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全區土地總面積275.8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區面積37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9萬人。區政府駐牌樓東街9號。郵編:075100。代碼:130705。區號:0313。
行政區劃
宣化區轄7個街道、1個鎮、3個鄉:天泰寺街道、皇城街道、南關街道、南大街街道、大北街街道、工業街街道、建國街街道、龐家堡鎮、河子西鄉、春光鄉、侯家廟鄉。
區域歷史
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據對宣化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遺址和宣化城及附近的劉家夭、王河灣、水泉、趙川、關子口、白廟等地發現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及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物考證,遠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已遍及宣化各地。考古專家論證說,宣化屬中國華北燕山山脈北緣,既有黃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又有北方紅山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南北文化交融匯聚的中心地帶,文化積淀十分豐富,對研究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區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并于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并。1959年6月,改合并后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至今。
地理位置
宣化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在張家口市東南28公里處,為張家口市轄區。地理坐標北緯40°37′,東經115°03′。東南距首都北京150公里,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市288公里,西距山西省大同市200公里,是京、津連接冀、晉、內蒙古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素有“陸路商埠”之稱。四至為:除西北與張家口市高新區毗連外,其余均與宣化縣接壤。其東與賈家營鎮、東南與顧家營鎮、東北與馬家灣鄉、北與大倉蓋鎮、西與沙嶺子鎮相連,西南與江家屯鄉接壤,南與洋河南鎮以洋河為界隔岸相望。
地形地貌
宣化區地處冀西北山間盆地至宣化盆地的北緣。宣化盆地是一個典型的新生代山間河谷斷裂坳陷盆地,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展布,中心部位有洋河自西向東南穿流而過,盆地四周群山環抱,南有娘娘山、黃羊山,北有煙筒山,東有尖草頂、大北山等。最高點煙筒山海拔1023.2米,最低點洋河畔海拔591米。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逐漸傾斜。平原、河川與山地、丘陵面積各半。獨特的地形地貌,為生長在古城的人民,永續利用,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奠定了基礎。
自然氣候
氣候:宣化洋河兩岸的河川區屬暖溫帶,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受較強的冷空氣影響,天氣多變,降水量較少,大風日數多;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進,在暖濕氣流的控制下空氣濕潤,降水較多;秋季暖濕的東南氣流逐漸衰退,干冷的西北氣流重新加強,溫度下降快,天氣晴朗,陰雨日漸減少;冬季受強大的蒙古冷高壓控制,嚴寒少雪,強冷空氣南下時常形成寒潮,引起劇烈降溫和大風天氣。氣溫:宣化區地處洋河北岸,年平均氣溫8°C左右。一月是全年最冷月份,月平均溫度為-10.9°C,月平均最低氣溫-16°C左右。七月份是全年最暖月份,月平均溫度為23.3°C,月平均最高氣溫在29至30°C之間。春季四月份,月平均氣溫10至11°C。
解放以來,宣化區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68年6月10日,為39.1°C;同年最低氣溫-21.9°C,年較差為61.0°C,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73年2月8日,為-25.8°C,同年最高氣溫33.9°C,年較差59.7°C。
自然資源
宣化區土地總面積275.8平方公里(413693.2畝),其中:農用地面積為205439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9.66%;建設用地面積為101897.7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4.63%;未利用地面積為106356.5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5.71%。全區人均國土面積1.29畝(人口基準32萬),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29畝。宣化區擁有大量可供開發的土地,而且地價比較便宜,只相當于首都北京地價的六分之一,是國內外客商投資開發、辦廠、經商的好地方。
宣化附近有鐵、煤、金、石灰石、膨潤土、耐火土、銅、錳、硫、石棉等多種礦種。轄區境內儲量最多的有赤鐵礦和煤礦。赤鐵礦山主要分布于宣化城北5公里處的煙筒山鐵礦和龐家堡、白廟、蛤蟆口一帶的龍煙鐵礦。礦床分布面積:煙筒山礦為7平方公里,礦石品位在40-50%之間;龍煙礦區由沙子地、楊家營、湯池口延伸到赤城縣的田家窯礦,礦石含鐵率為60%。據1993年底張家口市調查,儲量達926.55萬噸。煤礦主要分布于宣化城東南泥河子村附近。煤層為侏羅紀陸相沉積,普遍煤層為一層,厚度4-5米,品種有煙煤、褐煤,礦床分布面積為6平方公里,儲量一億噸,煤質較優,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工業用煤。
