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堯縣地處冀南平原,隸屬河北省邢臺市,全縣總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隆堯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始于夏商時期,正式建制于西漢。1947年由隆平、堯山兩縣合并而成。古代典籍有堯、舜治水的記載,后周皇帝郭威和柴榮、翻譯家彥琮、教育家孔潘、《五方元音》作者樊騰鳳等諸多仁人志士皆出于此。
行政區劃
隆堯縣轄6個鎮、6個鄉:
鎮:隆堯鎮、魏家莊鎮、尹村鎮、山口鎮、蓮子鎮、固城鎮
鄉:北樓鄉、東良鄉、雙碑鄉、牛家橋鄉、千戶營鄉、大張莊鄉
歷史沿革
今隆堯縣境,春秋時期,其西境(原堯山縣域) 初為邢國地,邢滅為衛,后改晉地;其東境(原隆平縣域)則為晉國地。戰國時期全境均為趙國轄地(見《河北省春秋戰國時代疆域考》)。秦代,東境為鉅鹿郡,西境屬邯鄲郡。西漢時,東境置廣阿縣(故城在今隆堯縣城東之舊城),還有象氏侯國(故城在今隆堯縣城北戶曹)和武陶侯國,均屬冀州鉅鹿郡;西境置柏人縣(新莽時稱壽仁),故城在原堯山縣城西十二里處,初屬趙國,后為冀州邯鄲郡。東漢時,廣阿縣(象氏、武陶兩侯國于西漢時已廢)仍屬冀州鉅鹿郡,于中平中期廢置;柏人縣為冀州趙國(建武五年封國,建安十八年改郡)。
抗日戰爭爆發后,于1938年9月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此時,隆平、堯山兩縣屬冀南區之十一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后,隆平、堯山縣屬冀南區四專區所轄。1947年將隆平、堯山兩縣合并為隆堯縣,仍屬冀南區之四專區。191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撤銷,隆堯縣隨冀南區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隆堯縣即劃屬河北省邢臺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隆堯縣仍為邢臺專區,縣人民政府駐城關(即原隆平治)。1959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隆堯縣劃歸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隆堯縣并入內邱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隆堯縣境隨內邱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隆堯縣境即隨內邱縣還屬,同年7月9日析內邱縣復設隆堯縣(含柏鄉縣境);1962年3月析隆堯縣復置柏鄉縣,隆堯縣復原制,仍屬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稱邢臺地區,隆堯縣屬之。1993年,邢臺地市合并,隆堯縣屬邢臺市至今未變。
自然環境
隆堯縣地勢西高東低,宣務山、堯山坐落西部,山地面積5.8平方公里。中、東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種植。全縣年平均氣溫12.8度,年平均降雨524毫米,日平均光照7.6小時,全年無霜期195天。
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原煤、石膏、大理石、石灰石、砂石等十多種。堯山一帶有一中型煤田,儲量2.2億噸, 分布面積25平方公里,煤質以氣煤、肥煤為主,等待開發。沿京深高速公路雙碑一帶有華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型石膏礦藏,儲量7.5億噸,石膏平均品位77.4%, 主礦體礦石品位85%以上,礦床分布14平方公里,埋深約100米。石灰石儲量5億平方米,大理石儲量250萬立方米,有牡丹、地龍、波浪等五種。宣務山東側有礦泉水資源,經國家地礦部門多次取樣化驗測定,該水質理化指標和衛生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天然飲用礦泉水標準,尤其含鍶、偏硅酸、鋅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少見的優質礦泉水 有一處其他地區夢寐以求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值得開發為旅游景點。
經濟發展
工業穩定發展。全縣有縣辦工業企業40家,鄉鎮辦工業企業96家,中外合資企業5家,內聯企業10家,主要工業產品近百種。其中部級優質產品有皮棉、短絨、隆泉特曲酒、堯酒、農用碳銨等6種;省級優質產品有止回閥、閘閥、自動平毯機、70道中檔地毯等7種。隆泉特曲是河北省十大名酒之一;自動平毯機,獲國家優秀新產品獎;中檔地毯獲輕工部百花獎;拘纬闪艘悦禾俊⒔ú、輕紡、機械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化工、釀酒、皮革等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
全縣耕地面積81.3萬畝,其中水澆地65萬畝,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油料、蔬菜等,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和省科技興農示范縣。隆堯辣椒素以皮薄、肉厚、油性大、辣味濃而聞名,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年產椒干1500萬公斤左右,主要銷往南韓、日本等國。隆堯“雞腿大蔥”是全國著名的特產蔬菜之一,年種植面積4萬畝,產量1.6億公斤,在華北和東北地區享有盛譽。澤畔白蓮藕聞名遐邇,曾是歷代貢品。
