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彩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轄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北部,東與靈川縣、七星區相接,西與秀峰區連接,南與秀峰區連界,北與靈川縣交界,下轄2個街道和1個鄉,行政總面積52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3平方千米,區政府駐北門街道中山北路147號。疊彩區常住人口為202875人。
秦代,屬36郡之桂林郡。1979年7月,桂林市疊彩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境內有湘桂鐵路、322國道縱貫全境,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距疊彩區26千米,有桂北客運站、桂北汽車貨運總站、桂林汽車總站等汽車站與桂林北站火車站,自然資源主要有馬尾松林、喬木、獼猴、林麝、赤鐵、黃鐵等。
【建置沿革】
秦代,屬36郡之桂林郡。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始安縣,城區屬之,始安縣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改始安縣置始安侯國。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零陵郡南部設始安郡,下轄始安等縣,仍屬荊州管轄。 西晉,始安郡及所轄縣改屬廣州。 南朝劉宋年間,始安郡及轄縣改屬湘州;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析廣州于蒼梧、郁林境置桂州,領郡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始安郡并入揚州,轄始安縣。 唐代,為桂州,轄始安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始安縣為臨桂縣。 歷經五代十國及宋、元、明、清諸代仍稱臨桂縣,同為州、路、府、中書省、三司、道等駐地。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桂州升為靜江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靜江府為靜江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稱靜江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靜江府改為桂林府,自此,桂林始作廣西東北地區行政區域的名稱。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稱18省之廣西行省。桂林府基本沿襲明制。 民國元年(1912年),撤臨桂縣,縣事由桂林府兼管。民國二年(1913年),設桂林縣,并廢府設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桂林縣為臨桂縣,析城區八桂、白龍、培風、義南、東江、風北6鎮及太沙、柘木、東附廓、三合、北附廓、西南附廓6鄉置桂林市。風北鎮、三合(大河)鄉、北附廓鄉為疊彩區之前身。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市區改編為9個行政區,風北鎮稱鳳北區,北附廓鄉稱北附廓區,三合鄉稱三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今疊彩區區境解放。 1950年4月,鳳北區、北附廓區部分合并為新的鳳北區;同年10月,鳳北區改稱桂林市第三區。 1954年7月,第一區、第三區合并,稱第一區。 1956年9月,城區建制撤銷,在原第三區轄區內設立三皇、北站2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10月,實行城市人民公社化,在街道辦事處的基礎上建立政社合一的三皇、北站2個人民公社。 1960年3月,三皇、北站2個人民公社合并成立三皇人民公社,6月,人民公社體制擴大,又將大河公社合并組成新的三皇人民公社。 1961年6月,調整公社規模,撤銷三皇人民公社,大河公社劃歸郊區人民政府,恢復成立三皇、北站人民公社。 1966年9月,三皇、北站人民公社更名為東風、勝利人民公社。 1968年4月,三皇、北站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三皇、北站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1年10月,三皇、北站城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三皇、北站城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7月,撤銷三皇、北站城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桂林市疊彩區人民政府。區政府駐鳳北路。是桂林地區行署所在地。 1996年12月,原郊區大河鄉及穿山鄉的清風村劃歸疊彩區組成新的大河鄉,鄉轄15個建制村。區政府駐鳳北路。 1997年3月,成立疊彩區人民政府派出的疊彩、北門街道辦事處,下轄23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1998年冬,桂林長海機械廠、桂林拉絲廠、第二造紙廠、通訊電纜廠、蘆笛巖景區等由轄區劃出。 2006年1月6日,疊彩區人民政府辦公地點從鳳北路8號搬遷至中山北路147號,下設1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轄15個建制村及15個社區。
【行政區劃】
疊彩區下轄大河鄉、疊彩街道、北門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疊彩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北部,南北縱距7.84千米,東西橫距11.25千米,東與靈川縣靈田鄉、七星區朝陽鄉相接,西與秀峰區橋頭村、肖家村、矮山塘村連接,南與秀峰區連界,北與靈川縣定江鎮、靈川鎮交界,行政總面積52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疊彩區地勢低平,自北向南微傾斜,地面海拔140—160米,巖溶地貌分布廣泛,以巖溶峰林地貌為特色,發育巖溶地貌和流水地貌類型復雜,山地、丘陵、平原均有分布,以平原為主,其次為山地、丘陵。峰林平原洞穴多于峰叢洼地洞穴,地下河洞穴長大,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氣候 疊彩區城區地處低緯,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溫度19℃;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8.0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8.1℃。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太陽輻射的年平均值為51643.79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數為1530小時。年大于0℃的積溫,平均為7074.1℃?諝馄骄鄬穸葹75.5%。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927.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2807毫米(2002年),最少年為1362.7毫米(1969年)。冬季降水量的分配極不均勻,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7.6%,冬季僅占10%。歷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93.15天。歷年平均蒸發量為1503.25毫米。歷年平均氣壓為995.0百帕。歷年平均風向以東北偏北風居多,年平均風速2.5米每秒,最大風速31.9米每秒(1985年4月9日)。四季分明,且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三冬少雪,四季常青,物候變化明顯,季節性強。
