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岐山因境內東北部的箭括嶺雙峰對峙,山有兩歧而得名。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屬寶雞市所轄,總面積 856.45 平方公里,總耕地 56.23 萬畝。全縣轄 11 鎮 3 鄉,總人口 46.3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8.1 萬人,非農人口 8.2 萬人,社會總勞力 21.4 萬個。
岐山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現代歐亞大陸橋沿線的關中西部,交通發達,運輸便利,生態良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糧棉大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是陜西省糧油、辣椒、蔬菜、肉牛、奶畜生產基地。岐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和“陜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
岐山縣轄11個鎮、3個鄉:
鎮:鳳鳴鎮、蔡家坡鎮、五丈原鎮、益店鎮、蒲村鎮、祝家莊鎮、青化鎮、棗林鎮、雍川鎮、安樂鎮、曹家鎮
鄉:大營鄉、故郡鄉、京當鄉
歷史沿革
岐山縣以境內有岐山而得名。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考其歷史源遠流長。
據文物普查,境內渭河、雍河、橫水河及沿北山一帶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9處。表明當時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相傳黃帝時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
民國(1912~1949),廢府留縣。先屬陜西關中道,至二十二年(1933)撤道,設行政區,岐山縣屬陜西省第九行政區(其治先在鳳翔縣,后移寶雞縣——今寶雞市)。
1949年7月14日本縣解放,屬陜甘寧邊區寶雞分區(1950年10月1日改為寶雞專區)所轄。1956年10月寶雞專區撤銷,本縣隸屬陜西省。1958年12月10日,本縣并入鳳翔縣。1961年9月恢復寶雞專區及岐山縣制,本縣隸屬寶雞專區。1968年2月28日成立寶雞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1日改寶雞專區為寶雞地區,岐山縣隨其所屬。1971年12月8日撤銷寶雞地區,轄區歸寶雞市,本縣屬寶雞市。1979年復設寶雞地區,岐山縣歸其屬。1980年8月1日撤寶雞地區并入寶雞市,岐山縣為寶雞市轄。
地理環境
岐山縣南按秦嶺,北枕千山,中為廣闊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山、川、塬皆有,渭河、韋水河穿境而過,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 13263 萬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 7551.5 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 7400.5 萬立方米,可開采量 4794.3 萬立方米。縣內馮家山灌區、石頭河灌區等灌溉工程從境外引水量平均達 6829 萬立方米。渭河、石頭河、韋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40.8 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區域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區,埋深一般在 10-80 米,單井出水量 40 噸/小時,易于開發利用。渭河川道區,單井出水量 60 噸/小時,且埋藏淺,一般為 1-15 米易于開發。
氣候特征
岐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 12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 24.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日照時數2064.8小時,日照率 47% ,平均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 623.8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992.3毫米,最小377.6毫米,干旱指數為1.33。風向多以西北-東南向為主。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岐山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51.3 億元,財稅總收入 2.87 億元,農民人均收入 2847 元,全縣已創建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先進縣。近年來又舉全縣之力實施突破蔡家坡戰略,大力開展平安岐山、綠色岐山和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活動,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資發展環境和生態人民環境不斷優化,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日益增強,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和諧發展。
