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古稱狄道,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因境內有洮河而得名。臨洮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城而過。全縣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臨洮縣下轄18個鄉(鎮),323個村、12個社區,縣政府駐洮陽鎮。臨洮縣常住人口47.79萬人。
臨洮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縣,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設隴西郡以來,一直為郡、州、道、府、縣治所在地。臨洮是省會蘭州的南大門,縣城距蘭州市區80公里,是“蘭白經濟區”內重要節點城市。蘭臨、康臨、臨渭高速和212國道及省道309、311線穿境而過,是連接甘肅中南部與臨夏、甘南兩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必經之地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輻射圈內重點縣區。
【行政區劃】
臨洮縣轄12個鎮、6個鄉:
鎮:洮陽鎮、八里鋪鎮、新添鎮、辛店鎮、太石鎮、中鋪鎮、峽口鎮、窯店鎮、龍門鎮、玉井鎮、衙下集鎮、南屏鎮
鄉:紅旗鄉、上營鄉、站灘鄉、漫洼鄉、連兒灣鄉、康家集鄉
【建置沿革】
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設置狄道縣,為臨洮建縣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郡治為狄道。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臨州,后置狄道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吐蕃連陷秦、渭、洮、臨四軍,狄道陷于吐蕃。 五代十國時期,仍屬吐蕃所有,改稱武勝軍地。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后升鎮洮軍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設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于蘭州,建狄道州。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縣為臨洮縣。 1949年8月16日,臨洮和平解放。 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決定設立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洮、洮沙二縣屬臨夏分區。 1950年5月,撤銷洮沙縣并入臨洮縣,劃入定西分區。 1961年12月,設立臨洮專區。 1963年10月,撤銷臨洮專區,劃歸定西專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洮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東鄰安定區,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廣河、東鄉三縣接壤,北接蘭州市。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3千米,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臨洮縣位于洮河下游,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南北狹長,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在1730-3670米之間,境內以黃土地貌為主,洮河谷地二、三級階地地勢平坦、地貌完整。
氣候 臨洮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7℃(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29.5℃),無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間,蒸發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
水文 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從海巔峽入境,于茅籠峽出境流入劉家峽水庫,縱貫9個鄉鎮115公里,流域面積2649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為1790立方米/秒,最小為17.15立方米/秒。 [3] 洮河一級支流78條,其中面積大于5平方公里的支流45條2467.85平方公里,長度1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毛溝共3839條,溝壑密度1.44公里/平方公里。
【交通運輸】
臨洮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212、309等3條國道穿境而過,蘭臨高速公路、臨渭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車。定(西)—臨(洮)、臨(洮)—康(樂)、玉(井)—冶(力關)3條二級公路陸續開工建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臨洮縣共有各類學校474所(不含教學點),其中幼兒園264所(含民辦27所),完全小學159所,獨立初中2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特教學校1所,完全(高級)中學7所,職業高中6所(含民辦1所)。在校學生90873人,其中幼兒園21209人,小學39784人,獨立初中14481人,九年一貫制學校2072人,特教學校53人,完全(高級)中學11182人,職業高中2092人。教職工6346人,其中幼兒園684人,小學2795人,獨立初中1238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58人,特教學校16人,完全和高級中學1188人,職業高中178人,教育局事業人員79人,行政人員10人。普通高中招生3635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6%。參加高考4160人,二本以上上線2366人;本專科共錄取3596人,錄取率86.44%。
文化體育 臨洮縣1個,文化館1個,美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8個,農家書屋323個,圖書22萬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終端接收站點323個;有鄉村舞臺323個,城市數字影院2個。 臨洮縣共有體育場地1個,體育館1個,場地面積6.2萬平方米,館內面積0.25萬平方米。新增安裝健身器材190件,新增公共體育場地面積95660平方米,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9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
醫療衛生 臨洮縣共有衛生機構34個,其中:公立衛生機構25個(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19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紅十字會1個),民營醫院9個。編制床位2451張,實有床位3518張。年末各類人員3497人,其中:執業醫師883人,執業助理醫師182人,注冊護士1564人,檢驗人員117人,藥劑人員184人,其他衛生人員246人,其他技術人員271人,管理人員50人。
【風景名勝】
馬銜山
馬銜山是甘肅東部黃土塬的最高峰,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終年積雪,山腰常有白云繚繞。
東拱北
東拱北始建于清雍正年間,主體建筑帶有明顯的阿拉伯建筑風格,是穆扶提在中國的創始高祖馬守貞及其后的七位教長逝世后安葬地方。
岳麓山公園
岳麓山公園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主要景點有姜維墩、東岳廟、椒山書院、鳳臺、榮鄉碑、甘南農民起義紀念碑等。
臨洮佛歸寺
佛歸寺坐落在洮陽鎮旭東村紫云山,有三大古佛殿、十二法王殿、睡佛殿、三清觀、混元閣、文昌閣等大小寺廟十幾處。
臥龍寺
臥龍寺為隴上名剎,地處洮河西岸,距縣城10公里,是臨洮最大的藏傳佛教圣地。
紅旗丹霞地貌
紅旗丹霞地貌在紅旗鄉境內,洮河西岸,“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臨洮自古以來都是多民族爭戰、融合的地區。元朝國師八思巴在臨洮期間建寺傳法,著書譯文,為佛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歷史貢獻。清初,伊斯蘭教進入臨洮,穆扶提東拱北坐落于臨洮城東山根。 特殊的歷史造成了臨洮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混雜融合的特點,臨洮的民俗文化的主要有花兒、拉扎節、迎神賽會等。
文物古跡 臨洮縣境內文化遺跡豐富,著名的馬家窯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均因在臨洮首先發現而命名。戰國秦長城西起臨洮,境內綿延50千米。 新中國成立前后,臨洮境內發現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類型、辛店類型、寺洼類型等各類遺址167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104處。
【特產美食】
漿水面 漿水面是用臨洮特有的酸菜中的漿水加面條制作而成。
洋芋攪團 洋芋攪團是隴東南小有名氣的小吃,味道鮮美,口感細膩爽滑。
洮河魚 洮河魚以金片魚、雙唇嘴魚最出名,其膘肥肉嫩,少刺質鮮,鮮香嫩滑。
麻腐包 臨洮麻腐包子餡用優質麻子去皮、壓榨、蒸餾炮制而成,包子皮用精面粉發酵后搟制。
臨洮干甜醅 臨洮干甜醅,酒香濃郁,入口香甜,能長久保存而不壞。
臨洮釀皮 釀皮是一種獨特的面食,入口細膩潤滑,酸辣筋斗、柔韌可口。
【榮譽稱號】
2018年9月25日,臨洮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 2020年5月26日,被甘肅省交通運輸廳評為“2019年度甘肅省ETC發行服務工作先進縣”。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2月,被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第三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稱號。 2022年4月,臨洮縣團委被評為2022年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