山系 疊彩區境內有堯山、疊彩山、伏波山、虞山等山;有伏龍洲、南洲、螞蝗洲等島嶼;有試劍石、木龍洞、韶音洞、風洞、仙鶴洞、瞻鶴洞、還珠洞等奇石異洞。
水文 疊彩區過境河流有漓江,境內河流有靈劍溪、董家河等。清獅潭水庫東干渠縱貫全區,另有寶賢湖、西清湖、木龍湖、鐵佛塘、八角塘及白石潭、伏波潭、皇潭、木龍洞泉、天賜泉、潘家泉、祝圣庵水井、三皇井、閨女井等湖、塘、潭、泉、井分布轄區。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疊彩區有中小學16所,在校學生11386人。其中,公辦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680人;公辦小學9所,在校學生8567人;民辦學校6所,在校學生2139人。區屬公辦幼兒園3所,在園兒童676人。全區小學在編教師437人,特崗教師45人,聘用教師22人;中學在編教師65人,特崗教師1人;幼兒園在編教師26人,聘用教師3人。全區有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學等17個單位機構編制。全區專任教師632人,教師合格率為99.84%。2017年,小學校舍面積52295.76平方米,校園占地面積90520.61平方米,校舍生均面積4.95平方米;初中校舍面積6282平方米,校園占地面積11054平方米,校舍生均面積5.09積平方米。2017年,疊彩區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毛入學率為100%,小學生輟學率為0,普通初中輟學率為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100%。 截至2019年12月,疊彩區有民辦小學(7所),民辦幼兒園(37所),校外培訓學校(28所)。
文化事業 疊彩區文化館免費開放為群眾提供排練、輔導及活動,每天對公眾免費開放8小時,為民眾提供文化娛樂服務。年內,區文化館舉辦各類活動,包括電子琴、聲樂、舞蹈、書畫等,練習人數達16000余人。
醫療衛生 疊彩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1個,其中醫院3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2個、專科醫院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鄉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20個,門診部5個,診所70個、醫務室3個,衛生所4個)。大河鄉衛生院、疊彩衛生服務中心、北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23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55人、注冊護士52人,床位數26張。
桂林北站
【交通運輸】
公路 疊彩區境內有桂北客運站、桂北汽車貨運總站、桂林汽車總站等汽車站。 [6]疊彩區國道322線區境段為城市道路即北辰路、中山北路和中山中路北段,全長6196米。 疊彩區境內桂(林)梧(州)高速公路路段長7.36千米,該路段為桂林繞城高速公路段。 疊彩區桂(林)靈(田)公路縣道段,從大村行政村南端至潘家行政村北端,區境段長8500米,是潘家、堯山、大村、白竹干、蒙正等行政村進入桂林市區的主要通道。
鐵路 疊彩區境湘桂鐵路干線北自靈川界,南至疊彩區蜈蚣山南側,全長4400米,有桂林北站站點。
航運 疊彩區漓江段北自靈川縣秦家村南至伏波山,區境段長10千米,平灘水面寬180—495米,有新碼頭、虞山碼頭、木龍渡口、伏波渡口、蔡家渡渡口、東窯村渡口、白石潭渡口(浮橋)等碼頭渡口。
公共交通 疊彩區公交運營線路共13條(1、2、15、17、18、22、30、32、51、53、58、99、100路,其中51、53、58路為免費公益車),共設有28個公共汽車停靠站點。
【歷史文化】
儺文化
疊彩區大河鄉星華上窯村還保留清代儺戲劇本和曲譜,有儺戲傳承的第七代弟子,每年八月十五,都有儺戲的演出,1992年星華儺戲隊為廣西儺戲國際研討會演出過《真武祖師》等節目。2010年,桂林儺舞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疊彩山景區
疊彩山景區位于桂林市區東北部,濱臨漓江,疊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覽了疊彩山之后,寫了篇《疊彩山記》,記中說:“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疊彩山與城中的獨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桂林游覽勝地。景區占地面積107900平方米,其中山體面積12987平方米,由明月峰、仙鶴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組成。山中有疊彩亭、于越閣、疊彩樓、望江亭;半山風洞處石刻有風洞右上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愿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石刻、洞口馬相伯夫子像和洞中李秉綬的“蘭竹圖”是這些石刻中的代表。
伏波山景區
伏波山景區位于桂林市區東北,濱江路北端與風北路交界處,占地面積11584平方米(其中山體6593平方米),海拔213米,它孤峰突起,西枕陸地,東臨漓江,有遏波伏瀾之勢,古人譽之為“漓江的守護神”。伏波山、疊彩山景區統稱濱江景區,于2000年12月被評為國家首批AAA景區,2002年5月順利通過了ISO9001、ISO14001國際標準管理體系認證。
虞山景區
虞山景區位于桂林城北,瀕臨漓江,因華夏始祖之一的虞帝(即舜帝)南巡曾到此地,使虞山而得名。景區內虞山、皇澤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其中“舜洞熏風”為桂林著名老八景之一。
木龍湖景區
木龍湖景區位于桂林市區北部,東起漓江,西至中山北路,南靠疊彩山、北臨東鎮路,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湖的上方有木龍洞,故名木龍湖。木龍湖的位置本來沒有湖,是為了溝通漓江與內湖之水脈而掘土45萬余立方米,以木龍湖為中心構成了木龍湖景區。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又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桂林辦事處”)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14號(原桂北路138號),是一幢面積800多平方米的中式兩層木樓房建筑,原為黃曠達的“萬祥醩坊”店房。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李克農率工作人員到桂林,建立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租下這幢房子作辦公用地。辦事處樓下為警衛室、值班室、辦公室、救亡室,樓上為秘書室、會議室、機要室、電臺室及領導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來、葉劍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暫設于此,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慶建立后,在此設立南方局辦事處。
【地方特產】
疊彩區有桂林米粉、漓江啤酒魚、桂林腐竹等地方特產。
【榮譽稱號】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