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縣在鹽城、淮安、連云港三市交匯處。東臨黃海,與日本、韓國、朝鮮等國隔海相望。縣域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2008年末總人口60.76萬,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縣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之一。
縣人民政府駐響水鎮,郵編:224600。代碼:320921。區號:0515。
行政區劃
響水縣轄8個鎮、4個鄉:
鎮:響水鎮、陳家港鎮、小尖鎮、黃圩鎮、大有鎮、雙港鎮、南河鎮、運河鎮
鄉:張集鄉、六套鄉、七套鄉、老舍鄉
歷史沿革
響水縣境內由于成陸較晚,明代以前,今響水口地方只有少數移民。明“洪武趕散”遷來大量移民,靠煮鹽捕魚為生。清朝前期,是兩淮鹽業發展盛期,縣境鹽場招集大批鹽工。民國時間,鹽業雖然衰落,但農業代之興起,人口繼續繁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醫療衛生事業的逐步發展,人口增長較快。
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來,黃河奪淮,從縣境古“云梯關”入海,由黃河帶來大量泥沙,使縣境逐漸淤積成陸。而后經營較長時間的土壤變化,自然植被得以生長,腐殖質日益增厚,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土地資源,加之近海灘涂,可從事鹽、漁業生產,有力地吸引著人口和遷入。
響水縣境人口的遷徙,在群眾中一直有著“洪武趕散”的傳說,大都稱自己的祖先,是從蘇州閶門來的。“洪武趕散”始于明朝,據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馮仁宏撰寫的《新安鎮源流》中稱:“大明洪武登極之初,慮大族相聚為逆,使各道武員,率游騎擊散,謂“洪武趕散”,子孫相沿,傳世為例。傳至嘉靖,適奉旨擊散,而蘇之閶門周姓、常之無錫惠性,以及劉、管、段、金皆被趕散,來至朐南(原海州以南地區),蘆葦荒灘,遂各插草為標,占為民地,以作避兵之計。”縣境人口始祖多從蘇州遷徙而來,不少舊宗譜均有記載。因當時稱民是強制的,又是武裝押送,事情又發生在洪武年間,故稱為“洪武趕散”。
1966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建立響水縣,因縣政府駐響水鎮而得名。
自然地理
響水縣域地勢四面環水,西高東低(東部高程2.3米,中部高程5.7米,西部高程6-9米),略呈帆型。東瀕黃海,海岸線43公里,海域面積239.85萬畝(其中潮上帶41.55萬畝,潮間帶13.5萬畝,淺海184.8萬畝)。
南部有中山河,流長63公里,河寬110-130米,流量150-200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排澇流量600立方米/秒;西部有通榆大運河,境內流長20公里,河寬100米,通航能力1000噸;北部的“灌河”素有“蘇北黃浦江”之稱,境內流長34.5公里,主航道水深7米,入海口水深10-11米,通航能力5000噸。
縣境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左右,年均降水1000毫米左右(2000年1756.6毫米),無霜期209天。
自然資源
全縣耕地面積96.1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44畝。耕地中水田30萬畝,旱地52萬畝。灘涂資源豐富,總面積240萬畝。盛產糧、棉、油和蠶、林、果、中藥材、淺水藕等數十種農產品。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糧棉生產先進縣,全縣年產皮棉1.5萬噸,是江蘇省重點產棉地之一。
有43.1公里海岸線,240萬畝灘涂可供開發利用。盛產海鹽及對蝦、貝類、魚類等近200多種海淡水產品,尤以中華絨毛蟹、四鰓鱸魚名聞遐爾。
經濟發展
在全省52個縣(市)中,該縣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列第二位,財政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列第十位、比上年上升11個位次。新一輪沿海開發的近期奮斗目標,就是力爭2012年、確保2013年實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標。具體說:一是經濟總量迅速擴張。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可達130億元,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8000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0億元,年均增長36%;財政收入突破25億元,年均增長2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4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注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年均增長35%以上;自營出口額5億美元,年均增長35%以上。以上指標除注冊外資實際到賬外,其他6項指標全部實現三年翻一番。二是經濟結構顯著優化。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2012年,全縣三種產業比重由2008年的21.5:51.4:27.1調整為10:57:33,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90%。高效農業占農業的比重達5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20%,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1%。三是城鎮面貌大為改觀。