在渝東北地區流行。
臘蹄燉洋芋果果:臘蹄首選高山老品種豬肉,用鮮柏樹枝熏制。洋芋果果是用高山洋芋刨皮煮熟切塊曬干而成。臘蹄燒皮洗凈剁塊入鍋中,加清水和少許花椒粒文火慢燉至半熟,加入用涼水泡脹的洋芋果果繼續燉至熟透,起鍋入盆中撒入蔥節即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