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無錫市,簡稱“錫”,又稱梁溪、金匱、錫城、震澤,江蘇省轄地級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省南部,北依長江,南瀕太湖,東鄰蘇州市,西連常州市,南和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交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總面積4627.46平方千米。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無錫市轄5個區,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濱湖區新金匱路1號;全市常住人口749.50萬人。
無錫市是江南文明、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傳說因錫山錫礦挖盡而得名無錫,在商代末年即有文字記載。漢高祖五年(前202),始置無錫縣,后長期屬常州府。民國十六年(1927)起,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縣升為無錫市。無錫市人文氣息濃厚,誕生過錢鍾書、秦邦憲、榮毅仁、阿炳、徐悲鴻等歷史名人。無錫市是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黿頭渚、靈山大佛、惠山古鎮、東林書院、南禪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等著名景點。
無錫市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的主要發源地,有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地標性產業。無錫市交通便利,京滬高速、滬寧城鐵、京滬高鐵穿境而過;城軌交通系統無錫地鐵運營里程達113.53千米;市東南有4E級無錫碩放機場。
【行政區劃】
無錫市轄5個區、2個縣級市:
崇安區 面積17.82平方千米,人口18.68萬人。郵政編碼214002。區人民政府駐縣前街82號。
南長區 面積22.43平方千米,人口33.3207萬人。郵政編碼214023。區人民政府駐永豐路1號。
北塘區 面積31.5平方千米,人口25.4111萬人。郵政編碼214044。區人民政府駐北大街188號。
惠山區 面積327平方千米,人口70萬人。郵政編碼214187。區人民政府駐堰橋鎮。
錫山區 面積396.8平方千米,人口401573人。郵政編碼214101。區人民政府駐東亭鎮。
濱湖區 面積828.58平方千米,人口79.9004萬人。郵政編碼214062。區人民政府駐河埒街道。
江陰市 面積987.5平方千米,人口119.77萬人。郵政編碼214400。市人民政府駐澄江街道。
宜興市 面積2038.7平方千米,人口106.05萬人。郵政編碼214200。市人民政府駐宜城街道。
【歷史沿革】
無錫市是江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商末(前12世紀),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筑城立國,自號“勾吳”。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年),周武王滅商后,因泰伯無子,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吳王闔閭遷都于闔閭城(今蘇州)。周元王三年(前473),越國滅吳國,今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楚國滅越,今無錫屬楚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楚國春申君黃歇封江東,建城于吳墟,自為都邑,治無錫湖(古芙蓉湖)。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南巡過無錫。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始置無錫縣,封韓信為楚王,建楚國,無錫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廢楚王,立劉賈為荊王,建荊國,無錫縣屬之。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立劉濞為吳王,置吳國,無錫為吳王封地。西漢元封十年(前110年),封多軍為無錫侯,無錫為侯國,屬會稽郡。西漢征和四年(前89年),多軍子多卯獲罪,廢無錫侯國,復置無錫縣。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改無錫縣為有錫縣,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無錫縣。東漢永平元年(58),封陰盛為無錫侯,無錫為侯國,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會稽郡浙西地為吳郡,無錫侯國屬吳郡。東漢中平五年(188年),確立州、郡、縣三級行政區,無錫縣屬揚州吳郡。東漢建安七年(202),吳王孫權以無錫等四縣為吳郡太守朱治封地。
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建吳國,無錫縣屬吳國。吳嘉禾三年(234年),廢無錫縣,分吳郡無錫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
五代十國時期,吳天祐十一年(914年),吳越攻常州,克無錫縣。吳武義元年(919年),楊隆演稱帝,建吳國(史稱楊吳),復取無錫縣。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徐昇廢吳帝,改國號南唐,無錫縣屬南唐國常州。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滅南唐,無錫縣屬常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無錫縣屬兩浙路常州。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無錫縣屬浙西路常州。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至無錫,時任無錫知縣阮應得率兵竭力捍御,城破,全軍覆沒。
元至元十四年(1276年),無錫縣屬江淮行中書省常州路。元元貞元年(1295),升無錫縣為無錫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占無錫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張士誠遣將莫天祐占據無錫州,在無錫州與朱元璋部將徐達爭戰累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遣將胡廷瑞攻占無錫州,無錫州屬明。