農業概況
岐山縣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全國 500 個糧棉大縣和陜西省辣椒、蘋果、獼猴桃和肉牛基地縣。現有耕地 53.3 萬畝,常年種植糧食作物 79.92 萬畝,總產 26.01 萬噸(優質專用小麥 8 萬噸)。油料 4.8 萬畝,總產 4789 噸。果園面積 9096 萬噸。蔬菜 901 萬畝,總產 9.3 萬噸。牛存欄 4.3 萬頭,其中奶牛 1.5 萬頭,奶產量 3.03 萬噸。特色農產品線辣椒,年種植面積 5.5 萬畝,產干椒 3.74 萬噸,獼猴桃年種植 1.6 萬畝,產量 1.2 萬噸,蔡家坡紫皮大蒜年種植 4020 多畝, 2006年農業總產值達到 12.2 億元,比上年增長 20% 。農產品資源優勢明顯。
工業發展
依托境內陜汽集團、西北機器廠、渭河模工具廠、陜西九棉等 7 戶部省屬大中型企業的重型汽車,裝備制造、化纖棉布基地,縣屬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制造、建筑建材、服裝紡織、造紙印刷、醫藥化工、食品加工六大集群為主體的產業格局。現有鄉鎮企業 2.8 萬戶,從業人員 12.9 萬人,多次躋身陜西省鄉鎮企業十強縣行列,榮獲陜西省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稱號。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 2006 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7.7 億元,增長18.3% ,縣域經濟已成為了工業主導型。
商貿旅游業
岐山以建設寶雞以東商貿中心為目標,逐步建立了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流通格局,以倉儲、連鎖經營為代表的大型綜合超市,專賣店等新型商業迅速崛起,省內外的寶商家美佳、家福樂等現代物流企業紛紛登陸。全縣現有商業網點 5000 多個,遍布城鄉,消費品市場購銷兩旺,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13.8 億元,增長 28.9% 以上。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禮樂制度、道德行為規范,是中華文明、現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頭。
岐山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晚清四大國寶中,大盂鼎、毛公鼎均出自岐山。2004年5月,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周公廟景區發現周代高等級墓葬22座、貴族墓葬192座、甲骨700多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考古發現”。岐山有光彩奪目的民間藝術,皮影、剪紙、版畫、編織、刺繡源遠流長,鑼鼓、社火、曲藝經久不衰。位于三國古戰場五丈原上的諸葛武候祠,是全國四大武候祠之一,其僅存的岳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被世人譽為書法、文章“雙絕”。陜西名吃岐山臊子面被譽為“神來之食”,去年8月,岐山又被專業機構首家命名為“陜菜之鄉”。
交通運輸
岐山交通發達,客貨運輸方便,縣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 376.5 公里。隴海鐵路,西安—寶雞高速公路和西寶南線,北線,中線公路橫貫東西,岐山—蔡家坡公路和眉縣—麟游公路縱穿南北,形成了兩縱四橫的交通網絡,東距省會西安市 140km,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個半小時車程,西距寶雞市 70km。年貨物發送量 126 萬噸。鐵路貨運發送量 22 萬噸/年,公路貨運量達到 10.4 萬噸,貨物周轉量年達 2057 萬噸/公里。
教育衛生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 233 所,其中普通高級中學 4 所,職業高中 3 所,初中 26 所,小學 195 所、企辦子校 5 所。在編教職工 4937 人,在校學生 93553 名;全縣民辦學校 29 所,在編教職工 160 人,在校學生 3836 名;全縣幼兒園 21 所,其中公辦幼兒園 7 所,民辦幼兒園 14 所,在崗教職工 240 人,在園幼兒 2568 名;全縣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197 所,年培訓農村實用技術人才 6 萬多人次。
全縣有各級、各類衛生醫療機構 405 個,其中縣級醫院 4 所,縣衛職校 1 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控中心1個,中心衛生院 7 個,衛生院 10 個,駐岐工廠職工醫院 7 個,專科醫院 5 個,民營綜合醫院 2 個。全縣擁有病床數 1110 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1265 名,其中醫師以上 865 名。全民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社區衛生服務、院前急救、衛生信息等服務網絡覆蓋全境,完善有效。
景點介紹
西岐民俗村
西岐民俗村地處岐山縣城西北的周公廟景區,南臨西寶北線,岐周公路縱貫南北,交通便利.區城內有"農家樂"民俗旅游接待戶160多戶,餐飲接待能力5000余人,住宿床位600多張.文化積淀深厚,民俗風情濃郁,田園風光優美,以岐山臊子面為龍頭的名優小吃譽滿大江南北.
