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譜位于江西省省會——南昌市區的南部,因境內的“青云譜道院”而得名,有“英雄城南大門”之稱。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水域風光,有傳統的工業制造基地,便捷的水陸空交通網絡。區域面積43.17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人,轄5個街道、1個鎮和1個農場,55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民委員會。全區形成了自然水系、古色文化、園林生態、工業科技、休閑旅游、商貿購物、人居娛樂等七大特色。
行政區劃
青云譜區轄5個街道、1個鎮:
街道:洪都街道、京山街道、三家店街道、岱山街道、徐家坊街道
鎮:青云譜鎮
歷史沿革
青云譜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約在5000年前,此地撫河東岸的崗地丘陵(窯頭村)一帶,早有新石器時期的原始人居住,最初的居民為百越族、紋身。出土的石刀、石斧、石箭頭等可知先民靠漁豬、農耕為生。據《尚書·禹貢》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區境已被列入"揚州地域",春秋戰國時,此地處吳之東、楚之西,故稱"吳頭楚尾"之地。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地;楚威王七年(前333),楚滅越,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區境屬九江郡,但其時尚無城市之設。漢高祖六年(前201),南昌建城后,區境叫灌城鄉。晉朝建興元年(313)道士許遜偕弟子黃仁覽入境,于梅仙祠舊址創建道院名"太極觀"。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賜號南昌全真道士萬振為"天師",改"太極觀"為"太乙觀"。到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在此隱居,現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來此。稱贊:"南昌名勝之區,首推青云譜。昔人莫不喜憩斯地,以覽風光,而拓胸臆"。有內十景外十景(或內外各十二景)之謂。
青云譜區得名由來已久。宋朝學者樂史在其編著的《太平環宇記》中早有"青云浦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記載。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畫家)在此隱居,改青云浦為青云圃,清嘉慶20年(1815),禮部尚書戴均元又將"圃"改為"譜",即今名。史載其"為南昌灌城鄉",紀漢開國名將灌嬰筑城事,可知它原是南昌的發祥地。溯其淵源,此地先后隸屬豫章郡(漢)、 宜善縣(新莽)、洪州(唐至北宋)、隆興府(南宋、元初)、龍興路(元)、南昌府(明、清)。民國時期,先后直隸豫章道,省轄;后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其中1939-1941年隸屬第11行政區)。解放后,1949年9月以前,曾劃為南昌市第六區的一部分,同年10月,一度劃到南昌縣;1950年下半年,又劃為南昌市第六區,到1958年10月,由三家店鎮、青云譜鄉、城南鄉三者合并成立青云譜區。
地理環境
青云譜區地處贛撫平原腹地。在東經115°51′15″—115°56′3″、北緯28°36′22″—28°39′32″之間。地勢東部和北部平坦開闊,西南端為一小片低矮丘陵,平均海拔高度23米,最高點為岱山,海拔高度54.16米。全境水系發育,溝渠縱橫交錯,湖泊陂塘星羅棋布。1958年動工的贛撫平原水利綜合開發工程,是具有灌溉、防洪、養魚以及供工業和居民用水的多功能水利綜合工程,區境是主要受益地之一。民諺:“上攔天王渡,下堵將軍渡,連收三年谷,狗撐得不吃糯米粥”。促使60年代以來,稻谷連年豐收。其灌溉渠道名為“五贛一分渠”,在區境長約2500米。
撫河,原為區境唯一過境河流。過境河段長約5800米,1958年撫河改道后,象湖連同周邊洼地匯成廣闊水域,面積達38.5平方公里,為南昌的“四大湖”之一。“豫章十景”中的“鐵柱仙蹤”萬壽宮選址即在象湖公園。區境還有四條溪流,分別稱漕溪、萬溪、黃溪和梅溪。漕溪自區中部偏東向西北而行,經新溪橋一帶注入撫河,因1934年修建新飛機場而逐漸淹沒;萬溪在萬溪村境內;黃溪位于黃溪前魏自然村;梅溪又稱“瀝水”,位于區境南端,流經石門居梅村朱姑橋而達定山橋、觀音橋,形成“五里三橋”的自然景觀,俗稱“九曲迥還太極水”。歷史上這里春夏二季雨水充沛,溪水上漲,漁筏上下,川流不息,船只自梅湖可直達朱姑橋梅村。
氣候特征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45°C,極端低溫一般為零下3——零下70°C,最低曾達零下9.4°C(1951年1月13、14日)。極端高溫一般為37-39°C,最高曾達40.6°C(1961年7月23日)。日照由春到夏逐漸增多,由夏到冬逐漸減少。全年日照一般為1700-2000小時,多年平均為1934.7小時。全區冬、夏季風各半年,交替明顯。冬春多北風,夏多西南風,秋多東北風。多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
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22毫米,其中最大年降水量達2132.1毫米,最小年降水量為1044.2毫米。在每年的降水中,春、夏季雨多,秋冬季雨少。4-9月為汛期,降水量達107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1%,尤其在4-6月間常有暴雨,占年降水量的53%,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268毫米,其中7-8月的蒸發量最大,達504.8毫米,占年蒸發量的43%,而1、2月份的蒸發量最小,僅有76.3毫米。
全年平均無霜期280天,最長的達330天,最短的為250天,結冰期為66天。
經濟發展