全縣已初步形成食品工業、建材工業、閥門制造業三大主導產業。其中,以華龍集團為龍頭的食品加工業,年方便面生產能力達到80多萬噸,是全國最大的方便面生產基地;以奎山集團、廣太公司為龍頭的建材業,年產水泥250萬噸、石膏120萬噸、石膏粉30萬噸、石膏板3000萬平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民營建材生產基地;以遠大公司為龍頭的閥門制造基地。目前,全縣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65家,千萬元以上的38家,超億元的3家,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家、河北省著名商標3家、國家免檢產品1家、8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隆堯縣先后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科技進步縣、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稱號,并連續多年被評為“實績突出縣”。
投資環境
為吸引國內外企業和客商到隆堯投資創業,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招商引資和激活民資的優惠政策,并建立了外來客商投資服務中心和企業權益保護中心,堅持辦事從快、服務從實、收費從低、保護從嚴,讓一切投資者來之放心、干之安心、離之舒心。
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與競爭,隆堯縣決心緊緊抓住入世機遇,牢固樹立大開放、大合作、大發展的觀念,敞開縣門,走出國門,笑迎八面來客,借助四方之力,爭取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把隆堯建成聞名全國的食品強縣、建材大縣、閥門名縣和精品城鎮縣,躋身全省經濟強縣行列。 隆堯縣位于河北省南部,全縣總面積749平方公里,人口46萬,轄5鎮、7鄉、276個村和2個縣級國營農場。
交通狀況
貫穿境內的京深高速公路,便利的交通條件。隆堯縣地理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石家莊80公里,南距邢臺50公里,西距高速路口14公里、隆堯火車站2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縱穿南北,祁南、邢內公路橫跨東西。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在實現鄉鄉通油路的基礎上,村級通油路率達86%,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480公里。
隆堯縣公園
基礎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隆堯縣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4.63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6億元,連續五年年均增幅分別在12%和19%以上。隆堯縣已被列為河北省“25個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之一。
貫穿境內的京深高速公路--便利的交通條件。隆堯縣地理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石家莊80公里,南距邢臺50公里,西距高速路口14公里、隆堯火車站2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縱穿南北,祁南、邢內公路橫跨東西。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在實現鄉鄉通油路的基礎上,村級通油路率達86%,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480公里。
豐饒的農副產品。全縣耕地面積81.3萬畝,其中水澆地65萬畝,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油料、蔬菜等,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和省科技興農示范縣。隆堯辣椒素以皮薄、肉厚、油性大、辣味濃而聞名,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年產椒干1500萬公斤左右,主要銷往南韓、日本等國。隆堯“雞腿大蔥”是全國著名的特產蔬菜之一,年種植面積4萬畝,產量1.6億公斤,在華北和東北地區享有盛譽。澤畔白蓮藕聞名遐邇,曾是歷代貢品。
完善配套的通訊電力設施。隆堯縣已實現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國內外程控電話直撥和寬帶互聯網服務;境內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18座,年供電量達4.5億千瓦時,全部實行環形供電,可以滿足十年的經濟發展需求。
文物古跡
隆堯縣是遠古人類重要活動區域之一,經考古發現,在堯山附近的汦河兩岸有仰韶文化(后岡類型)遺存三處(西山南遺址、西侯南遺址、北村東遺址),距今6000多年。北小霍村南一公里處曾出土石器、陶器,經鑒定屬龍山文化。1954年在丘底村南發現的地下夯土墻、石鑿以及在雙碑一帶出土的繩文陶鬲等,均系這一時期的遺存。公元前2000年相當于父系氏的公社時期,傳說中的黃帝后裔氏族部落三大領袖堯、舜、禹曾在這一帶活動,境內宣務山(又名堯山)即為唐帝堯的采封之地。堯曾于此治理天下,繁衍生民凡70載。縣北固城東一里許為古象氏城址,相傳舜弟象曾居此。春秋晉國時,在宣務山西筑柏人城。漢時,又置柏人、廣阿、象氏三縣。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沿革,地上地下留有許多高品位的文物古跡,成為文物大縣。
