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東麓,毗鄰鄂、渝、黔三省市,是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首府,被譽為武陵山區的明珠城市。市轄1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062平方公里,人口29.43萬。枝柳鐵路縱貫南北,209、319國道相互交匯。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市境古秦屬黔中郡,宋置鎮溪砦,明設鎮溪軍民千戶所,清有乾州廳,民國初改乾縣為乾城縣,1953年更名吉首縣,1982年撤縣建市,歷經兩千余年。在這塊古老而又年輕、樸拙而又神奇的土地上,養育了明代苗族哲學家、教育家吳鶴;光緒年間,在家鄉募兵到閩、臺抗法的陜甘總督楊岳斌;率兵抗擊八國聯軍、保衛大沽口,以身殉職的天津總兵羅榮光;民國期間,熱心苗區教育,潛心研究苗族問題的著名學者石啟貴;中國當代畫馬四杰之一國畫大師張一尊等一大批民族英才。
行政區劃
吉首市轄4個街道、5個鎮、9個鄉:
街道:石家沖街道、峒河街道、乾州街道、紅旗門街道
鎮:矮寨鎮、馬頸坳鎮、河溪鎮、雙塘鎮、丹青鎮
鄉:吉首鄉、萬溶江鄉、寨陽鄉、已略鄉、太坪鄉、白巖鄉、排綢鄉、排吼鄉、社塘坡鄉
歷史沿革
吉首,史稱鎮溪所,是我國西南門戶重鎮,有千余年的文明歷史。市地秦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宋朝時為軍事防地。
嘉靖31年,設乾哨和強虎哨。清康熙43年,設乾州廳。民國元年,設乾城縣。
1949年11月5日,乾城縣和平解放。在當地“所里”的苗語漢諧音改名為吉首縣。 1982年8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
自然資源
吉首市境地貌以中低山、低山地貌為主,中低山和低山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0%;西北高,東南低,西北與東南地勢高差為824.6米;地勢以山地為主。
吉首山脈呈北東、北北東帶狀平行排列;灰巖廣布,巖溶地貌發育,由于溫潤氣候的影響,可溶性碳酸鹽巖受到強烈的溶蝕,形成獨特的孤峰、峰叢、溶洞、地下河等巖溶地貌;地處武陵山脈中段,山峰聳立,最高峰位于矮寨鎮西南部,形似蓮臺而得名蓮臺峰,主峰海拔964.5米,為全市最高點,最低點為河溪鎮新建村歐化溪,海拔142米。
吉首境內較大的溪河有峒河等81條,總長620公里,組成復聚合狀水系,均屬武水支流。常年水量27.52億立方米,地下水蘊藏量6861.1萬立方米/年。
吉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目前已探明開發價植高的礦種有磷、釩、石灰石、重晶石、礦泉水、含鉀頁巖、硅酸鹽鉀、黃鐵礦等。
物產中桐油、茶葉、煙葉、生姜、苧麻、椏柑、獼猴桃、藥材等在湘鄂黔渝享有盛譽。酒鬼酒、湘泉酒、老爹獼猴桃汁、果王素、水沖石硯、金銀花飾品、乾州板鴨、河溪香醋等名優產品蜚名中外。
經濟發展
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為621077萬元,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584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23萬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380370元,增長13.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22609元,同比增加2615元。
建市20年來,吉首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寫下了吉首歷史輝煌的一頁。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9.45億元,財政總收入1.45億元。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果、畜、煙、菜等四大支柱產業。
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已建成以輕紡、醫藥、綠色食品、建材、冶化為支柱,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經濟體系,涌現出一批知名企業和著名品牌。隨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乾州新區開發的順利推進,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平臺正在形成。
基礎設施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區面積由建市之初的4.5平方公里擴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5萬人發展到17.45萬人。城區日供水能力達10萬噸,供電實現了大小電網聯營并網。道路建設日新月異,城市通達、對外交往日益便捷。大容量長途數字傳輸器、程控電話網、移動電話網等現代通信工程相繼建成。文化、賓館、娛樂等服務產業興旺發達。對外開放全面深化。吉首是全國、全省民族自治州地方改革開放試點市、試驗區,為四省市邊區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重鎮,市場建設興旺發達,民營經濟快速增長,城鄉貿易日益活躍。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民族教育空前發展,“兩基”目標順利實現,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醫療衛生水平逐步提高,文化藝術不斷繁榮。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30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7元,農村貧困人口由12.8萬下降到0.5萬。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加,達到12.58億元。人均住宅面積城市達18.6平方米,農村26.3平方米。