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億元,同比增長14%;財政總收入凈增1.63億元,達到9.01億元,同比增長21.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2億元,同比增長23%(以上兩項指標增幅均位列全市四縣五區之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95元,同比增長8%;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08.41億元,同比增長40%(為全市唯一榮獲“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先進縣區”稱號的縣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40.35億元,同比增長26%;預計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6億元,同比增長12%;實際利用內資預計完成11.52億元,同比增長4.5%;實際利用外資預計完成5750萬美元,同比增長7.5%;全區產業比例由2008年的0.8:67.5:31.7調整為0.5:65.5:34,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以開展“重大項目突破年”活動為契機,繼續完善了全區重點項目片區與街道、鎮(園)管理體制相結合的推進機制,堅持每周一晚上全區重點項目調度例會制度,并將3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和重點項目推進情況納入各街道、鎮(園)的年度考核。全年共向省、市國土部門申報審批了涉及玉帶河周邊綜合改造等7個項目新增建設用地10宗、共713.4畝。完成南隔堤以南地塊等土地出讓4宗、共420.89畝。全區60個重大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150億元,目前已完工的有15個,正在建設的有13個,正在報批、報建的有21個,正在招商的有11個。預計全年重大項目投資26億元,占全區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入24%,重大項目的投資拉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將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加大固定資產投入的有效途徑,突出世界500強、國內200強企業和市場物流業、現代服務業項目的招商。積極開展“全區爭項引資月”活動,不斷充實項目庫建設,全年共組織小分隊外出招商70余批次,洽談項目70余個。組織參加了“2009南昌(北京)產業招商推介會”、“第四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2009年江西(香港)招商引資活動周”、“2009贛臺(南昌)經貿合作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南昌臺灣周”、“2009中國-南昌第八屆金秋經貿活動月”等14場次省、市大型招商引資活動。今年以來共簽約3000萬元以上項目32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個。
工業基礎
青云譜區工業基礎雄厚,是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和第一枚海防導彈的誕生地。境內以國內200強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江鈴汽車集團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央、省、市所屬大中型企業。200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75億元,列全省各縣(區)前茅。基本形成了飛機、汽車、摩托車制造和汽車及摩托車配件、紡織服裝、飲料加工、機械制造、建筑材料、電子儀表、食品添加劑、精細化工,以及商貿物流、房地產開發等行業格局。近年來,舉全區之力興建的昌南工業園,基礎設施日趨完備,入園企業初具規模,正成為青云譜區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的主戰場。
工業生產: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95183萬元,占全區經濟總量的4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46317萬元,同比增長14.93%;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48866萬元,同比增長0.11%。
從行業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為36.41億元,同比增長14.35%,占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的56.34%,貢獻率高達55.97%,拉動規模工業經濟增長8.36個百分點,是全區重要的工業支柱行業。其他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印、紡織業、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業等7個行業平分秋色,占比均在5%左右,剩余的9個行業則占比在8.6%左右。
從經濟效益看,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8.03億元,同比增長16.68%,增速比上年提高9.18個百分點,比年初提高了21.54個百分點;實現利稅30.06億元,同比增長34.3%,增速比上年提高38.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0.06億元,同比增長32.5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6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9家,比上年同期減少1家,虧損總額僅有0.16億元。
