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山莊東路6號。承德避暑山莊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大規模修建,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
承德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主要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兩部分。承德避暑山莊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園林,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它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筑藝術之大成,是具有創造力的杰作。
【歷史沿革】
建設背景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在南方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以后,便把注意力轉向北方。為了保持滿族“騎射”的民族傳統,訓練軍隊,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邊防,維護清朝政權的穩定,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師三百五十公里的翁牛特、敖漢、巴林、克什克騰、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蘭圍場。
為了解決沿途的吃、住、休息及物資運輸等問題,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陸續建立了二十多座行宮,熱河行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
由于熱河行宮處于北京與木蘭圍場的中間地帶,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將這里作為眾行宮之中樞,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大規模修建。
清代營建
避暑山莊的營建,大至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開拓湖區、筑洲島、修堤岸,隨之營建宮殿、亭樹和宮墻,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
第二階段:從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后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到訓練軍隊、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1座行宮,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項工程竣工,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咸豐皇帝就帶著一批大臣逃到了這里。
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隨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里處理。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乾隆在這里接見并宴賞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臺吉三車凌、土爾扈特臺吉渥巴錫,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重要人物,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戛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清帝嘉慶、咸豐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咸豐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里批準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不平等條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辛酉政變”亦發端于此。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敗落。
現代保護
2010年8月以來,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面展開。該工程計劃用3至5年實施,由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6億元,用于文物保護修繕和山莊水系治理,并確定了古建筑保護、文物科技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3項山莊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這項修繕工程還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每一項工程都會在縝密勘測的基礎上為之“量身定做”修繕計劃。從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指揮部工作辦公室又傳出信息,各項保護工程進展順利。共有考古勘探、安遠廟保護修繕、須彌福壽之廟大紅臺搶險等13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須彌福壽之廟大紅臺搶險、避暑山莊清代道路等5項工程已經完成。
【建筑布局】
宮殿區
宮殿區位于山莊南部,占地10.2萬平方米。宮室建筑林立,布局嚴整,是紫禁城的縮影。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筑。
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筑,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后寢”兩部分。
澹泊敬誠殿是正宮前朝的主殿,相當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用采自西南深山的楠木,改建了淡泊敬誠殿。在紫檀須彌寶座的后面,是一扇紫檀木雕的屏風,屏風高3米,寬4米,由5扇組成。上面雕刻了163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繪了四季農耕和絲織生產的場景,表達了清帝勤農安天下的思想。在大殿的天花板和隔扇上還雕有萬字、五福捧壽的圖案。大殿回廊的48根楠木大柱,經燙蠟處理,不施油彩雕鏤,既保持了楠木本色,又與山莊青磚灰瓦的建筑風格相協調。
宮殿區是清帝理朝聽政、舉行大典和寢居之所。建筑風格樸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宮殿的莊嚴。正宮現辟為博物館,陳列清代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正宮區藏有珍貴文物2萬余件。其后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云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煙波致爽”殿是一座五開間平房。
松鶴齋寓意“松鶴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間;萬壑松風是清帝批閱奏章和讀書處,是宮殿區與湖區的過渡建筑,造型與頤和園的諧趣園類似;東宮在宮殿區最東面,原為清帝舉行慶宴大典的場所,后毀于戰火。
苑景區
苑景區又分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宮殿區以北為湖泊區。
湖泊區:苑景區的精華基本上在湖泊區,康熙曾夸耀說,“天然風景勝西湖”。由于洲島錯落,湖面被長堤和洲島分割成5個湖,各湖之間又有橋相通,兩岸綠樹成蔭,山莊主要的風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區的周圍,因此顯得曲折有致,秀麗多姿。湖泊區位于山莊東南,面積49.6萬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處,即西湖、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銀湖、鏡湖及半月湖,統稱為塞湖。 湖區的風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如“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金山島的布局仿自江蘇鎮江金山。湖中的兩個島分別有兩組建筑,一組叫“如意洲”,一組叫“月色江聲”。“如意洲”上有假山、涼亭、殿堂、廟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風景區的中心。“月色江聲”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幾座亭、堂組成。每當月上東山的夜晚,蛟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山莊內萬籟俱寂,只有湖水在輕拍堤岸,發出悅耳的聲音,“月色江聲”的題名便是由此而來。湖泊區集南方園林之秀和北方園林之雄,將江南園林的景觀移植到塞外。區內湖泊總稱“塞湖”,總面積57公頃。
