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區位于長春市城區北部,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2′。東以102國道為界,與經濟技術開發區、二道區相臨;西至長沈鐵路、鐵西街、西環城路,與綠園區、農安縣相臨;南起小鐵道街、光復大路、上海路、新發路,與南關區、朝陽區相臨;北與德惠市毗鄰。總面積877平方千米,總人口64萬人(2006年);實際管轄區域面積237.99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
區人民政府駐寬府路。郵編:130051 代碼:220103 區號:0431
寬城區電子地圖
行政區劃
寬城區轄9個街道、5個鎮、1個鄉:
街道:新發街道、站前街道、南廣街道、東廣街道、群英街道、興業街道、凱旋街道、團山街道、柳影街道
鎮:蘭家鎮、興隆山鎮、米沙子鎮、萬寶鎮、合隆鎮
鄉:奮進鄉
歷史沿革
寬城區是長春市最早發展起來的城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
長春市地區在夏至周代是肅慎之地,漢晉時期為扶余屬地,遼代歸黃龍府轄,金代屬上京路的隆州,明代是兀良哈部,清代屬郭爾羅斯前旗。一八零零年(嘉慶五年)清政府借地設置在長春堡設治理事通判,名長春廳,這是相當于縣一級的行政機構,負責司法管理和行政事務。到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立城遷到寬城子(今南關區管內)。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長春廳升為府。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改為長春縣。據《大中華吉林省地理志》記載:“長春商人自城寬莊。而寬字單用亦可代長春二字”。長春廳治所自新立城北遷后,長春的俗名又可稱“寬城子”。
一九四八年長春解放后,成立長春特別市政府,下設十二個區。原寬城區名稱未變,中山區改稱頭道溝區。1999年12月3日,長春市人民政府《關于部分調整我市城區街道辦事處設置的通知》(長府發[1999]74號),根據省民政廳《關于長春市城區街道辦事處調整的批復》(吉民行批[1999]9號):寬城區撤銷西廣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站前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勝利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新發街道辦事處管轄。2005年,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截至2009年底,寬城區轄9個街道、5個鎮、1個鄉,49個社區、38個村。
氣候環境
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的東部邊緣,城區下部分布著深厚的白堊系泉頭組,為一套紅色較粗粒碎屑巖,均為不透水層或含水性極微層,地層深厚,巖層致密,傾角很小。此外,第四世紀沉積相當普遍,洪積層上部為黃土狀物質,下部為紅色粘土或砂粒層。新構造運動以來,地體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溝谷發育,形成微波狀臺地平原。二級階地黃土狀亞粘土厚15?5米,抗壓強度20?5噸/平方米,是較佳的天然地基。一級階地(二道區)亞粘土層地基抗壓強度8?1噸/平方米,但地表下2?米深處有一淤泥夾層,不適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礫層,對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礎置于基巖上最為有利。
氣候介于東部山地濕潤與西部平原半干旱區之間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東部和南部雖距海洋不遠,但由于長白山地的阻檔,消弱了夏季風的作用;西部和北部為地勢平坦的松遼平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暢通無阻,各季風的勢力影響很大,故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嚴寒漫長,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溫暖短促,秋季晴朗溫差大。年平均氣溫4.8℃,最高39.5℃,最低零下39.8℃。年平均日照為2,866小時左右,平均降雨為567.0毫米。夏季氣候涼爽,綠樹成蔭,素有"塞北春城"之稱。冬季白雪皚皚,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
區位優勢
寬城區系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轄區內交通、通訊、電力、供水、供熱等基礎設施完善。長春火車站、長春公路客運中心站、多條鐵路專用線和全國電氣化水平最高的四個編組站之一的小南鐵路編組站以及長春電信樞紐中心、長春郵政大樓、長江路電腦科技商品經營開發區和偽滿州國末代皇帝溥儀的宮殿——偽皇宮均坐落在區域內,是長春市的北大門和重要的物資流通集散地。京哈鐵路橫跨區內,把全區分為鐵南、鐵北兩部分。鐵南地區商埠集中,有國商、華正、遠東、黑水路、光復路等大型商業企業,素有“商業黃金帶”之稱;鐵北地區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產業優勢,發展物流業基礎較好,開發潛力較大,是長春市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戰場,也是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實施新一輪創業的廣闊天地。
區域經濟
寬城區是長春市的老城區,也是長春市工業相對集中的區域。五十、六十年代國家投資興建一批大中型企業,如長春電機廠、長春機車廠、長春鍋爐廠、長春材料實驗機廠等,在計劃經濟時期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創造過輝煌。同時,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沒有靠國家拿錢,創辦一批集體企業,如長春鍋爐儀表廠、長春市寬城制藥廠,有的企業經濟效益可與國企相比美。既解決國企職工家屬就業問題,又為國家創造大量財富,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寬城區的經濟發展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靠近市、區的村發展尤其迅速,如奮進鄉上臺村自辦15戶企業,新月村自辦8戶企業,涌現出一批農民企業家,形成城鄉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到二十一世紀初,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間,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保持18%的速度增長。到2003年末,全區GDP實現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2%。農村種植結構發生變化,糧食產量穩中有增,蔬菜大棚遍地開花,無公害蔬菜成為主流,時令蔬菜隨時上市,成為城市蔬菜的基地;養殖業空前發展,涌現了一批養殖牛、羊、豬、雞、魚的專業戶。到2003年末,農業總產值達3.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800元,正在奔向小康社會;第二產業快速發展,培育出以天光牌云母水位計為代表的5個名牌產品,以長春鍋爐儀表股份公司為代表的10戶高新技術企業,以吉林長春電器設備有限公司為代表的4戶小巨人企業。