明洪武元年(1368),無錫州屬中書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無錫州為無錫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改中書省為直隸,無錫縣屬直隸常州府。明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改直隸為南直隸,無錫縣屬南直隸常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取無錫縣,廢南直隸,設江南省,無錫縣屬江南省常州府。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江蘇省、安徽省兩省,無錫縣屬江蘇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分無錫縣為無錫縣、金匱縣,兩縣同城而治,均屬江蘇省常州府。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攻克無錫縣、金匱縣,在蘇州建蘇福省,無錫縣、金匱縣屬太平天國蘇福省常州郡。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軍攻克無錫縣、金匱縣,兩縣復屬江蘇省常州府。清宣統三年(1911)11月6日,無錫同盟會占領無錫縣衙、金匱縣衙,并在金匱縣衙設錫金軍政分府,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宣告無錫獨立,脫離滿清統治。
民國元年(1912)1月,無錫縣、金匱縣兩縣合并為無錫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設行政機關無錫縣民政署;同年11月,改無錫縣民政署為無錫縣知事公署。民國三年(1914年)5月,無錫縣屬江蘇省蘇常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劃無錫縣周山浜地區為特區“無錫商埠”,直屬北洋政府領導。民國十六年(1927),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為一等縣;廢無錫商埠。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無錫縣屬江蘇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同年12月,改屬江蘇省第七行政督察區(無錫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屬江蘇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11月27日,日本侵略者攻占無錫縣,大規模縱火焚燒城區,屠殺百姓超2000余人。同年12月14日,日軍在無錫縣成立偽縣政府(自治委員會),直屬江蘇省偽省政府。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建立江蘇省偽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無錫縣,轄無錫縣、江陰縣、武進縣。抗日戰爭期間(1937—1945),無錫縣先后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無錫(錫東)、錫北、錫南(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無錫縣光復,境內新四軍撤出。民國三十五年(1946),無錫縣屬江蘇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3日,無錫縣解放;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無錫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宣布升無錫縣為無錫市,成立無錫市人民政府;4月26日,蘇南行政公署在無錫市成立,確定無錫市為蘇南區直轄市、蘇南行政公署駐地;設新的無錫縣,屬蘇南行政公署武進專區;同年6月,無錫縣屬無錫市。1953年1月1日,建江蘇省,無錫市直屬江蘇省,無錫縣改屬江蘇省蘇州專區。1958年7月5日,無錫縣劃歸無錫市。1962年6月20日,無錫縣改屬江蘇省蘇州專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歸無錫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無錫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東鄰蘇州市,距上海市128千米;南與浙江省湖州市隔太湖相望;西南與安徽省宣城市、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安徽省廣德市交界;西接常州市,西北距南京市183千米;北臨長江,與泰州市代管的靖江市隔江相望。全市總面積4627.47平方千米,市區面積1643.88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50平方千米),山區和丘陵面積3687.8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939.6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無錫市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辟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宜興市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江陰市和無錫市區的山丘總體上呈北東、北東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最高峰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氣候特征
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季風控制,盛行東南風,天氣炎熱多雨;冬季受大陸盛行的冬季季風控制,大多吹偏北風;春、秋是冬、夏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天氣多變,秋季秋高氣爽。常年(1981—2010年統計資料)平均氣溫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時數1924.3小時,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熱是7月,最冷為1月。
水文水系
無錫市地處江南水鄉,位于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水網縱橫,水系發達。無錫市有京杭大運河、梁溪河、錫北運河等諸多河流。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貫穿無錫市中心,在運河公園處分為東、西兩條支流。其中,西路為20世紀50年代新挖掘的京杭大運河主航道,東路為江南古運河。江南古運河由“一環一弄堂”格局組成,環繞無錫市中心。梁溪河自東向西穿過無錫市,注入太湖,被譽為無錫的“母親河”。無錫市共有村級以上(長度150米以上)河道5635條,總長度7328.4千米;其中市區2193條,總長度3261.5千米。
