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澤縣位于山西省境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面積 1965平方公里,轄4鎮7鄉,人口7.32萬,縣政府駐城關鎮。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安澤,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部,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這里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尚無大面積開發的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
行政區劃
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
鎮:府城鎮、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
鄉: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歷史沿革
安澤縣古名岳陽縣,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隨著華夏歷史演進、朝代更替,縣域分合無常,建置多次變更。考古發現證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有先民在此活動生息.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后將天下分為九州;夏商之時,今安澤屬于冀州之域。周成王"桐葉封弟",叔虞建唐;后來,叔虞的兒子燮父把國都遷到晉水的岸邊,改唐為晉(初期統轄范圍主要在今山西省南部汾河、澮河流域)。西周、春秋時,安澤屬于晉國的管轄范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并且獲得周天子的承認,各自獨立建國。戰國時,安澤先屬韓國、后屬趙國統轄。
1949年六月,安澤縣隸屬翼城臨時專區管轄。1949年10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1950年1月,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專署,安澤縣人民政府遷駐府城鎮,原駐地改稱古縣鎮; 1954年設立晉南專區(臨汾專區和運城專區合并組成) ,安澤縣隸屬山西省晉南專員公署; 1970年撤銷晉南專區,分設臨汾地區和運城地區,安澤縣隸屬山西省臨汾地區:1971年6月國務院批準組建古縣,劃安澤縣西部七個公社設置古縣,同時將屯留縣良馬公社劃歸安澤縣,同年10月,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將古縣更名為岳陽縣,12月,再因與湖南省岳陽縣重名而復稱古縣,安澤縣和古縣都隸屬山西省臨汾地區。2000年臨汾地區改名為臨汾市(地級) ,原臨汾市(縣級)改名為堯都區,安澤縣和古縣現今都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
氣候環境
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山峰有安太山,泉廟凹、盤秀山等,海拔都在 1400米以上,以安太山為最高,海拔1592米。西部有大東溝梁、牛頭山等,海拔在千米以上。南部沁河谷地,地勢較低,有小塊平川 ,海拔在 800米左右。河流以沁河最大,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其支流有王村河、李元河、蒲河、泗河、蘭河、石槽河等。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西、南溫和、東、北寒冷,年均氣溫9.4℃,一月零下6.7℃,七月 24.8℃,年降雨量622 毫米,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80天。
自然資源
安澤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垂直分布明顯,且種類繁多。有林木、果木、藥材、花卉、菌類647種,其中野生喬灌木144種,草卉215種,中草藥288種。干果以花椒、核桃為主。動物種類繁多。其中獸類23種,有金錢豹、狍子、青羊、山豬、山羊、野兔、豹 、石貂、獾等。鳥類47種,其中鳶、蒼鷹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礦藏資源相當豐富。現已探明唐城鎮上莊、三交一帶,煙煤貯藏面積為34.33平方公里,843.8萬噸。唐城鎮上莊村后嶺底有鐵礦。冀氏盆地及馬壁一帶地下600-1100米深層有無煙煤和豐富的煤氣資源。英寨鄉劉家溝有方解石礦苗,貯藏量在10萬噸以下,還有瓷土和紫砂土。
安澤有大小河流12條。其中最大的河流文沁河,發源于沁源縣西北山麓二郎神溝,自羅云鄉議亭村東入境,流經羅云、和川、府城、冀氏、馬壁五鄉鎮35村,于馬壁村入沁水縣。境內全長109公里,縱貫全縣,北南落差210米,東西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1993年8月5日1時許,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洪峰,流量為2300㎡/秒。境內全年來水量5億立方米,年徑流量4.933億立方米,清水流量為1.78億立方米,洪水流量為3.153億立方米。