大唐帝陵:位于隆堯縣正南6公里的魏家莊鎮王尹村北200米處的大唐西陵,為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大唐帝陵”,簡稱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時始建。唐太宗貞觀廿年(647年),累遣使臣左驍衛府長史長孫尊師與邢州刺史李寬、趙州刺史杜敖等檢謁塋域,畫圖進上。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國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東500米處建光業寺,為唐陵附屬建筑,陵、碑皆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柏人城:在隆堯縣西部的雙碑鄉境內,是春秋時期的歷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古城池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鄰抵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向為歷代兵家所看重。城墻全長8017米,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里。東城墻長2225米,西城墻長1451米,南城墻長1915米,北城墻長2426米,平均厚度為15.1米,最高處為9.15米。城墻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鋪有一層橫木,橫木間距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當于現代建筑用的鋼筋。此城原有9個城門,靠水的北面1門,南2門,東西各3門。城墻猶如山巒起伏,登臨氣勢磅薄的柏人古城坦,一覽平疇的大平原,煙村霧樹,如錦似畫,使人頓覺心曠神怡,志壯氣豪。經過現存古城地表以上部分所作粗略估算,光是土方堆積量就達110多萬立方米。完成如此浩大工程,這在生產力低下,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
宣務山石窟:坐落于縣城西北7.5公里的宣務山之巔,曾有千佛殿、同聲谷石室、臥佛殿等古建筑。千佛殿為窟之主體建筑。據《十三州志》云:“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這里曾有隋、唐、宋諸代的石刻、雕像、碑碣等豐富的歷史文物。
楊宣碑:原在隆堯縣西河村,1980年移置于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內。該碑刻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年),是邢臺地區現存歷史最為久遠、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學價值的古碑,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舍利塔:位于隆堯縣宣務山西北側染紅村南的石佛寺遺址。該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8米,為7層(含座)5檐磚砌建筑,檐下有斗拱,其肅穆玲瓏的造型,充分體出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造型美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舍利塔始建年代雖無從查考,但考其造型似為北宋時期的建筑。經辨析寺內殘留碑文證實,該石佛寺原屬佛教禪宗五家門派之一的臨濟宗。寺內禪師圓寂后,佛教徒們將其小股尸骨(佛語謂之“舍利”)置于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該舍利塔是中國現存臨濟寺古塔中極少的宋塔之一。
西漢任敖墓:位于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畝,外形為一土丘,世人俗稱“丘底疙塔”。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余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并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云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
堯山石刻:堯山即宣務山之南山,位于隆堯縣城西北7.5公里處。相傳,上古唐帝國堯始封于此,因以名山。山之巔遺留文物古跡較多,北魏、唐、宋、元、明等代的摩崖石刻尤以為最,今人稱其為堯山石刻。
隋代彥琮墓:隆堯縣境內宣務山南段(即堯山)東山坡上有一棺形石室,有人曾誤以為是宋代包公的棺材,其實不然,此乃隋代高僧彥琮之墓。
邢臺地震紀念碑:1966年3月8日,在隆堯縣東部的白家寨一帶發生了6.8級強烈地震。震后,周恩來總理冒著余震的危險,三次親臨地震現場,并到達災情最為嚴重的白家寨視察慰問。
民間藝術
隆堯縣民間藝術源流長,年代久遠。明代中期,便有秧歌萌生起步,至明末清初,便已成為農村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隆堯秧歌系境域內流傳最早、最廣泛、最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戲種。此劇種源于相地,長于斯土,發展于隆邑,源古可至明嘉靖年間。此劇語言簡單,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唱句多無拖腔,唱法與民間說唱基本相同。自清朝中期開始引入亂彈、絲弦、南調、河北梆子、老調、京劇等7個劇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隆堯秧歌不斷鞏固和提高的基礎上,相繼又引入了多種鄉藝活動,如跑驢、跑旱船、踏高蹺、耍龍燈、舞獅子、拉碌碡、二鬼摔跤、招子鼓、抬杠、攉桿、大頭舞、太平車、扁擔官等十幾種類型。此劇種源于相地,長于斯土,發展于隆邑,源古可至明嘉靖年間。此劇語言簡單,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唱句多無拖腔,唱法與民間說唱基本相同。自清朝中期開始引入亂彈、絲弦、南調、河北梆子、老調、京劇等7個劇種。
名優土特
產品具有明顯優勢。隆堯縣素有“辣椒之鄉”之稱,是河北省辣椒出口生產基地縣。種植面積7萬畝,年產椒干1500萬公斤左右,以皮薄、肉厚、油性大、辣味濃而聞名,。主要銷往香港、日本、斯里蘭卡等國。隆堯“雞腿大蔥”是全國著名特產蔬菜之一,有兩千多年栽培歷史,在華北和東北地區享有盛譽,年種植面積4萬畝,產量4000萬公斤。澤畔白蓮藕聞名遐邇,曾是歷代貢品。
對外貿易有較大發展。出口商品有地毯、皮革、辣椒干、服裝、家兔、柳編、大理石等近20種,銷往美國、日本、香港、菲律賓、西歐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