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縣位于忻州市西部,總面積1379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4年)。地勢東南高,西部低。東南為石山區,主峰蘆芽山海拔2736米,為縣境最高峰。中部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與西北部為黃土丘陵。 境內主要河流是朱家川河及其支流清連河。年均氣溫4.3℃,一月零下14℃,七月19℃。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20天。
縣人民政府駐硯城鎮。郵編:036200。代碼:140928。區號:0350。
行政區劃
五寨縣轄3個鎮、9個鄉:
鎮:硯城鎮、小河頭鎮、三岔鎮
鄉:前所鄉、李家坪鄉、孫家坪鄉、梁家坪鄉、胡會鄉、新寨鄉、韓家樓鄉、東秀莊鄉、杏嶺子鄉
歷史沿革
據古文物考證,五寨境內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屬冀州!≈艹呵飼r屬并州。戰國時為趙國北邊地。秦時屬雁門郡地。漢為雁門郡婁煩地,后漢為武州南境。三國時為魏之新興郡 北魏時為肆州秀容梁郡岢嵐縣地。隋為馬邑郡神武縣。唐朝屬河東道朔州,唐末建五州。五代后漢時屬岢嵐軍。宋時為嵐州嵐谷縣,置寧遠寨,隸屬岢嵐軍。遼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屬西京道,統神武縣,有寧遠鎮!〗馂槲渲葸呄麓淌匪I寧遠縣。元朝為大同路武州,至元二年割寧邊之半隸屬。四年省寧遠縣及司候司入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設鎮西衛隸山西都司。嘉靖十六年建五寨城堡。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鎮西衛五所大寨堡:前所、右所、中所、左所(今城關)、上所(今河灣)為五寨縣,并入三岔堡,屬寧武府。民國時期,五寨屬雁門道。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后,山西屬第二戰區,五寨為第二行政區管轄。一九四○年建立五寨縣人民政府,一九四一年八月后,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二專署。
一九四五年解放后,五寨為晉綏二專署駐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興縣專署。一九五二年歸忻縣專署。一九五九年四月忻縣專署與雁北專署合并為晉北專署,五寨隨屬之。一九六一年十月恢復忻縣地區專署,五寨歸屬。一九六七年成立五寨縣革命委員會,屬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一九七九年以來,五寨屬忻縣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五寨屬忻州地區.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忻州地區改為忻州市。五寨屬之至今未變。
自然環境
五寨屬亞寒帶大陸氣候,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無酷暑,常年風沙大,雨雪少。年平均氣溫4.9℃,平均降水478.5毫米。平均日照2872小時,無霜期110 ——130天。主要河流有朱家川河、縣川河、嵐漪河、清漣河、鹿角河,是晉西北的富水縣之一。較大的水庫有南峰水庫、白草莊水庫、郭家河水庫。
全縣土地總面積208.7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60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28.7%;宜林地面積74.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6%;宜牧地面積50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4%;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萬畝,交通用地8.3萬畝,水域1.5萬畝,暫難利用地10.2萬畝。全縣人均土地22畝,人均耕地6.4畝。
全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部荷葉坪山海拔2783米,蘆芽山海拔2739米,西北部韓家樓村海拔1300米。東、西、北部為黃土丘陵區,南部為石山區。
區位優勢
