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縣位于保定市東南45公里,京、津、石三角腹地,保定、滄州、衡水三市交界處。由于“蠡縣”字比較難寫,為了書寫簡便就寫成“里縣”,現在兩個字都用,約定俗成。總面積650平方公里,人口51萬,其中農業人口40萬,轄13個鄉鎮(8鎮5鄉),232個行政村,縣委、縣政府駐地蠡吾鎮。
行政區劃
蠡縣轄8個鎮、5個鄉:
鎮:蠡吾鎮、留史鎮、大百尺鎮、辛興鎮、北郭丹鎮、萬安鎮、桑元鎮、南莊鎮
鄉:北埝頭鄉、鮑墟鄉、小陳鄉、林堡鄉、大曲堤鄉
歷史沿革
蠡縣歷史悠久,從出土文物和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黃帝、顓頊劃野分州時就有地名建制,唐堯時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西漢置陸成縣。東漢改博陵縣,以漢恒帝父蠡吾侯陵為名。北魏景明元年(500年)移今蠡縣治,改為博野縣。唐武德五年(622年)置蠡州。元博野縣入蠡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為蠡縣。隸屬保定府。1958年10月與高陽縣合并。1962年1日,恢復蠡縣建制。 1994年屬保定市至今未變。
歷史文化
蠡縣人杰地靈,春秋時期的鮑叔牙曾游歷于此,戰國孟嘗君曾在此招賢納士。相傳春秋末期越國名臣范蠡助越滅吳,功成身退,曾來此地經商。這里是清初“顏(元)李(塨)”學派創始人、著名思想家李恕谷(又名李塨)的故里。中國第一任國際奧委會委員、體壇宿將董守義,著名國畫大師黃胄、著名作家梁斌也是蠡縣的杰出人物。境內現有大宋臺、影三郎墓等歷史古跡。
蠡縣是革命老區。1925年蠡縣建立黨的組織。1932年,震驚全國的“高蠡暴動”發生于此,著名作家梁斌以此為背景創作了革命文學巨著《紅旗譜》。抗戰時期,賀龍元帥、關向應、呂正操將軍都曾在此戰斗過,1939年蠡縣曾是120師師部和冀中軍區司令部機關駐地。被譽為“百戰將星”的孟慶山是蠡縣老一輩革命家的代表。
氣候環境
蠡縣地處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西部構造帶平原中部,目前的地形地貌均系第四紀洪積、沖積物沉積而成的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高度15.6米,坡度在為0.3--0.1‰,緩緩傾斜,無明顯起伏變化。
蠡縣屬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干旱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春多風干燥,夏多雨炎熱,秋天高氣爽,冬干燥寒冷,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全年主導風向為南南西風,達到8級以上標準大風以北北西風或西北風居多,分別占總數的50%、30%以上。
自然資源
蠡縣境內沃野廣袤,土壤、植被和水利資源豐富,地下礦藏石油,地表平原,槽形洼地,河流相間。
蠡縣是平原縣,擁有耕地6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合種植糧、棉、油、林果等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這就為特色種植業和特色養殖業的發展創造了條 件。
石油資源是蠡縣唯一的礦產資源,在縣境內存在普遍,華北石油物探局經勘測,在蠡縣的大百尺鎮、桑園鎮、郭丹鎮、萬安鎮等鄉鎮有石油資源。現在出油的油井40多眼,每年可開采石油5萬噸。
榮譽稱號
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紡織強縣”,2002年蠡縣進入“河北省三十強”,2003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山藥之鄉”、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實績突出縣”,2005年,被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皮都”稱號,2006年蠡縣麻山藥被國家質監總局命名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50.1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8.6億元、28.1億元、13.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4188萬元,一般預算收入8533萬元。
改革開放初期, 蠡縣民營經濟異軍突起,被譽為“開創了中國北方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南有溫州,北有蠡縣”。經過三十年的生聚發展,全縣形成了以紡織、皮毛服裝兩大產業為主,羊絨、橡膠、化工、制藥、造紙等多業并舉的民營經濟發展新格局。全縣共有民營企業952家,注冊資本16億元,從業人員13.8萬人。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86家,超億元企業12家,11家企業被評為“國家大中型鄉鎮企業”,28家企業躋身“河北省1000家骨干鄉鎮企業”行列,4家企業進入“全國最大規模私營企業500強”,創省級以上名牌15個。2007年,民營企業產值134億元,增加值30億元,占全縣GDP的56.6%;實現利稅1.88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77.7%。
