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坐落在西遼河、教來河沖擊平原中部,與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搖籃--沈陽共處環渤海經濟圈。科爾沁區與沈陽、長春在空間上形成了規則的等邊三角形,是內蒙古東四盟市的中心,具有接受輻射和對外輻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同時,作為通遼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市的資源都可為我區所用。
科爾沁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是通遼市政府駐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部邊緣的科爾沁草原,毗鄰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屬環渤海經濟區。地理坐標為北緯43°22’~43°58’,東經121°42’~123°02’之間,南同科爾沁左翼后旗接壤,西與開魯縣為鄰,北及東和科爾沁左翼中旗毗連。面積3212平方千米,人口80萬。郵政編碼028000。區人民政府駐科爾沁大街。
行政區劃
科爾沁區轄:永清街道、東郊街道、電廠街街道、西門街道、明仁街道、施介街道、科爾沁街道、鐵路街道、清真街道、霍林河街道、大林鎮、木里圖鎮、雙泡子鎮、余糧堡鎮、河西鎮、錢家店鎮、豐田鎮、紅星鎮、哈日干吐蘇木、莫力廟蘇木、喜伯艾里蘇木、大罕鄉、太平鄉、孔家窩堡鄉、遼河鄉、民主鄉、西六方鄉、慶和鄉、雙寶窩堡鄉、角干鄉、育新鄉、胡力海鄉、查干鄉、建國鄉、勝利鄉、唐家窩堡鄉、清河鄉、敖力布皋鄉。
歷史沿革
1918年由遼源縣析置通遼縣,取通達遼東之意命名。1951年設通達市。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9]5號)撤銷哲里木盟和縣級通遼市,設立地級通遼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科爾沁區。通遼市設立科爾沁區,以原縣級通遼市的行政區域為科爾沁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科爾沁大街102號。
氣候環境
科爾沁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期,氣溫適中。年平均氣溫6.1°C,日照數311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85.1毫米,春秋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13%-16%。年平均無霜期150天,年平均風速3.6m/s。科爾沁區城市面積32.96平方公里,四出口公路沿線可供工業用地10836畝,全區土壤以灰色草甸土為主,占總土地面積的60.6%,分布廣,肥力高,是人民生活和進行工農業生產的理想區域。
通遼市現有大小河流43條、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0座、小水庫10座塘壩80座,總庫容達99178萬立方米。森林面積125萬公頃,林木總蓄積量1745萬立方米,林木樹種46科、80屬220種。
交通概況
科爾沁區是東北的主要交通樞紐。全國14個大型樞紐站之一的通遼火車站,每天從六個方向進出列車30余列,可直達北京、上海、天津、沈陽、長春、大連、呼和浩特、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平坦、寬闊的303、304、111三條國道在此交匯,穿境而過,已形成連接京津、華北及北部邊疆地區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絡,距沈陽僅285公里,距長春302公里,大連630公里,距天津700公里。通遼民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大型客機,直飛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與最近的出海口錦州港僅400公里左右的距離,在周邊800公里范圍內有14個中心城市。
科爾沁區交通區位優越。 鐵路、公路、民航形成連接東北、華北乃至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境內有大鄭、京通、通霍、通讓、集通等六條鐵路干線、 是東北的主要交通樞紐, 已躋身于全國鐵路樞紐大站行列, 可直達北京、上海、天津、沈陽、長春、大連、呼和浩特、齊齊哈爾等大中城市。國道 303 、 304 、 111 線貫通全境, 形成貫通華北、東北的運輸網絡,通遼距沈陽 285 公里 、長春 302 公里 、大連 630 公里 、天津 700 公里 ,便捷的高速公路,使通遼至北京只需 6 小時。 通遼機場每日有航班直飛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與最近的出海通道錦州港僅 400 公里 左右,在周邊 500 公里 范圍內有 14 個大中城市。在市內設有滿洲里海關駐通遼辦事處,通過陸路口岸滿洲里可與俄羅斯直接開展進出口貿易。
基礎設施
科爾沁區經過多年精心打造,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日臻完善。區屬兩個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科爾沁工業園區一期建設7.8平方公里,8月1日前新工四路以西就要達到“七通一平”。二期建設將達到11.8平方公里。木里圖工業園區規劃建設10平方公里,已經全面啟動。兩個園區是外來投資企業的理想場所。改革開放20多年來,科爾沁區已經確立了在內蒙古東部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了以城市商業繁華區、大型商場、城區綜合市場、專業市場、物流園區及鄉鎮大型農貿市場為主要框架的流通產業體系。
