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惠山區位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腹地,南臨萬頃太湖,北靠萬里長江,東接上海、蘇州,西鄰南京、常州。2000年12月21日,正式建立“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全區現有區域面積325平方公里,下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長安、堰橋、錢橋、前洲、玉祁5個街道和洛社、陽山2個建制鎮,83個村民委員會,2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區總面積327平方公里。全區戶籍人口41.17萬人,常住人口58萬人。 2005 年,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1‰,計劃生育率達99.62% 。人口密度1189人/平方公里。是無錫特大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副中心之一,“長三角”國際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板塊。
行政區劃
惠山區轄6個鎮:堰橋鎮、前洲鎮、玉祁鎮、洛社鎮、錢橋鎮、陽山鎮
歷史沿革
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萆絽^轄原縣級錫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橋、長安、石塘灣、錢橋、藕塘、楊市、陽山、陸區1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洛社鎮。2001年,惠山區轄12個鎮,132個行政村:長安鎮、西漳鎮、堰橋鎮、前洲鎮、玉祁鎮、洛社鎮、石塘灣鎮、錢橋鎮、藕塘鎮、楊市鎮、陽山鎮、陸區鎮。2002年9月,長安鎮、西漳鎮、堰橋鎮合并設立堰橋鎮。惠山區轄10個鎮:堰橋鎮、前洲鎮、玉祁鎮、洛社鎮、石塘灣鎮、錢橋鎮、藕塘鎮、楊市鎮、陽山鎮、陸區鎮。2003年4月27日,民政部(民函[2003]76號)批準惠山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洛社鎮遷至堰橋鎮。2004年行政區劃調整,洛社鎮、石塘灣鎮、楊市鎮合并設立洛社鎮;錢橋鎮與藕塘鎮合并設立錢橋鎮;陽山鎮與陸區鎮合并設立陽山鎮。
經濟發展
2005年,全區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堅定不移地推進“兩個率先”,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2.08億元,增長20.9% ,人均GDP 達到 7500美元;實現財政收入38.93億元,增長36.5% ;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07億元,增長4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5.34億元,增長16.5% 。小康社會建設全面達標,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評選中榮獲第7名。2009年全區完成GDP385億元,增長11%;財政總收入78.8億元,增長12.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8.1億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13255元,增長10%。連續四年榮獲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6名。
農業共投入資金5007萬元,農田畝均產出達到5097元。“四萬一千”等都市農業項目的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農業產業化成效顯著,都市農業格局基本形成。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34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4.77% ,綠化覆蓋率達到25% 。特色經濟增效顯著,無錫陽山水蜜桃科技園區被批準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工業經濟持續增長,以重大工業項目為抓手,投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技改投入同比增長20% 以上,技改投入占工業總投入的比重提高了10個百分點。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01.76億元、銷售收入696.82億元,同比增長26.6% 、26.5%。實現工業增加值153.22億元,增長24.3%。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6.8%。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7家,高新企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3%。新增國家名牌產品1只,省級著名商標5件,省級名牌產品15只。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新增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3703戶,注冊資本12.63億元。
服務業增勢強勁,完成增加值58.0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通江物流園區、潤達物流、五洲國際裝飾城等重點服務業項目的規劃建設全面啟動,服務業投入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提高了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項目施工面積329. 5萬平方米,完成投入33.75億元,增長6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4億元,增長13.8%。來自服務業的地稅收入達到2.17億元,增長43.9% 。
全區協議注冊外資7.56億美元,增長13.4%,到位注冊外資(商務部口徑)1.5億美元,增長15.4%,自營出口總額4.12億美元,增長52.1%。有7家企業成功建辦境外企業,個數和投資額度位居全市前列。開發區和重點園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園區集聚效應日益顯現,利用外資占全區的比重超過70% 。開發區完成投資41.3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完成惠山大道、南環路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重點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啟動建設面積28.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7億元,建設道路39公里 ,建成標準廠房110萬平方米,園區載體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提升。
特色發展
惠山區的前身為名聞遐爾的“華夏第一縣”——江蘇省無錫縣,是著名的中國古代吳文化發源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當代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
江蘇省第一個億元鎮、第一個億元村、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均誕生在惠山,三十年的創業,惠山創造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經濟格局,并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始終呈現蓬勃的生機和活力;萆绞窍冗M制造業的基地,惠山民營經濟活躍,是中國企業密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集聚了冶金、機械、紡織三大產業優勢;形成了風電、光伏、汽車零部件、生命科技四大新興產業,正大步向著高端化邁進。惠山是現代服務業的高地,惠山服務業后勁勃發,現代物流、服務外包、信息技術開發、農業生態旅游、職業教育等新興服務業不斷崛起,無錫藕塘職教園、西站物流園區、無錫五洲國際裝飾城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理念和水平的載體和項目正加快建設與開發;萆绞情_放型經濟的福地。惠山以開放的胸懷大步融入國際化浪潮,目前已有美國杜邦、日本神戶制鋼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投資。
