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縣,位于河南省北部,衛河北岸,總面積567.4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21.7%。總人口26萬人(2002年)。8個鄉鎮區,175個行政村。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達。北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20公里,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不久將建成的京廣高鐵、107國道縱貫全境南北,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傍縣城而過。
行政區劃
淇縣轄4個街道、4個鎮、1個鄉:
街道:朝歌街道、橋盟街道、衛都街道、靈山街道
鎮:高村鎮、北陽鎮、西崗鎮、廟口鎮
鄉:黃洞鄉
歷史沿革
淇縣亦稱殷國、雅歌、朝歌縣、臨淇縣。古稱朝歌,曾為古代商朝殷商末四代帝都。西周衛國都朝歌近四百年,春秋時期改為朝歌邑,屬晉國。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時期朝歌邑屬三川郡。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分魏地析置殷國,都城設于朝歌。西漢初期,于殷國舊址設朝歌縣,屬河內郡。新王莽時改朝歌為雅歌。東漢時期又復置朝歌縣,漢建安時期改屬魏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升朝歌為郡屬冀州,轄朝歌、汲、共、林慮、獲嘉、修武六縣。晉朝時期改朝歌郡為汲郡,朝歌縣屬之,屬冀州。南北朝時期,劉宋政權改朝歌縣屬司州部河內郡。北魏時期分朝歌西北置臨淇縣,屬林慮郡。東魏天平元年復置朝歌縣,東魏天平二年分朝歌縣北為魏德縣。北周武帝改義州(今河南衛輝)為汲郡,治所在朝歌。隋朝時期初年改汲郡為衛州,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清淇縣和朝歌縣,改置衛縣,改置汲郡于縣治。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改朝歌殷墟地以西為衛縣鹿臺鄉。五代時期、宋朝時期、金國時期因之。元朝憲宗五年(公元1255年)于鹿臺鄉置淇州,衛縣廢為集,并置臨淇縣;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廢臨淇縣入淇州。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淇州為淇縣,屬衛輝府。清朝、民國時期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淇縣因之。1954年淇縣并入湯陰縣,1962年恢復淇縣建制,1986年由屬安陽市轄改屬鶴壁市轄至今。
地理環境
淇縣位于豫北,在北緯35°30′05″至35°48′26″和東經113°59′23″至114°17′54″之間。西依太行與林州市連山,東臨淇河與浚縣共水,北與鶴壁市毗鄰,南與衛輝市接壤。總面積567.43平方公里。
淇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和西北為山區,東和東南為平原和泊洼,北、東、南三面環水,所有內河均向東南匯集。
西部山區海拔高程多在100至1000米,最高1019米。東部平泊地區高在百米以下,最低海拔63.8米,高低差距955.2米。地面坡度分平坦、緩坡、斜坡、陡坡、急坡、險坡、峭坡等七種,均因山丘平泊的變化而變化。
氣候特征
淇縣地處北溫帶,境內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至最長日照14小時35分。冬至最短9小時44分,春分秋分為12小時。
境內全年日平均氣溫13.9℃。最暖年14.7℃,最冷年13.0℃。月平均氣溫以7月份最高為26.9℃,元月份最低為0.9℃。春季平均氣溫14.2℃,夏季平均氣溫26.2℃,秋季平均氣溫14.3℃,冬季平均氣溫0.5℃。淇縣多年平均地面溫度為16.7℃,6月最高平均32.1℃,1月最冷平均-0.8℃。
淇縣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09天,最長233天(1965年),最短177天(1981年)。平均初霜日在10月27日,最早在10月9日(1981年),最晚在11月17日(1965年)。平均終霜日在4月3日,最早在3月23日(1977年),最晚在4月24日(1988年、1990年)。
淇縣年平均降水量(包括雨、雪、雹)605.2毫米。1963年最多達1164毫米,1965年最少,僅360.6毫米。
水文狀況
淇縣水資源比較豐富,水質較好,但空間地域分布不均,可利用部分不多。淇縣全年平均降水總量為4.1億立方米,除蒸發入滲外,平均徑流深162毫米,年徑流總量為8437.10萬立方米。地表徑流多發生在雨季,特別是汛期,除一部分入滲補充地下水外,大部分順思德河、淇河、小朱河、八米溝等溝河流出境外。每年實際用量僅1100萬立方米,只占年徑流總量的13%。據近期調查,全縣溝河1.5米以上的陡坎跌水84處。其中5米以上跌坎20余處,這些跌水下泄產生一定力能,可安裝水磨、水碾、水動抽水機,跌差大的還可以建小水電站。但目前極少利用。
淇縣水質較好,灌溉用水酸堿度適中。全縣泉水絕大多數水質優良,如太和泉、水簾洞泉、靈山泉、魚泉等,內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某些泉水經檢測部門初步驗證可生產礦泉水,如楊晉莊、鐵西等。淇縣屬海河流域。全縣主要河流有15條,總長222.9公里。其中界河4條,總長56.7公里,內河11條,總長166.2公里,泊洼地區另有排水溝773條,總長195公里。界河以淇河最大,內河以折脛河、思德河、趙家渠最大。淇縣山丘區較多,溝河兩岸也有泉水溢出。據水利局1980年調查,全縣共有活水泉77處。常年流水泉48處,季節泉29處。
自然資源
淇縣總面積567.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29萬畝,農民人均1.5畝。此外尚有36.5萬畝荒山、荒崗、荒溝可植樹種草,發展林牧業。另有河流、水庫、溝渠、坑塘占地3.4萬多畝,水面可以發展漁業和水生經濟作物。淇縣土壤總面積72萬畝,分褐土、潮土、水稻土3個土類、7個亞類、14個土屬、32個土種。其中褐土類面積65萬畝,潮土類面積7萬畝,水稻土面積200余畝。
淇縣自然`植被分布于山丘區各處荒山、荒坡、荒溝和部分荒地。面積3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9.48%。人工植被主要分布于平原泊洼和丘嶺大部分地區,山區人工植被較少。人工植被共49.1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5.4%。
淇縣的主要植物均系高等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4個門類114科、300多屬、416種。其中栽培植物202種,野生植物約259種。栽培植物有農作物,農作物共有77種分屬18科。糧食作物、豆類作物、薯類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菌類作物等。有樹木共91種分屬35科,有水生作物和花卉作物。
野生植物也很多,無論高山平原泊洼地。稀有植物有雙節樹、壓腰葫蘆棗、無名樹、癢癢樹、樟樹、銀杏等。動物有飼養動物,家畜有牛馬驢騾、豬羊兔等。家禽有雞鴨鵝等。野生動物有軟體類如蚯蚓、螞蝗等。節肢類如蜜蜂、桑蠶等。兩棲類、爬行類、魚類、鳥類、哺乳類。稀有動物有四足蛇、狠虎、微形草魚、人腳獾、雙毒尾蛇等。
