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區地處長春市東部,東與永吉縣萬昌鎮相連,南與凈月旅游開發區接壤,西靠伊通河,北與寬城區、九臺市東湖鎮銜接。二道區是典型的城郊區。現轄5個街道、1個鄉、3個鎮共有48個社區、38個行政村,面積452.02平方公里,其中農村面積427.74平方公里,待開發面積較大。全區總人口37.5萬,農村人口9.27萬,農業人口6.94萬。區內有各類企業2966戶,駐區中省直企業27戶市屬企業77戶,其它類型企業 2862戶。區內土質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有金、鐵、煤、稀土、石材、礦泉水等多種資源,有耕地面積14375公頃、山林面積9360公頃,有2萬公頃荒山和100公頃淡水養殖面積。區內交通便利,哈大高速、102國道、長吉南線、長吉北線、長營、長哈、雙九等公路均經過二道,是長春市向北延伸和向省內周邊城市地區輻射的出入口。
區人民政府駐自由大路5379號 郵編:130033 代碼:220105 區號:0431
行政區劃
二道區轄7個街道、6個鎮、1個鄉:
鄉:東盛街道、吉林街道、榮光街道、東站街道、遠達街道、八里堡街道、東方廣場街道
鎮:英俊鎮、勸農山鎮、泉眼鎮、卡倫湖鎮、龍嘉鎮、東湖鎮
鄉:四家鄉
歷史沿革
嘉慶五年(1800年),清政府設長春廳(治所在今新立城)。廳下置四個鄉,其中撫安鄉(治所在現德惠縣萬金鄉),位于伊通河以東,霧開河以西,今二道河子區隸屬其頭甲和二甲。宣統二年(1910年),撫安鄉的頭甲和二甲分別改為安定、安仁兩鄉,(治所分別在新立城和稗子溝),本區分屬此二鄉。宣統三年(1911年),安定、安道、安懷三鄉合并為永清鎮(治所在今長春東站),本區分屬永清鎮和安仁鄉管轄。
1913年,永清鎮、德安鎮、安仁鄉合并為鄉一區(治所在今九臺卡倫鎮),本區屬此區。1929年,鄉一區劃分為第一區(治所仍設在今卡倫)和第二區(治所在今稗子溝),本區基本歸屬第二區,只有少部分村落在第一區。1937年,日偽將雙陽縣,長春縣部分區域劃歸“新京特別市”,全市劃為12個區和6個郊區,本區有和順區、東榮區以及北河東區和南河東區的部分轄地。1940年,撤銷北河東區和南河東區,擴大和順區和東榮區,本區在此二區之內。1942年,又恢復北河東區和南河東區,本區部分范圍在其管轄之下。至此和順區面積10.32 平方公里,東榮區面積 8.52 平方公里。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建立市民主政府,本區在和順、東榮兩個民主政府的管轄之下。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軍隊再度占領長春,本區分屬和順、東榮、北河東、南河東四區管轄,直至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
人口民族
總人口38萬,其中漢族人口數36.3萬余人,占總人口數95.4%,少數民族人口1.7萬,占全區總人口的4.6%,有回、滿、朝鮮、蒙古、壯、錫伯、高山等10余個少數民族。該區現有3個民族村。
氣候環境
建成區呈不規則的多邊形狀,地勢略顯東高西低,微呈傾斜。地理坐標為東經125°21′24″~125°27′12″,北緯43°50′06″ ~43°57′36″之間。東四鄉(鎮)處于長白山脈西部余脈地區,東高西低,其中,四家鄉、勸農山鎮、泉眼鎮的東部屬于山嶺重丘區,泉眼鎮西部、英俊鎮屬于平原微丘區。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霧開河、雙陽河、飲馬河以及石頭口門水庫。
整個區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干多風,夏季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降雨期主要集中在6月-9月,全年平均氣溫4-5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650毫米,無霜期約為150天左右。
區域經濟
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60億元,同比增長20%;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0億元,同比增長38.47%;本級財政收入完成2.1億元,同比增長24.6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億元,同比增長20%。
開展“項目建設年”和“招商引資攻堅戰”活動,分別在上海、北京、江蘇等地成功舉辦了項目招商。全區新建、續建項目11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五千萬元以上項目51個。全年預計引進內資16億元,同比增長33.3%;實際利用外資2400萬美元,同比增長20%。物流集中區完成了6條道路和十里堡區域1平方公里的熱、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市場群”概念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規劃、選址已經確定。東北亞國際采購中心A區正式營業、B區和石陶集散中心已開工建設。工業集中區完成了總長6.9公里的“三橫兩縱”道路建設及4.8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整,省送變電、中小企業創業園、嘉路喜廢油再提煉等35個千萬元以上項目動工建設。蓮花山生態旅游度假區經省政府批準成立,組建了管委會并啟動了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蓮花山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項目設計,并與香港新濠國際投資集團合作,投資一億美元,做大做強滑雪、娛樂等項目。中心商貿區的建東商廈、萬盛商城、鴻石國際、太古廣場等項目均開工建設,商業氛圍日趨濃厚。
