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東部瀕臨黃海;西部與宿遷市沭陽縣及連云港市東海縣為鄰;南部隔新沂河與連云港市灌南縣相鄰;北部與連云港市海州、新浦兩區接壤,隸屬于連云港市,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對外開放縣之一。灌云縣總面積18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4萬畝。下轄8個鎮、12個鄉,省屬3個農鹽場、縣屬6個農林場圃。全縣共有318個行政村,總人口105萬。
縣人民政府駐伊山鎮。郵編:222200 代碼:320723 區號:0518
行政區劃
灌云縣轄7個鎮、12個鄉:
鎮:伊山鎮、楊集鎮、燕尾港鎮、同興鎮、四隊鎮、圩豐鎮、龍苴鎮
鄉:伊蘆鄉、魯河鄉、圖河鄉、沂北鄉、下車鄉、白蜆鄉、東王集鄉、侍莊鄉、小伊鄉、穆圩鄉、陡溝鄉、南崗鄉
建制沿革
置縣時以境內南有灌河,北有云臺山而命名為“灌云”。灌云縣舊地為海州轄地,1912年廢州立東海縣。隨即劃東海縣為東海、灌云兩縣,隸屬于徐海道。1934年以后,隸屬于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東海區專員公署。1939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灌云縣境,成立日偽縣政權。1940年8月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灌云縣政府成立,隸屬于蘇皖區黨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一度改為東灌沭辦事處,隸屬于淮海專員公署。1942年6月,恢復灌云縣政府。根據當時斗爭需要,成立灌東辦事處。1945年,裁撤灌東辦事處。1948年11月7日,全縣解放。1949年10月,隸屬于淮陰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3月,劃歸連云港市管轄。
自然條件
灌云生態環境優越,生態城市特色日益顯現。地貌以平原為主,地勢由西向東傾斜,是蘇北地區唯一的有山有水的縣城。縣內有七座低矮孤山,總面積6.45平方公里。全縣耕地面積154萬畝,人均耕地1.5畝,土壤總體特點是:粘、鹽、板、瘦,95%的耕地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的品質都基本達到了無公害產品標準。境內水資源比較豐富,飲用水源水質較好;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6.5%;交通噪聲、區域環境噪聲均達國家規定標準;灌云縣為古海州屬地,人文薈萃,古跡名勝較多,文化底蘊深厚。
灌云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15℃,年均降水量959.4毫米,年均日照總時數2456.2小時。
經濟發展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4億元,同比增長15.2%;完成財政總收入25億元,增長48.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5億元,增長51.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7.9億元,增長41.6%,其中工業投入121.57億元,增長25.5%;實際利用外資1.52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38元,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增長14.8%。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一五”的預期目標,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在全省52個縣(市)中的總量排名四年上升14個位次,2008-2009年連續兩年在全市綜合目標考核中獲得了第一名,連續四年躋身于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被評為全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省植樹造林先進縣、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蘆蒿生產基地縣、人才工作先進縣、社會治安安全縣、綜合治理先進縣、雙擁模范縣、土地執法模范縣、體育強縣、江蘇省旋耕機之都,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態勢正在加快顯現。
2009年以新農村建設統攬“三農”工作全局,扎實開展“人人走出門、家家忙調整、戶戶上項目”活動,大力發展農業設施栽培,新擴設施栽 培1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到50萬畝,培育了蘆蒿、苔蒜、辣椒、淺水藕、食用菌等五大高效農業規模基地,新組建蘆蒿生產合作社等農 村合作經濟組織160個。突出發展畜禽規模養殖,新建肉牛、肉鵝、蛋雞等養殖場戶110個。優化品種結構,推廣實用技術,糧食單產、總產均 創歷史新高。加強勞務技能培訓,擴大勞務輸出,全縣勞務辦轉移突破27.79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638元,增長12.1%。