全縣經濟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在經濟結構上以工業為主,一、二、三產比例為1:6.5:2.5;二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民營經濟為主,民營經濟總產值占全縣經濟總量的70%以上;三是產業結構上以紡織、皮毛服裝兩大特色產業為主,兩大產業入統工業企業占全縣入統工業企業總數的80%以上;四是在產業布局上以一城三鎮為主,區域內經濟總量占全縣經濟總量的70%。
主要有四大工業園區:以辛興、百尺為中心的紡織工業聚集區、以留史為中心的皮毛皮革工業聚集區、以兌坎莊為中心的橡膠工業聚集區和縣城工業聚集區。其中,紡織工業聚集區和橡膠工業聚集區列入全省50家重點支持園區。
特色產業
按照“一業主導,項目興農”的發展思路,形成了以大洋集團為龍頭、曲堤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為基地的麻山藥特色產業,種植面積發展到8.5萬畝,產量20多萬噸,居全國第二,輻射11個鄉鎮、195個村。麻山藥深加工企業5家,其中大洋食品是河北省重點扶植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佼佼”、“綠參”等知名品牌,曾先后被評為“河北山藥之鄉”、“中國山藥之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006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蠡縣麻山藥節。特色養殖發展迅猛,形成了以友福、偉億為龍頭,鮑墟、留史為中心的珍稀皮毛動物養殖產業,養殖種類主要有貂、貉、狐、獺兔四大類。目前種貂存欄11.4萬只,種貉5.6萬只,種狐2.5萬只,主要涉及4個鄉鎮(留史、鮑墟、百尺、辛興)13個村,1000只以上規模養殖廠15個(種獸存欄13萬只左右)。獺兔養殖量最大,存欄120萬只,涉及全縣13個鄉鎮,多為小規模、散戶養殖。2007年特色養殖產業實現總產值1.03億元,并成功舉辦了全國兔產品交易會。此外,“蠡州大鴨梨”被中國果蔬專家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特產名品”,“黃冠”梨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蠡縣農業發達,因盛產棉花,素有“銀蠡縣”之稱。
紡織業是“河北十大特色產業之首”,主要以辛興鎮、百尺鎮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150多個村,常年從業人員7.2萬人,擁有各類經濟組織1500家,其中入統企業50家,紗錠26萬錠(毛紡紗錠15萬錠、棉紡紗錠11萬錠),中國馳名商標1個(啟發),省級著名商標4個(紅櫻花、天利、新利、北斗星),省級名牌產品2個(希爾樂、啟發)。主導產品為手編毛線、毛毯、膠帶紗、地毯紗、機織地毯、棉紗、人造皮毛、棉織品、針織服裝等,其中毛線產量占全國的1/5,啟發集團毛線單廠生產能力居全國之冠,2007年,全行業實現產值65億元,上繳稅金902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36.2 %。其中北京光華集團與占強集團、山東山花集團與經緯紡織集團合作開發的新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
皮毛服裝業目前擁有各類經濟組織1500家,其中入統企業22家,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6家,超億元企業4家(凌爵、中泰、諾斯特、龍武),皮革產量3000多萬張,占國內市場的15%,占國際市場的6.5%;年產皮革服裝80萬件,皮手套200萬付。2007年實現產值47億元,上繳稅金6600萬元,占縣財政收入的26.5%。留史皮毛市場:1992年被國家計委、內貿部確定為國家級皮毛專業市場,素有“四海客商集留史,舉步可得天下皮”的美譽。市場占地500多畝,分東、西兩區,東區主要經營狐貍皮、貉皮、貂皮、黃狼皮等珍貴細皮;西區主要經營羊、馬、牛、豬等粗皮。上市皮毛品種130多個,約占全國有價值皮毛大類的80%,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近千家企業常年在此設點經銷皮毛。2005年被商務部、國家統計局、中國商業聯合會評為“全國土畜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第二名”。2007年,市場實現交易額50億元。制革業:有龍頭骨干企業20家,年加工粗皮3500萬張,生產皮革2.5億平方英尺,主導產品為服裝革、鞋面革、手套革、箱包革。裘皮加工業:近年來發展較快,每年購銷狐貍皮、貉子皮約200萬張,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40%;水貂皮500萬張,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0%左右;獺兔皮約500萬張,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0-30%。現有產值千萬元以上深加工企業8家,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份額的20-30%。
橡膠業以蠡吾鎮兌坎莊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常年從業人員4500多人,主導產品有普通輸送帶、PVC阻燃膠帶、耐高溫膠帶等,主要用于煤礦、礦山、鋼鐵廠、糧食儲備等行業。有橡膠企業32家,生產橡膠配套制品的中小企業160多家,其中16家獲得ISO9000管理體系認證,省級名牌7個。2007年,橡膠輸送帶產量4500 萬平方米,銷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25%以上,實現產值13億元,上繳稅金1300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5.5%。蠡縣橡膠工業區被省中小企業局命名為“河北省鄉鎮工貿示范區”。
