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區,隸屬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于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區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下游,東濱漂河、少陵河與巴彥縣為鄰,東南與道外區、賓縣隔松花江相望,南與松北區接壤,西瀕呼蘭河與松北區相鄰,西北瀕泥河與蘭西縣為鄰,北及東北以泥河、大荒溝為界與綏化市、巴彥縣毗鄰,總面積2229平方千米。下轄10個街道、6個鎮、3個鄉。呼蘭區戶籍總人口51.2507萬人。
呼蘭區是20世紀30年代左翼女作家蕭紅的故鄉,素有“江省鄒魯”、“滿洲谷倉”之美譽。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區。
【行政區劃】
呼蘭區轄10個街道、6個鎮、3個鄉:
街道:呼蘭街道、蘭河街道、腰堡街道、康金街道、雙井街道、建設路街道、長嶺街道、沈家街道、蕭鄉街道、公園路街道
鎮:二八鎮、石人鎮、白奎鎮、方臺鎮、蓮花鎮、大用鎮
鄉:楊林鄉、許堡鄉、孟家鄉
【建置沿革】
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在呼蘭區境內活動,其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先秦時屬息慎。 漢代屬夫余國。 北魏屬勿吉。 南北朝屬豆莫婁。 隋屬黑水靺鞨。 唐屬黑水都督府。 五代屬契丹(遼)東京道鐵驪部,為徒單部、紇石烈部所在地。 金屬上京會寧府,誕生最早的村落胡剌溫屯。 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 明屬奴爾干都司兀者諸衛及塔山衛,后為海西女真活動中心地區,明末由建州女真、后金統轄。 清初屬盛京內務府、寧古塔將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屬黑龍江將軍,在呼蘭河流域設卡倫8處,其一在呼蘭河口。 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準設立呼蘭城,呼蘭始有建置,直隸黑龍江將軍。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蘭廳,與呼蘭城分疆而治,呼蘭廳是呼蘭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也是黑龍江省設立民官之始。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準設呼蘭府。 1913年,依中華民國大總統令撤銷呼蘭府,改設呼蘭縣,隸屬黑龍江省。1932年隸屬偽滿洲國黑龍江省。1934年改屬偽濱江省。1936年改屬偽哈爾濱特別市。1937年撤銷偽哈爾濱特別市,改屬偽濱江省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隸屬蘇聯紅軍軍事管制下的濱江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中共地下黨組織以和平方式接收呼蘭縣政權,民主的呼蘭縣政府誕生,隸屬濱江省哈北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呼蘭宣布自治,脫離國民黨政權設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領導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蘭縣隸屬松江省哈北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銷,隸屬松江省政府。 1954年8月,隸屬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后的黑龍江省。 1956年3月,隸屬黑龍江省綏化專署。 1958年8月,隸屬哈爾濱市。 1965年6月,隸屬松花江專區。 1983年9月,隸屬哈爾濱市。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原呼蘭縣行政區域(不包含樂業、對青山2個鎮)為呼蘭區的行政區劃。同年5月30日,呼蘭區舉行掛牌儀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呼蘭區位于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境內北部、呼蘭河北岸、呼蘭河下游,東濱漂河、少陵河與巴彥縣為鄰,東南與道外區、賓縣隔松花江相望,南與松北區接壤,西瀕呼蘭河與松北區相鄰,西北瀕泥河與蘭西縣為鄰,北及東北以泥河、大荒溝為界與綏化市、巴彥縣毗鄰。總面積2229平方千米。距哈爾濱市政府4.5千米。
地形地貌 呼蘭區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蝕,形成河谷、漫灘、階地等溝谷縱橫的平原地貌形態。境內無山地、丘陵等復雜地形,整個地勢平坦開闊,西部低平、中部平緩、東部略高,呈東高西低趨勢。各類地貌相對比差在20—30米之間,為波狀平原。海拔最低點113米,最高點(團山)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間。
氣候特征 呼蘭區處在中緯度地帶,屬于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氣候差異不大,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風;夏季6—8月高溫多雨,氣候濕潤,多偏南風;秋季9—10月涼爽,多偏西風,氣溫逐漸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長嚴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風。 呼蘭區氣溫隨季節性變化而變化,年平均氣溫3.3℃。年平均最高氣溫為9.7℃,年平均最低氣溫2.6℃,年際變動在2.5—3.5℃,變幅1℃。常年最熱月為7月,平均最高氣溫28.1℃。常年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20.4℃,月平均最低氣溫-25.9℃。春季氣溫干熱,5月份平均氣溫14.3℃。秋季氣溫涼爽,9月份平均氣溫14.5℃。歷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大于或等于0℃日期,初日為4月2日,終日為10月30日,初日至終日平均208天。穩定通過大于或等于10℃,初日為5月8日,終日為9月29日,初日至終日平均143天,其中:最少日數128天、最多日數166天。