由于構造、巖漿等地質作用影響,淇縣形成了煤和石灰巖、白云巖、花崗巖、石英巖等多種非金屬礦產資源及少量金屬礦點。金屬礦主要有鐵、鎂、銅、鉛、錳等。
經濟發展
初步核算,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2.8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8億元,是2006年的3倍多,年均增長2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4億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長16.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46億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均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592元,均為2006年的2倍多。
鶴淇產業集聚區掀起建設高潮。多元化籌資融資43.9億元,實施基礎設施項目41個,建設道路22條、46.1公里,供電、供排水、供氣、通訊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發展迅速,投資56.7億元新上工業項目50個,產業支撐作用日益明顯。強力推進新型社區和公租房建設,陽光社區一期主體完工,朝陽社區啟動建設;2個公租房項目竣工投用,4個公租房項目正在施工。鶴淇產業集聚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先后榮獲省級以上榮譽4項,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
招商引資實現重大突破。全年共引進項目167個,合同投資總額達11.6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29億元;爭取上級資金2.52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同時,廣泛開展與發達地區的交流合作,與上海真如鎮、浙江上虞市、湖北漢川市結為友好縣(市),為進一步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搭建了新的平臺。
各項改革有力推進。國有及國有參股企業基本完成改制任務,熱電廠、華淇鎂業公司進入資產變現階段。恒源毛紡公司、淇鑫機械公司等企業的改制正在按計劃進行。龍馬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破產重組后,新成立的朝歌紡織公司投入資金,全面恢復企業生產。百世力服裝公司破產重組后,新成立的河南新亞服裝公司迅速擴大規模,已有員工700多人。縣政府與正邦集團達成協議,整合熱電廠、華源化工公司和廟口煤礦等資源,在淇縣建設總投資50億元的大型煤化工項目,第一期投資20億元,年產20萬噸甲醇、20萬噸醋酸,于上半年開工建設。
交通城建成績顯著。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縣城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及3個街區的詳細規劃。淇縣開工建設公路6條,總里程達117公里,其中淇石線、大騎線、高西線已竣工通車,淇靈線開工建設,大海線、浚南線路基基本成型,部分路段通車。打通城區道路6條,城市框架由7平方公里拉大到12平方公里。投資600多萬元對東環路實施景觀路改造。天天花園小區和淇縣高級中學開工建設。城區天然氣工程完成7條主管網鋪設,自來水基本實現全天供水,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開始征地。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朝歌、高村2鎮跨入了全國重點鎮行列,北陽鎮達到省級重點小城鎮標準。全縣城鎮化率達到28%。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完成教育、文化、衛生建設項目10個,總投資3500萬元。體育事業成效顯著,取得了市八運會金牌總數、獎牌總數和總積分3個第一的好成績。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在全省率先完成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兩大體系建設。認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安置“4050”人員622名,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3%。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低保”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特困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幫扶。
基礎設施
淇縣交通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縣城北距北京500公里,南至鄭州120公里,處于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焦作、開封、鄭州等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縣境,省道大海線、浚南線穿境而過。境內擁有兩個鐵路貨運站,運輸半徑小,物流快捷,運輸成本低。全縣175個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村村連國道,城鄉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極為便利。程控電話與國內外并網直拔,傳真、移動電話方便快捷。擁有豫北地區唯一的高清晰遠程電視電話會議傳輸設備,固定電話光纜入戶率達到98%,寬帶網絡終端輻射能力強,互聯網發展迅速。電力供應充裕,除華中電網電力直供外,建有總裝機容量7.4萬千瓦的熱電聯供自備電廠一座,實行集中供熱、供氣,并計劃新上2臺13.5萬千瓦的機組,全縣電力、熱力管網布局合理。西氣東輸管道正在鋪設,能源利用結構進一步改善。
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中華第一古軍校云夢山戰國軍庠,華夏第一園林淇園,古靈山以及數不勝數的殷商文化遺址。云夢山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列入河南省南太行山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通過了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古靈山景區相傳為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之地,是國家AAAA級景區。旅游景區設施完善,管理規范,風景秀麗,是軍事、外交索根求源,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居住養生的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