無錫市地處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區域,被稱為太湖明珠。太湖內湖蠡湖呈葫蘆狀嵌入無錫市區,由北向南逐漸變窄,其南部狹窄處被稱為長廣溪。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無錫市共有普通高校13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5.21萬人,在校生16.02萬人,畢業生4.38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 0.45萬人,在校生1.33萬人,畢業生0.33萬人。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14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00.8%,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特殊教育招生380人,在校生1670人。全市共有幼兒園603所,比上年增加7所,在園幼兒18.66萬人。
文化事業
無錫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7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文化站75個,博物(紀念)館64個。全市人民廣播電臺節目13套,電視臺節目25套,無錫有線電視總用戶165萬戶。電視人口總覆蓋率和廣播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無錫市擁有衛生醫療機構3185個,其中綜合醫院6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115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702家,護理院66家,療養院6家。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55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2.53萬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 5.17萬張,其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5.00萬張。
【交通運輸】
公路
無錫市公路運輸發達,高速公路網絡縱橫交錯,有北京—上海高速公路(G2)、上海—成都高速公路(G42)、上海—武漢高速公路(G4221)、上海—宜興高速公路(S48)、上海—常州高速公路(S58)、南通—無錫高速公路(S19)、江都—宜興高速公路(S39)、長春—深圳高速公路(G25)、金壇—杭州高速公路(S45)等高速公路橫穿境內;有G312、G346、G104等國道橫穿境內。無錫市是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南京、上海至成都、南京至杭州的高速公路的交會點。在北京—上海高速公路江陰段建有江陰長江大橋,于1999年通車,是中國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橋;在上海—常州高速公路無錫段建有太湖隧道,于2021年通車,建成時為中國最長的水下隧道。
鐵路
無錫市鐵路線網密集。截至2021年6月,無錫市共有京滬鐵路、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寧杭高速鐵路、新長鐵路組成的“四橫一縱”鐵路網格局,總里程達296千米。無錫共有6個鐵路客運站點,分別為無錫站、惠山站、無錫新區站、無錫東站、宜興站、江陰站。
航運
無錫市依托長江、京杭大運河和太湖水系,擁有7條主要航道,航道總里程1656千米,已開通營業航運線221條。無錫市的海洋客、貨運輸,主要經由江陰港出海,無錫市區距江陰港38千米。江陰市沿長江有42千米深水岸線,建有一批萬噸級以上泊位,無錫(江陰)港口為對外開放港,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內河港口型國際集裝箱中轉站。江陰黃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主要換裝港之一,也是連結蘇北地區的主要渡口。
航空
無錫市設有民航機場1座,即無錫碩放機場,為4E級軍民合用國際機場,位于無錫市新吳區碩放街道,于2004年2月18日開通民用航班,是江蘇省內最大的軍民合用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新、老航站樓建筑面積合計10.6萬平方米,貨站處理面積2.6萬平米。蘇南碩放機場先后引進23家航空公司,其中,基地航空公司2家。客運航線連接北京市、廣州市、深圳市、重慶市、西安市、昆明市、大連市、成都市、沈陽市等多座城市,實現日日飛,另開通有前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日本國東京都等地的國際航班。
無錫市建有通用機場1座,為無錫丁蜀通用機場,位于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為A1級通用機場,于2022年11月20日正式開航。機場擁有擁有一條長800米,寬30米的跑道。
【旅游名勝】
無錫市位于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東與蘇州接壤,西與常州交界。無錫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號稱“小上海”。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又是一座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城市。無錫地處太湖北端,是江南蒙蒙煙雨,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無錫以豐富而優越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躋身于全國十大旅游觀光城市之列。江陰人文景觀游覽區、宜興生態園林游覽區等,在這些地方,人們能感受到太湖的絕美,古運河的偉大,吳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無錫自然風光的優美、民風民俗的純樸。
南瀕煙波浩渺的太湖,有因范蠡而得名的蠡湖,穿越市區的京杭古運河,稱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象征無錫古老歷史的錫山。太湖之濱,有黿頭渚、蠡園、梅園、錦園、萬頃堂、馬山諸景等以自然景觀著稱的梅梁勝跡;惠山之麓,有錫惠公園、寄暢園、天下第二泉、惠山街、吟苑、東大池等以山、泉、亭、橋、祠廟等體現江南特色的錫惠勝跡;錫東吳文化博覽園板塊,有梅里古鎮、鴻山十八景、鴻山文化新城、都市農業生態園、梁鴻濕地公園、中華賞石園、鴻山遺址博物館、梁鴻文化度假村、昭嗣堂、錢穆故居等吳文化旅游勝地。