水文概況 呼蘭區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溝泡湖泊412個。境內流經的江河有松花江、呼蘭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條江河的發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蘭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內。除呼蘭河外,均屬界河。
【交通運輸】
濱北鐵路、濱州鐵路穿越呼蘭區境,哈黑、哈大、哈綏等5條國省級公路貫穿呼蘭區全境,城市內環直接聯通太平國際機場。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呼蘭區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18所,普通小學(含農村小學網點)16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58所。
文化事業 呼蘭區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
衛生事業 呼蘭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34個(含農村衛生室),其中醫院9個、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個。衛生機構床位數3657張。衛生技術人員3445人,其中執業醫師1427人,注冊護士1428人。
【風景名勝】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位于哈爾濱市呼蘭區城文化路29號,占地面積7125平方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面積為71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院落。兩院共有房舍30間,東院8間,西院22間。東院五間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園。
黑龍江呼蘭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呼蘭河口濕地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河口。保護區東西長63.5千米,南北寬21.3千米,周長179.5千米,總面積為19262公頃。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沼澤濕地,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
【歷史文化】
評劇 清朝末期,呼蘭就有流動藝人唱“大口落子”(評劇)。民國和東北淪陷時期,唱“大口落子”的藝人增多,但流動性較大。解放初期,外地劇團到呼蘭演出評劇《天河配》、《唐伯虎點秋香》等劇目。 新中國建立后,1956年5月,經省文化局批準,將民辦公助性質的富拉爾基評劇團移交呼蘭,成立呼蘭縣評劇團,演職人員55人。除縣評劇團演出的評劇外,20世紀50年代、60年代,著名評劇演員碧燕燕率省評劇團多次到呼蘭演出,劇目有《張羽煮海》、《牛郎織女》等。
二人轉 舊社會稱唱蹦子,包括單出頭、二人轉和拉場戲三種。民國和東北淪陷時期,在農村廣泛流行,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二人轉多在冬閑或春節期間進行演唱。東北淪陷時期,演出的傳統劇目有《西廂》、《馬寡婦開店》、《藍橋》、《小王打鳥》、《報恩》、《張彥休妻》等。解放初期,全縣各區有220多名藝人。新中國建立初,多為流動演出。
皮影戲 皮影戲是呼蘭地方戲的一種,俗稱驢皮影,或稱唱影,清末在呼蘭城鄉流行。唱皮影戲多是豐收之年,集資請藝人演唱,以表慶祝。也有富豪人家出錢唱影“還愿”的。演出的劇目有《馬前潑水》、《呼延慶上墳》、《白蛇傳》等。新中國建立后,1956年皮影藝人并入縣民間藝術劇團,成為該劇團的主要劇種之一。經常上演的節目有傳統劇目《禿尾巴老李》、《豬八戒背媳婦》、《呼延慶上墳》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以破“四舊”為名,將皮影道具全部毀掉,從此停演,至今沒有恢復。
民歌 呼蘭民歌初為滿族的傳統民歌,是即興編詞、自娛自樂的民歌。清光緒末年,漢族的民間小調漸多。民國時期,《放風箏》、《小放牛》、《月牙五更》、《繡荷包》、《孟姜女》、《梁山泊五更》等民歌開始流行。這些小調反映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喜怒哀樂。隨著“唱蹦子”(二人轉)的普及和整個地域文化的交融,呼蘭一帶漸漸形成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東北民歌。新中國建立后,比較流行的東北民歌有《回娘家》、《瞧情郎》、《鄂倫春小唱》、《買飯勺》、《搖籃曲》、《看秧歌》、《送公糧》、《新貨郎》等。
秧歌舞 也叫大秧歌,是呼蘭流行最早、最普遍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多逢年過節演出,人數多達百人,少則二三十人。舊社會扭秧歌的全是男人,女的由男人裝扮。手拿小扇和彩帶,男一行女一行地排成縱隊,踩著喇叭和鑼鼓點舞蹈樣。城里的秧歌只扭不唱,農村的邊扭邊唱。新中國建立后,秧歌有所改進和創新,特點是人多、服裝好、男女都有。古裝戲劇和神話故事人物較多,如白娘子、小青、孫悟空、豬八戒等。在秧歌舞中,還有大頭娃、踩高蹺、跑旱船和耍獅子。踩高蹺是大秧歌的一種,高蹺有高矮之分,矮的叫踩“寸子”。跑旱船,也叫花船,有對船、四船不等。秧歌隊里都離不開耍獅子,獅子多是一紅一綠兩只,每只由兩人合作扮演,另外1人手執彩球逗引獅子。技術高超的,還有表演跨凳子、上桌子、鉆大圈等。
【榮譽稱號】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排名85;入選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89。排名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