平原區:平原區位于山莊北部、湖泊區以東,占地60.7萬平方米。平原區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其中又分為西部草原和東部林地。草原以試馬埭為主體,是皇帝舉行賽馬活動的場地。林地稱萬樹園,是避暑山莊內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當年這里有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萬樹園西側為中國四大皇家藏書名閣之一:文津閣。另外還有永佑寺、春好軒、宿云檐等組建筑點綴在草原、林地之間。
山巒區:位于山莊西北部,面積443.5萬平方米。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五分之四。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高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高聳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是調節山莊氣候的重要因素。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共計40余處。
【建筑特色】
造園思想
承德避暑山莊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園林,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
建筑風格
承德避暑山莊整體布局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筑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山莊融南北建筑藝術精華,園內建筑規模不大,殿宇和圍墻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墻,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主要景點】
金山
金山島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仿鎮江金山寺而建。島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面闊五間,康熙帝御題"鏡水云岑",循石級而上,抵達"天宇咸暢"。兩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島上制高點北建有三層木塔,題名"上帝閣",為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此島雖由人工堆砌,卻宛如天開地造。康熙帝贊其"仰接云霄,俯臨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熱河
熱河泉位于山莊湖區東北隅,是山莊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從地下涌出,流經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自銀湖南部的五孔閘流出,沿長堤匯入武烈河。熱河全長700多米,在一般地圖上找不到它有蹤跡。它是中國最短的河流。熱河發源于避暑山莊諸泉的一條涓涓細流,主要水源來自熱河泉。冬季水溫為8℃。泉側有巨石,刻“熱河”兩字。
麗正門
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二字,取自《易經》“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意思為“光明正大的門”。門洞上方,鑲有用五種文字題寫的“麗正門”石質匾額,承載著中華民族四海歸心、天下一統的深沉夢想。
煙雨樓
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仿照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建造。
煙雨樓作為主園林湖區北面構圖的中心,在營造庭院空間的同時,對布局的外向性格外強調,因此也更側重向外借景。整個園中園以建筑統攝全局,主體建筑煙雨樓與連廊圍合的庭院形成主空間,北側以一段欄桿直凌水面,仰眺萬樹園之廣闊無垠,俯瞰如意湖之碧波浩渺;主空間的東西各連接一組次空間:青陽書屋、四方亭、八方亭三者東面澄湖,向東北可眺望香遠益清、熱河泉的不盡之意,向東南可賞小金山之高聳,甚至可借園外磬錘峰之景,形成外向性的濱水空間;西側的對山齋庭院則由院墻圍合,相對內聚。
同時,體量驚人的假山聳立于庭院西南,同庭院空間形成陰陽對仗,與對山齋形成高下呼應,又輔以古木交柯,有些煙雨靡靡之感;輕巧的翼亭穩坐山巔,六面開闊,同時借庭院、古松、疊石、湖面、遠山之景。
從立面效果看,煙雨樓庭院各立面性格各異,西、南立面有假山、古木、院墻的掩映,頗有些內斂朦朧之意;而東、北立面則讓建筑立面直抵水面,氣魄非凡。
文津閣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文津閣,位于承德避暑山莊西北部的南山積雪腳下,千尺雪后和云容水態之南,是仿浙江寧波藏書家范欽“天一閣”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形制營造而成的。它與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合稱內廷四閣,或北四閣,是貯藏《四庫全書》的地方。它是避暑山莊的一處園中之園,也是文津島上最大的一組園中園,更是一座具有典型園林風格的皇家藏書院。
松鶴齋
松鶴齋位于避暑山莊南端,左鄰正宮區,后與萬壑松風一徑之隔,西南面對麗正門,北面通向湖區,是一組對稱式宮殿建筑,格局與正宮相似,松鶴齋內古樹名木,假山疊石,玲瓏棋布,庭院通幽,環境十分優雅。康熙曾在避暑山莊榛子峪為母后修建了“松鶴清樾”頤養天年,乾隆效法祖父也為其母后修建了“松鶴齋”居住,“松鶴”即取“長壽”之意,乾隆有詩云:“常見青松蟠戶外,更欣白鶴舞庭前”。
松鶴齋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占地總面積約為10000平方米,由七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依次為硬山式門殿五楹,邊設掖門,二宮門三間,二宮門北硬山式前殿七楹,乾隆題額“松鶴齋”,后殿七楹,題額“樂壽堂”,為皇太后居住。堂后為十五間照房。照房后院建單檐歇山卷棚頂殿七楹,前后出廊,初名“綏成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年修葺后,改題“繼德堂”,供皇太子顒琰(嘉慶帝)居住。堂后為面闊五楹的兩層樓閣,題額“暢遠樓”,形制與正宮區“云山勝地”相仿,室內無梯,室外設假山蹬道上樓,最北為垂花門。松鶴齋東跨院兩組建筑坐北朝南,南端為南門殿,北端為北門殿,花石子方磚道路連接。
【價值意義】
歷史價值
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避暑山莊興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時間在此處理軍政要事,接見外國使節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使這里成為中國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這里發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遺跡和重要文物,成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后形成的歷史見證。
宮苑典范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歷經康雍乾三代帝王,歷時八十九年,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與皇家寺廟建筑經驗的結晶。它成為與私園并稱的中國兩大園林體系中帝王宮范體系中的典范之作。園林建造實現了“宮”與“苑”形式上的結合和“理朝聽政”與“游息娛樂”功能上的高度統一。寺廟建筑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
建筑藝術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廟群。它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筑藝術之大成,是具有創造力的杰作。在造園上,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總結并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素材、造園技法,使其成為自然山水園與建筑園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繼承、發展、并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建筑技藝,擷取中國南北名園名寺的精華,仿中有創,表達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建筑主題。在園林與寺廟、單體與組群建筑的具體構建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現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和建筑藝術的融合,它囊括了亭臺閣寺等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木架結構建筑的高超技藝,并實現了木架結構與磚石結構、漢式建筑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筑形式的結合。加之建筑裝飾及佛教造像等中國古代最高超技藝的運用,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觀。
研究價值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論是造園還是建筑,它們都不僅僅是素材與技藝的單純運用,而是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