其他礦種主要有:富鉀頁巖、粘土礦、膨潤土、重晶石、白云巖礦、石灰石礦、輝綠輝長巖礦、金礦和錳礦等,且可供開發的潛力較大。
宣化區境內有四條河流,常年河道有屬于永定河水系上游支流的洋河和柳川河;季節性河有城東的大、小泡沙河。
經濟發展
宣化區唱響“思想大解放、環境大優化、發展大跨越”主旋律,積極謀劃經濟增長點,努力探求工作創新點,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2009年,宣化區成為全市第一個財政收入超10億元縣區。憑借過硬的綜合指標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第三次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排名第21位。同時,入選2009年度“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在河北省排名第一。
宣化區工業基礎雄厚,是張家口冶金機械和重化工基地,河北省“北廂”工業核心區,形成以鋼鐵、冶金、機械制造、電力、化工、釀造、裝潢印刷、陶瓷、建材為主體的工業體系。近年來,全區工業發展以建設兩園(鉆機工業園、信息產業示范園)、兩基地(機械加工中小企業孵化基地、信息產業孵化基地)為重點,由資源能耗型向集約環保型轉變,加速改造提升裝備機械制造、鋼鐵等傳統優勢產業,做強信息和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食品加工業,以基地帶動產業集聚。區域內現有規模以上企業35家,有河北省百強企業第5位的宣化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位居華北第一的火力發電廠張家口發電廠、自主創新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的宣化工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可生產6000臺專用車的福田雷沃重機股份有限公司等,它們在區域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近幾年來,宣化區崛起了萬豐機械有限公司、華泰礦冶機械有限公司、艾莫森科技發展責任公司等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新型企業。鉆機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全區現有鉆機整車生產企業22家,產品遠銷非洲、東南亞等地區,年銷售收入10億多元,宣化鉆機產業集群成功入選“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宣化區因此被業界稱為“鉆機之鄉”。福田重機、宣化電氣等6家企業被評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宣化區被評為省級“知識產權優勢區”。宣化區把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貫穿于整個工業經濟發展,加大對企業創品牌的扶持力度,“宣工牌”推土機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實現全市“中國品牌”產品“零”的突破;“長城牌”農用尿素、“鐘樓”啤酒被評為省名牌產品。2009年,“宣工及圖”、“鐘樓啤酒Z商標”均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工業情況
宣化區是一座典型的工業城市,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優勢,是張家口冶金機械和重化工基地,是河北省“北廂”地區重要的工業核心區。區域內有規模以上大中型企業12家,民營企業23家,并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制造、釀造、電力、化工、造紙、裝潢印刷、陶瓷、建材為主體的工業體系。2005年,區域內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77.6億元,工業增加值59億元,利稅2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7.6%,工業經濟已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和核心。宣化區域內有規模以上企業35家,其中有全國500強中排序236位、全國鋼鐵行業第21位、河北省百強企業第5位、華北生鐵、鋼材生產基地的宣化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位居全國第二、華北第一的火力發電廠張家口發電廠;有全國大型企業排次70名的中國昊華集團宣化有限公司;有全國520家重點企業、出口自營和河北省大型支柱企業集團之一的宣化工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還有河北福田重機專用車股份有限公司、宣化新鐘樓啤酒有限公司等,在宣化區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
農業情況
宣化區農業是典型的城郊型特色農業。全區轄三鄉一鎮(河子西鄉、春光鄉、侯家廟鄉、龐家堡鎮)54個行政村。農村人口53714人,勞動力30273人,耕地69500畝,人均耕地1.29畝。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全區形成了“精、細、特無公害蔬菜”、“葡萄為主的鮮食果品”和“規;犸曫B殖”三大產業。2005年,全區,蔬菜播種面積27180畝,總產量11.5514萬噸,糧食播種面積44940畝,總產量1.9593萬噸,農業總產值2071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660元。
高效園區
結合宣化區城郊型農業的特點,從1998年開始,全區先后建成11個庭院式生態高效園區,不僅使農民增產增收,而且推動了全區農業跨越式發展。廟底村和尚墳高效農業示范園區 園區占地305畝,投資420萬元,打機井2眼,平整土地200畝,砌筑護坡3800立方米,防滲渠1600米,蓄水池1個,栽樹18240棵,建高標準日光溫室1040間。溫室年生產蔬菜4茬,以黃瓜、西紅柿、油菜、芹菜為主。溫室前栽植葡萄2排,以白牛奶葡萄為主,并示范栽植新品種“里扎馬特”、“紅地球”葡萄。經營管理園區的51戶農民僅蔬菜年收入戶均8000元以上,加上葡萄收入,戶均達15000元。園內一排溫室加2排葡萄的庭園式生產模式曾受到原河北省省長紐茂生的高度評價。
水利工程