安澤境內煤炭貯藏面積達1372平方公里,總量達105億噸。除北部唐城一帶約40平方公里的主焦煤正在開發外,其余1332平方公里的煤炭資源尚待開發。其中縣城以北貯藏面積約200平方公里,貯量約5億噸,系優質主焦煤,灰分11-12%,熱量為8500大卡,含硫量低于0.4%;縣城以南貯藏面積達1132平方公里,系2#、3#、9#、11#貧煤或無煙煤,灰分6-23%,熱量為7500-8500大卡,含硫量低于0.5%,屬貧瘦煤或貧煤(系優質電煤)。
工農產業
全縣現有耕地 17.84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谷子、高粱為主。經濟作物有蓖麻、花生、瓜類。全縣山 貨藥材豐富,每年可收購藥材100萬斤。成林面積120萬畝,其中自然林33萬畝 ,人宜油松林28萬畝,雜木林13.9萬畝。
境內礦藏主要有煤、白云石、云母等。工業有釀酒、化肥、水泥、陶瓷、煤炭、制磚、服裝、農機修配、食品 加工及鐵木加工等。
社會發展
盛夏時節走進安澤縣,沿途林茂草豐、山青水碧,頓覺天氣涼爽。該縣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大糧倉、大林場、大牧場"三大"建設,如今開始取得成就:今年夏糧又獲豐收,糧食總產多年穩定在7400萬公斤以上,全縣發展黃牛6萬頭,有林面積達到168萬畝,農林牧三業同步發展,并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安澤縣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52.7%,人均擁有20畝材林、2畝經濟林,林地總面積占臨汾市的1/5。1958年開始,安澤縣第七任縣委書記鄭子明帶領群眾栽下60萬株油松,受到國務院嘉獎,從那以后,歷任縣領導都認真傳承"三大"建設戰略,走一條靠農業致富,靠種糧賺錢的發展之路。在"三大"建設過程中,該縣堅持農林牧協調發展,以生態效益為主,促進經濟效益。從目前情況看,農林牧三業在安澤縣的確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林業的發展,涵養了水源,改善了環境,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該縣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608毫米左右,高于臨汾市平均值80毫米,全縣有小泉小水1200條;豐沛的水源反過來促進了樹木生長,全縣灌草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環境,全縣發展黃牛6萬頭,戶均3.2頭,每年向社會提供200萬公斤優質牛肉,跨入全省農副產品10強縣行列;畜牧業的發展又為糧食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肥料,全縣糧食總產穩定在7400萬公斤,連續10年糧食單產名列全省前茅,人均生產1200公斤糧,農民收入60%來源于糧食。三大產業形成了"樹多-水多-草多-畜多-肥多-糧多"的良性循環。
生態效益也為安澤縣換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全縣每年林業產值突破1500萬元,山上有300多種中藥材和山貨,農民僅賣山貨一項收入800萬元。沿沁河兩岸的10萬畝優質玉米連續20年高產,帶動全縣形成了釀造、民用工業原料、糧食轉化、野生資源加工等企業上千家。目前,縣里正瞄準生態優勢,開發荀子文化森林公園等旅游資源。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去年該縣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212元,全縣90%以上的農村用上自來水,農村脫貧率達到100%。
交通運輸
安澤交通便利,309國道橫貫東西45公里,326省道、府東山區二級縣道縱穿南北94公里,即將開工建設的臨汾—長治(青島—銀川高速公路中段)高速公路、已完成招商的臨汾—沁源鐵路橫穿安澤全境,這兩條主要道路建成后,將進一步拉近安澤和東部特別是中原的距離。另外,有縣級公路和鄉鎮路多條。全縣各村鎮和礦區林區均可通行汽車。
歷史文化
安澤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早在公元前313年,這里就誕生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先哲,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者的“后圣”荀子,其“天人相分”的唯物史觀,“學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法禮并用”、“以政裕民”、“強本節用”的諸多治國理論,“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等,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著名法家韓非、李斯,當世名儒浮丘伯、毛享、張蒼都是他的學生。
安澤既是荀子的故里,又是山西省首家申報成功的“千年古縣”,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賡、薄一波生活戰斗過的紀念地遍布全縣。
名優特產
土特產有青連翹、黨參、茯苓、佛手、火腿等。其中青連翹以產量多、質量優為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