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北部。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總面積1297平方千米。全縣轄4鎮17鄉319個行政村,總人口16.7萬人。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
行政區劃
沁縣轄6個鎮、7個鄉:
鎮:定昌鎮、郭村鎮、故縣鎮、新店鎮、漳源鎮、冊村鎮
鄉:段柳鄉、松村鄉、次村鄉、牛寺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
歷史沿革
沁縣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人類生息。公元前十一世紀,晉滅赤狄部后置銅鞮邑,秦為銅鞮縣,北魏時屬并州鄉郡,隋初屬上黨郡,宋初建威勝軍,元初稱沁州,民國初年廢州改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屬太岳專署。1946年沁縣解放,屬晉東南地區行署領導,1985年市管縣體制后隸屬長治市。
地理位置
沁縣位于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位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之稱,是長治市北部四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理坐標:東經112°28′~112°54′,北緯36°26′~36°59′。縣城北距太原148公里,南距長治80公里。沁縣位于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位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全縣總面積為1315平方公里,屬黃土丘陵山區。
全縣總面積為1315平方公里,屬黃土丘陵山區,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點為位于西部的棋盤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點為南池鄉的二神口,海拔高度為916米。
漳河源
自然資源
沁縣境內水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紀河、段柳河,徐陽河、迎春河、圪蘆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條,呈井字型分布,地表水年徑流量為1.316億立方米。并建有圪蘆河、月嶺山兩座中型水庫和十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量達到6830.4萬立方米,且有泉水19處,地下水總動貯量為4500萬立方米,調節貯量6000萬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漁業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立足水資源優勢,我縣組建了晉沁漁業集團公司,水產品產量、質量在全省獨一無二。
沁縣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境內有少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依據便利的交通運輸和臨近礦區的優勢,相對資源供應充足。高嶺土、紅金石和礦泉水是該縣主要的礦產資源,無論貯量還是利用都在全省獨一無二,位于漫水鄉后泉、郭村鎮元王的兩股泉水,日涌出量達到萬噸,屬含鍶重碳酸鈣鎂型優質天然礦泉水,其質量和貯量都超過嶗山,可與法國阿爾卑斯山礦泉水相媲美。
土地和生物資源是沁縣資源優勢的集中體現,全縣現有宜林面積15萬畝,實有林地 萬畝,主要樹種28類100余種,宜牧面積 萬畝。此外, 縣境內繁衍生息著200多種野生動物。禽類和500多種野生植物。
交通便利
太(原)洛(陽)公路縱貫南北,二沁(沁縣、沁源)、沁武(沁縣、武鄉)公路橫亙東西,太(原)焦(作)鐵路過境暢通,交通十分便利。素有“北控太原,南襟上黨,冀南之門戶,潞澤之咽喉”之稱。
沁縣交通相當便利,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新舊208國道和太焦鐵路穿城而過, 省道沁涉線和沁沁鐵路橫貫東西,以此為主軸,加上縣內幾條骨干道路,構成了本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基礎設施
通訊:沁縣郵電通訊業發展迅速,目前在縣城內已實現自動撥號,總裝機容量達到4000門,與全國各地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電話直撥、電報傳遞和傳真業務并開通了無線尋呼和移動電話業務。現農村電話改造正在分步實施,年內可實現全部接割成功。
醫療衛生機構:有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站、計生服務站等4家。
體育設施:縣體委有400米標準跑道,室內燈光球場、門球場等設施。
社會事業
全縣有中小學較386所,教師2263人,是省政府驗收的"雙基"合格縣。有沁縣師范 、沁縣中學、沁縣衛校、職業中學、二中、城關中學和育才、紅旗、師范附小、城關小學等四所縣直小學。
改革開放以來,縣城建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城市道路四橫三縱主框架基本形成,縣城供水工程的建成,滿足了生產、生活的需要,煤氣工程正在籌建,東、西、南三個住宅小區的建成使縣城住房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城市重點商業設施布局合理,有百貨大樓、供銷商場、貿易大廈、金星市場、紅旗商場,正在建設的沁州百貨商場是長治市十三個縣區中最大的商業網點。
重點旅居服務設施有沁州賓館、沁州飯店、泰樂賓館、春都酒樓等十多家,影劇場、歌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一應俱全,北海漁業度假村、西湖公園、龜山坪等景點供人們游覽。
旅游文化
沁縣歷史悠久,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自古為人文薈萃之邑 ,中心轄治之所, 境內有省級文物4處,縣級文物18處,位于縣城西南15 公里處的冊村鄉烏蘇村,有戰國時韓國別都闕與城遺址,縣城南25公里處的故縣鎮村,是古銅鞮縣城遺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隨唐大儒王通在此培養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齡、溫大雅等八大國公而聞名,縣城西30華里處的伏牛山龍泉神廟,曾以其規模宏大,氣貌不凡而聞名三晉,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國目前最大的民間北魏石刻陣列館,館內藏有北魏到北宋500 年間的南涅水石刻為主的各類造像塔,單體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筆親書《千字文》石刻被列為“中華之最”,陶淵明手書撃夤旁郵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國聞名,目前以南涅水石刻館、 徐村吳王典墓、太里羊舌氏三賢墓為龍頭,康熙皇帝御書樓,漳河源頭龍珠寺、華山相配套的人文游覽區;以二郎山、西湖公園為主的黃土風景區,以小東嶺八路軍總部舊址,后溝新華日報舊址、烈士陵園、決死一縱隊紀念館為主的革命紀念旅游區已初步形成。
沁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曾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沁縣就以出兵、出糧、出干部而著稱。為了中華人民的解放事業沁縣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后代子孫留下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珍貴的精神財富。
近日沁縣縣委、縣政府做出一個具有大手筆的決策,即從2008年起全面啟動實施把縣城建成一座具有南國風韻而又獨具特色的中國北方水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