旅游推薦行程:
主要旅游景點:真山真水無錫第一名勝太湖黿頭渚(門票105元/人,含觀光車,去三山仙島游輪)
自然風光與人造景觀相溶合的央視基地三國水滸城(兩城聯票90元/人,不含古戰船游太湖)
世界第一高青銅大佛88米高靈山大佛景區(靈山大佛從2009年1月25日開始150元/人,景區為一票制,包括靈山大佛,祥符禪寺,靈山文化園,靈山梵宮,五印壇城)
江南名園范蠡西施隱居地假山真水蠡園(35元/人 淡季有時會變動) ,梅園35元,海底世界80元。
無錫旅游線路安排:
無錫一日游: A線 上午三國水滸城 下午太湖黿頭渚
B線 上午靈山大佛 下午太湖黿頭渚
C線 上午靈山大佛, 下午三國水滸城
D線 上午蠡園、三國城,下午太湖黿頭渚
E線:上午蠡園---唐城 下午太湖--三山仙島,水上觀三國水滸城(無錫一日游旅行社線路)。
最佳旅游時間:
每年的4~10月為無錫的最佳旅行季節,這期間的氣溫和濕度都非常適合出行。
但建議不要在梅雨季節到無錫,江南的梅雨季節通常在6~7月間,這段時間陰雨不斷,空氣永遠都是陰濕的,東西也容易霉變。江南一帶濕度大,冬天都較為陰冷,加之沒有暖氣供應,對于北方人來說會很不蠡湖
百米高噴適應。
【風景名勝】
◆無錫影視城
無錫影視城,又稱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山水西路,始建于1987年,是以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觀光旅游、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功能的綜合性旅游區。
無錫影視城主要景點由三國城、水滸城、唐城等多余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200萬平方米,是以三國、唐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
無錫影視城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在無錫影視城取景的有電視劇《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
◆無錫市靈山景區
無錫市靈山景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太湖之濱,占地面積約30公頃,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佳佛光普照景區,最美中國·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區,20個最受歡迎的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范點,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
無錫市靈山景區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戲彌勒、佛教文化博覽館、萬佛殿等景點組成。集湖光山色、園林廣場、佛教文化、歷史知識于一體,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
◆無錫市黿頭渚景區
無錫市黿頭渚景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黿渚路1號,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占地面積5.39平方千米,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是太湖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主景點之一。民國五年(1916年),無錫市黿頭渚景區始建;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錫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成立“黿頭渚公園”。
無錫市黿頭渚景區作為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山水園林勝境,擁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云山莊、萬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徑、太湖仙島、江南蘭苑、櫻花谷、無錫人杰苑及中犢晨霧、廣福古寺等較為出名的景點。
2012年,無錫市黿頭渚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無錫市黿頭渚景區內多處景點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古鎮景區
惠山古鎮景區,位于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西部,占地面積3.5平方千米,核心區域面積1.09平方千米,其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建成的惠山寺,唐代和明清時期在寺旁建有園林、祠堂,形成惠山古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發建設錫惠公園。2017年,錫惠公園與原惠山古鎮合并,組成惠山古鎮景區。
惠山古鎮景區從區域功能上劃分為文物古跡區、錫惠名勝區(錫惠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無錫惠山老街)、山林保護區(惠山)四個游覽區。
2020年1月7日,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古鎮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惠山古鎮景區內有寄暢園、惠山鎮祠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惠山寺經幢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泉書院等4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龍光塔等13處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解放東路867號,又稱“龜山書院”,由楊時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廢棄;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等人重建書院并在此講學,后被魏忠賢下令拆毀;清代書院重建,后改為東林小學;2002年騰退小學,開辟為旅游景點。