建筑業:2009年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實現300199萬元。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65家,其中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8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32.9億元,同比增長33.59%,完成出省施工產值639204萬元,占建筑業總產值的48.1%,比上年同期增長29.21%。全年簽訂工程合同額251.61億元,建筑業竣工產值72.3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5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7萬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竣工率達28.55%
第三產業
青云譜區第三產業發達,市場繁榮。國貿大酒店、富豪大酒店、華宇大酒店、希爾頓大酒店等一批高檔酒店生意興隆,賓客盈門;麥德龍、沃爾瑪、好又多、環球嘉年華等一批著名公司進駐青云譜區;華宏、本田、大眾、豐田汽車4S店等重點項目的建成開業,展示著一批名牌汽車企業看好青云譜,紛紛在此設立銷售、服務、零配件和信息反饋公司。區內以“八條特色街” (現代商業一條街、機電配件一條街、餐飲一條街、大眾購物一條街、古玩字畫一條街、汽車配件一條街、汽車銷售一條街、衛生保健一條街)和“十一個專業市場、物流中心”(迎賓國際家具廣場、酒店和旅游用品專業市場、水果批發市場、肉制品批發市場、江南建材市場、廢舊鋼材交易市場、再生資源市場、華東國際工業博覽城、新地冷藏物流中心、南昌深圳農產品城南物流中心、中聯物流中心)為重點,基本形成了商業發展格局。通過特色街和專業市場的知名度、輻射力,拓展了一批相關、相近、相連的經營項目。促進了全區第三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青云譜區從北面分流老城區密集的人口,引人才,引人氣,引財氣;向東面拓展,拉開城南新城建設的框架;南面在改造和完善南高公路的基礎上,積極融資對南蓮路及周邊進行綜合改造,主動與昌南區域“北進”對接;西面進一步優化象湖及梅湖的人居、旅游、休閑環境;中間突出抓好區域商務中心建設,打造大商貿新平臺,培育發展以錦城商貿廣場為核心的綜合商務板塊,以洪都南大道為主的特色商業街板塊,以新昌南城周邊為主的半月型產業帶板塊,以象湖、梅湖和八大山人紀念館為主的旅游經濟板塊,以及以洪城路、解放西路為主的樓宇經濟板塊,全力打造宜工宜商宜居的以產業為支撐的城市副中心。
交通狀況
青云譜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京九鐵路、浙贛鐵路在此交匯;105、320國道縱貫全區,連通全國各地;貫穿全省的天字形高速公路網絡,使青云譜區到浙、粵、鄂、湘、皖等周邊省市的行程縮短到6小時左右。這里距昌北國際機場只有半小時的車程;通過南昌港,可以沿贛江往鄱陽湖入長江黃金水道。年吞吐量數千萬噸的大型鐵路貨運站——青云譜車站坐落在區內,并設有1座現代化水廠——青云水廠。全區郵電通訊便捷,文化、教育、衛生、體育設施齊全。
生態環境
青云譜區生態環境優良,風光無限。具有一級空氣、一級水質。區內有“三湖三河”(即占地3165畝的象湖,占地1313畝的梅湖,占地75畝的高潮湖和轄區段長2公里、寬40多米的玉帶河,長5公里、寬100多米的護城河,長2.6公里、寬80多米的撫河)。全區綠化覆蓋率38.6%,人均綠地面積達8.1平方米。被人們稱為:“美的空間、人的樂園”。
教育資源
青云譜區教育資源豐富,人才充足。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南昌大學及江西師范大學、南昌航空工業學院、中國藥科大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等紛紛與區內江西航空技術學院、江西機械工業學校、江西醫藥學校等大中專院校進行聯合辦學,培養高素質人才;江西電力高級技工學校、江西南方高級職業學校、江西女子高級職業學校、江西工商貿專修學院、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江西誠信服裝學院、新華學校等職業教育,每年培養出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一萬余人,區內專業技術人才充足。
旅游文化
青云譜區旅游資源比較豐富,旅游景點奇特,其中最具盛名的便是“八大山人紀念館”,明代畫家朱耷曾隱居于此,館內收藏了其大量書畫珍品和古跡。地處城南的朱橋梅村,不僅是目前南昌市市區內唯一遺留下來、面積較大的古風遺韻民俗猶存的明清古建筑村,還是曾參與審判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的原遠東國際法庭首席大法官梅汝敖的故里。而位于城區西北的象湖公園更是煙波浩淼,景色怡人,是該區集游樂、水上運動、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景區。特別是正在開發的梅湖景區,是該市、該區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該景點以“八大山人紀念館”為中心,是一個集休閑、娛樂和書畫藝術為一體的開放型公園,景區內主要景點有:體現歷史淵源和道教遺風的梅仙橋和呂仙橋,八大山人書畫藝術中心、真跡館、書畫藝術中心、書畫藝術商業街,程允賢名人雕塑園等等旅游景點,該景點與象湖公園景區遙相呼應,帶動該區旅游業的發展。在八大山人紀念館東北面約2公里徐家坊村,是東漢時期“南州高士”徐儒子故居,并成立了“懸塌里研究會”,有許多有待挖掘開發的旅游資源,進一步豐富該區的旅游業。
青云譜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杰地靈。據考古資料記載,遠在五千年前就有先人繁衍生息。自古就有“城南勝地、人世蓬島”之美譽,常有文人雅士留下墨寶。明末清初大畫家八大山人(朱耷)曾隱居于此,潛心書畫創作,終成享譽畫壇的一代宗師。區境內的徐孺子故里、朱橋梅村、八大山人紀念館、鐵柱萬壽宮等一批人文歷史景觀。
清代大畫家朱耷隱居的青云譜道院,現辟為八大隱士紀念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撫河改道后,象湖連同周邊凹地匯成廣闊水域,面積達38.5平方千米,為南昌的“四大湖”之一。“豫章十景”中的“鐵柱仙蹤”萬壽宮選址即在象湖公園。梅溪流經石門居梅村朱姑橋而達定山橋、觀音橋,形成“五里三橋”的天然景觀,俗稱“九曲迥還太極水”。還有徐孺子故里、朱橋梅村、鐵柱萬壽宮等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