特色產業
近年來,二道區結合地域優勢,注重依托資源,在服務文化產業過程中,積極融入,全程策劃,有力地推動了二道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二道區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已經初具特色,以薩滿歡樂園為龍頭的長春東部休閑旅游區已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創意產業發展已初現端倪,以林田遠達形集團為代表的標識產業已經得到了跨國集團的認定,以古塵集團為代表的藝術已經邁入新階段。如何發展文化事業,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二道區創新思路,一手全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調動各方資源發展文化產業。
“如何服務文化產業,如何結合區域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課題。”二道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何豐諾說,在實踐中,二道區通過不斷摸索,逐漸認識到,形象是生產力,而形象的樹立要靠文化的注入才能彰顯特色,因此只有找到服務文化產業的切入點,政府部門才能發揮出給思想、指方向、樹形象的作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民營企業
林田遠達形象集團是二道區民營企業,是一家集汽車標識、行業標牌、汽車飾件、禮品文化傳播、城市形象工程五大產業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是吉林省政府指定的禮品供應商,長春旅游紀念品的定點企業。幾年來,二道區委、區政府注重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幫助企業打“文化牌”,在創意和市場開拓中進一步發展。
2003年,在林田遠達形象集團年會上,二道區委、區政府提出,作為一個有影響的標識企業,要在“塑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上有所作為。企業很認同這一觀點,在當年3月份就與德國奇尚展示標識公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從那時開始,這一企業潛心致力于中國城市標識事業的研究與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標識基地,文化、科技含量首屈一指,小到標牌制作,大到城市形象設計創意,無處不融入文化理念。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前景十分廣闊,多年來,遠達集團從幾萬元的產值發展到上億元的產值,為二道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該公司常務總經理鄒宏圖告訴記者,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文化作支撐,文化產業對本土經濟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文化產業的道路發展得越寬,產值也會越來越大,既能夠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也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交通便利
二道區交通便利,京哈、長吉、長營等高速公路在本區均有出入口,區內有48條鐵路專用線,全省唯一的內陸港—長春東站貨運口岸坐落區內。區內有多條公交線路通過本去。同時隨著長春龍家堡國際機場的開通,吉林大路必將成為長春市的迎賓路。改造后的長吉南線道路寬闊,已成為連接二道區城鄉的生命線。
社會事業
突出教育均衡發展,基礎教育保持全市領先水平。53中學、85中學新教學樓竣工交付使用,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逐步縮小。農村合作醫療積極推進,衛生大廈投入使用,群眾就醫難問題得到緩解。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動態管理,2006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56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救助農村困難群眾2598人,幫助749名殘疾人進行康復,城鄉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獲省級金牌15枚,全區被評為“全國公共文化體育建設先進單位”。就業創業工作實現由活動引導向項目推進的轉變,培訓25801人次,落實創業項目256個,扶持創業戶264家,協調貸款2319萬元,開發就業崗位9706個,安置失業人員8164人,轉移勞動力1.4萬人次,增加了群眾收入,改善了群眾生活。2007年中考高分段人數1098人,列全市城區之首。完成了英俊鎮村小合并和105中學新教學樓的選址,為推行“一鄉一校”奠定了基礎,初步實現了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與管理。
