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冀蒙結合部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屬陰山穹折帶,俗稱"壩上高原",平均海拔145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1′-114°56′,北緯41°25′-42°08′。縣城北距二連、南距北京均為350公里,張庫大道穿越縣境,是通往內蒙的交通要塞,在溝通冀蒙商貿流通中發揮著橋頭堡和集散地的作用。縣域廣62公里,袤80公里,總面積3395.4平方公里,轄7鎮8鄉327個行政村,總人口28.3萬人,有漢、回、蒙、藏、滿5個民族。
行政區劃
康保縣轄7個鎮、8個鄉:
鎮:康保鎮、張紀鎮、土城子鎮、鄧油坊鎮、李家地鎮、照陽河鎮、屯墾鎮
鄉:閻油坊鄉、丹清河鄉、哈咇嘎鄉、二號卜鄉、蘆家營鄉、忠義鄉、處長地鄉、滿德堂鄉
歷史沿革
1922年4月(民國11年),由張北、商都兩縣置康保招墾設治局,就在現在的康保鎮。1925年3月(民國14年),改設康保招墾設治局為康保縣,仍屬于察哈爾特別區。1928年9月17日(民國17年),察哈爾特別區撤銷,設立察哈爾省,省會為張家口,康保縣屬于張家口專區。1935年12月,察哈爾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協同偽滿洲國蒙古軍侵占康保縣。1937年10月28日,日、偽軍成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管轄察哈爾盟的康保縣。
1949年1月,成立察哈爾省,撤銷商化康聯合縣,恢復康保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遷回康保鎮,屬察哈爾省察北專區。1952年11月,撤銷察哈爾省,原察南、察北專區合并為張家口專區,康保縣屬之,劃歸到河北省。1958年,康保縣并入張北縣。1961年5月,張家口市與張家口專區分設,從張北縣以原轄區劃出康保縣,恢復縣制,仍屬張家口專區。1967年,張家口專區改成張家口地區,轄康保縣,同年成立康保縣革命委員會。直至1982年建立康保縣人民政府,原縣革命委員會撤銷。
國務院1993年6月19日批準撤銷張家口地區,康保縣劃歸張家口市管轄。
地貌氣候
康保地貌大致可分為低山丘陵區、緩坡丘陵區和波狀平原區三種類型。總觀全境,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陰山余脈橫貫全縣。東北部的鑲黃旗山,標高1784米,構成該區主峰;西南部的鹽淖岸,標高1282米,為該區地勢最低洼之處。東從鑲黃旗山起,西經廟彎子山、人頭山直至阿淖山一線,構成全境的分水嶺,向南向北逐漸形成低山和緩坡丘陵地形。丘陵地區無高山峻嶺,山頭禿圓,山坡平緩,山間廣布谷地、盆地。南部廣大地區為波狀平原,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崗梁、平灘和盆地相間分布,在低洼積水處形成形成星羅棋布的淺碟形內陸湖泊(淖)。
康保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干旱區,夏季涼爽,雨熱同期,年均氣溫1.2℃,無霜期為114天,日照時數3100小時,是河北省光照時間最長的縣,是全省唯一的無河縣。
礦藏資源
康保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煤炭、花崗巖、螢石、鉛鋅、黃金、鎢等礦藏33種,開發利用12種,探明煤炭保有儲量7840萬噸、花崗巖儲量1.5億立方米、螢石礦儲量350萬噸、鉛鋅礦儲量460多萬噸、黃金儲量2噸、石英巖儲量5億噸,多數未經深度開發。