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蠡縣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于1997年在全省第二批建成了"小康縣"。近幾年業,蠡縣大力優化環境,積極調整結構,努力開拓市場,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穩定發展,社會事業取得了不斷進步,從而為全縣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一是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804元,比全市高約2000元;財政收入20561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13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7億元,在全市22個縣(市)中列第6位,其中地方固定資產投資8.66億元;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37億元。
二是以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動力,加快了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02年,民營企業總產值達到161.2億元,上繳稅金1.52億元,占全部財政收入的60%,農民收入的70%來自民營企業經營或務工收入。全縣有省級以上政府或有關部門命名的各類工業區3個,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工業興城、工業興鎮的格局。
三是經濟外向度不斷增大。全縣現在"三資"企業22家,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269萬美元,目前已有13家企業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2002年出口創匯1584萬美元,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建設明顯改觀。縣城建設日新月異,作為政治、文化、商貿、金融中心的功能不斷增強。留史、辛興、百尺等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邁出較大步伐,到2002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380公里,年供電能力達到12億千瓦時,2002年實際供電量3.9億千瓦時,電話裝機總容量10萬門,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通話質量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達到678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73元,比全市平均高出667元,居全市第6位,除保定市"三區"外,列22個縣(市)的第3位。恩格爾系數城鎮和農村分別達到29.42%和32.6%。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4億元。
基礎設施
蠡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電力設施完備。西距京深高速公路38公里,東臨京九鐵路25公里,朔黃鐵路橫貫縣鏡。有溫留、高蠡、定河、林曲四條公路干線和高標準的鄉村公路相連,四通八達。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做到了協調推進。
名勝古跡
蠡縣現存古跡及遺址11處,古墓14處,石刻27處,古建筑3處,烈士陵園1處,共計56處。其中省級保護單位4處,縣級保護單位11處。
《大宋臺》:該墓位于蠡縣大宋村東南300米處,1976年經勘察確定系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墓葬。封土高15米,圓型,占地面積3782平方米。明朝嘉靖時封土曾建"清涼寺"現已廢,今存石碑。古人王荔有詩云:碧天涼雨小春時,殘菊疏籬壓故枝。雁抵衡陽隨暖翼,水凝河北趙寒澌。憶誰同上清涼寺,老我重游大宋陂。回首含情增感慨,百年健興獨心知。相傳此墓為東漢一公主"丹珠"所葬之地,故稱"丹珠墓",1982年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影三郎》:影三郎位于蠡縣鄭村村北約1000米處,1976年經勘察確定系東漢時期墓葬,該墓葬占地面積約7077平方米,墓葬封土較高的有四座,平均高5米,其中三堆呈等邊三角形,一堆位于中間被三堆所包圍,從遠處觀看所見者唯三,故稱"影三郎"。1982年定為省級保護單位。
《大百尺遺址》:遺址位于蠡縣大百尺村東100米處,有一高臺,當地群眾稱"峰火臺",經勘察定為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此遺址占地面積25480平方米,現存遺址查尋到石器、骨器、角器和大量彩陶片、黑陶片等48件,目前此遺址尚未正式發掘,1986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晉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恕谷墓》:該墓位于蠡縣西曹佐村北500米,墓前有碑,碑額篆刻"高山仰止"四字,碑身刻有"皇清大儒李恕谷先生之墓""咸豐十年歲次庚申仲夏",知縣秦聚奎敬立,碑文由秦聚奎撰文,吳敦仁書丹的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