城市建設
完成棚戶區拆遷面積76萬平方米,改造開發占地面積1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0.7萬平方米,建設回遷房 53.5萬平方米,年末可安置回遷居民6800戶,實現100%當期回遷。完成了長吉北線出城口、遠達大街北段及78條段巷道和城中村道路的改造建設,實施了公平路供熱明管高架線落地工程。新建、改造綠地34塊,新增綠化面積97.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4%,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綠化任務。啟動了吉林大路標準化街路建設,對臨街18棟老樓進行了粉刷、裝飾。加強環衛保潔隊伍建設,實施了大小保合并,實現了主要街路機械化清掃和除塵。新設便民環保公廁25座。開展了市容市貌、五小行業和廢品收購站的專項集中清理整頓。
旅游資源
二道區依托自然資源優勢,以突出冰雪健身游、休閑度假游、農業觀光游三大特色為主打,積極發展全區旅游業。隨著長吉南線的開通,東部旅游線路逐步形成,使全區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目前,長春市最大的滑雪場——蓮花山滑雪場于去年12月份正式對外營業。龍灣山莊、蓮花山度假村、世界風景園為AA級景區。全區三星級以上的賓館有龍達賓館、大華飯店。隨著全區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僅2004年各景區共接待游人20余萬人次,旅游業的收入突破1100萬元。
文化藝術
二道區薩滿歡樂園的前身是長春龍灣度假村,區委、區政府根據東北民俗風情特點,挖掘開發薩滿文化,并及時與企業溝通,積極引導他們對薩滿文化的熱情,與專家對接,努力打好“薩滿文化”品牌。從2000年開始,二道區委、區政府開始按旅游項目規劃包裝建設。總投資3000多萬元,修建了薩滿演藝城、薩滿廣場等,其中包括薩滿歌舞、薩滿餐飲、森林文字、千年絕技跑龍火池等活動項目,2003年正式對外營業,已經成為長春市較大的休閑、度假、民俗文化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營業收入近300萬元。2004年8月第七屆國際薩滿研討會在長春龍灣薩滿歡樂園勝利召開,薩滿歌舞活動展演受到中外學者好評,得到50多個國家、120多名中外學者好評。2005年8月經中國民協考察論證,授予長春龍灣薩滿歡樂園為“中國薩滿文化傳承研究基地”暨研究中心。2006年5月20日,又成功舉辦了“遠古神韻”薩滿文化藝術節,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
文化藝術要在市場中生存與發展,并形成產業,必須經受市場的考驗。長春市連續舉辦的幾屆 “民博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大舞臺。二道區積極協助知名企業、文化名人、特色工匠參展,提高了參展企業和名人的文化形象及市場參與意識,幫助企業找準了藝術與市場的結合點,對發展本二道區特色的文化產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國內被譽為“北派木雕”的代表企業——古塵集團,在參加第一屆“民博會”時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特有的雕刻作品。二道區委、區政府一直對幫助其樹立市場競爭意識、品牌發展意識、團隊建設意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塵木藝行已經壯大了隊伍,由第一屆民博會的僅4人參加、有十幾件工藝品的民間藝人形象,發展到吉林省內專業致力于木制工藝和仿古家具的集開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針對古塵集團的發展現狀,二道區政府積極倡導突出地方文化產業特色,就是讓古塵木藝具有東北地方特色、吉林地區特色和長春特色,并使其產品及品牌特色不僅要走出吉林,還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讓更多地人了解東北民間文化。在“藝術無國界,有特色就能有市場”這種理念的指引下,二道區經常請相關的專家對古塵集團進行文化理念、產品設計、手工雕刻、管理方法、營銷方法等系統化的培訓。
“創意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更確切地說,文化力啟動經濟力,沒有全面地融入文化,沒有在大背景下對文化、經濟的思考,也不會有好的創意,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文化產業的萎縮,且難與市場接軌。”二道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何豐諾說,這是多年來二道區委、區政府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體會較深的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