東林書院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道南祠等建筑。東林書院倡導的“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使得書院聲名大著;書院在明末黨爭中是“東林黨”成員的聚集地和來源地,是全國政治的焦點,也是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地、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2006年5月25日,東林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無錫市梁溪區東林書院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南禪寺
南禪寺,又名福圣禪院,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向陽路32號無錫南禪寺景區北區內,地處無錫老城南隅,古運河畔。南禪寺始建于南梁太清元年(547年),初名護國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建塔(后名妙光塔);北宋崇寧三年(1023-1031年)重修寺院,賜額“福圣禪院”,俗稱“南禪寺”,有“江南最勝叢林”之稱。
南禪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共分為東西兩路,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妙光塔等建筑。
2012年,南禪寺所處的無錫南禪寺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1983年,南禪寺內的南禪寺妙光塔被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無錫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無錫的地名由來尚無定論。根據元代《無錫縣志》記載,無錫的錫山原本產錫,在漢代初年錫礦挖盡,故被命名為無錫。又有傳說秦代大將王翦在經過無錫時發現了一塊碑,上面刻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便將此地命名為無錫。
吳文化
無錫市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春秋時期的吳國在今無錫市的梅村(原稱梅里)、胡埭地區(闔閭城)都曾建立過都城。無錫市新吳區的泰伯廟和墓是吳文化的主要基地,每年舉辦有泰伯廟會,以及吳氏祭祖活動。此外,無錫市濱湖區的闔閭城遺址及闔閭城遺址博物館也是學習了解吳文化的重要場所。
民俗活動
每年端午時節,我國江南水鄉有龍舟競渡的習俗,俗稱賽龍船。無錫地區,自明清至抗戰前夕,龍舟競渡曾經盛行,北塘黃埠墩和蕩口的鵝湖均為競渡勝地。黃埠墩競渡于清代初期最盛 。早期時候,錫城這邊的龍船在每年比賽之后都將船底鑿穿,用麻布包著沉放在相應的河道中,只將龍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賽時再撈起修理。沉放龍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專用河道,統稱為“龍船浜”,在錫城這樣的龍船浜有14條。
文物
無錫市共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為大運河;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另據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官網顯示,無錫市境內共有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4處。
方言
無錫市主要流行的方言為無錫話。無錫話是吳語的一種,也是吳語太湖片的一支,具有全濁音和次濁音兩種濁音,其聲母比普通話多10個。無錫話單字聲調共有八個,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平、上、去、入因清濁而各分陰陽。無錫話里古漢語的尖團音區分明顯,即“箭—劍”“小—曉”“酒—久”“親—欽”“心—欣”“先—掀”都是不同音的,前者尖音,后者團音。
【無錫民俗】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鐘馗善于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于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鼠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游,尤以4月-10月為旅游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游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 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游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游節(農歷三月初三)。
無錫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余”。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后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特產】
無錫傳統四大特產為:醬排骨、油面筋、惠山泥人、陽山水蜜桃。
無錫物產豐饒,水產豐富。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緦魚為水中上品
無錫惠山“大阿福”,憨憨墩墩,裂著嘴笑,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每個孩子看到都愛不釋手,“惠山泥人”是購物單上不能缺少的一項。清慈禧太后曾大量使用淡水珍珠養顏,酷愛太湖珍珠并給予很高的評價。太湖珍珠不僅可作為裝飾品配戴,又可入藥,還可口服。無錫第一百貨商店、商業大廈的珍珠制品,從手飾到口服液、珍珠粉、珍珠膏和保健品、化妝品,總有一樣讓你動心。
無錫宜興的紫砂壺名揚天下;另外還有三鳳橋醬排骨、油面筋、水蜜桃、惠山金剛肚臍、惠山臘燒片(已失傳)、馬山楊梅、無錫小籠、拱北樓陽春面、聚豐園腐乳肉等眾多有著傳奇歷史的土特產等您去發掘。
【無錫小吃】
無錫排骨: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酥香入香,甜咸適中,腴而不肥。該菜已有百余年歷史,享譽海內外。 一九八二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在無錫拍攝了醬排骨的燒制銷售情況。
大浮楊梅:大浮楊梅產于市郊大浮山、馬跡山。有近千年栽培史。 南是楊梅的發源地,古時稱楊梅為“吳越佳果”。大浮楊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種有烏梅、白荔枝、大葉細蒂等十多個種類。成果有止渴開胃、益氣生津等功效。無錫人還喜食“酒浸楊梅”。以楊梅浸酒,兌少量紅糖,可去濕、止瀉、消暑、御寒。