初步形成電器儀表、木材加工制造、醫藥、農副產品深加工、行走工業配套五大支柱產業。外向型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外商投資企業達8戶,出口創匯企業達5戶。一些環保節能型新項目正在實施,垃圾發電、礦渣制酸項目即將進入投產;如大豆蛋白肽項目等,高附加值的項目穩步推進。這些項目將成為寬城未來經濟的增長點。技術改造每年以一億元的速都進行投入;新產品新創產值每年保持5000萬元以上。到2003年,實現工業產值25億元,規模企業達32戶。第三產業欣欣向榮,依托長春火車站、客運站的地緣優勢,打造出以遠東批發、長運集團、華正集團為代表的服裝及小商品批發、零售企業;以吳太集團為代表的藥品批發、零售企業。形成輻射全省乃至東三省的站前商貿帶。依托區域內專用線的優勢,發展鋼材、果品的批發、零售市場,現代物流業得到大踏步發展。到2003年個體業戶達一萬多戶,商品零售額達100多億元,實現三產增加值24億。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加強軟環境建設,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近幾年,每年引資額度均在9億元以上。
為振興寬城,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以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為契機,進行新一輪的整體規劃。提出“南優北拓,建設長春北部新城”的戰略目標和“以人為本,經濟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謀劃建設老工業基地示范園區、環鐵商貿園區和鐵北物流園區。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在不久的將來,經過寬城人民的不懈努力,一個嶄新的寬城定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社會事業
近年來,寬城區科技工作不斷發展,1997年被國家科委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1999-2000年度首批進入“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區委書記、區長、副區長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工作先進個人。區科技局分別被省、市科委評為技術市場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近年來,全區實施各類科技發展計劃81 項,其中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6項;進行工業科技開發 75 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3 項、市級19 項;列入國家“863”計劃1項,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1項,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1項;列入省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2項,省重點新產品計劃2項、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1項;列入市政府科技引導計劃15項。其中特快列車計劃2項、制造業信息化建設計劃7項、農業創新計劃項目2項、企業研發中心1個、社會發展計劃項目1項、現代農業企業2戶;獲專利扶持計劃354項。科技發展的拉動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
近年來我市的制造業信息化建設計劃最受基層中小企業歡迎。全區有7戶企業爭取了市列引導性計劃(制造業信息化建設項目)無償資助資金,現已到位105萬。這7戶企業均建立了局域網,有的建立了獨立網站。鍋爐儀表、電器設備等企業應用了CAD 、CAPP、CIMS、MIS、ERP等信息化技術,永吉橡塑、豪邦藥業等多戶企業自投資金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其中,該區的吉林省電器設備公司企業研發中心被市政府列入引導性計劃。他們應用CAD三維設計結合數字化程控設備,將原來30天的訂付貨周期縮短到3-7天,使企業深深地感受到信息化建設對傳統制造業所起的驚異推動作用。
近年來該區堅持引導企業走自主開發和聯合協作相結合的道路,全區骨干企業逐步建立了技術開發機構,并開發出科技含量高、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長春鍋爐儀表總廠先后成立了3個廠辦科研機構,不斷研制開發新產品,目前企業有專利產品7個。2002年該企業的“HL—21012MB鋼球磨煤機全套自動監控系統”被列入吉林省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獲41萬元的資助。吉林省恒泰防火索道有限公司與吉大合作研制開發的“救生緩降器”和“消防智能救生車”,填補了國內外在消防救生領域的空白,并逐漸形成研制超高層救援工具產業化的前景。其中“SHJ-MS1-15型救生緩降器”項目被列入國家和省重點新產品計劃。
創新體系
2001年底,“長春市寬城區科技經濟合作網”正式開通,在全市縣區中率先進入因特網,向世界展示寬城,為我區對外招商引資尋求科技經濟合作,為我區高新技術企業、骨干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提供了一個對外合作的平臺。2003年我區又建立了“星火科技網”,目前“兩網”運行情況良好。我區科技局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區機關中率先具備了全員電子化辦公的設備和能力。
強化對技術創新主體的服務功能,建立有效的創新投資、轉化、收益制度,在我區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依托,社會中介服務為橋梁,政府引導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再創新的技術創新機制。
隨著科技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工作考核指標不斷科學化、規范化、嚴密化,我區要建立科技進步綜合統計評價組織,強化、完善科技統計的手段和設施,定期對全區各項科技指標進行科學統計、客觀分析來真實及時地反映全區各級科技工作的開展。
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和直接融資為支撐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確保全區科技三費按比例劃拔。在支持重點企業的同時,注意引導企業逐年增加科技投入,學會吸引國外及社會風險投資,充分利用商業銀行的信用制度。
建立科技人才庫,進一步發揮科技人才作用。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技術人才的有關政策,推行新的可行制度,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才的引進和培訓機制。
根據科技工作發展的需要和新產生的問題,對已有的不適應形勢的政策條文進行及時修改,形成完整的科技法規政策體系,規范科技運行機制,使科技發展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