周原遺址
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稱于世的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詩•大雅•綿》“古公直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記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腳下建邦立國的史實。周原遺址內涵豐富,文物遺存數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寶博大精探。1982年,國務院公布周原遺址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廟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周公廟,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6.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面積約62萬平方米。此處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風景秀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狀如簸箕。《詩經》中描述此地為“有卷者阿,飄風自南”。因此,后世人稱這里為“古卷阿”。
五丈塬諸葛亮廟
五丈原風景區位于岐山縣城南25公里處,東距西安130公里 ,西距寶雞56公里,面積約46平方公里。從西寶南線、中線、高速公路蔡家坡車站下車,均可有二級旅游專線直接進入景區,交通十分便利。 五丈原為一琵琶狀黃土臺原,原高40余丈,南依秦嶺,北俯渭水,兩邊環水,地勢險要,是古代關中通往巴蜀的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34年,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由斜谷出師伐魏,屯兵五丈原,與渭河北岸的魏將司馬懿對壘,相持百余日,終因積勞成疾,病勢五丈原軍中。
沖凌霄漢的宋太平塔
太平塔在岐山縣初級中學(太平寺舊址)內,系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八層,通高28.2米。自第二層起,每層都隱出假窗及欄桿,每層檐下均飾以五鋪作出雙抄的斗拱。除第二層飾有平座外,以上各層均飾假平座。由于整個塔身斗拱繁密,顯得特別秀麗。據塔旁石碑記載:太平寺“建自唐元和七年,至宋元祐三年建塔,名曰太平塔”。據專家鑒定,此塔是關中地區尚不多見的標準宋塔。建筑工藝高,抗震性能強。九百年來,屢經地震,而此塔至今作為岐邑之表望,游客之所觀瞻而巍然聳立。惟近年塔身稍傾,塔剎稍有剝蝕。經過整修,完好如初。
崛山森林公園
崛山森林公園位于岐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北部深山區,以崛山林場為中心,總面積37.5平方公里,是一個以雄偉險峻的山、谷、河及茂密的森林為主體,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山地氣候和內涵殊深的佛教文化,集文化觀光、消夏避暑、休閑度假、娛樂健身、森林旅游、科學考察為一體的山岳型森林公園。
名優特產
1、紫皮大蒜
本縣蔡家坡地區被譽為大蒜之鄉,有白皮蒜和紫皮蒜兩種,以紫皮為最優,色澤鮮亮,蒜體肥大,蒜汁濃粘,味道鮮美,香辣適口,是馳名省內外的土特產品,運銷西北和華北各省。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量1萬噸。
2、大蔥
以鳳鳴鎮楊村年產最為稱著。其特點為株粗、質地密實、味辛、蔥白長。一般身長50公分,徑粗2公分。楊村農民幾乎家家栽種。每年種植面積約在百畝以上,總產10萬公斤。
3、紅蘿卜
鳳鳴鎮倉頡廟紅蘿卜以其色紅、味甜、黃芯細小而久負盛名,人稱“透心紅”。一般身長50公分,徑粗2公分。種植面積年均2000畝,年產量6300噸。
4、大棚西瓜
縣內以故郡、大營、孝子陵等鄉鎮為主區域,發展設施大棚西瓜近萬畝,總產量萬余噸。其優點上市早、個大、皮薄、糖分含量高,無公害,增產增收效益顯著,已培植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徑。
5、辣椒
縣內所產辣椒以細長、均勻、色澤紅鮮、辣味鮮美為主要特征。原種植僅供食用。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視辣椒生產,品種不斷更新,面積不斷擴大,80年代初,躍為縣內“拳頭”農副產品,成為主導產業。常年面積穩定在5萬畝左右。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暢銷港澳和東南亞地區,被譽為“辣中之王”。
6、方便面
岐山方便面溶西歧傳統面食風味和南方快餐面諸特點于一體,嚴格遵守民族食品的操作規程加工生產。其特點干食香脆可口、湯食鮮美濃香,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深受消費者喜愛。全縣生產方便面大型企業4戶,著名品牌有“高津”、“歧星”、“大頭娃”等,擁有生產線22條,年產量可達18000萬箱。
7、岐山掛面
岐山縣面食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其臊子面、面皮、鍋盔等飲譽三秦,名揚華夏。由岐山臊子面派生出的岐面,以周原地區優質小麥為原料,以傳統工藝手工制作,其細、筋、光的特點在岐山地方名特面食中獨樹一幟。
|