2009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3.26億元,增長44.6%;銷售收入143.86億元,增長52.3%;工業用電量3.37億度,增長15%。全力以赴強攻招 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加快擴張臨港產業,大力發展都市工業,規模化、集約化、集群化發展的趨勢日益顯現。全縣新開工投資5000萬元以上工 業項目80個,其中過億元項目50個,過10億元項目5個。深入開展投產、達產、達效年以及工業經濟提速增效爭先賽、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活動 ,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促進項目投產達效、企業提速增效,全年新竣工投產項目75個,新增規模企業60家,新培育銷售過億元企業15家,納 稅超100萬元企業達91家,其中超千萬元企業9家。
2009年,在注重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二三產業比重,著力 提升經濟運行質態。工業經濟主體作用明顯增強,預計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2億元,同比增長18%。旅游經濟加快發展,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 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1%、54%。房地產業和金融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70%、146%,縣內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3.4億元,同比增長17%,各項貸款余額增加16.2億元,增長56.1%;各項保費收入1.7億元,增長3.4%。預計 完成三產增加值30億元,增長16.3%。全縣三次產業比由去年的30.5:43.8:25.7調整為25∶49∶26。
明珠燕尾港
燕尾港是連云港的附屬港,位于被譽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入海口凹岸深水段,是系在黃海岸邊的一粒明珠,開山島旅游風景區已初具規模,是風光綺麗的旅游勝地。燕尾港是極具開發潛力的天然良港,現有3000噸級、5000噸級泊位各一座,離連云港港口很近,向西通過灌河與大運河連接。
海水濃度高達2.6-3.2度,一直是傳統的淮鹽生產基地。開山島周圍是著名的開山漁場,盛產鱸、鯧、墨、梭魚、鯔魚、馬鮫、鰳魚、帶魚等60多種海產品,近海生物資源有蘭哈、牡蠣、蟶、沙蠶、螄螺、貽貝、彤蟹、黃英蟹、石尾蟲、鰻魚苗、螞蟻蝦等。人工養殖對蝦年產100多萬公斤。燕尾港彤蟹味道特別鮮美,“螫似嫩玉雙雙滿,殼近紅脂塊塊香”,到燕尾港而不品嘗彤蟹則被認為是一大憾事。鹽區海水灘還盛產沙光魚,色細肉嫩,湯汁鮮美,素有“十月沙光賽羊湯”之美稱,有貝殼沙灘3500畝,貝殼藏量極其豐富,是淡水養殖及畜牧生產的飼料資源。全鎮有灘涂面積8900畝,海涂面積12000多畝, 都是發展海水養殖和鹽業生產的好資源。
地勢平坦,平均海拔2.6米。解放后,新筑了長達21公里的擋潮大堤,大堤上有洋橋港、二灣港、東龍港、六圩港、新灘港、七圩港、天生港共七條港汊。每條港汊都建有小型納潮淡雙用閘,為鹽業生產的納潮、排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場內運鹽河縱橫交錯,分布合理,使得每年產出的原鹽能及時地通過這些運鹽河運入燕尾港。灌西鹽場自然資源豐富,取之不竭的海水是海鹽生產和鹽化工生產的原料。擋潮堤外大片淺海灘涂生育的沙蠶暢銷國際市場,還盛產魚、蟹、蝦、貝類等多種珍品。場內廣闊的水面,是人工養殖對蝦、魚類的理想場所。
招商引資
灌云擁有勞動力37.6萬人,普通勞動力月均工資1000-1800元,勞動力價格是珠三角地區的1/3,長三角地區的1/2,蘇中地區的2/3。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具有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優勢。
灌云是全國著名的糧棉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建筑石料、陶瓷土儲量在2億噸以上,木材蓄積量達1.6萬立方米,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發展資源加工型項目的優勢。
灌云縣新沂河在灌云境內長達70公里,是蘇北地區唯一的省有排污通道,沿沂河一線主要吸納非國家明令禁止的,對環境有一定影響且有可靠污染治理技術和條件的紡織、印染、化工、釀造和醫藥等行業的工業項目。
灌云縣燕尾港沿海灘涂非農業用地性質、海淡水充足、環保容量大、電力充沛等有利條件,可布局大進大出、高耗能型項目,如火力發電、石油化工、紡織印染、冶金制造等產業。
伊山
基礎設施
灌云縣境內擁有寧連、汾灌、連徐、連鹽等四條高速公路,204國道、236、324、242(在建)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城暢鄉通,集高速、國省干道、縣、鄉村道路與水上交通為一體的現代化交通網已初具規模。縣城規劃區面積51.8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20平方公里,全縣城鎮化率28.3%,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日趨完善,環境優美宜人。灌云縣自動電話網全部實現了交換自動化,傳輸光纜化,并建成了無線市話網,裝機容量21.6萬門,現有用戶18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17部。移動通訊實現無縫隙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