縣城建成“蘇北沿海、沿灌河具有水綠濱河特色的宜居城市”,人口超過15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陳家港港城框架全面拉開,7平方公里核心區基本建成,服務功能基本配套,常住人口5萬人以上。全縣城市化率達到45%,年均提高2.3個百分點。四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9000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8400元,年均增長10%。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為了確保目標實現,我縣還確定了堅持以港口建設為龍頭,在完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上有新突破。打造特色產業港。依港興工,加快發展船舶裝備、鹽化工等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堅持以產促港,加快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的區域性重要港口。加快推進灌河航道治理,確保灌河口攔門沙治理一期工程11月份開工、明年年底前2萬噸級航道竣工;積極做好5萬噸級航道疏浚的各項準備工作,提高灌河通航能力,加快推進港口碼頭建設,確保2010年建成小蟒牛作業區兩個2萬噸級公用碼頭、宏銘舾裝碼頭,開工建設大灣作業區1個萬噸級碼頭、陳家港作業區4個萬噸級碼頭。力爭用3~5年時間,將鹽城港響水港區發展成為設施先進、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灌河流域重要產業港、連云港港的組合港。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在重點搞好港口建設的同時,加快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與港口相配套的綜合交通體系。提升水資源供給和防洪保安能力。加快陳家港地面水廠、沿海引淡二期工程建設,積極實施沿海平原水庫項目,完成全縣第二水源建設工程,基本建成陳家港地區輸水支線,保證沿海發展和灘涂圍墾開發的淡水資源需求。增強電力保障能力。加強沿海輸配電網絡建設,加快實施110千伏立禮變電所、220千伏德豐變電所等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形成可靠性高、結構清晰、供電能力強的輸電網和配電網,全面提高沿海電網的安全性和供電質量。
產業特色
響水是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之一。三產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4.2:22.2:33.6調整到2007年的25.8:45.1:29.1。農業生產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林果、畜禽、蔬菜和水產等農業主導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先后被授予全省“糧棉生產先進縣”、“全國夏糧生產先進縣”、“全國棉花百強縣”和“中國淺水藕之鄉”。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江蘇響水經濟開發區、陳家港沿海經濟區、陳家港化工集中區“三駕馬車”成為拉動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縣已初步形成造船、能源、環保化工、色紡紗、醫藥等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造船產業已經落戶的16家造船企業總投資達170億元,全部達產達效后,可帶動城鄉4.5萬人就業,年生產能力可達600多萬載重噸,目前已有宏銘、宏基、三佳、勤豐等11家造船企業開工建設,其中4家企業已經投產,江蘇宏銘首制蘇北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已于今年7月26日建成下水,一批造船配套項目已經開工建設;能源產業正在加快推進一期投資58億元、規模2×66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火電項目,以及總投資20億元、裝機容量2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和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環保化工初步形成了以裕廊重油裂解項目為龍頭的石油化工、大和氯堿項目為龍頭的鹽化工、歌得諾貝檸檬酸項目為龍頭的生物化工3條產業鏈,江蘇沿海知名的造船、能源、環保化工三大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形成。裕廊化工、聯化科技兩家公司成功上市,金蘭色紡紗、泰隆祥床墊榮獲國家免檢產品和江蘇省名牌產品,龍達傳動件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座生產企業,裕廊化工是中國四大丙烯酸生產企業之一,宏銘船舶是蘇北最大的造船企業,國華港電是蘇北最大的能源項目,題橋紡織擁有蘇北最大的染整車間,龍頭型、基地型、旗艦型企業不斷增多,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商貿流通、金融、房地產、文化娛樂等三產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提升。
交通狀況
204國道、通榆大運河和沿海高速公路貫穿響水縣境南北,響水縣城距連云港機場僅70多公里、鹽城機場100公里 漣水機場30公里。 連鹽鐵路預計于今年9月份開工建設。連鹽鐵路開工之后,我市“十二五”期間將積極爭取規劃建設多條鐵路,使我市鐵路網進一步完善。
素有“蘇北黃浦江”之稱的灌河流經縣境直入黃海,國家二類開放口岸陳家港位于灌河入海口處,是我國東部天然良港,現已建成大小碼頭30多座,距連云港僅23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