按照首都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安排,宣化區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以扶貧攻堅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及“小水富民”工程為重點,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圍繞防汛抗旱,因地制宜地建設各類水利水保工程。農田水利工程 2005年,全區新增防滲渠1.01萬米,累計達到18萬米,新打機井16眼,累計達356眼,灌渠累計長度達38.31萬米,有水庫3個,揚水站2個。全區水澆地面積465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7%。
生態工程
宣化地處首都的西北門戶和官廳水庫、密云水庫上游,在阻擋西北風沙,保證京津安全用水等方面處于重要地理位置,是全國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區域之一。
2001年以來,全區每年參加植樹造林的機關、學校、廠礦、商業、部隊、農村等單位100多個,人數達10萬多人次。五年來,共投資1600多萬元,其中投入國債資金958萬元完成京津風沙源工程造林2.5萬畝,封山育林2.4萬畝,完成退耕還林1.9萬畝,同時,完成荒山配套造林2.8萬畝,完成四旁植樹50萬株,還完成了區境域內的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區級公路和鄉村道路的通道綠化。投資761萬元,綜合治理小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為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我區還重點實施了文明生態村創建、城區公共綠化、道路綠化、小區綠化、庭院綠化等工程。到2005年末,全區有林地面積11.9萬畝,四旁樹350萬株,綜合治理小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林木種類現有19種,31屬63個品種。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0.1%。如今,走在宣化這塊大地上,昔日的荒山禿嶺和黃漠沙灘已是綠樹婆娑,青草茵茵,發展生態經濟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構筑京津綠色屏障,再造宣化秀美山川,致富當地,護衛京津的目標正在實現。
珍品葡萄
宣化區栽培葡萄歷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歷史。宣化葡萄品種繁多,有“白牛奶葡萄”、“玫瑰香”、“馬奶子”、“龍眼”、“李子香”、“老虎眼”等,這些品種各有特色,其中“白牛奶葡萄”最為著名。這種葡萄粒大皮薄,汁多而甜,味道鮮美,甜酸適度,可以剝皮,可以切片,素有“刀切牛奶葡萄不流汁”的美譽。牛奶葡萄果穗形狀為圓錐形、果穗大,果皮細膩,皮肉黃綠色,果皮上有果粉(白霜),晶瑩可愛,該品種屬中晚熟品種,采收期為中秋節前后,故為節日佳品。宣化葡萄品質上乘,非他處葡萄所能比擬。明清兩代即作為珍果,進奉皇宮。1909年在“巴拿馬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榮獲“榮譽產品獎”;解放后,宣化葡萄不僅供京津滬及我國南方各省、市,1956年開始還遠銷香港、英國等地,先后出口750余萬公斤。在國際市場也享有很高的聲譽。1996年注冊“春光牌”葡萄,1997年被河北省首屆農業博覽會評為省級名牌產品,1999年又獲昆明世博會銅牌獎。原農業部長肖鵬、原中顧委常委劉瀾濤、河北省原副省長李鋒等領導人曾來宣視察葡萄園;南斯拉夫葡萄技術代表團也曾到葡萄研究所進行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
對外貿易
在對外貿易方面,宣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門的配合下,編印了《中國宣化》招商引資宣傳畫冊,向國內外宣傳宣化的發展狀況及投資環境。為了及時給區屬各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實用的項目信息,區開放辦又組織人員編制了《宣化區招商引資項目冊》,收集了區屬以及駐宣單位的項目資料,建立了項目庫,共搜集了包括基礎設施、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環保、食品、飲料、旅游、文化、娛樂、商業、農業、資源開發以及企業租賃轉讓等4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在政府網站上全部發布。2003年,為貫徹區委、區政府“工業立區”的戰略思想,區開放辦狠抓項目建設,認真謀劃運作一批拉動經濟增長的大項目,有計劃有重點地吸引外資向生態旅游、農業產業化經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來。同年10月將《宣化招商引資項目冊》進行重新整理,去舊補新,由專人編寫了新的涉及旅游、生態、環保、商業配送、工礦機械等領域的項目27個,擬引進外資3.14億美元,內資53億元人民幣,有效地更新了項目資料,為下一步開放開發、招商引資做好了準備。11月,為參加北京“首屆名牌區縣商機行銷論壇”,區開放辦會同有關部門編印了《京西第一府--宣化》宣傳畫冊,更加全面地介紹了宣化的投資環境,展現了宣化做為京西第一府的風采。
城市建設
區委、區政府按照“生態養城、暢通活城、宜居帶城”的發展思路和“一園三區”的空間布局,全力實施城市與產業雙驅戰略,打造基礎設施齊全、投資環境良好的招商引資大“磁場”,累計投資50多億元進行城市建設,建成區綠化面積589.772公頃,綠化覆蓋率達25.39%;強力推進三年大變樣工作,大新門恢復重建、萬柳公園、西城垣公園等建設工程順利完工,泡沙河治理使昔日“龍須溝”舊貌換新顏,熱電聯產項目拔地而起,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已投入使用,實施了京西江南、伯居田園等一批高標準住宅小區建設工程,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在今后幾年內,宣化區將投資200億元,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城鎮面貌整治、生態環境治理、城鎮住房保障、古城風貌恢復、城鎮精細化管理”六大工程,初步形成“一園、兩線、三區、六橋、六橫、九縱”的城市總體格局,古城宣化將建設成為建成區面積6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萬,環境優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城市。歲月的風雨,日月的靈光,歷史的變遷,擋不住時代的車輪滾滾前行?缭桨l展中的千年古城宣化,正在揚帆奮起,邁入厚積薄發、加速發展的新階段,40萬古城兒女將用自己的辛勤耕耘和聰明才智賦予家鄉與時俱進的靈魂,使她成為一顆耀眼的明珠,屹立在京西,熠熠生輝。