農產資源
通遼作為世界上兩大黃金玉米帶之一與美國、加拿大齊名。這里素有"內蒙古糧倉"之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幾十年形成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和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成果,使旱澇保收面積達到90%以上,年平均玉米產量穩定在300萬噸以上。這里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常年蔬菜種植面積50萬畝,年產蔬菜8.6億公斤。紅干椒產量達20萬噸;麻黃草、甘草等野生資源,品種獨特,質地優良,待開發利用。
畜禽資源
通遼市享有"黃牛之鄉"的盛譽,特別以蒙古牛、科爾沁牛、西門塔爾牛著稱。全市黃牛存欄90萬頭,年出欄育肥牛44萬頭。以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微量元素豐富、蛋白質含量多著稱的"科爾沁肥牛"已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知名品牌。這里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190萬只存欄綿羊,年產1萬噸羊毛,20萬只存欄山羊,年產80噸羊絨,是紡織業加工增值的絕好原料。目前全市奶牛飼養量已達18萬頭,有可擠奶牛4.7萬頭,日供鮮奶450余噸。但與科爾沁乳業和蒙牛乳業每日1500噸的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通遼市又是遠近聞名的草地白鵝之鄉,全年白鵝飼養量1000萬只,鴨飼養量200萬只,雞飼養量871萬只,可提供羽絨450萬公斤,是理想的羽絨加工基地。年可提供各類皮張250余萬張,是皮革工業的絕佳原料資源。
林業資源
這里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全市有林面積22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活立木蓄積量1520萬立方米,年可批采50萬立方米,40余萬畝充裕的宜林基地,是林木深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商業開發宜林基地。被譽為“神奇植物”具有藥用和保健作用的沙棘,已形成12.5萬畝規模,年產量1400萬斤。另外,山杏等野生資源品種獨特,質地優良,尚待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
通遼市物華天寶,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非金屬等礦產41種,礦床和礦點190多處,總潛在價值1.3萬億元。其中,煤炭儲量235.6億噸,而儲量119億噸的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就坐落在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北部。具有很高藥用、保健和美容價值,功能神奇,蜚聲海內外的中華麥飯石儲量1700多萬噸。這里是硅砂儲量的王國,儲量50億噸,SiO2含量高達92%以上,是玻璃制造業和鑄造用砂的精品。這里的石灰儲量3億噸,高嶺土儲量90萬噸,是創業者依托資源開拓新領域的首選之地。做為新興的工業城市,“十五”期末將形成30萬噸電解鋁生產能力,是投資者進行鋁制品深加工的理想之地。
科技教育
通遼市屬科研院所9家,在全自治區是除呼、包二市以外的高等人才集中地。內蒙古民族大學作為駐區單位,有普通教育專業本科41個,專科9個;該大學擁有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個,3個省級重點學科;正、副教授335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00余人,在校學生達11000多人。
文化資源
早在舊時器時代(5000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棲息活動。在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開始接受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影響、輻射,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品味和風格魅力的多元復合文化——科爾沁草原文化。在這里曾先后涌現出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后、愛國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等歷史名人。目前,科爾沁區按照創建文化大市的目標,正在認真研究和積極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構建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精神相統一的科爾沁民族文化框架。
歷史文化