陽山水蜜桃:陽山水蜜桃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歷史。有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
清水油面筋:無錫油面筋歷史悠久,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無錫的一大特產。
宜興毛筍:宜興十萬畝毛竹,竹筍鮮嫩可口,且澀味少。
毫茶:豪茶條紋緊而卷曲,葉嫩翠綠,白毫披覆,晶瑩隱翠,清香鮮醇,別具風味。
太湖銀魚:長二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白魚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長,以小魚蝦為食,是太湖自繁睡魚類,一年四季均可捕獲,在六、七月生殖產卵期捕撈產量最高。
太湖白蝦: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里,奇嫩異常,鮮美無比。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干,去皮后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藥。托痘瘡、下乳汁,壯腸道。是強壯補精藥。內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酒后喝一碗蝦米湯,頓覺腸胃舒適,美味不盡。
長江鰣魚:江陰以水產著名的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三鮮中以鰣魚更稱佳絕,向有“魚中之王”之稱。鰣魚性猛,游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江陰一帶出產的鰣魚,肉質鮮嫩,鱗片富有脂膏,滋味腴美。
黑杜酒:江陰黑杜酒為南方糯米制酒中之別品,相傳也為杜康所創。該酒視之色如膠墨,嗅之香味濃郁,入口甜而不膩,飲后補血健脾,向為孕婦產后調經活血補酒,品列江南名酒。
獐奶:是特級滋補品,主治神虧,長痢不止等,極為名貴,價值與黃金不相上下。近年來因捕殺過多,日益稀少。現已列為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之一。
楊梅:馬跡山素有“江南果籃”之稱,盛產優質楊梅。有數百年栽培史,有殿山、潭東、炭團、雪桃等十多種佳種。檀溪、盤龍兩灣的烏梅尤為上品,列為皇家貢品。現全山有楊梅二千余里,年產量達萬擔。
冠峰毫茶:馬跡山茶樹,始植于唐,小靈山古茶為無錫地區茶樹之祖。檀溪野茶也頗具特色,近年引進良種,大面積拓植、精制的“冠峰”毫茶已躋入全國名茶之列。
馬山芋頭:又稱芋艿,古名蹲鴟。馬跡山芋頭大、形圓、質糯,味香美,有千余年栽培史,歷來名馳蘇錫常等地。
小籠饅頭:無錫小籠饅頭,是無錫的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面粉、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饅頭緊酵皮薄、餡多鹵足、鮮嫩味美,秋冬時,餡心中回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油豆腐干:無錫傳統小吃。將老豆腐用刀切成1厘米厚,逐塊放入油鍋煎 成金黃色,盛入碗中,用剪刀剪碎,澆上熟醬油、甜面醬、蔥末、姜末,白糖等佐料即可
食用。此小吃香氣誘人,外脆內嫩,頗受市民喜愛。
三鮮餛飩:起源于錫山市東亭鄉民間,后發展為無錫傳統名點。餛飩以鮮肉、開洋、榨菜制成餡心,故稱“三鮮”。并以肉骨頭吊湯、豆腐干絲、蛋皮絲為佐料皮薄、餡多、湯鮮的三鮮餛飩,是無錫最受市民喜愛的大眾化點心
方糕:無錫傳統名點。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齋“師傅王禹清引進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方糕用特制的方型木質模板,篩入糕粉,顯出凹型,分別放入鮮肉、豆沙菜豬油等餡心,篩上一層糕粉,刮平,用刀劃成塊線,上籠用旺火蒸熟即成。糕呈白色粉質柔軟、餡心豐滿、具有常有濃郁的江南風味。
蘿卜絲餅:為無錫風味小吃。 制作方法上:將蘿卜洗凈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腌后,擠去水份,放入蔥末拌勻。另用面粉和冷水調成漿糊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橢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卜絲,再用面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食時美味可口。
酒釀棉子圓:在無錫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白糯米粉用熱水拌和搓揉,切成方塊,用扁篩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圓子。另將酒釀搗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將煮熟的圓子連湯盛于碗中即成。酒釀棉子圓軟糯香甜,是老年市民的可口小吃。
海棠糕:創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漸成為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它將面粉,酵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許水油,注入面漿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餡心,再用面漿蓋面,加上糖豬油丁和紅、綠瓜絲、瓜子仁等,蓋上撒上白糖的鐵板放在煤爐上烤熟。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掛粉湯圓:又稱五色湯圓,是地錫傳統名點。它選用上白元7成、上白梗3成,用清水淘凈浸入水內,然后帶水磨成水粉,裝入布袋內用石塊壓去水份,揉和搓勻,再包入鮮肉、菜豬油、芝麻、豆沙、玫瑰和白糖等餡心。吃時下沸水煮熟即可,軟韌滑爽,餡味鮮潔。
糖芋頭:是無錫傳統名點。它創制于1858年,它選地方產上等芋頭的芋籽,去皮、洗凈、放堿,燒至芋籽呈紫紅色時再轉為火燜,放入紅糖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爛、色澤鮮紅、甜湯鮮潔、香味四溢等特點,是老少皆宜的應時小吃。
玉蘭餅:1850年由無錫孫記糕團店制,因正值玉蘭花開時節而得名。此餅選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成小塊,做成餅胚,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烙,呈金黃色,外皮香脆,內殼軟糯,甜咸適口,香味誘人。
燒賣:是無錫的傳統名點之一。它創制于是1757年。該點心選用豬腿肉、豬板油、薺菜或青菜嫩葉,加調料拌成菜肉豬油餡心(也可以用肉汁糯米制成餡心)。用精白面粉加水揉合制成邊皮薄,底層厚的皮張,再包入餡心,經蒸熟即成。具有滋味美,不粘牙等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