五寨縣的地區優勢主要有四點: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花崗巖面廣質優,旅游開發前景廣闊。
五寨縣地處晉西北中心,位于山西省12個二級經濟區之一——晉西北區(五寨區)的中心,處在山西兩大經濟軸和兩大能源基地之間,即處于黃河軸和同蒲軸之間,東有寧靜煤炭能源基地,西北有神華能源基地及河、保、偏煤鋁電能源基地,是西煤東運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晉西北物資轉運與商品集散的重要經濟活動中心。目前,全縣有三條過境鐵路一寧(寧武)岢(岢嵐)鐵路、神(神池)河(河曲)鐵路、神(神木)朔(朔州)鐵路橫貫東西;四條干線公路一店(店兒上)臨(臨界縣)、忻(忻州)保(保德)、崞(崞陽)水(水泉)、韓(韓家樓)河(河曲)四條干線公路,橫穿東西,縱貫南北,與縣鄉公路連網,形成便利的交通網絡,使全縣95%以上的村莊可以通機動車輛。三岔鎮更是南達縣城,通往忻州,北達偏關縣,通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達河曲、保德縣,過黃河入陜西省,平均日過往客車50多輛,機動車6300輛次,是晉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便利的交通為五寨縣運輸業和飲食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韓家樓鄉郜家焉村、韓家樓村先后成為全省聞名的汽車專業戶村,2001年韓家樓村新建了韓家樓煤臺,年配煤120萬噸,三韓公路經濟得以迅猛發展。
資源概況
五寨縣是山西省的富水區之一,有“坐在水庫”上的縣之稱。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發近水資源優勢,新修節水灌溉工程,目前全縣節水灌溉工程以覆蓋了硯城鎮、前所鄉、胡會鄉、新寨鄉一鎮,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五寨縣境內東南部花崗巖分布廣闊,面積大約有183.3平方公里,總儲存量5000萬立方米。并且經勘測國家質檢部門認定五寨縣冰花綠、觀音綠、經堂紅等花崗巖質地為A級。目前境內花崗巖開發公司有7家,花崗巖開發與加工已初具規模,逐漸成為五寨經濟的一枝獨秀。
經濟發展
五寨縣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馬鈴薯、玉米,胡麻、黃牛、花菇、茴子白(卷心菜)、藥材、葵花及其炒貨業。
馬鈴薯每年全縣的種植面積均穩定在20萬畝以上,占到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成為山西省馬鈴薯種植大縣,并基本形成優種繁育、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格局。山西雪龍馬鈴薯開發公司成為全省較大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其主導產品精淀粉和粉皮的質量和銷量較好,1998年公司被定為省級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近年來,先后制定和實施了改革科技體制、加速科技進步、激勵科技人員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全縣共取得國家、省部級和地區的科技成果35項,其中秸稈高蛋白飼料和菌體蛋白研究試驗分別獲得國家“星火計劃”洽談會金獎和銀獎,并在全國18個省區推廣。瘦肉型豬的試驗研究與推廣、山區養牛商品技術開發、絨山羊開發分別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寒地區果樹栽培試驗獲區級科技推廣獎,脫毒山藥高產攻關試驗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2004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3221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588萬元,實現財政收入407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042元。
旅游事業
五寨縣南山生態自然旅游區被人們稱為北方的“五寨溝”,在這里不僅有晉西北的名山蘆芽山,“高原翡翠”荷葉坪等名勝景點,而且整個溝集山、水、樹、石、泉、寺于一體,景色秀麗,美不勝收。五寨縣還擁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狩獵區。目前五寨旅游事業正以迅猛的速度順利發展。