交通運輸
宣化區地處張家口市經濟隆起帶“黃金島”中心位置,是連接北京、張家口的通道,是溝通京、津與冀、晉、蒙西部地區物資貿易和流通的樞紐城市,境內公路、鐵路運輸通暢、便利。
公路 宣化區公路建設發展迅速,高速公路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京張、宣大、丹拉、張石四條高速公路從境內穿越,高速公路占有量約80公里,區域內高速公路密度達33公里/百平方公里;國省干線建設快速發展,110、112、207三條國道在區內交匯;地方道路建設日新月異,縣區級、鄉、村級公路達到133公里,縣(區)級公路密度達48公里/百平方公里,不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5%,而且大大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此外,我區還實施了“村村通”為重點的農村公路建設,農村交通條件顯著改善,全區三鄉一鎮共54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鐵路 宣化火車站屬北京鐵路局一等站,現有職工700余人。該站有鐵路正線2條,到發線9條,2005年,宣化火車站重點修繕了候車室、新建了部分設施,不僅優化了旅客的旅行環境,提升了運輸能力,又為塞外古城宣化對外開放的形象增加了光彩。該站先后榮獲北京鐵路局、北京鐵路分局“先進單位”、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優勝標準站段”、鐵道部“全路先進優質車站”等榮譽稱號,被排序為北京鐵路局“先進優質車站”第一名。
教育事業
近年來,宣化區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教育規模逐年擴大,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形成了多元化的辦學體制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7所,其中,有小學58所(城區25所、鄉鎮中心校10所、完全小學6所、教學點14個);有初級中學10所(城區中學7所、鄉鎮中學3所);有完全中學3所(城區校2所、鄉鎮校1所);有普通高中2所,其中,省級示范性高中1所;有職工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廠辦學校2所。有各級各類幼兒園27所,其中,國辦幼兒園3所。2005年,在校中小學生44148人,其中,小學生24595人,初中生12345人,普通高中生7208人。有在讀幼兒6507人,其中,在校幼兒1882人,在園幼兒4625人。另外,有中等職業成人學校9所、軍地高等院校5所。全區形成了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以及軍地高等教育比較完善、具有一定規模的教育體系。
衛生防疫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家,其中,區直醫療衛生機構6家,區屬醫療衛生機構1家(交通局醫院),省級駐宣醫療衛生機構1家,市級駐宣醫療衛生機構1家,廠礦醫院7家,部隊醫院1家,民營醫院1家。另有鄉級衛生院4個,村衛生室4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3個,共有編制床位1512張(不含鄉鎮衛生院)。全區現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680人,其中,區屬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05人。基本形成了一個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為一體遍布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為保障全區人民健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先進 全區醫療衛生單位擁有固定資產9065萬元(不含部隊醫院),其中,宣化區衛生系統總資產3342萬元,固定資產3106萬元,流動資產936萬元。醫療衛生單位總建筑面積22072平方米。各醫療衛生單位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大中型醫療設備和器械,建起了檢查、監測、急救、治療功能齊全的ICU、CCU病房,提高了臨床診斷符合率、治愈率和搶救成功率。并建成健康體檢中心、肝病治療中心和正在建設的二級生物安全實驗中心、艾滋病初篩實驗中心等,為今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廣播電視
宣化區廣播電視局(臺)負責全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管理和利用電視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等工作。擁有20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300平方米和60平方米大、小演播廳,先進的無線發射機、專業級數字攝像機、非線性編輯機等多套設備。承擔著宣化區一套、二套電視節目的制作播出和轉播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的任務。自辦的《宣化新聞》、《新聞夜線》、《經濟視點》、《聚焦古城》、《警方在線》等10個欄目,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心制作,不斷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目前,宣化區電視臺已發展成為采、編、播數字化,工作流程網絡化為一體,無線、有線傳輸相配套,覆蓋宣化周邊方圓30公里,受眾50余萬人口,具有較強影響的電視媒體。
文物資源
古城宣化、歷史悠久。早在秦朝時就成為上谷郡,明朝時為著名的長城九鎮之一,清朝時是全國72府之一,現今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京西第一府”。
