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東臨華池縣,東南臨慶城縣,南臨鎮原縣,西南臨彭陽縣,西臨原州區、海原縣,西北臨同心縣,北臨鹽池縣,東北臨定邊縣,總面積9236平方千米。環縣下轄10個鎮、10個鄉。環縣總人口36.42萬人(戶籍人口),常住人口30.17萬人。
秦統一前后,置方渠除道,域內始有縣級政區設置。明,降環州為環縣。是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中國皮影之鄉、中國小雜糧之鄉、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行政區劃】
環縣轄10個鎮、10個鄉:
鎮:環城鎮、曲子鎮、甜水鎮、木缽鎮、洪德鎮、合道鎮、虎洞鎮、毛井鎮、樊家川鎮、車道鎮
鄉:天池鄉、演武鄉、八珠鄉、耿灣鄉、秦團莊鄉、山城鄉、南湫鄉、羅山川鄉、小南溝鄉、蘆家灣鄉
【建置沿革】
夏、商,屬西戎地。 西周及春秋、戰國,屬義渠戎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滅義渠,置北地郡,地屬之。 秦統一前后,置方渠除道(秦封泥有“方渠除丞”),屬北地郡,域內始有縣級政區設置。 西漢,置方渠縣(或方渠除道),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新莽初始元年(8),仍方渠縣,屬威戎郡。東漢初,方渠縣裁,域內無置縣。永初五年(111),北地郡內徙,縣境為羌族部落占據。永建四年(129),北地郡歸舊土,縣域大部屬參䜌縣(治在今慶城縣西北部)。永和六年(141),北地郡內徙左馮翊,縣境為鞏唐羌占據。 三國、西晉,縣域大部為羌等部落占據。東晉十六國,歷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秦之安定郡和夏國。北魏和西魏初,縣域大部屬豳州西北地郡。西魏大統元年(535),置歸德縣,治在歸德(今耿灣鄉)。 北周及隋初,仍置歸德縣,屬寧州西北地郡。隋大業元年(605),廢歸德縣,置弘德縣,歷屬慶州、弘化郡。 唐初,屬馬嶺縣。景龍元年(707),析馬嶺縣置方渠縣,治在方渠(今環城),歷屬慶州、安化郡、順化郡。廣德二年(764),陷于吐蕃,收復后,縣降為方渠鎮,屬靈州。 五代初,仍為方渠鎮。晉天福四年(939),升方渠鎮為威州。周廣順二年(952),避郭威諱改威州為環州。顯德四年(957) ,降為通遠軍,領通遠縣,軍、縣同治。 北宋初,仍置通遠軍。淳化五年(994)改通遠軍為環州,領通遠縣,隸關西道。咸平中,陜西路沿邊始設環慶路,環州屬之。天圣元年(1023),通遠縣改稱方渠縣,景祐元年(1034),復稱通遠縣。南宋時期,境域主要由金政權管轄,置環州,領通遠縣,州、縣治在通遠。紹定四年(金正大八年,1231),縣境被蒙古軍占據。咸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1270),縣并入州。 元置環州,為散郡,屬陜西行省鞏昌等處總帥府,治在通遠。 明洪武二年(1369),降環州為環縣,屬陜西行省慶陽府。 清襲明制,置環縣。康熙八年(1669),改隸甘肅布政使司慶陽府。 民國仍置環縣。民國25年(1936)6月,中國人民紅軍西方野戰軍西征解放縣域大部,建立革命政權,初設環縣、曲子、固北、定環(黑城)4縣,屬陜甘寧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設立環縣、曲子縣,歷屬陜甘寧邊區慶環分區、隴東分區。 1950年6月,曲子縣撤銷,大部并入環縣。環縣歷屬甘肅省慶陽分區、平涼地區、慶陽地區、慶陽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環縣,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東臨華池縣,東南臨慶城縣,南臨鎮原縣,西南臨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西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中衛市海原縣,西北臨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北臨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臨陜西省定邊縣。南北最大距離127千米,東西最大距離124千米,總面積92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環縣,地貌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類型,全境處于由南部殘塬溝壑向北部梁峁溝壑及沙漠邊緣過渡地帶。新生代第四紀境內形成黃土高原,全新世以后,由于黃土結構疏松,在侵蝕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較為完整的高原地貌逐漸解體,形成殘塬、梁峁、掌灘、溝谷、崾崄、盆地、階地、溝壩、陡崖、離堆、陷穴等形態多樣的地貌。以流水地貌為主,重力地貌和風成地貌次之。梁峁起伏,丘陵錯落,殘源間布,溝壑縱橫,為基本地貌特征。長200米以上大小溝道17364條,溝道密度1.41千米/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在1400~1700米之間,最高點毛井鎮施家灘村馬家大山海拔2089米,最低處曲子鎮五里橋環江河道海拔1136米,相對高差953米。按地理位置、形態及成因,大致可劃分為西部丘陵溝壑區、北部梁峁溝壑區、南部殘原溝壑區和中部河谷階地區4個地形地貌區。
氣候 環縣,居內陸,屬中緯度范圍,臨近陰山-賀蘭山季風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線穿過縣境北部。受地理位置、太陽輻射、大氣環流等綜合作用,形成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縣域南北緯度差1°08',從東南至西北大陸性漸強。
水文 環縣,屬黃河流域,境內河流分屬馬蓮河、蒲河、苦水河、清水河四個水系。除馬蓮河上游環江東川川發源于陜西省定邊縣境外,其余均發源于縣境。
【交通運輸】
銀西高鐵、甜永高速、211國道、341國道縱貫環縣全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環縣共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園)287所,其中公辦幼兒園39所,小學及教學點216所(其中小學96所,教學點120所),獨立初中16所,九年制10所,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1所,職專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另有民辦幼兒園13所。公辦教師4870人,按辦學類型分:幼兒園532人,小學及教學點1889人,初級中學731人,九年制學校552人,完全中學670人,高級中學273人,職專214人,特殊教育學校9人。另外民辦幼兒園教師225人。 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60304人(不含高三復讀生507人)。按受教育階段分:學前教育11620人(含附設幼兒班731人),小學階段26874人,初中階段12537人,高中階段9224人(含普通高中生6841人及職專各類專業2383人,不含高三復讀生507人),特殊教育49人。按辦學類型劃分:學前教育11620人(公辦幼兒園8190人,民辦幼兒園2699人,附設幼兒班731人),小學及教學點22367人,獨立初中6722人,九年制學校6999人,完全中學7947人,高級中學2217人(不含復讀生299人),職專各類專業2383人,特殊教育學校49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3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3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6.97%。
文化事業 國家三級文化館:環縣文化館。]國家二級圖書館:環縣圖書館。 環縣共有文化館1個,年內舉辦文藝活動場6(次)。專業劇團1個,演出300場(次)。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8.4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量4770件。有縣級廣播電視臺1個,廣播電視全面覆蓋。有線電視用戶入戶率7%,有線電視網絡總長5000公里。