五寨縣為發展旅游業組建了旅游開發委員會,并對荷葉坪、蘆芽山、西沙梁灌木林等景點景區進行了開發,2001年修復了南禪寺,南山旅游景點公路,已在省里立了項,通過兩年集中修建已建成27.64公里。零星觀光狩獵旅游活動已經開展,并由自發的活動向有組織的旅游邁進。但由于我縣旅游事業剛剛起步,縣委、縣政府在旅游觀光上采取以宣傳為主,創收為輔,鼓勵人們進山,進山費、門票費收的很少,因而經濟效益不明顯。加之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旅游行業經營運作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五寨還有多處古城遺址,距離縣城20公里的武王城遺址最為古老,武王城又稱遮虜城,《資治通鑒》卷九載,唐乾符五年(EI78年),李國昌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五寨還有武州古城遺址和方城古城遺址等,五寨境內有多處寺廟遺址,有南禪寺遺址、雪山瑞云禪寺遺址、大寺遺址、五佛寺逮址、馬家寺遺址、龍王廟遺址和天院寺遺址等,其中南禪寺最為有名。
南禪寺,晉北名剎,位于五寨縣城東南5里之南峰臺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北魏,擴建于唐,金大定二十九年,清道光十二年兩次重修,歷代補修多次與聞名世界的大同云岡石窟屬同一時代建筑,是北魏建筑中的杰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南禪寺將成為繼蘆芽山、高山草甸荷葉坪之后又一個吸引游客的亮點。佛寺背倚管涔名山,下臨清漣秀水,古松參天,殿堂宏偉,建筑精美,極有佛學價值和考古價值,惜毀于文革中。五寨民風淳樸,人心向善,自佛寺毀壞后,民眾惋惜之聲日盛,重修之意日增。一九九七年夏,各界人士和鄉民百姓捐資捐物,經過五年艱辛努力,寺廟重新落成,氣勢更加宏偉,現已成為五寨的一處旅游佳地。五寨還有名人墓葬開平王墓,即明代大將常遇春墓,位于三岔鎮柳河村南,墓高約33米,周約500米,環植樹木,景色宜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五寨經堂寺鄉南莊窩村的僧墓磚塔,三岔鎮的木制古牌坊亦很有建筑和文物價值。
南山生態旅游區位于五寨縣城南30公里的范圍內,是五寨旅游的主要場所。“山作蘆芽狀,坪展荷葉形”,形象概括了南山風景區的特征。主峰蘆芽山,距縣城20公里,海拔2739米,峰頭有太子殿,屹立絕頂,成為晉西北第一峰,區內有九桄梯、束身峽、白云洞、小冰洞、四季冰川峽谷,樹木參天,森林蔽日,夏無炎暑,與五臺山并稱清涼勝地。從清漣河源頭,過蘆芽翠谷,向西轉入離縣城30公里的荷葉坪,這里海拔2783米,坪廣3.6萬畝,就象展開的一張碩大無朋的草綠色大荷葉,是華北地區少有的亞高山草甸,有“高原翡翠”之美稱。從蘆芽山、荷葉坪沿清漣河源頭順流而下,往北60華里,至城區,一路有三猴戲雄獅、四季冰川、小瀑布、還珠洞、玉璽石、風動石、百福石、情人嶺、南峰水庫、南禪寺等景點。整個南山旅游區集山、水、林、石、草、廟、泉等自然景觀于一體,景色誘人,美不勝收。
東西兩梁狩獵旅游區,始建于1997年,可覽56萬畝綠色狩獵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狩獵場,兩梁檸條如茵,每適春云夏初,金花怒放,成為一片金色的海洋,野雉野兔等40余種動物出沒其間,別有一番景象。
民生純樸
五寨縣境內民性純樸忠厚,務本求實。待人誠摯,不尚客套。安穩處世有余,趨時兌新則不足。自古所業以農為主,樂于安居故土,不善外出謀生。五寨縣的飲食,歷史上莜面是群眾的主食。有“五寨三大寶,莜面、山藥、大皮襖”之說。五寨人吃飯的特點,一是喜吃大雜燴(五寨人稱為“黑肉燴菜”。黑肉,即豬瘦肉。)。把豬肉、豆腐、粉條、茴子白燴在一起,熟后一大碗一大碗盛著吃,目前在省城太原已有大大小小幾十家“五寨燴菜館”,成為三晉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二是喜吃燉羊肉。把羊肉帶骨一起剁成塊加胡蘿卜燉在一起,每人一大碗!
當地特產
豆制品加工歷來是五寨人的拿手好戲,而在繁多的豆制品中,又最數豆腐。其制作精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加上境內清漣河水順山而下,蘆芽山野生植物諸好黃芪、黨參、靈芝草等隨水流沖刷匯入河流,使水質甘甜清純,此水用來加工豆腐,潔白細嫩,富有多種營養。據有關史料記載,清雍正年間凡在五寨居官的縣令,每逢時節必派差役晝夜兼程向京運送豆腐。
五寨茴子白的久負盛名,有“五寨的茴子白,岢嵐的蔥”之美稱,它不僅個頭大、包頭緊,而且味甜質脆,營養價值高,其維生素C的含量僅次于辣椒,而高于菠菜、蘿卜等一般蔬菜,多年來一直被當地百姓做為冬季蔬菜。另外,李家坪大東溝的菜,蘆芽山的銀盤蘑菇等都是聞名忻州地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