“科爾沁”蒙語意為弓箭手。象征著這里勤勞勇敢的人們堅韌不跋、一往無前的品德和勇于開拓的精神。早在舊時器時代(5000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棲息活動。在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品味和風格魅力的多元復合文化——科爾沁草原文化。曾先后涌現出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后、愛國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革命烈士麥新、呂明仁、徐永清等歷史名人。目前,科爾沁區按照創建文化大市的目標,在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正在積極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構建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精神相統一的科爾沁民族文化框架。
科爾沁區草原風情濃厚。科爾沁區地處美麗的科爾沁草原腹地,集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風光為一體。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莫力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青溝,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珠日河草原旅游區等充滿魅力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科爾沁草原風情。
經濟發展
科爾沁區堅持把加工業發展作為全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自身實際,重點培育發展了玉米化工業、食品釀造業和建筑材料業三大支柱產業,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跨越發展。
玉米化工業是科區工業中最具潛力和希望的產業。今年以來,順達淀粉有限公司和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戶企業固定資產凈值達36908.5萬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的32.26%;完成工業總產值35853萬元;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5310萬元;實現利稅1786萬元。主要產品玉米淀粉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新加入到玉米產業中的通德淀粉公司,經過三個月的試運行,現已達產達效,日產谷氨酸達到150噸。
食品釀造業是科區重點支柱產業。由金鑼食品、恒綠食品、一奇食品、燕順齋食品、雪航啤酒、蒙古王酒業、科爾沁乳業等11家企業組成。去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89436萬元;完成產品銷售收入99630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53.14%;實現利稅3008萬元,占全部工業利稅的37.65%。2005年,不僅又有5家企業加入食品釀造產業中,原有的企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金鑼公司5月末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75.3%,日收購量最高達8000口,屠宰量已超過上年全年的屠宰量。科爾沁乳業、蒙古王酒業、雪航啤酒的工業增加值也分別增長30%—75%。特別是雪航啤酒稅金已超過1700萬元。
建筑材料業是科區重點骨干產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占全部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的8.63%。200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0923萬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42.94%。2005年,又有九星水泥、福峰木業等6家企業加入建筑材料業,從而使建筑材料業達到18家企業。其中,大林型砂、美林實業納稅達100萬元以上,颶力恒實業、鋼絲繩等企業完成指標都名列前茅,充分發揮著龍頭企業的作用。
風土人情
草原山杏,伴隨著國內的綠色食品消費浪潮,杏仁食品以其獨有的營養保健品質日益走俏,備受消費者青睞。
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作為“山杏之鄉”有著230萬畝可利用野生山杏資源,20萬畝山杏封育區。每逢春暖花開,漫山遍野的杏花怒放,粉白輕盈,沁人心脾,春風吹落,喜人的青杏又掛滿了枝頭。等到了秋收季節,300萬公斤杏核被各地客商搶購一空。
扎魯特山杏核以其色澤光潤,子粒肥大,杏仁口味純正,純天然,無污染而俏銷國內市場,成為商家搶手貨。現在,寧露集團張振宇投資50萬元建起年生產能力5000噸瓶裝杏仁飲料生產線。“紅天野”系列杏仁飲品剛一面世,就大受歡迎,產品出現產銷兩旺。面對強勁銷售勢頭,張振宇雄心勃勃表示要再上5000噸易拉罐生產線。