宣化區境內各個歷史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寺廟和革命文物建筑極為豐富,主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下八里遼墓群(Ⅰ區);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5處,宣化城(含拱極樓)、五龍壁、時恩寺大殿、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下八里遼墓群(Ⅱ區);張家口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立化寺塔;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
歷史文化
古城宣化,歷史悠久。秦時即為上谷郡,明朝為著名的長城九鎮之首,清朝是全國72府之一,現存全國文物保護單位3處共6個點:宣化古城(含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及古城垣)、下八里遼墓群(含Ⅰ區、Ⅱ區)、時恩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5個點:磚雕五龍壁、立化寺塔、第十六中學堂及天主教堂、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清遠樓又名鐘樓,為宣化城的標志性古建筑,素有“中國第二黃鶴樓”之稱;鎮朔樓又名鼓樓,是宣化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建筑;拱極樓俗稱南門樓,是宣化城門中唯一有關城且保存下來的城樓;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譽為“地下藝術殿堂”,墓頂繪有融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記星法和西方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記星法為一體的天文圖,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天文的重要資料;距今500多年的時恩寺,大殿為單檐九檁廡殿頂建筑,有較高的文物價值。1992年宣化區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京西第一府”之美譽。
宣化區精心打造“京西第一府”歷史文化旅游品牌,確定并正在開發大遼文化城景區、城垣遺址景區、明清古文化街景區、宗教文化景區、龐家堡自然生態游景區、葡萄采摘生態休閑游景區、軍事革命傳統教育景區等七大精品旅游景區。2008年,經河北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宣化文化古城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濃厚的文化底蘊培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王河灣挎鼓,鼓聲如行云流水,經典鼓點“鳳凰三點頭”極具民間藝術特色。宣化剪紙,突破了“剪”和“紙”的局限,體現了將民間剪紙與中國寫意畫結合起來的新的剪紙藝術形式。白蜂糕、糖拉拉、油布袋等數十種傳統民間小吃,留存著古城宣化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獨特味道。
旅游資源
京西第一府旅游區文物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及遼墓壁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拱極樓、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五龍壁磚雕、舊城垣、時恩寺及遼代壁畫墓群二區。此外,還擁有一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內的“武廟”大殿、按院街內的張自忠將軍故居、慈清西行時的行宮等人文旅游資源;有9個“京西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京西第一鐘樓——清遠樓、京西第一鼓樓——鎮朔樓、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張世卿墓、京西第一磚雕——宣化五龍壁磚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極樓、九龍壁等景觀,豐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筑文化、佛教文化、遼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覽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間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增進身心健康。游客在這里可以觀賞宣化古城的雄姿,體驗塞外古城的風土人情。
旅游景點
宣府鎮(今宣化城區)建于明代,是我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城區,特別是鎮朔樓(鼓樓),清遠樓(鐘樓),拱極樓很有特色。建于南北中軸線正中的鐘樓(清遠樓)有“第二黃鶴樓之美譽”。樓下十字拱門,上懸巨鐘重萬于斤,據說40里外可聞鐘聲。
鐘樓南面是鼓樓(鎮朔樓)。是河北省少存的門樓建筑之一。乾隆親書的“神京屏翰”匾額,懸掛在鎮朔樓上。
宣化遼墓在市宣化區下八里村。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張世卿的墓。由墓道、墓門和前后二室組成,室內壁畫有80平方米,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頂部,繪出行、伎樂、宴飲等活動,描寫了墓主人生前是的豪奢生活,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墓頂繪彩色星象圖,它是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中外合璧的星圖。壁畫內容豐富,彩色鮮艷,年代準確,為我國已發現的遼代壁畫中所少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