醫療衛生 環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22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個(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私立醫院5個(楊世雅醫院、環人康綜合醫院、康泰婦科醫院、德濟醫院、申大眼科醫院),縣辦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衛生計生局綜合監督執法所,縣地方病防治辦公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11個(鄉鎮衛生院2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個,村衛生室251個,個體診所39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編制病床數1310張,實有病床數1061張,每千人口實際擁有病床3.49張。
【風景名勝】
興隆山古建筑群
興隆山古建筑群,位于耿灣鄉四合塬村興隆山。元、明始建,清順治、康熙和道光年間兩次修復和擴建,現存古建筑15座。東南峰外圍有牛馬王廟、城隍廟,中峰東南坡由下而上有前門樓(岳靈官樓)、碑坊、中門樓(王靈官樓)、三進門樓(溫靈官樓)、關帝廟、藥王洞等,中峰頂部以無量祖師大殿、獻殿、山門為中軸線,旁有佛殿、菩薩殿、鐘樓、鼓樓。建筑造型除獻殿為卷棚頂外,其余多為單體歇山頂或硬山頂,結構多為磚木結構或磚結構,單體建筑檐下有工藝精湛的磚雕。民國24年(1935)10月,彭德懷、葉劍英等率紅軍陜甘支隊第二、第三縱隊在此宿營。1959年設立國營四合原林場,累計林業用地超2萬畝,后定為省級森林公園。1982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興隆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環縣塔
環縣塔,位于環城鎮紅星村北關組環江東岸二級階地,建于北宋慶歷年間,亦稱“環縣宋塔”“環縣磚塔”。八角形五層中空樓閣式塔,頂有塔剎,通高22米。塔身以青磚砌成,第一層較高,無臺基,直接出地面,每面寬3.13米,向上按比例逐層縮小。頂有鍍金銅質塔剎,下部為圓臺體,頂部呈藥葫蘆狀,用9條鐵索拉拽,上有南宋景定五年(蒙古中統五年,1264)八月重建相輪的銘文。1963年,省人委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環縣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環縣故城
環縣故城,唐景龍元年(707)置方渠縣,治在今縣城。貞元十三年(797),楊朝晟領兵筑城,城址疑在北關一級階地。宋筑環州城,東倚靈武山,西臨環江,北至城東溝口,南接明清縣城,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80萬平方米。經文物部門勘測,明、清環縣城東墻長818米,西墻長1318米,南墻長480米,面積約46萬平方米。城墻基寬約12米,頂寬約3米,殘高約8米,夯層厚0.16一0.18米。南城門洞寬5米、高7米。1993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環縣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
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位于洪德鎮河連灣村,距縣城25千米。舊址原為一處坐西向東四合院,為國民黨洪德區區長汪玉亭的私人宅院,東臨街有鋪面7間,上有木樓,中間有大門,西有上房3間,南、北各有廈房7間。民國25年(1936)7月,中共陜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由吳起鎮劉家渠遷至環縣,機關在該院辦公,李富春、馬錫五、蔡暢、蕭勁光、賴傳珠等在此工作、生活,同年11月遷元城,12月遷曲子鎮。1950年后為小學校址,新建門樓1座。1963年9月,省人委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環縣道情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環縣道情皮影,是“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已有千年歷史。以環縣為中心,延伸至周邊的華池、慶城及寧夏鹽池、陜西定邊等縣在內區域的播布現狀。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優美獨特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高度贊譽,并最終發展為甘肅惟一地方劇種——隴劇。 2006年5月20日,環縣道情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1。
【地方特產】
環縣蕎麥 環縣蕎麥,甘肅省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環縣蕎麥種植歷史悠久,因特定的地域和土壤條件,蕎麥籽粒飽滿、棱角突出、出面率高、面粉細膩、色澤均勻,制作的食品外形光亮,入口潤滑,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P、B1、B2等,具有特殊的養生、美容、保健功效。 2010年9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環縣蕎麥”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慶陽白瓜子 慶陽白瓜子,甘肅省慶陽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慶陽白瓜子為葫蘆科作物種子,籽粒大、種皮薄、外觀潔白、籽仁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胡蘿卜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有機酸。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慶陽白瓜子”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環縣皮影 環縣皮影,甘肅省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皮影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于唐、宋。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選用上等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2014年02月1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環縣皮影”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榮譽稱號】
2015年,環縣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2019年12月6日,環縣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020年6月,環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1年4月,環縣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 2021年8月,環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21年11月,環縣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 2021年12月,環縣入選2021年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2022年3月,環縣入選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