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隸屬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全區共轄4個街道、8個鎮、3個鄉,總面積1748平方千米。郊區常住人口為265340人。郊區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東鄰樺川縣、南接樺南縣、西與依蘭縣毗連、北與湯原縣接壤。郊區是中國共產黨佳木斯市委員會、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郊區始建于1958年,2004年行政區劃調整,境內有中小型河流13條,水庫2個,濕地面積1.6萬公頃,地下有陶粒泥巖、礦泉水等多種礦產資源和豐富的地熱資源;先后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糧食產能貢獻區、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013年被省政府批準享受建制縣相關政策。
佳木斯地區有7000多年悠久的人類活動史,曾是肅慎之國、挹婁古都、滿族故鄉。虞舜時期,肅慎向中原王朝進貢的“矢石磐”產自這里;“五國城”的遺址遺風在這里依稀可尋;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典故源于這里;清王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的先人曾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地區,這里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曾是革命大后方,被譽為“東北小延安”。
【行政區劃】
郊區轄4個街道、8個鎮、3個鄉:
街道:云環街道、英俊街道、紅旗街道、友誼街道
鎮:大來鎮、敖其鎮、望江鎮、長發鎮、蓮江口鎮、西格木鎮、沿江鎮、四豐鎮
鄉:長青鄉、平安鄉、群勝鄉
【建置沿革】
佳木斯市郊區的大部分地區位于市區西南部。 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 清末,清宣統元年(1909年),劃歸樺川縣管轄。 東北淪陷后,1937年設置佳木斯市,將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個村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設置第三區,1952年改為第四區,1955年10月撤銷區的建制。 1956年3月,將樺川縣的太平山、三家子、新華等6個村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57年11月,將樺川縣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來、興華6個鄉及花園屯劃歸佳木斯市管轄。 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設置佳木斯市郊區。 1968年7月,撤銷郊區建制,所屬農村公社由市直轄。 1972年2月,恢復郊區建制,管轄三合、松江、大來、永安、西格木等5個公社。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佳木斯市郊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東鄰樺川縣、南接樺南縣、西與依蘭縣毗連、北與湯原縣接壤。郊區是佳木斯市四個城區之一,三面環抱佳木斯市區,占佳木斯市區面積的93%,是佳木斯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全區幅員面積17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佳木斯市郊區地處三江平原的西部邊緣區,完達山的北麓,南部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北部為平坦而寬廣的沖積平原,呈帶狀分布,松花江從中橫穿,將郊區分南北兩部分,地勢南高北低,水平分帶甚為明顯。根據地貌形態特征可分為低山丘陵、山前臺地、階地和漫灘。
氣候 佳木斯市郊區地處高緯度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每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過330天,年平均氣溫3℃。冬長夏短,無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7毫米,水PH值6.5—7.24左右,日照時數2525小時,有效積溫2590℃。
水文 佳木斯郊區境內河流均為松花江支流,計11條。松花江干流從區穿過,過境總長度為86.6公里,其中界河35.9公里。
【交通運輸】
公路 佳木斯市公路網絡由主干線1條(同三公路),國道2條(同哈公路、鶴大公路),6條省道(佳撫公路、哈肇公路、依饒公路、高密公路、饒撫公路、同撫公路),1213條地方道路構成,公路總里程4187公里,物流網絡輻射全國。
空中 佳木斯空港位于佳木斯東郊9公里處,占地面積4.8平方公里。可以起降麥道82、波音737等中型客機。已開通佳木斯至北京、上海、大連、廣州、青島、沈陽、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韓國首爾等國內國際航線。
水上 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三大河流徑流佳木斯,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已開通同江—俄羅斯猶太自治州比羅比詹、撫遠烏蘇鎮—俄羅斯卡扎兩條國際水路客貨運輸通道。沿黑龍江下行可達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及太平洋沿岸地區,實現江海聯運。
【風景名勝】
臥龍山
臥龍山風景區,在市區西27公里,位于佳木斯市西郊敖其鎮長春村與大來鎮臥龍村之間,長春村西南0.5公里處,海拔高度226米,面積2.35平方公里。
仙洞山
仙洞山,又稱神仙洞山,位于佳木斯市南郊蘇木河農場參場村北0.5公里處,仙洞山景區是罕見的喀斯特地貌。
【榮譽稱號】
2021年4月,郊區入選畜牧大縣和畜禽糞污資源量大縣。 2021年11月,郊區入選黑龍江省鄉村生態振興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