開魯有一種飯叫菜包。開魯人秋天吃菜包已經成了習慣,成了風俗,就像中國人過年吃餃子一樣。開魯很多習俗屬東北派系:男人說話就嚷,女人嘮喀也嗷嗷的。開魯人也長東北大個兒,也是秋天吃秋膘。吃秋膘,菜包是最好的飲食了。吃菜包源于何時,無從考證,反正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愛這一口。家常飯,吃八分、十分飽,頂天了;吃菜包,讓人能吃上十二分、十五分飽,讓人吃了這頓還想下頓。吃一回菜包,神氣、滿足。你看,秋天的開魯人吃完菜包打著飽嗝去串門子,一聲招呼:“吃了?對方應答:菜包!應答底氣足、硬氣。
炒米,蒙古語“胡爾申巴達”,是以散糜子經過悶蒸、鍋炒、碾磨等工藝加工而成。即把散糜子收拾干凈,(即帶著皮兒的原糧)。放入鍋內,加水至略高于米,像悶米飯那樣,加火把糜子悶至八成熟。然后,再把悶熟的糜子用勺舀一次一勺(半升許),倒入已加熱成高溫的鍋里攪拌煸炒。米粒崩得像小炮似的“噼噼啪啪”喧響,而且熱氣騰騰,這一工序最要緊的是掌握好火候。熱氣冒盡,發脹的米粒稍稍復原后,即可出鍋,用篩子將細沙和糜子分離開來。這樣把煸炒好的糜子冷卻之后,鋪展在石碾上(厚度要適當,如過薄會把米粒碾碎),研磨二、三遍,米和糠皮完全分離之后,再用簸箕將糠皮簸出,所留的黃燦燦的米粒即為炒米。
庫倫,中國安代藝術之鄉,又是聞名遐邇的蕎麥之鄉。有人概括庫倫特點時說:得吃的是庫倫蕎麥,得騎的是庫倫毛驢,得看的是庫倫寺廟,得唱的是庫倫安代。
當你有幸在蕎麥芬芳吐蕊的開花季節來庫倫觀光旅游,在庫倫481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隨處可見噴香色美的蕎麥花海。它就象一朵朵天上的白云隨風飄動,好象遍地都是羊群,好似涌動的八月雪浪花一浪高過一浪,奔跑起伏,象一排排小姑娘身著白紗翩翩起舞,把庫倫裝扮得分外妖嬈。
蕎麥”,亦稱“甜蕎麥”,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產期短,不耐霜,春秋均可播種,適宜間作或套作。庫倫人喜種蕎麥,喜食蕎麥,有關蕎麥的農諺在庫倫就有多種多樣:“蕎三麥四菜一宿”、“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蕎麥長得快”、“蕎麥種在三伏口,三撮就能收一斗”、“十八天發杈,十八天開花,十八天結籽,十八天歸家”、“蕎麥頂花長,青十八,紅十八,白十八,黑十八,七十二天收到家”等等。蕎麥與作物比較,具有耐貧瘠性強,適合比較干旱地種植的特點,蕎麥屬于晚田作物,生長期只有60天—70天,抗災害性強,蕎麥田還可養蜂,蕎麥皮可出口創匯。
風景名勝
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西部沙海里,有一條長達24公里的沙漠大溝。溝上溝下樹木蔥郁,鮮花盛開;溝底處千萬條 淙淙泉水匯成一條長長的溪流,清澈透明。溝的兩岸樹草叢生,常綠樹與落葉樹并存,喬木與灌木摻雜,綠色中鮮花與綠草相間,溪流與明沙相依。這就是被稱之為科爾沁沙地綠色明珠的大漠奇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它位于科左后旗境內,距沈陽200公里,距通遼市區80公里,總面積12.5萬畝。
興源寺
興源寺位于庫倫旗中街以北,是錫勒圖庫倫主廟。始建于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竣工于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皇帝賜額"興源寺"。后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其左右增建廂殿一座。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在原正殿的前面,沿著中軸線修建面闊九間,進深九間,通稱"九九八十一間"的正殿、天王殿和山門殿。兩側又對稱地修建配殿和鐘鼓樓。這次擴建和增建,用六年時間才告竣工。其后歷任札薩克達喇嘛屢有修茸,但只是局部和小規模的。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進行較大規模的改建和增建,主要是重建正殿。在建筑結構上采取漢藏結合式,為二層建筑。并在興源寺和與興源寺相鄰的象教寺(建于1670年)四周筑起高大的圍墻,使興源寺和象教寺連成一片,形成占面積2.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工程歷時三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
福緣寺
福緣寺位于庫倫旗庫倫鎮。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廟建成后乾隆皇帝賜名"福緣寺"。福緣寺一連四重殿宇,由山門寺、誦經殿、佛殿和老爺廟組成。錫勒圖庫倫歷史上雖然以喇嘛旗著稱,但是原來沒有喇嘛教的學塾(喇倉)。1926年始設卻伊喇倉(哲學學塾),并在山門殿前整修一處進行出題辯論的場所。最初聘請壽困寺邁達里呼圖克到庫倫做伊喇倉的主持大喇嘛。1929年從土默特聘請一位喇嘛做主持大喇嘛。后由修學于西藏哲蚌寺的畢力根繼任主持大喇嘛職務。福緣寺在主持大喇嘛之下設德木齊喇嘛一名輔佐管理寺廟事務。此外還有尼日巴、包伊達等執事喇嘛。卻伊喇倉設立初期與福緣寺沒有隸屬關系。1928年福緣寺與卻伊喇倉合并到一起,共有喇嘛121名。
莫力廟
莫力廟沙湖旅游區,位于通遼市區西南四十五公里處。這里水草豐美,魚羊肥壯,風光秀麗,鳥語花香,被譽為“通遼西湖”“沙海明珠”。目前,莫力廟沙湖旅游區不僅以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世界最長的人工沙壩而著稱中外,以具有神奇傳說的莫力廟和景色宜人的"沙海明珠"而令人向往,而且還以莫力殿、八柳坪、碧蓮池、響水橋、龜池島、南洋半島、燕窩群島、北冰洋水上餐廳等沙湖八景,蒙古包群和全魚宴席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吸引游客。這顆璀璨的沙湖明珠是通遼人民的驕傲,是塞北獨具特色的旅游區,每年都接待二、三十萬中外游客。
