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縣由醴泉縣改稱。黑龍江省原轄縣。位于原黑龍江省南部,今隸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
因城內有一四季流水的清澈泉眼而得名。位于大興安嶺南麓的科爾沁草原。西南連科爾沁右翼中旗,北鄰科爾沁右翼前旗,東接吉林省洮南市。面積4800平方公里。人口40.97萬,漢族:11.5萬 蒙古族6.98萬人,其他少數民族 2.62萬人。轄3個鎮、11個鄉。旗人民政府駐突泉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設醴泉鎮,歸挑南府置理。1914年改為突泉縣。1959年并入科爾沁右翼中旗。1962年析出。1969年一1979年劃入吉林省白城地區。 1980年歸屬興安盟。西北部多山,東南部多丘陵、草原。主要河流有蚊流河、那金河、大額木特河。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西、北部多雨,東南部干旱。年平均氣溫5.2度,年降水量388毫米,無霜期125天。土壤肥沃是興安盟主要產糧區之一。以農為主,農林牧相結合。主 農作物是玉米、谷子、水稻、小麥、馬鈴薯、葵花籽、大豆等。1990年糧食產量262883噸。有牲畜46.3萬頭(只),其中羊24.8萬只。農業總產值26691.34萬元。草 原277萬畝,林地覆蓋率7.3%。也有部分野生動植物。境內有煤礦、銅礦,還有皮革、釀酒等工廠。1989年工業總產值3453萬元。交通全靠公路。有至白城、洮南、烏蘭潔特等市和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公路干線。
行政區劃
轄6個鎮、6個鄉:
鎮:突泉鎮、六戶鎮、東杜爾基鎮、永安鎮、水泉鎮、寶石鎮
鄉:溪柳鄉、太東鄉、學田鄉、九龍鄉、太平鄉、太和鄉
歷史變革
突泉一帶,清初,屬蒙古科爾沁部領地。清末,1909年(清宣統元年),于醴泉鎮設置醴泉縣。隸屬奉天行省洮南府。中華民國成立后,1914年1月,因與陜西省醴泉縣重名,奉令更名為突泉縣,縣址改稱突泉鎮。同年6月,隸屬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月,廢止道制,改由遼寧省(奉天省改稱)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奉天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37年3月,又改稱醴泉縣。1943年10月,劃歸興安總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恢復突泉縣名稱,劃歸嫩江省管轄。1946年3月,劃歸嫩南行政區;5月,復歸嫩江省;6月,改隸遼吉行政區。1947年1月,劃歸遼北省管轄。1949年5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隸屬興安盟。1954年5月,改隸呼倫貝爾盟。1960年1月,撤銷突泉縣,并入科爾沁右翼中旗。
1962年10月,恢復突泉縣。1969年7月,劃歸吉林省管轄,隸屬白城地區。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隸屬呼倫貝爾盟。1980年10月,改隸興安盟。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初步統計,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億元,增長13.6%;第二產業增加值3.7億元,增長30.0%;第三產業增加值2.4億元,增長9.5%。
農業
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全年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7667公頃,油料面積比上年增加1333公頃,糖料面積比上年減少1420公頃,蔬菜、瓜類面積比上年增加1000公頃。 農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糧食產量407073噸,比上年增加137028噸,增長50.7%;油料產量7019噸,比上年增加4157噸,增長145.2%;糖料產量5689噸,比上年減少27904噸,減少83.1%;蔬菜、瓜類產量45242噸,增長27.4%。
工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7112萬元,比上年增長25.7%。鄉及鄉以上工業增加值19701萬元,增長3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402萬元,增長47.1%。產銷銜接較好。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6.69%,比上年降低1.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8.77%,比上年降低1.03個百分點。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4.77,比上年提高1.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2.76,比上年提高7.97。
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39萬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469萬元,增長6.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1870萬元,增長6.8%。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4868萬元,增長6.9%,餐飲業零售額3933萬元,增長9.8%,其他行業零售額1538萬元,增長4.1%。
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增加值1408萬元,比上年增長8.3%。
全年公路貨運量215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13205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115萬人,旅客運輸周轉量8045萬人公里。
郵電業務總量3372萬元,比上年增長33.4%。全縣固定電話用戶26424戶,同比增長34.5%。其中:城鎮電話用戶16913戶,增長29%;農村電話用戶9511戶,增長45.5%。移動電話用戶26450戶,增長63.5%。
科技教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縣升入各類普通高等學校學生1228人。全縣普通高中招生1062人,在校生3510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招生238人,在校生562人;初中學校招生4670人,在校生12729人,初中入學率達96.2%;小學招生3615人,在校生21008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幼兒園在園幼兒2054人,其中學前班1734人。全縣各類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4826人次。
科學技術取得新進展。年末全縣共有農業科技人員558人。科技人員領辦或創辦項目50項,其中盟、縣兩級的重點推廣項目35項。落實“科學示范園區”34處,其中本年新建20處。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9項,自治區級重點項目6項。
綜合技術服務進一步完善提高。全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個,全年監督抽查71家(次)工業企業132個批次的產品,批次合格率70.4%。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941臺(件)。城鄉天氣預報氣象站1個。
文化衛生
文化廣播電視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差轉臺、衛星地面接收裝置4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3%。有線電視用戶18000戶。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年在參加的各項比賽中,共獲盟級第一名4人,第二名2人。全民健身運動普遍開展。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保健院1個,結防所1個,防疫站1個,衛校1個,年末各醫療單位擁有病床床位594張,衛生技術人員906人。鄉村共設村衛生點168個,占總村數的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