教育科技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吉首地區擁有學校179所,其中大學3所,職業中專13所,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小學93所,特殊學校1所。在校學生98588人,其中,小學生26137人,初中生13918人,高中生7276人,職業中專生18659人,大學生32435人(含研究生、成人、網絡等學生),特殊學校16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5%,畢業率為99.6%,初中階段升學率為76.1%。全市共有1257人參加高考,普通高考錄取新生857人,錄取率68.18%。本科批次共錄取268人。2009年落實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156.3萬元,受助學生2214人;落實普通高中救助金34萬元,受助學生351人;落實貧困大學新生助學金46.8萬元,受助學生187人。全年投入60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完成5所合格學校建設。全面完成農村中小學教師公轉住房掃尾工作,共修建住房132套,面積7920平方米,為15所農村學校585名農村教師解決了安居難題。
科技事業繼續發展,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年內實施科技項目33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5項,州級5項,市級21項,投入科技項目經費560萬元,項目實施完成率90%。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1億元,利稅總額6300萬元。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14項。完成國家專利申請量90件,其中發明專利8件,實用新型專利40件,外觀設計42件;完成技術合同登記33項,合同成交額473萬元;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18項次,新品種29個;完成農業適用技術培訓180期,技術培訓1萬人次。
旅游資源
山川綺麗,風情獨特。吉首南聯鳳凰城,北接張家界,為湖南西部旅游黃金線的中心,已成為西南地區新興的旅游熱點。境內山峰林立,溪河縱橫,溶洞廣布,有全國落差最大的流紗瀑布,有蔚為壯觀的矮寨坡公路天險,集自然風光與民俗于一身的德夯苗寨,是湖南省十大重點旅游景區。
吉首市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處,屬省級風景名勝區。這里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區內溪河交錯,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自然風光秀麗迷人。
自矮寨鎮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車、水輾、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腳樓,一派田園詩情。九龍溪穿寨而過,四周山色清幽,懸崖如削。過石拱橋可登盤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巔有大、小兩峰,頂寬約5公頃多,為盤根錯節的原始森林,四周絕壁,站立峰頂,方圓景色盡收眼底。
德夯, 苗語為“美麗的峽谷”。由于山勢跌宕,絕壁高 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區內溪河交錯,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豐富的 動植物資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迷人。
德夯居住著一寨苗族,他們講苗語、穿苗服,以歌為媒,自由戀愛。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田養蠶,紡紗織布,手工織品巧奪天工。
德夯風景名勝區,民俗風情十分古老純樸,德夯風景區開展的民俗旅游項目有苗家做客、攔門對歌、敬酒、苗家跳歌晚會、歌舞會、苗族鼓舞、燈火送客等三十多個旅游項目。 德夯風景區,1987年元月一日正式開。
風土人情
明世宗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由于朝政腐敗,防務廢馳,沿海空虛,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騷擾。朝廷雖曾多次派軍抗倭,終因將怯兵弱, 加上內奸與倭寇勾結,每與敵戰,一觸即潰。尚書張經上秦朝廷,說湘鄂西一帶土家族人,機智善戰,若能調征士兵前往平倭,勝利指日可待。明世宗準奏,于是頒詔令,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此事。永定衛茅崗土司覃堯之與兒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鶴峰、永順司彭翼南、溶美司田世爵等奉旨率士兵三千出征。
時正值年關。“麻雀兒也有個三十夜”,可軍令如山,圣令難違,覃堯之深知這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后一個年。于是下令:“做子飯,切坨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開跋!” 過年后,土家兵奔赴前線,與各地士兵并肩作戰,終于收得被倭寇侵占的國土,將倭寇拒于國門之外 。世宗欽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土家族合家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月小則二十八過。土家族把提前一天過年稱為過“趕年”。
有《長樂縣志》曰:“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過“趕年”,是土家人民最值得驕傲的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