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黑龍港流域,邢臺市東部。全境位于地處古黃河、漳河的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自南向北微傾斜,海拔29-35米。東與威縣交界,南與邯鄲地區邱縣接壤,西與平鄉、巨鹿兩縣相連,北與南宮市毗鄰。境域南北長50.9公里,東西寬17.3公里,總面積513平方千米。轄1鎮7鄉、213個行政村,總人口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88萬人,社會總勞動力14.23萬人。縣政府駐地廣宗鎮,位于縣境中部,北至首都北京400公里,西北至省會石家莊120公里,西距邢臺52公里。
行政區劃
廣宗縣轄1個鎮、7個鄉:
鎮:廣宗鎮
鄉:大平臺鄉、件只鄉、核桃園鄉、馮家寨鄉、東召鄉、北塘疃鄉、葫蘆鄉
歷史沿革
“廣宗”一名始見于西漢時期,即《漢書·諸侯王表》》載: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孫劉如意為廣宗王,蓋取“推廣宗子之意”為名(《威縣志》),數年后國除,后漢時置為廣宗縣(至五代后唐時已更名宗城),然而,此廣宗不在今縣地,而在今威縣境內。今廣宗縣在東漢時為經縣地,隋、唐時期為平鄉縣地,元代始析平鄉縣增置廣宗縣,即沿襲了其東不遠的古廣宗之名。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便建立了廣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1941年8月,廣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十三專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廣宗縣屬冀南區四專區。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廣宗縣遂屬華北行政區冀南區四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廣宗縣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宗縣仍屬河北省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將廣宗縣劃歸邯鄲地區,同年12月20日,廣宗縣并入巨鹿縣(1960年改屬邯鄲市)。1961年7月9日,析巨鹿縣復置廣宗縣,屬同年復置之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仍轄廣宗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并,改稱邢臺市管轄。
自然環境
氣候:廣宗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春季風沙較多。年平均氣溫12.9℃,一月平均氣溫-3.6℃,四月平均氣溫15.1℃。七月平均氣溫26.3℃,十月平均氣溫13.7℃。極端最低氣溫-19.1℃,極端最高氣溫42.2℃。≧0°積溫4916℃。≧10°積溫4472℃。年平均降水量513.3毫米,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年日照2360小時。初霜始于十月下旬,晚霜終于三月中下旬,無霜期220天。
河流:境內河流稀少,有老漳河和西沙河,是主要排瀝河道。地下水源缺乏,水位較深,水量小,提采比較困難。近年大搞農田水利建設,開挖了合義渠、洗馬渠、王六村渠等10條主要排灌渠道。
土壤:境內土壤經長期耕墾,熟化程度較高。北部為輕壤潮土。中部和南部為輕壤質輕度鹽化潮土和中度鹽化潮土。老漳河以東有少部分粘質潮土。土壤母質為沖積黃土,土層深厚,自然肥力低,有機質含量不足1%。
經濟發展
北部以制鞋和密棗加工為主,中部以制油、化工制藥和紅薯加工為主,南部以棉花和自行車零配件加工為主。塘町棉花工業園區、東鋪自行車零件工業園區和城東綜合工業園區三個園區正在規劃建設。龍頭企業路寶鞋業集團、伊格制油有限公司、通絡藥業有限公司、大力自行車零件集團、國泰棉業有限公司、賀森化工有限公司均是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產品優勢和管理水平的知名企業。 2008年廣宗縣東環路南成為“工業新開發區”現在正在建設開發。
廣宗縣有51萬畝耕地,10萬畝沙荒地。種植業已形成棉花、花生、紅薯三大主導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5萬畝、8萬畝和5萬畝,年產量分別達到1.5萬噸(皮棉)、5萬噸和2萬噸;中藥材、食用菌、金銀花、蔬菜等特色種植總面積達到7萬畝;林木面積達到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養殖業以奶牛、肉牛、肉羊為主,奶牛和肉牛已達到5萬頭,羊存欄達到10萬只。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作為內陸縣城,廣宗縣的發展受到道路交通和信息資源的了制約,作為全國的貧困縣,勤勞的廣宗人沒有也不會自暴自棄,在新一屆政府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開拓進取,大力招商引資并取得顯著成效。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面對未來,廣宗人在自行車配件,包裝材料以及橡膠、化肥等行業作為突破口,在致富道路上疾步邁進。
特色產業
花生加工:花生種植面積10.03萬畝,總產3200萬斤。以該縣伊格植物油廠、油棉飼料總廠為龍頭,促進花生加工向深層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其中“伊格”花生油進入了中南海。
紅薯種植加工:近年來,通過引進高產優質新品種,使紅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0.01萬畝,總產鮮薯4億斤,年加工量達3.2億斤,生產的淀粉、粉條、粉皮暢銷十幾個省市和地區。
養殖業:1998全縣三大養殖業總投入2300多萬元,新發展養殖企業132家。其中養豬場65家,養養大戶48家,優種獺兔養殖場19家,新增種兔14000組。1998年養殖業產值1.8億元,占農業產值比重38%。
食用菌生產:靈芝、銀耳、姬菇、香菇等食用菌生產發展迅速,全縣已有食用菌大棚2500個,年產量400萬斤,產值1000多萬元,年純收入500萬元。
基礎建設
縣內交通便利,首創三類公交并存。縣城內外環已全線通車,大型載貨重客車繞城而過,有力降低了城內交通事故發生率。08年底根據上級規劃指示,汽車站拆遷至縣城西外環路口,火車站也將修建于此,此必將帶動新城區的發展,針對招商引資提供了有效地交通條件,提高跨越式發展的進程與步伐。
廣宗文化
廣宗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拳、太平道樂、柳編等三項,省級有傳統紡織技藝、黃巾鼓等六項。 其中梅花拳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梅花拳傳承人李玉琢是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央電視臺《第一線》欄目在奧運期間曾專門采訪報道廣宗梅花拳,1997年被河北省授予“梅花拳之鄉”稱號;廣宗太平道樂被稱為中國音樂史的“活化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太平道樂和黃巾鼓等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也是廣宗文化的一朵奇葩。廣宗即《史記》所說的“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之地,也就是后來廣為流傳的“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四羊方尊
廣宗旅游
廣宗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東漢時期建立了縣制。
在商代,廣宗境內因有河澤之利,水草豐美,盤庚遷都殷后,在此建離宮別館,紂王在此建園林,筑沙丘臺,史稱中國第一座“帝王園林”,趙武靈王和秦始皇先后客逝于此。春秋戰國時期,提倡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走向強盛的趙武靈王在此建沙丘宮群。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為尋求長生不老藥,五次東巡,路經此地。
廣宗縣名勝古跡眾多,有聞名中外的沙丘平臺遺址,有三座縣城遺址,有隋、明、清代名人墓,如明代吏書尚書崔恭墓,古建筑有明代縣衙官署正堂,清代的景廷賓故居和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故里、張果老墓遺址四羊方尊的發現出土等歷史古跡。廣宗縣自漢以來,名人志士代不乏舉,杰出人物當屬“掃清滅洋”義和團起義領袖龍團大元帥景廷賓,他領導的起義波及四省24縣,發展到16萬人,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廣宗是革命老區,1944-1945年,宋任窮、王任重、楊秀峰、陳再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我縣工作戰斗,領導抗日救國斗爭。廣宗縣是殷商五帝之都,廣宗縣還是“河北省梅花拳之鄉”,源于黃巾起義并薪火相傳的太平古樂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民間藝術品類多而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