濃厚的鄉土風情特色,“江南佳絕地,尚有桃花源”,惠山區陽山鎮,盛產水蜜桃,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傳統產桃區之一,被評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陽山水蜜桃1999年榮獲“中國99昆明世博會唯一指定無公害水蜜桃”稱號,享受永久冠名權,聞名遐邇,是惠山靚麗的鄉土名片。創新的文化傳承特色,3500年前,周文王之兄泰伯來這里斬荊拓荒,開創了吳文化,這種敢于開拓的文化,成為惠山發展的“文化基因”;100多年前,秉承開拓和創新,先后涌現了近代著名的經濟學家薛暮橋、孫冶方和中國化學鼻祖、科學家徐壽等先賢名士,這里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20多年前,惠山人再次大膽突破,使這里成為中國鄉鎮工業的發祥地,并連續多年排名全國各縣(市)之首。
和諧的人文環境,惠山民風淳樸,群眾生活安定,實現省社會安全區七連冠。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健全率和普及率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98%;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率達100%。業余文化生活開展得紅紅火火,創建為全國文化先進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惠山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生活環境舒適宜人。惠山以“綠色、環保”為理念,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的同步發展,創建為國家生態區,全區鎮鎮創成省級衛生鎮,村村都是省級衛生村。高效的服務環境,惠山區有誠信務實的政府,依法行政意識深入人心,對投資者服務周到,一切都為了企業,為了企業的一切。優勢的發展環境,有便利的區位交通優勢,位于長江三角洲的中心,距上海僅128公里,京杭運河、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鐵路、錫澄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區內道路交通便利;有充沛的人力資源優勢,無錫職教園區落戶惠山,10多家高校的進駐成為惠山人才的搖籃;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優勢,區內交通網、供水網、通訊網和能源網進一步和無錫城區接軌,惠山新城、洛社新城、平湖新城以及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惠山軟件外包園、惠山風電科技產業園、無錫桃文化博覽園等平臺成功搭建。
城鎮建設
城鄉統籌力度加大,確立了二城三片區框架規劃,進一步加快惠山新城、洛社新城和玉祁、錢橋、陽山三個片區建設,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三集中”步伐明顯加快,完成了全區鎮村布局規劃和現代服務業規劃,全年累計拆遷房屋90萬平方米,拆遷民房4430戶,歸并20戶以下小村莊57個;規劃了19個420萬平方米農民安置小區,竣工面積100.45萬平方米,在建面積55. 9萬平方米 。127家畝均產出30萬元以下小企業完成搬遷,置換土地1150畝。城市路網骨架不斷完善,滬寧高速公路惠山段拓寬和312國道改拓建工程全面竣工;惠山大道、鳳翔路延伸段順利通車。城市功能建設加快推進,惠山新城的順馳、復地等房地產項目相繼開盤,開工面積210萬平方米;洛社新城控制性詳規已經市規劃局論證通過,進入土地招拍掛階段;無錫藕塘職教園(一期)工程進展順利,27.6萬平方米 安居房全面封頂。城市創建工作成效明顯,累計投入城創資金7700萬元,前洲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玉祁鎮、洛社鎮分別通過全國示范鎮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驗收,10個村獲省級生態村稱號,6個村獲市級生態村稱號。新創省級衛生村36個,省衛生村總數已占全區行政村總數的90% 。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推進。區科技創業中心全面建成,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設進一步深化,全區申請專利超1000件。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榮獲省“基礎教育先進區”稱號,形成小初高相連、普職成教協調發展局面。文化事業取得新進展,區文化中心開館啟用,陸定一故居和安陽書院的二期修復工程全部竣工。群眾體育蓬勃發展,成功舉辦區首屆運動會,全力推進全民健身“八個一工程”。加強了食品衛生安全工作,建立了全省第一個食品市場檢測網絡體系,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食品。成功組織亞洲I型口蹄疫阻擊戰,切實加強豬鏈球菌病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免疫和防控,全區未發生疫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力推進,惠山人民醫院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全面實施,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1‰,計劃生育率達99.62% 。創省二級檔案館通過驗收。完成第七屆村(居)委換屆選舉,堰橋17個村完成撤村建居。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切實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加快礦山整治,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加強土地集約利用,規范用地行為,保障經濟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完成258條河道的綜合整治任務,完成電鍍行業和印染行業的專項整治,關停電鍍、印染企業20家,搬遷10家,全區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78。
人民生活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3554元,增長18.8%;農民人均純收入8552元,增長12.5%。銀行各類存款余額達到195.44億元,比年初增加35.81億元。加快推進社會養老保險擴面工作,提供城鎮就業崗位2.1萬個,新增就業人數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加快了基本醫療保險擴面工作,參保人數超6.5萬人;基本實現了第三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人均籌資水平達111.6元;按照以土地換保障的思路,建立了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投入資金1.29億元,惠及6.3萬人。建立了新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全區28000多個老年農民將逐步享受到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強化民政救助工作,安排扶貧幫困資金2200萬元,低保標準提高了20%,1033名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全區募集慈善基金4000萬元,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