支柱產業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重大機遇,圍繞我市"五業興壩"經濟發展總要求,立足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發展潛力,著力培強風電、煤炭、非煤礦產、畜牧加工、特色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六大產業。
盛產錯季蔬菜、馬鈴薯、豆類、食用菌、燕麥、亞麻等。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17萬畝,馬鈴薯、豆類種植面積年均穩定在30萬畝、20畝左右。以優質長白菜、圓白菜、芹菜、五寸人參蘿卜等品種為主的"塞星"牌無公害錯季蔬菜已穩占京、津、魯、浙等蔬菜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富含淀粉的馬鈴薯、味道鮮美的"康巴諾爾"食用菌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主產面食類:莜面;是壩上一特色主食,屬粗糧;
康保縣是全國風能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目前已經編制了《2005-2020年河北康保風電場工程規劃》,與河北建投、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山東魯能、武漢凱迪、瑞士MFC商業銀行集團、新疆金風集團等6家公司簽訂了325萬千瓦的開發協議,計劃總投資300多億元人民幣。建起測風塔29座,其中23座測風塔測風已滿一年。2006年,省建投投資3億元、3萬千瓦一期風電項目當年建設、當年發電、當年收益。2007年,河北建投還將投資1.5億元,完成2萬千瓦一期技改增容工程。河北建投公司投資4億元、5萬千瓦二期工程和國投公司投資8億元、10萬千瓦一期工程可望年內開工。"十一五"末,裝機容量達到50萬千瓦,完成增加值26250萬元。
目前,境內有河北金能張家口礦業集團康保礦業有限公司、安康煤礦、永安煤礦三家煤炭企業,年原煤生產能力達到72萬噸。2007年,河北金能集團規劃投資3.35億元綜合開發忠義煤田,建設年生產原煤60萬噸的中型煤礦,并配套建設30萬噸洗煤廠、2.4萬千瓦坑口矸石電場兩個項目。"十一五"末,全縣原煤產量預計可達到150萬噸以上、精煤30萬噸、發電1.7億度。
生態旅游
利用生態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把生態旅游業作為一個新型產業來培育,堅持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并重,深入挖掘全縣歷史文化、草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業。引進了英國IBC公司投資5000萬元的劉二溝生態景區綜合開發項目,實施了南天門景區通路、綠化、普慈寺重建等基礎工程,生態旅游業開始起步發展。2007年按照"發展自然生態為主體的異質化園林和農業風情化服務,打造京北張康草原生態旅游西線品牌"的開發定位,以臥龍圖為主景點,推進臥龍圖、劉二溝、南天門三個景點的開發。綜合包裝草原民俗、采摘狩獵等項目,建設臥龍圖-新民堡"生態觀光長廊",建立張北、沽源旅游延伸線。
民風民俗