奈曼王府
奈曼王府位于奈曼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鎮。建于1963年,現占地面積9997平方米,實有建筑面積3113平方米,有王府正殿、配殿、家廟等。為清代奈曼部首領札薩克多羅達爾漢郡王的府邸,是內蒙古僅存的一座清代王公府,被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府系臺榭回廊式四合建筑,共有房一百余間。正面是豪華艷麗的兩扇朱紅大門,四合院有兩道過道門房,院內正殿和配殿宏偉壯觀,現已對外開放,有七個陳列室,全面反映了昔日王府概貌及奈曼旗的歷史沿革,很受游人的歡迎。
開魯白塔
位于開魯鎮東南,塔由大青磚砌筑,通高16.5米。全塔由多級組成,最底層為方形塔座,其上是復錛式基壇,基壇大部分為冠狀圓柱體,上有佛龕,上部為方形。基壇上承托著八角形塔身,塔身13層,每層塔檐自下而上汽車次收縮,塔身呈錐形。塔頂由圓盤和寶珠合成。其勢巍巍,勁秀挺拔,酷似利劍指天。該塔是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建造年代有爭論,有說建于明末清初。
金代界壕
通遼市霍林河礦區,地處大興安嶺南行正干主脈,它周圍百里,群山起伏,嶺高壑深。唯霍林河礦區地勢平坦,水草豐美;泉水清澈,氣候涼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較為理想的夏季牧場和屯兵場所。
大樂林寺
大樂林寺,全稱為吉祥密乘大樂林寺,位于通遼市西拉木倫公園北側。大樂林寺始建于1993年,經通遼市人民政府批準,為滿足哲里木盟廣大信教群眾的愿望,以原莫力廟為模型而建(又說該寺前身為莫力廟,移地重建)。1997年9月落成,總投資約800多萬元,占地面積約13500平方米。1997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喇嘛教依法活動場所。該寺有喇嘛18名,宗教職員13名。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二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五、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祈愿會、嘛呢會、吉祥頌、滿金大會。
燕長城
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土城子鄉的高和,經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后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向東延伸,經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的西下洼,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后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境內。通遼市境內燕長城段為夯土板筑,殘高1米至2米,底寬6米至8米。
陳國公主墓志銘
奈曼旗青龍山公主附馬合葬墓里出土的一盒墓志銘,是迄今為止在哲盟發掘眾多的遼墓中唯一出土的墓志。墓志用綠色砂巖攜刻,志石與志蓋均為正方形,邊長89,5厘米,通高28厘米,4個斜面上線刻有12個大致相同的人物,頭頂著十二生肖,中央陰刻篆書“故陳國公主墓志銘”,志石厚12厘米,楷書志文書法工整,字跡完好。它的出土,補充了《遼史》記載中的不足之自,開拓了遼史研究的新課題,為考據遼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阿日昆都冷草原旅游區
在這條寬約五公里,長約四十公里的地帶上,至今仍保存著比較原始的草原景觀和民族特色,草原上有數條小河流過,草質豐美,是優質天然牧場,每年夏季,都有眾多的蒙古包和牛、羊、馬群匯集在這里,綿延數十里,成為蒙古族牧民的游牧場和夏營地。這里還棲息著數十種野生動物,是狩獵的理想地方。加之各種奇花異草隨處可見,因而極富魅力,堪稱內蒙古一流的草原景觀。現在,建成了多處牧民新村,一排排整齊的磚瓦結構平房和成片的蒙古包氈房錯落有致,景象動人。
莫力廟水庫自然保護區
莫力廟水庫在通遼西南45公里處。庫區占地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庫容1.92億立方米,水面40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沙漠水庫。長1.1萬米,底寬100米的人工沙壩堪稱世界之最。沙漠之中建水庫,這正是她迷人之處。
珠日河草原
珠日河草原旅游區距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02公里,隸屬于通遼市旅游局。旅游區占地6000畝,總建筑面積為3250平方米,整體設計突出民族特色。五個殿堂式迎賓包,坐落在1.2米高的平臺上,氣勢磅礴,造型典雅,富麗堂皇,兩側是18個豪華型固定包和14個傳統氈包,組成蒙古包群。建筑的正南面是周長為1000米的賽馬場,通遼市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就在這里舉行。旅游區為游客開展豐富多彩活動項目,主要有馬隊迎賓、賽馬表演、祭敖包、博克(蒙古式摔跤)表演、訪問牧戶、射箭、打布魯、騎馬漫游、騎駱駝、乘勒勒車、篝火晚會、民俗表演等,還可品嘗到手扒肉、奶茶等蒙古族風味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