春節,也稱大年,為農歷正月初一,是縣內第一大節。過去人稱春節為三元:歲之元、日之元、時之元。一元復始。“元是開始”。春為四季之首,一歲之冠,人們十分樂意從上此萬事如意,大吉大利。所以,在歡度此節中不惜花銷。從臘月中旬準備購衣購物,至下旬置辦加緊,要粉刷墻壁,裝飾房間,張貼年畫,制辦新衣。二十三,相傳為灶神上天日,各家供麻糖(飴糖)清水、谷草、豆子,意思是讓灶神吃了粘性麻糖可粘住嘴巴,到玉皇大帝那里不說壞話。草料是為灶神的騎馬所供。后數日,便陸續張貼春聯、窗花。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日九日不張貼,忌諱“七窟窿、八眼睛”——負債多,“九女星——不養男娃”三十日(臘月如小月,則二十九)為年春兒,整天吃好飯菜。傍晚清掃院落,掛紅燈籠,鄰居親友歡聚,或包餃子、耍紙牌等,有的通宵達旦,謂之“守歲”。是夜爆竹時嗚。大年初一,五更起床,點燃預先備好的柴禾,稱之隆(點)旺火。這時各家煙焰張天,各種爆竹響徹天空。清晨,太陽未出,拜年開始,男女老幼著新裝,到本村(鎮)親朋好友家拜年。之后到外地拜年,時間可延續到二月二。見面之后問“過年好”,并拱手作揖,受盛情款待。吃準備好的花生、瓜子、水果、煙、糖等,出門時挽留在家吃飯。長輩受晚輩拜見后要給晚輩(或只給小孩)“壓歲錢”,尤其是新媳婦新女婿,倍受青睞。初一,婦女有忌針的習慣。到初五,有“過破五”之俗,天未亮前或晚上,要揭起炕席掃土,倒出時要放爆竹,意為送走了窮土;從街捏點土放到炕席底,謂之換富土。初六以后,閨女走娘家。二十、二十五日為“小添倉”、“老添倉”,以預祝五谷豐登,糧食滿倉。
建國后,政府也重視春節,作好生活物資供應,節前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和愛國衛生運動。節中看望生產第一線人員、機關、廠礦、企事業等單位放假一天 ,同時還舉辦文娛晚會,以助興。
衣食住行
縣內居民衣著儉樸,舊時一年四季穿土布。冬棉夏單,春秋夾衣。貧民無換季衣服。土布非本地所產,都來自外地。顏色男黑、白、藍,女紅、綠、紫。貧苦人家白土布用煙煤、草木灰染色。有錢人家穿中式長衫,一般人家穿短衣。民國年間,老人穿大襟的襖,青年穿對門襖。大襟襖衣襟裹前胸,側而綴扣,對門襖衣襟兩片相等,一面綴扣門了,一面縫桃圪瘩,穿時把桃圪瘩扣進扣門子里,扣門子用布條縫成,縫在的布條挽成桃圪瘩。舊時,褲子不分前后,檔部寬大,男女均穿,褲襠上面縫褲腰,用褲帶系住。褲腿口用一寸寬的布帶子捆綁,稱“綁腿”。該縣有在外衣內穿腰子的習慣。冬棉夏夾,形似背心。多用布料制作。鞋用擰好的細麻納底,用線納邦,爾后绱納在一起。鞋底平硬,兩只可以換穿。女人因纏足較小,一般僅三寸,有三寸金蓮的說法。這種鞋前尖呈箭頭形,后幫稍高。鞋的樣子較普通勞動者的有圓口、尖口、方口等。襪子用白布制作,襪向為雙層布,襪底用白布夾破布,線納而成,比較結實。
該縣氣候寒冷,有穿皮衣御寒的習慣。一般人都要備大皮襖。皮襖較大,有的要苫住腳面。因此有“口外三件寶,山藥、莜面、大皮襖”的說法。皮襖大致分兩種,一種為“白茬”,一種為“吊面”。建國前多為前種。1960年產后,時興羊羔皮襖,稱“羊皮筒子”,輕柔潔白比較好看。至1980年前后,推出活面樣式,面料能取下洗滌,待干后即再套上,如此往復,既干凈又方便。當今皮襖,除上述樣式外,多由皮毛廠縫制其剪去一截羊毛,經化學加工,不失保暖,整潔美觀。青老年人均喜愛。還有皮夾克,內掛羊羔皮或煎絨皮,輕巧舒適,美觀大方。過去縣內還有戴氈帽子的,此帽用駝毛或牛羊毛扦成,形象半瓜,分兩層,一層可翻出來,為兩個耳苫子,有在耳苫子上縫一層皮毛,遇害冷放下來苫住耳朵,比較暖和。這種帽子戴的時間較長,至1950年以后,逐漸更替。
建國后,土布逐漸減少,機紡布、化纖布、毛料、呢絨等增多,衣著質量提高。衣服色彩,1966年前后比較單調男女都穿黃、黑、藍、白四種。1976年后色彩俱全。單衣多由縫紉機制作,棉衣部分由手工縫制。舊時的服式被淘汰,代之以各種制服。衣服款式男女外衣有干部服、中山服、西服、夾克服、風雪衣(男女外衣區別于衣領、衣兜)。內衣有毛衣、毛褲、絨衣、絨褲、北心、襯衣、襯褲、秋衣、秋褲、呢淪衫。1950年后普通空線襪,著布鞋。1960年冬著大頭皮鞋。1980年后,衣服款式增多。青年男女穿西服的較普遍,在夏季伏天姑娘也流行穿裙子。鞋多為膠底、塑料底,由該縣鞋廠制作,商店購買。女穿高跟鞋的較多,男穿皮鞋的較多。因縣內毛紡織廠生產呢子,城內穿呢子的較多。也有做呢帽子、呢子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